【獨家】佛教中國化對實現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啟示
宗教文化是外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外來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有3次。兩漢之際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明朝中葉基督教背景的「西學」傳入、以及「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這3次外來文化的傳入,兩次都以宗教為載體。佛教在中國經過長期演化,成功實現了中國化,其中國化的歷程為外來文化中國化,尤其對實現基督教文化的中國化有著重要啟示。
佛教中國化實現的前提與歷程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補充作用是佛教實現中國化的前提。一種文明的進步必須不斷吸收其他外來文明的優長,作為自己的補充。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比附-衝突- 融合」的過程。一是比附。佛教傳入中國之初,面對強勢的中國文化,佛教選擇首先依附道術和玄學生存,甚至出現與玄學類似的佛教般若學。「佛教在漢世,本視為道術之一種。其流行之教理行為,與當時中國黃老方技相通。」「及至魏晉,玄學清淡漸盛,中華學術之面目為之一變,而佛教則更依附玄理,大為士大夫所激賞。」二是衝突。東晉以後,隨著佛教經典翻譯成果漸增,對佛教教義教理的理解逐漸加深,佛教文化的異質性也越越明顯,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爭辯也越來越來越具體,主要表現在「神滅」與「神不滅」的爭論、沙門是否敬法王、夷夏之爭3方面的衝突。衝突最劇烈的時期,甚至出現了北魏武帝滅佛和北周武帝毀佛。三是融合。鑒於前朝教訓,隋唐時期採取三教並獎的政策,佛教與中國文化出現大融合。這一時期,佛教完成其中國化的發展,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學派,其中,以華嚴宗、天台宗和禪宗最具代表性。
中國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期的會通與融合,中國社會基本形成了以人文主義精神為主要特色的儒家思想、自然主義精神為主要特色的道家思想和解脫精神為主要特色的佛教思想。佛教經過中國化的歷程,不僅本身獲得極大發展,而且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人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貢獻很大,真正實現了「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以後,佛教逐漸形成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禪宗、真言宗等十多個派別,多部佛教經典如《金剛經》《華嚴經》《六祖壇經》《法華經》《大涅槃經》等被撰寫,佛教自身發展達到全新的高度。中國化的佛教開始走出國門,傳往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橋樑。佛教對文學、音樂、哲學、風俗等也產生深刻影響,為人類留下了眾多藝術瑰寶。如宏偉的佛教建築,絢麗燦爛的壁畫、石窟以及眾多佛教文化藝術遺產,佛教與「中國的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外來文化實現中國化的可能與必要
「唯我獨尊」是近代以基督教精神為內核的外來文化未能實現中國化的原因。基督教曾經4次傳入中國。唐代景教的傳入和元代也里可溫教的傳入,都是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生交流,並沒有與中國的主體文化發生實質性交流,因此,也就沒有對中國文化產生太大影響。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後,開明傳教士對基督教進行中國化的嘗試,可惜沒有持續進行下去。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開創基督教中國化的先驅,他對中國儒學和中國傳統社會習俗有較深入的研究。他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儒釋耶」,在傳教方式上採取寬容態度,允許教徒祭祀祖先和孔廟等禮儀行為,但這一傳教方式受到方濟各會的大力反對,並引起「禮儀之爭」。1704年,教皇判定禁止基督教在中國的禮儀之舉,康熙皇帝聽聞後大怒,決定「此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由此禁教百年,以利瑪竇、湯若望等傳教士為主要力量的基督教中國化的嘗試被迫中斷。鴉片戰爭後,伴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西方傳教士得到不受中國政府約束的傳教特權。如此一來,基督教以戰勝國的姿態再次進入中國,以西方中心的唯我獨尊自居,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曾狂妄宣稱:「龍要被廢止,在這個遼闊的帝國里,基督將成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對象。」近代中國基督教如此高傲的態度自然很難融入中國社會,傳教士屢有干涉中國政治的事件發生,引起了一系列教案,使得中國社會上下對基督教十分反感,稱之為侵略的幫凶、「洋教」。這一時期,雖然有少部分進步傳教士意識到基督教中國化問題,但是在沒有主權獨立的中國社會,要真正實現中國化是不可能的。
以基督教精神為內核的西方文化有其合理內涵。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精神的影響,其中有不合理的因素,也有許多合理的有益內容,這些有益的部分能夠豐富和補充中國文化。一是基督教精神與民主科學。基督教教義中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觀、作為普世道義基礎的自然法、普天之下的博鰲觀念,飽含自由、平等、寬恕、均富思想等等」,還有早期基督教會的民主管理方式也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基督精神更是與科學密切相關,許多科學家本身就是基督徒。二是基督教精神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基督宗教經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引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新教倫理的重要意義在於把經院式的宗教信仰,變成了社會活動的指導思想,強調教徒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榮耀上帝,勸人們緊張工作、清苦節制,獲得上帝的拯救和預選,賦予了新教徒們的充實感和優越感,為資本主義初期發財慾望塗上了神聖的光環。恩格斯甚至讚美新教倫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三是基督教自身繼往開來的改革精神。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梵二」會議,天主教發生了重大變革,以人本主義和人學中心的思想,取代了傳統的神本主義思想,強調「人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創造者、中心與宗旨」,這是對傳統宗教以神為核心的框架的歷史性轉換。強調以宗教之間的對話取代宗教之間的衝突,充分肯定了伊斯蘭教、佛教等其他宗教,開始了一個「宗教理解」、「宗教對話」的時代。「梵二」會議的改革實現了天主教從傳統宗教走向現代的新局面,無論是宗教理論和總體框架,還是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對科學的態度,都有了一種轉變。基督教精神在西方文化中佔有核心地位,基督教為內核的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值得我們加以吸收,以豐富我們的文化。
