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應試教育的十大罪狀

教育正在扼殺我們的民族:學校實際上沒有教育只有教學。高考是早在清末就廢棄了的科舉的翻版,這種「教育」的實際情況是:兩眼只盯著應試,成績是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思想品德、責任心創造力只是形式而已。孩子們的成長後果堪憂,毫不誇張的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最大的威脅來至教育!

教育,是一個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所在。教育的發達就是一個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敗就是一個國家的落伍。

中國的應試教育讓學生把全部精力傾注於升學考試,把取得高學歷視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教師優劣、學校優劣的第一標準,這種由國家機制保障、全體國民趨之若鶩的應試教育,深深誤導了中國家長的教子觀念,誤導了廣大學生的成才觀念。應試教育綁架了學生,挾持了老師,誤導了家長,學校、家庭和社會,層層加壓,學生、家長、教師三位一體,齊心協力為考分拚命。這種局面愈演愈烈,不知何時是一個盡頭?!

目前,中國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錢,是教育理念的轉變! 轉變教育理念,要先從認識應試教育的弊端切入!

第一,應試教育導致道德教育虛化

人才,無非是「德」與「能」的統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賢達有識之士無一不把「立德」作為樹人的首要準則。

德育的核心是建立價值體系。沒有價值體系的人,就是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沒有行為標準的人,他的行為模式會非常紊亂。有人批評現在的年輕一代「百無禁忌」,就是說他們的價值體系已經亂套。

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孩子可以成為功能強大的「機器」,或者是成為馬戲團里一隻技能高超的「動物」,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就是「教育」和「馴獸」的不同。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器」。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識,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

但是,應試教育的體制認可的卻是「分數才是硬道理」,於是,從家長到校長,從學生到老師,都瞪圓了雙眼盯著學生的考試分數,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個學校、哪個老師、哪個家長真正把培養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於是,我們的道德教育越來越弱化、虛化,甚至基本上只是個幌子而已。因為,每年高考,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因成績差而落榜,有幾個是因為品德差而落榜?人們無力改變這種高考錄取機制,那就只能適應這種機制——學生,家長、老師,齊心協力為分數而戰。

因為品德教育對於升學率沒有實際作用,於是,現在學校也很少研究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現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往往用知識教育的方法來培養品德,因而效果不佳。

我們的小學都開設有思想品德課,期末自然也有思想品德課的考試。試問,思想品德課的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的思想品德水平有關係嗎?思想品德課考試成績好,是因為學生死記硬背了教科書上萬口一辭的套話空話,只會說套話空話的人也許將來成為沒有獨立思想的庸才和應聲蟲!

真正的德育是培養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真正的德育方式應該在「自然活動」中進行,應讓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驗什麼是高尚,什麼是卑鄙;什麼是偉大,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做什麼會受到尊重,做什麼會受到鄙視……通過這些體驗,通過這些心靈上的氤氳化生的過程,孩子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意識才能逐漸形成。德育只靠口耳相傳的知識講授肯定是不夠的,它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進行道德熏陶、道德體驗、道德感悟和道德實踐。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文化熏陶中、感情體驗中,經過反覆的思考後搖搖晃晃地樹立起來的。不是熟記了《思想品德》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能樹立起來的。而我們的應試教育無暇研究這些,因為它不能轉換成升學考試的分數。

中國實施應試教育30多年來,國民的學歷提高了,知識水平提高了,經濟實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水平提高了嗎?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應試教育培養的不少人不缺知識,不缺學歷,但缺德!前段時間,有人在網路上發文驚呼:「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雖為過激之詞,但它反映的我們民族道德水平的滑坡卻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第二,應試教育導致青少年一代理想視野狹窄

