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人口危機」時代

2015-06-16 17:39:41

歸檔在 我的博文 | 瀏覽 8336 次 | 評論 1 條

中國進入「人口危機」時代

---《放開生育刻不容緩》第一章

刊於《決策與信息》雜誌2015年第2

作者:梁建章、黃文政、李建新

(一)觸目驚心的人口形勢

  過去200年,特別是最近30多年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例在1820、1950、1980和2013年分別為35.0%、21.8%、22.1%和19.0%,總體上在大幅下降。即便在增長的1950~1980年,增長幅度也不過0.3個百分點,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中國的人均壽命從約40歲延長到近70歲。相比之下,1980~2013年則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新中國前30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僅略快於世界平均,但之後的30多年則大幅低於世界平均。

  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因素是總和生育率(簡稱生育率),即各年齡別生育率的總和,可通俗理解為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數。直觀來看,年出生人口大致相當於當年的生育率乘上處於育齡旺盛期的年均女性數量。生育率處於更替水平意味著,孩子的數量與父母輩持平。如果生育率長期低於更替水平,人口總量將不斷衰減。發達國家的更替水平約為2.1。由於中國出生男女比例和女孩死亡率均高於發達國家,中國的更替水平要更高。根據近年數據估算,中國的更替水平在2.2以上,即每個家庭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個孩子,才能保持孩子數量與父母輩相比不衰減。

  中國的生育率在1963~1970年處於高位,每個女性平均生育5到7個孩子,但當時也僅略高於世界平均。自1971年,人口控制被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相對柔性的計劃生育工作普遍展開;從1971到1979年,生育率從5.44直線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的2.75。但自1980年開始實施以城市一胎化為特徵的嚴厲生育限制政策之後,生育率卻在1980年代初出現了反彈,在整個1980年代處於2.2到2.8之間。反彈的原因是生育年齡大幅提前,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嚴厲政策導致恐慌性生育。

  中國的生育率自1990年代初期就一直低於更替水平,年出生人口在1990年代更是直線下降超過40%。從2003到2013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徘徊在1500到1700萬之間,這種表面的穩定掩蓋了背後生育率的走低。目前處於23~28歲生育旺盛期的女性,出生於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育高峰期,因而數量眾多。如果生育率維持穩定,中國近年應處於出生人數明顯反彈的生育高峰期。但實際情況是,近年出生人數並未反彈,這反過來說明生育率在走低。

  在未來一二十年,除非生育率大幅上升,否則隨著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的急劇減少,中國出生人口將再現1990年代那樣的斷崖式下跌,可能從目前的約1600萬急劇萎縮到1000萬以下。簡言之,1960年代的生育高峰和1970年生育干預政策造成了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動,後果是中國出生人口會台階式下跌,而非均勻減少。中國出生人口已經歷了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兩次台階式下跌,現在正在進入第三次下跌。

  這種趨勢從全球比較來看,更是觸目驚心。雖然目前中國人口佔世界19.0%,但年出生人口僅佔世界12.0%,而這還是中國的生育高峰期。在未來十年,中國23~28歲的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數量將萎縮至目前的55.7%,而中國生育率則僅有世界平均的一半。在這兩種因素疊加的趨勢下,只要一代人,也就是25~30年的時間,中國年出生人口將萎縮到世界的3.3%(0.557×0.5×12%)。即使能幸運地將生育率相對提升50%也只能保持世界的5%。更關鍵的是,低生育率具有巨大慣性,並不是放開甚至鼓勵生育就能恢復正常。即便大力鼓勵生育,要把中國生育率最終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等到最終穩定下來時,中國人口佔世界的比例可能不足3%。

  既然生育率長期低於更替水平,為何人口還在增長?這是因為,雖然目前出生的人數已經大幅少於他們的父母輩,但依然多於目前每年接近生命終點的老年人。但等到60歲後開始老去,每年將有約2500萬人去世,即使大力鼓勵生育,年出生人口也難達到1000萬,中國每年將減少1500萬甚至更多的人口。如果不能逆轉這種趨勢,人口急劇萎縮可能持續達百年之久。根據最樂觀的估算,即使2015年全面放開,但不鼓勵生育,從2030到2070年的40年內中國人口將萎縮30%。這種衰減在人類歷史上將是空前的。與此相比,過去20年遭受所謂人口衰減災難的俄羅斯人口下降不過3.4%,扣除移入人口的自然下降也不過7.8%。

