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八大方言,哪一種方言最接近古代漢語?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大家使用的地方語言也是多種多樣。如果以地域劃分,漢語方言大致可以分為官話方言、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等八大方言。綜合來看,八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是古漢語在北方地區發展衍變而來;而其餘方言則是北方漢人在不斷的南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現存的任何一種漢語方言,都是古人說的話一代代傳下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方言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古漢語的影響,至今我們在一些方言中也能找到古漢語的影子。既然都受古漢語的影響,現在的哪種方言最接近古漢語呢?或者說,哪種方言最像古代的「普通話」呢?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但大多數人都傾向於粵語,甚至認為粵語才是古代的「普通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粵語里常用的幾個辭彙,如「渠」 (他、她)、「企」(站)、「食」(吃)、「銀子」(錢幣)、「行」(走)、「頸」(脖子)、「無」(沒有)、「卒之、畀」(最後)、「幾多」(多少)、「幾時」(何時)、「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晦澀而儒雅,一看就是古人的風格。同時,粵語常常使用「嗟」、「噫」等感嘆詞,而這些詞在古漢語中使用也相當頻繁。
當然,辭彙的一致並不能充分說明問題。在發音方面,粵語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如粵語繼承了古漢語中的三個塞尾[-k][-p][-t],並成系統地保留聲母的分化。又如,粵語系的九聲六調由中古時代的四聲演化而來。就此而言,粵語確實是跟中古漢語(唐到宋)比較接近的一種方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粵語起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並在秦漢時期出現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期加速成長。有人認為,粵語形成於晉代。當時,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士大夫紛紛「衣冠南渡」。在此背景下,北方漢語不斷對古粵語造成衝擊,而後兩者混合,拉近了兩者的差別。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唐宋時期,到南方的漢人進一步增多,嶺南地區的原住民已被漢化。此時,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進一步縮小。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粵語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這也是我們在現代粵語中發現中古特徵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元明清三朝,北方語音變化較為顯著。相對而言,嶺南地區更加安定,唐宋時期的古漢語特徵則在嶺南地區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儘管粵語與古漢語有諸多的相似之處,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將粵語等同於古代漢語。畢竟,語言的形成以及發展演變複雜多變,對方言的還原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推薦閱讀:
※洛陽定鼎門——中國古代延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城門
※為什麼有人說即使不使用火器的前提下,近代化軍隊仍然可以在白刃戰中打敗中世紀軍隊?
※古代中國最尊貴的職銜——三公
※古代中國的丞相
※古代狎客須知 | 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