高度競爭的應試,使學校和家庭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孩子的升學考試上,幾乎完全放棄了對孩子人生終極目標的引領。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忙碌的老師,辛苦的家長,也只能急功近利,且顧眼前,缺少大視野,大氣度和高境界。思想狹隘的學校、家長,也只能用上名牌大學、考研、讀博、娶好老婆、找好工作、升官發財去刺激孩子的慾望。有無數的家長經常告訴孩子的一句話就是:「你只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別的什麼都不用管。」這種教育環境下培養的孩子難免狹隘自私、只顧自己,缺少高尚的思想境界,只有一點賴以謀生的專業知識。有幾個老師或家長會教育孩子「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存心君國」?封建社會的私塾教育和書院教育尚且教育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了今天,人們卻只教育孩子為學歷、職稱、金錢而奮鬥。人們恨不得在孩子的背上刺上「發家致富」,刺上「升官發財」,再也不會刺上「精忠報國」了!因為,應試教育的逼迫,使得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已經沒有岳母的思想境界了。

中國的孩子們可以在各類的國際大賽中(比如奧數)拿到金牌銀牌,但我們在科學研究領域卻像錢學森擔心的那樣,一直培養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是為了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孩子們從小是為考分而奮鬥;長大後是為學歷、學位、職稱而奮鬥,而不是為了真理而奮鬥。

團中央《關於青少年學習與生活的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中學生在工作單位的選擇上,首先看重的是待遇和工作條件,其次是穩定、有保障。很顯然,是我們的教育造成了我們的國家庸俗之吏日漸其多,豪傑之士日漸其少。中華民族正無可奈何地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下一代走向平庸……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裡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天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他們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學,考名牌大學,那就是他們最高的理想了,那麼一考上大學,他們就沒有理想了,就失去自我了,就迷茫了。

許多家長和老師也明白,孩子今天學的知識,很可能他們一輩子都用不上,但為了應付考試,又不得不逼著孩子去學。現在,從應試教育的體制中已經走出了大批一生只會不斷為學歷、職稱和職位而奮鬥的人,他們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搞明白,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無法真正體驗到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所帶給自己的那種自我實現的成功感。這可能就是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一流人才的深層原因。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從小學到大學鬥爭為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在這種小家子氣的教育環境中不可能培養出胸懷廣闊、志向高遠的人物。現在的多數學生都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終生追求的東西,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怎樣的人才會更幸福、更快樂,生命才會更精彩,更有價值。當一個人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面臨中國應試教育的現狀,有識之士憂心如焚,痛心疾首。他們慨嘆:中國青年一代那種大聲疾呼、為民請命的氣概哪去了?那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社會責任感哪去了?那種「擔負起民族的興亡」的歷史使命感哪去了?人們擔心,中國的教育如此發展下去,學生從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這恐怕不僅培養不出民族英雄,社會精英和學術大師,就連「開明紳士」也培養不出來了!

可悲!可嘆!可怕!可憂!

第三,應試教育妨礙孩子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真正的智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點燃智慧,啟發思維,培養思維方式。特別是文科教育,思想性更明顯,它教的是思想,是思維方式,是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思考,是對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態度,是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對人對事的處理方法。其實也是創造力,是社會的活力。這些東西,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但我們的應試教育,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需要全國的同齡孩子們在模式基本相同的學校里,開設基本相同的課程,使用基本相同的教材,接受基本相同的教法,做著基本相同的練習題,使用模式基本相同的試卷進行考試,使用基本相同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即使那些論述題、簡答題,也有明確而具體的評分標準,要按照給定的「答案要點」分條給分,彎彎的月亮只能象小船,象香蕉就是錯的,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引進死胡同。逼得絕大多數學生不得不在答題時先要揣摩好命題者的心思。即使是那些最能體現學生個性特色的寫作,也在評卷老師深層意識里暗藏著「主題」「思想」「意義」方面的標準。我們說,用統一的標準在生產線上生產出來的器件是好器件,用統一的標準去塑造人才絕不是好辦法!用一個模子塑造出統一標準的人,那只是對人性的扼殺,絕不是教育!