  伴隨著人口急劇萎縮的是人口極度老化。實際上,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的人均壽命屬於中等水平,但老齡化程度則靠前,且快速上升。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老齡化如此嚴重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低生育率導致年輕人比例太低。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是15%,在未來數十年內將會直線上升至40%左右,老齡化之痛只是剛剛開始。而且,如果生育率無法提升,老齡化並不會在嚴重惡化後就趨於好轉,而是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更可能進一步加劇。

  人口趨勢有極大的慣性,今天出生的孩子直接影響到70年以後的人口數量。因此,對人口趨勢至少需要前後各看百年。然而,有關人口預測的報告往往只有幾十年的前瞻期,且數據還存在嚴重的偏差。由於真正的人口危機是在很多報告的表述期之外才顯現,決策者即使仔細閱讀這些報告也未必能真正洞悉人口形勢的危機所在。

  中國的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已超過20年,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全面放開後出生人數的短暫反彈,而是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數量的急劇萎縮,導致幾年後新生兒數量再現1990年代那樣的雪崩。因此,應趁著生育旺盛期女性數量還未開始銳減,立即全面放開並及時鼓勵生育。錯過這次緩解低生育率危機的機會,中國未來人口的嚴重老化和急劇萎縮將更加回天乏力。

(二)中國的低生育率

  頑強的生育文化曾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關鍵,但東亞文化圈目前卻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區域。在2012年(數據齊全的最近一年),東亞各地的生育率分別是:緬甸1.96、越南1.77、泰國1.41、日本1.41、韓國1.30、新加坡1.29、香港1.29、台灣1.07、澳門1.06。與此對應的是,法國2.0、英國1.94、美國1.88、俄羅斯1.59。

  上述數據表明,東亞各地的生育率都在更替水平以下,其中華人社會墊底。與中國文化相近,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於中國大陸的泰國、越南、緬甸,其生育率也分別低於俄羅斯、美國、法國。此外,在有海外華人的國家,華人生育率也普遍低於當地主流民族。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生育率就顯著低於白人,即使排除教育水平的差異也是如此。

  中國的生育率是多少?國家統計局每年進行人口抽樣調查,大約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根據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中國在2010、2011、2012年的生育率分別是1.18、1.04和1.26。但計劃生育部門卻把生育率數據調整到1.5至1.6之間,理由是存在瞞報現象。實際上,根據人口普查的詳盡數據來核實歷史抽樣數據會發現,除了在1980~1996年漏報比較嚴重外,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生育率數據基本是準確的,而計劃生育部門調整後的生育率一直高估得離譜。(註:本文引用的台灣生育率數據來自台灣內政部戶政司;中國大陸的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來自世界銀行。)

  在中華文化圈裡,「多子多福」觀念曾經深入人心,但為何現在生育率會在全球墊底呢?至少有幾個原因。一是中華文化圈特別注重孩子教育,加重了養育孩子的成本和情感負擔,既增加了孩子的學業壓力,又使父母無力養育更多孩子。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有些華人寧願不要孩子。二是華人女性勞動參與率更高。根據美國勞工國家統計局的國際數據,2010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接近70%,處於世界最高之列;大量的女性參加社會工作,減少了撫養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三是東亞國家的工作時間相對偏長。比如,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韓國人2007年平均工作2266小時,而同期法國人則工作1457小時。

  還有,西方國家近年生育率的提升與非婚孩子比例的增加也有關係。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2)提供的數據,美國、法國的非婚出生的孩子分別從1980年的18.4%、11.4%增加到2008年的40.6%、52.6%,英國的該項數據則從1980年的1.5%增加到2006年的43.7%。在這些國家,很多女性不願結婚,卻有自己的孩子。但這一現象在東亞非常罕見,比如2006年日本非婚出生孩子的比例僅為2.1%。

現代化過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現代技術水平需要更高的勞動力資質,從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養育孩子的實際成本;二是女性就業的普及與父母自身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升又增加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三是生活的豐富和養老的社會化降低了養育孩子的情感和現實收益;四是便利的避孕措施給低生育提供了技術條件。