基督教文化的合理內涵能夠豐富和補充中國文化。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了,中國教會擺脫外國的控制,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中國基督教有了能夠補充中國文化的政治條件。「中國文化和基督教在過去上千年的碰撞與交匯,已使雙方在彼此認知上更為冷靜和成熟」,基督教中國化最好的時機已經到來。加上中國國力日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即將到來,國家的強大使其對外來文化具有了包容性,就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內核,化解其中的不利因素,為實現以基督教文化為內核的西方文化中國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積蘊深厚、涵義豐富,其中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質,更是促使其主動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經過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尤其是「梵二」會議的改革發展,基督教精神為內核的外來文化實現了自身的變革,其合理內容越來越得到彰顯,在民主、法治等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這些因素值得中國文化加以吸收,滋養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
佛教中國化為外來文化中國化提供的啟示與借鑒
秉持開放與包容的態度是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基礎。中國文化與外來基督教文化畢竟屬於兩種不同體系的文化系統。如果強求二者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求得一定程度上的互補與融合。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求這兩類文化都秉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一方面,外來文化作為異質文化,本身應當具有包容性。這一點上,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即是最好的證明。另一方面,開放性與包容性是強大文化的標誌之一。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社會開明,在國家政策上更是實行儒釋道三教並獎,為佛教中國化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基礎,中國化的佛教不僅豐富了佛教本身,更是為這一時期儒釋道三教一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確立貢獻了力量。反觀,在康熙年間開始閉關鎖國,禁教百年,清朝末年積貧積弱,對西方侵略更是一籌莫展。加上基督教以勝利者自居,部分中國人盲目排斥以基督教為內核的西方文化,錯失中西文化交流的良機,中華文化自此失去強勢地位,也使得基督教中國化失去了社會基礎。由此可知,強大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而弱小的文化具有排斥性。
自覺融入與主動調適是外來文化實現中國化的關鍵。外來文化在中國生存和發展需要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變通,要以中國本土情況為基準,不斷進行改變,如果一味強調「唯我獨尊」,往往不能實現本地發展。基督教在晚清時期大規模傳入後,與佛教類似,也與中國文化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在信仰體系上,基督徒的上帝信仰與漢人祖先崇拜相衝突;價值觀上,基督徒的榮耀上帝與漢人榮耀先人、子承父業相衝突;行為方式上,基督徒和漢人因侍奉上帝與祭祀祖先、嬰兒歸主與傳宗接代、男女混雜與男女大防存在差異和衝突。這種衝突在晚清時期十分激烈,以至今天的中國人仍然記憶猶新,對此防範甚嚴。直到近代,「基督宗教始終沒有能像佛教那樣,真正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成為中國人自己的宗教,也就是基督宗教傳入中國後在本色化方面都沒有成功。」從佛教中國化這一典範可以看出,外來文化要想取得本地發展的機會,並且又在發展之中深深紮根於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實現融合,就必須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
共同繁榮是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歸宿。外來文化實現中國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發展的和諧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強大的文化必定具有包容性,能夠與外來文化實現融會貫通;反之,弱小的文化必定不具備包容性,而是具有較強的排外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有一個不斷融入中國社會以實現中國化的過程.終極追求的應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但是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告訴我們,「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面對外來文化的傳入,我們應當發揚開放與包容的文化傳統,與優秀的外來文化互鑒互學。相應而言,外來文化自身也必須做出調整,來適應本地化的需求。
推薦閱讀:
※玻利維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你知道月季和玫瑰的區別嗎?
※別不承認,你就是個普通人
※最近很火的馬未都,他和老梁哪個比較有文化呢?
※弘揚東坡文化弘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