教育最應該培養的是學生的懷疑、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思考、比較、辨別的能力。但是應試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滅學生的懷疑精神、探究勇氣,就是要學生相信「標準答案」的絕對正確。——因為按那上面說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則就生死難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運當兒戲。所以,應試教育的第一大功效,就是盡量把所有的學生教化成一個腦袋。既然別人已經代替我思考了,我還需要有思想嗎?既然結論和觀點都是現成的,而且還是被規定為唯一的,還用得著我去思考嗎?這樣的教育培養的只能是思想的懶漢。應試教育到底是在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與創新能力,還是泯滅個性、扼殺創新?答案不言而喻。這一教化結果大多時候是通過一次次的考試來實現的。

第四,應試教育打擊了多數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能力的催化劑,自信心能將人的一切能力都調動起來,將人的積極性調動到最佳狀態。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沒有工作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很難在社會上開創自己的事業。只有充分自信的孩子,才更容易登上成功的頂峰。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往往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嘗試,樂於挑戰;反之,如果一個孩子缺乏自信,就往往在一事當前,退縮,畏懼,膽怯,悲觀,被動,猶豫不決,心灰意冷,不善與人交際。

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應試教育,只能使個別「尖子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的自信心不斷得到強化。而這種應試教育制度很容易使多數成績不拔尖的孩子產生「我不如別人」的自我意識。多數學習成績處於中下游的學生,往往會形成「我不是人才」的消極信念和自卑心理,從而長久抑制他們的潛能的發揮,進而導致他們一生平庸。

在強大的應試教育制度面前,多數家長和老師,也無法擺脫以考試分數來評判學生優劣的觀念。按照考試成績排隊,已經是全國各地中小學的普遍做法。從小學一直排到高中畢業,時間長達12年之久!在這種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孩子永遠是少數,受到打擊的孩子永遠是多數。更有甚者,有的學校還採用「金字塔」式的排名方式,第一名在塔尖,二、三名在第二行,四、五、六名在第三行,七、八、九、十名在第四行……以此類推,排成一個金字塔狀,並把它貼在教室里。這就把成績排名「鼓勵少數、打擊多數」的作用形象地展現出來了。這些多數孩子基本上都遭受過老師或家長的「語言暴力」的傷害:人家能,你為什麼不能?你笨蛋!你垃圾!

作為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學生,經受這種長達12年之久的打擊和傷害,他的自信心很難不被摧毀。學生在學校的「失敗體驗」,已經徹底摧毀了他們的自信心,在被「分數」打倒的同時,他們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於是,學校在造就少數「成功者」的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的失敗者,讓大多數學生成了心靈自卑、個性萎縮的「精神侏儒」。

第五,應試教育磨滅了孩子的多種天賦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有7種: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實踐證明,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運動智能較強,公關人員的人際智能較強等。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而應試教育一直只強調學生在數學邏輯智能和語言文字智能兩方面的發展,這顯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整齊劃一、成績至上的應試教育評價機制,扼殺孩子的天性和個性,難以考核學生的多元智能,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標準化考試過分強調了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樣為社會需要的智能,使學生身上的許多重要潛能得不到確認和開發,導致大量的人才苗子被扼殺在青少年時期。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體音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誌。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麼「差生」。而整齊劃一、分數至上的應試評價制度,難以考核學生的多元智能。

我國的教育,雖然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小學也開設了體音美課程、德育課程、勞動技術課程,但在「差一分就上不了大學」的高考現實面前,老師和家長只能逼迫孩子在高考考試科目上下功夫了。在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只關心升學率,家長只看重考試成績,學校和家長都無暇顧及孩子多元潛能的開發,孩子的才華和天賦,會早早被應試教育制度扼殺!如此下去,在應試教育終結之前,中國將要損失成千上萬的英才!許多學習成績一般,但日後有可能成為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藝術家、體育明星之類的學生,他們的才華和天賦,很可能被應試教育扼殺在了青少年時代。

社會對人才需求多種類,決定了學校教育的培養標準也要多規格,人才的多規格決定了高考遴選也要多標準。

第六,應試教育磨滅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優秀,人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興趣和決心。如果一個孩子自己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不真正下定決心學好功課,那他一般是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應當善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說,他們對待科研像遊戲一樣專註,像遊戲一樣充滿興趣,在遊戲中體會快樂。我們知道,所有的遊戲都會使人充滿興趣,所以,用遊戲的態度去對待科學研究,不受任何行政干預,不受任何獲獎和晉陞職稱的名利誘惑,這是科研的原始動力。

應試教育機械的教學機制,以單調乏味的講課方式、被動被迫的學習形式、無休無止的補課,不斷地消磨著中國中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讓孩子鬱悶和痛苦的是,他們幾乎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書沒有時間讀,自己喜歡的事沒有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卻被強迫著學。一切都要看升學考試考與不考,只要是升學考試不考的內容,再有興趣也不能學、不敢學、沒有時間學。於是,老師和學生都只能朝一個方向奔——朝著高考試題的範圍去教,去學,天知道有多少華羅庚、楊振寧、丁肇中被這個高考試題掐死在搖籃里!大部分學生的第一選擇是儘可能考上「高層次」的大學,而個人的天賦、興趣、愛好則不敢顧及,這種無奈的現實,使許多人不得不去學習和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這種對個人興趣的壓抑,其實也是對個性和創造性的扼殺。當一個人痛苦、無奈地學習時,這種學習就很難是智慧的學習,很難是創造性的學習,因為,只有當一個人視學習為快樂時,他智慧的源泉才會被發掘,他創造的潛能才會被激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師大教育系在全國作了關於中小學生學習意願的大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僅有8.4%,初中生僅有10.7%,高中生僅有4.3%。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國多數學生都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他們能夠體驗到的,是枯燥乏味的上課、做作業,是老師和家長的逼迫,是起早貪黑的身心疲憊,是完不成學習任務時遭到的責備和打罵。這種應試教育,使眾多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於是學生便本能地逃避或減少這種體驗不到興趣的應試學習,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哪些能給他們帶來興趣的網路遊戲上。在學校和家庭都以考試分數論英雄的環境中,對於學習成績始終上不去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如果一個學生長期在學校、在家裡都得不到認可,他們就會感到鬱悶和痛苦,在無力改變這種現實的情況下,網路遊戲便成為他們擺脫苦悶的首選。為什麼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少年兒童玩網路遊戲成癮?他們為什麼不對應試學習上癮?這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如果學習帶給孩子的都是痛苦的體驗和回憶,那麼他們怎麼能夠不厭惡學習呢?

第七,應試教育導致了一代人的身體素質下降

中國孩子的營養狀況在不斷提升,但是中國孩子的體質體能卻在不斷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教育部對全國中小學生體質體能的最新檢測結果也顯示,在學生營養狀況改善的情況下,學生的速度、爆發力、耐力、肺活量卻持續下降,超重及肥胖檢出率上升,初高中視力不良率分別達到58%和76%。

為了升學率競爭排名,多數中小學校的課程表都超標。現在不少寄宿制高中的學生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早上一個小時早讀,上午下午各上4節課,晚上還有2到3節晚自習,一日三餐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各一個小時,晚上要到11點甚至更晚才能睡覺,恨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讓孩子學習,折磨學生的身心健康,12年的基礎教育就把一多半學生搞成近視眼,孩子好不容易盼來個星期天,學校還要加班補課;好不容易盼來個寒暑假,家長又要逼著去參加補習班。眾多被應試教育誤導了教育觀的家長,還要把學校的錯誤教育方式延續到家庭里,在晚上繼續強制孩子學到深夜。一個13歲的小女孩,晚上忍著瞌睡做了兩個小時的作業,然後無可奈何地對陪著她的奶奶說:「奶奶,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到70多歲,那時我到晚上就不用上晚自習了,也不用做作業了,那該多高興啊!」我們不禁要問,這種作業多、補課多、考試多、排名多的應試教育,到底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摧殘人才!

何以造成如此局面?原因很簡單:上級向學校定升學指標,學校向老師要平均成績,老師向學生加課外作業。社會輿論導向也為之推波助瀾,一些家長和老師也表示贊同或認可。20年前黃岡中學提出的「時間加汗水」的口號竟然能持續至今,並響徹大江南北。一位高中班主任老師在介紹班級管理經驗時公然提出:「不要擔心學生會累死,學生是累不死的。」

應試教育把應試和謀生樹為一個個目標,學生從小心中充滿了對應試和謀生的焦慮,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距離教育的本質意義越來越遙遠,這是先進教育的發展方向嗎?

在中國,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天天睡眠不足,而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在天天睡懶覺,這是中國教育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如此下去,我們還有可能把中華民族的下一代摧殘成東亞病夫!誰為一代人的身體素質下降負責!

可是這種災難不僅仍在加深,而且越來越理直氣壯。為了應試的需要,竟然不相信人的肉體和精神的基本需求,在「分數才是硬道理」的體制下,幾乎要把初高中變成監獄,變成「考試集中營」。這樣,孩子們的身體素質能不下降嗎?

第八,應試教育誘發精神疾病,導致心理畸形

2005年國家統計局《中小學學生學習生活狀況專項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各地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每天在步入校門時,心裡有鬱悶、緊張、疲憊、厭煩、焦慮、恐懼的感覺。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上海市兒科醫院與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在上海市8個區的2500名中小學生中作了調查,發現竟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念頭。但絕大多數家長對此卻一無所知。

近年來,中小學生殺父母、殺同學、殺老師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中小學生患抑鬱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小學生離家出走、沉迷網路、心理變態、性格畸形的情況更是不乏其例。2005年7月10日,當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參加結業典禮時,寧夏銀川市13歲的小學畢業生秀秀(化名)卻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在給父母的遺書中,秀秀的話令人震撼:「我是個差生,我死了可以幫您節約10萬元」。秀秀的死刺痛人們的心,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秀秀的悲劇僅讓我們看到了冰山一角,在當今中國,還有不少兒童像秀秀一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與學習有關的壓力。這使兒童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快樂和輕鬆,在緊張不安中過早地告別了童年時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大多是由畸形的應試教育制度造成的。能否考上大學,成了家長、老師關注孩子、關注學生的重中之重。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越關注,孩子的心理壓力就越大。沉重的學習壓力,讓中國的孩子過早地喪失了童年的樂趣,使他們的心理很不舒展,不舒展就容易發生「病變」。

西方的教育一般是中小學寬鬆,大學嚴格;而中國教育正好相反,中小學嚴格,大學寬鬆。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是中國教育違背了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因為中小學生年齡小,心理脆弱,而中小學生承受的壓力卻是巨大的。這種壓力主要是來自應試教育的考試分數,考試名次,以及由此而來的老師的批評,家長的埋怨,同學的歧視。所以,不從觀念上和體制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中國孩子的這些「精神疾病」和「性格畸形」有可能繼續加劇。

第九,應試教育限制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應試教育導致中小學生在星期天、寒暑假瘋狂補課。在假期補課中喊累的何止學生!考試的壓力不只是加給學生的,中、高考過後,馬上就有學校打出成績榜、上線率、本科率、重點率,這些數字對每個學校和每個老師,都構成了極大的壓力。這些數字讓老師們百口莫辯,逼得老師不得不屈服於「分數才是硬道理」。人們說老師是如何敬業,這哪裡是敬業?簡直是賣命!現在的教育大環境只會讓教師不熱愛教育!教師的生活工作現狀使得師範院校招生的生源質量下滑,毋庸諱言,目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正逐年下降,這也是我們民族的隱憂之一。

在應試大格局之下,離開升學率與考試分數的「硬指標」,很難確定教師的工作績效,這其實不是簡單的「技術性問題」,而是整體教育氛圍所致。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看的還是升學情況、考試成績。

自古只聞「名師出高徒」,如今卻是「高徒出名師」。只要學生考試成績好,老師就可以成為「名師」或「專家」,現在一些學校的所謂名師,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學生平均成績得了第一、他培養了幾個大大小小的「狀元」。生源好的重點學校,這樣的「名師」,是靠幾個「高徒」而抬起身價的,有的老師甚至還是靠向學生暗示作弊經驗、和學生合夥作弊而「成績斐然」的。這樣的「名師」,最初是揚名於高分學生,之後便到處做報告,介紹「教學經驗」,最後便陶醉於編寫試題彙編和輔導資料,為教輔圖書出版和經銷行業的黑幕交易推波助瀾。而一些本來很有思想的優秀教師,但因為有太多的「升學率」「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束縛了他們的的手腳,被一次又一次的成績排隊嚇得膽戰心驚,如履薄冰。當教師受到來自教育內部的各種逼迫時,他就不得不去逼迫他的學生。最終導致他們不敢堅守自己的教育理念,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和風格。於是,他們一天到晚都做著令他們痛苦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煎熬和苦痛中,他們變得無所適從,最終失去了自我,甚至被逼良為娼,成為應試教育的奴隸。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該如何考慮自己的生涯規劃?該如何設計自己的專業化成長?他們感到空前的無助和茫然。

所以我們說,應試教育不僅很難培養出一流的學生,也很難培養出一流的教師。我敢說,如果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這些大教育家來到現在的學校教書,恐怕也很難成為當今的「名師」。

我們要問自己:「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到底要把我們這個民族帶到哪裡?」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生活中,分數成為教育至高無上的追求,成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這會使中國教育走向何方?

第十,應試教育導致了中小學校的無序競爭和畸形競爭

由於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是升學率,所以,為了提高升學率,各個學校便不擇手段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到現在,這種競爭已經成為無序的競爭,畸形的競爭。

首先,應試教育導致了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和家長的擇校大戰。

提高升學率當然需要好的「苗子」,於是,各校想方設法、費盡心思招攬優質生源。對於學校來說,今天招來的生源質量關係到三年後學校中考、高考的成績排名。誰能提前攬到尖子生或者是有潛質的學生,3年後的升學率和升學人數就會佔優勢,這無疑又對學校的下一屆招生有利。所以這些年各校的「生源大戰」愈演愈烈。生源之爭的背後,其實又是各校之間的利益之爭。借優質生源提高升學率,借升學率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擇校生,以擇校生獲取高收益。「利益鏈條」驅使各校在爭奪尖子生時頻頻使出怪招。只招生一項,就讓學校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有的學校公開高價收買「尖子生」,有的給高分學生許諾:學生在校期間發給「生活補貼」,發給「工資」,考上北大清華還有發給高達10萬元的獎金!廣東東莞虎門外語學校2010年考上清華的學生黃綺琪就獲得了60.5萬元獎勵。其中虎門鎮政府獎勵30萬元,南柵社區獎10萬元,虎門外語學校獎勵20萬,還有西頭村委也獎勵其5000元。這是對應試教育的高調維護!於是,就出現了像四川岳池縣的張非那樣的專門靠考試來掙「工資」和「獎金」的「考王」、「高考專業戶」。

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公辦學校竟然需要掏錢買學生為自己撐面子!我們有大量的城鄉公辦高中和初中,都在用低分學生的高價擇校費來「養活」享受高待遇的高分學生。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平等」?這真是中國教育的怪胎!這些怪胎的出現,是對中國教育的極大諷刺!

由於中小學升學率,影響到校領導的政績,一個地區的升學率影響到地方教育行政領導的政績,於是,一些地方的學校(尤其是初中和小學)的校長和教育行政部門就會默許甚至縱容某些初中和小學考試作弊,這在個別地方已是公開的秘密。而高考作為「國家第一大考」的防作弊設施如銅牆鐵壁,但年年都有「勇士」向它挑戰。

由於高考升學率的攀比,也逼得一些人鑽高考政策的空子。聽說省市級三好學生高考可以加分,就有人「批量生產」省市級三好學生證書;聽說體育特長生高考可以加分,陝西某高中2004年的327名考生中,持有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的考生就有31名;聽說少數民族考生可以加分,不少漢族考生一夜之間就成了少數民族考生;聽說西部省份高考錄取線低,「高考移民」便蜂擁而至……

我們一個泱泱大國的公辦教育,怎麼會走到如此境地!這還是教育嗎?這是教育的墮落!這是教育生態的極度惡化!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不能體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教育方針,不能代表世界先進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能促進中國教育的科學發展。

現行的高考制度的「科學」「公平」下面掩蓋著不科學、不公平——人的很多重要素質是無法用分數這一把尺子來衡量的,很多特殊人才用現行高考制度也是選拔不出來的。難道這不是事實嗎?大家只要認真而深入的思考一下就會明白:能夠用分數衡量的教育肯定不是一流的教育!

為了與應試教育相呼應,在整個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重分數輕素質、重知識輕能力、重文憑輕實踐、重資歷輕實幹、重外在不重實質的不良風氣,孩子上學還是為了考取一個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學。這個「神聖」的目標,只能通過考分來實現。你不讓教師抓考分,全體家長不答應。風氣,進而又形成用人機制,這種機制曾經淹沒了多少真正的人才,扼殺了多少中華民族的精英啊!一道道繩索織成了一張天羅地網,把一大批「學業有專長、術業有專攻」的傑出人才都拒之網外。

由於國民對各級大學文憑的的需求,導致大學升格和擴招成風,專科向本科升格、學院向大學升格、普通大學向重點大學、綜合大學升格……學校升格本來有許多軟硬指標,但在善於造假的人手裡都不成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成了一場集體舞弊行為!大學,本來應該是國家最高尚、最純潔的學術聖地,是培養人類優秀品質和完美個性的「思想庫」和「實驗室」,但大學擴招把大學變成了批發文憑的貿易市場。大學的擴招,是一場虛張聲勢的鬧劇,是群體性的心照不宣的弄虛作假,是教育的現代神話,是教育上的「大躍進」,是教育的「豆腐渣」工程!它必將給教育界、國家和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教育本是一項傳承人類文明、鑄造民族精神的經天緯地的公益事業,是推動社會變革和人類進步的引擎,但泥古不化的應試教育,是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工廠」,是嚴重扼殺學生自由思想、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的「物化教育」、「奴化教育」和「毀人教育」!

我認為,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是與世界教育大潮背道而馳的。它在體制上是落後的、觀念上是保守的、方法上是陳舊的、結果上是低效的。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走入窮途末路,已經引起了民怨沸騰。

1977年,中國的高考制度恢復,回想當年為這一「平等」考試製度的復始,多少人興奮不已,多少人熱淚盈眶!可時至今日,人們對於高考制度更多的是指責甚至控訴。這幾年對高考弊端的羅列,可謂罄竹難書!

本文無意指責中國各級教育官員的束手無策,無意指責中國「教育家」們的裝聾作啞,不能埋怨校長們的推波助瀾,更不能埋怨老師們的無能為力。他們也很無奈。目前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所暴露的弊端,已經不單單是教育界的問題,也不是單單依靠教育界的改革能解決的問題,它是國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問題。國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制約著國家的勞動人事制度和幹部任用機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幹部任用機制制約著高校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制度制約著教育評價制度,教育評價制度制約著應試教育制度。教育觀和人才觀不改變,國家的勞動人事制度和幹部任用機制就不會改變,勞動人事制度和幹部任用制度不改變,應試教育機制就不會改變,應試教育機制就不改變,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肯定不會取得實質性成功!

觀念的固化形成體制,體制的運作又強化觀念。中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就是這樣緊緊的扭在一起,彼此糾結,越扭越緊,越扭越死,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死結,我們面對著這一個個的死結憂心如焚,頓足捶胸,又一籌莫展!這就是中國教育改革面臨的現狀。

一個國家的政治改良,往往從教育改革開始突破。晚清的政治改良就是從廢除科舉考試開始的。而教育的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育的規律簡化為一個字就是「慢」。國人教育觀和人才觀的形成,國家教育機制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任何人想用快的的方法來解決教育問題,都是不懂教育的表現。革除三十多年來形成的應試教育積弊,必須持之以恆。而改革的途徑無非軟硬兩手:軟的一面是憑藉輿論力量來一次教育問題的大討論,逐漸轉變國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因為觀念影響決策,決策影響行動,行動影響結果。硬的一面是憑藉行政的力量掐斷體制中某些驅動環節或傳動的鏈條,也許會推進和加速觀念的改變。因為體制運行對觀念的形成也有催化作用。

應試教育已經病入膏肓!我們要大聲疾呼:中國的志士仁人們,救救中國孩子!救救中國學校!救救中國教育!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你認為讓孩子看《開學第一課》有何意義?
材料作文寫作的四個分析階段
身份證上的年齡與真實的不相符,請問可以改嗎?急求?
父母應如何教育逆子

TAG:教育 | 中國 | 應試教育 | 轉載 | 應試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