不少人看到身邊的孩子有兄弟姐妹,會覺得生育率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低。但實際上,人們根據直覺往往會極大地高估生育率。假想全社會生一孩、二孩、三孩的家庭各佔1/3,家庭平均生育孩子數是2,再考慮1/8不孕不育的比例(新華網,2012),平均生育孩子數只有1.75,遠低於更替水平。但在此情況下,每6個孩子中,來自一孩、二孩、三孩家庭的孩子分別是1個、2個、3個。在這個假想的情形下,獨生子女僅佔全社會孩子的1/6,來自三孩家庭的孩子卻佔到一半,給人的感覺生育率很高,人口會膨脹,但實際生育率卻只有1.75。在2.2的更替水平下,這也意味著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減少20.5%。

在這種錯覺下,有人看到很多「超生」的孩子就覺得中國生育率很高。甚至一些人口學家也被這種錯覺蒙蔽,覺得調查出來的生育率與直觀感受不符。但如上所述,即便很少孩子是獨生子女,一半孩子來自三孩家庭,生育率就已經遠低於更替水平了,人口規模最終會持續衰減。實際上,當人們感覺來自三四孩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時,生育率才剛剛處於更替水平;當人們感覺二孩家庭孩子很多時,生育率已經遠低於更替水平了;當人們感覺到處都是獨生子女時,生育率則處於極低水平了。因此,需要很多三孩、四孩,甚至五孩、六孩才能彌補一些人的不婚、不孕、不育和很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所造成的虧缺。

直觀高估生育率也許還有心理上的因素。在城市的長期一胎化政策下,人們傾向於把只生一個孩子當成常態,看到兩個孩子的家庭會覺得不正常,看到三個孩子的家庭甚至會詫異。這種潛意識反應可能強化多孩家庭對個人生育狀態判斷的心理衝擊。在長期的計劃生育宣傳下,中國人口太多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很多人又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人特別會生孩子。這也許能說明,雖然中國農村的獨生子女也都比西方普遍,但很多人卻頑固地相信中國的生育率不低。

(三)為何低生育率趨勢難以逆轉?

生育意願是指,意願生育子女數或理想子女數,是決定實際生育率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意願子女數和理想子女數含義略有不同,前者通常要略小於後者,但為簡單計,本文混用兩者。各種調查顯示,中國人的生育意願已處於極低水平。比如,根據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育齡女性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為1.73;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女性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分別為1.78和1.60。未婚育齡女性平均理想子女數為1.46,明顯低於已婚育齡女性的1.76。

又如,《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上的論文《中國人口生育意願變遷:1980~2011》,基於1980~2011年間開展的227項關於中國人生育意願的調查結果,運用橫斷歷史元分析方法,考察了生育意願的縱向變化趨勢。研究發現,1980年以來中國人理想子女數呈減少趨勢。平均理想子女數基本穩定在1.6至1.8之間。

為了核實這些結論並避免選擇性偏差,我們以「生育意願」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出1990至2010年共211篇文章,綜合這些文章中的475張表格共280897人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城鄉生育意願都在下降,而2000年代的城市和農村的生育意願分別為1.39和1.79,外出務工者介於兩者之間。

這些調查分析表明,近年來中國的生育意願已遠低於更替水平。更為嚴重的是,實際生育率通常要低於生育意願或者理想孩子數。比如,在日本和韓國的調查中,理想孩子數都超過2,但實際生育率卻都不到1.4。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實際生育率與生育意願的差距可能越來越大。造成這種差距的既有不孕不育等生理原因,也有經濟和社會的現實壓力。

很多人認為農村還有較高的生育意願。其實,大量年輕人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並脫離了之前的親友氛圍,他們的生育意願在快速降低。從2000到2010年,由於城市化和低生育率導致當地學齡兒童減少,中國農村小學數量減少過半,學生上學平均多走4公里,增加了孩子與家長的負擔,進一步抑制農村的生育意願。上述數據還顯示,中國農村的生育意願都不到1.8,即便超低生育率的日本、韓國之理想孩子數都還要超過2,說明即便是中國生育意願較高的農村地區的生育意願,都比生育意願已經非常低迷的日本、韓國還要低。

不管是否立即全面放開生育,中國的生育率都面臨三重下行壓力。一是現代化進程。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進一步擠壓生育率。二是中華文化圈所面臨的共同因素。三是中國城市長期的一胎化和計劃生育宣傳已極大地改變了生育觀念。過去30多年,城市已把一孩當成正常生育狀態,農村在向城市看齊。

更關鍵的是,生育率長期處於低水平後將難以回升,這背後是惡性循環的低生育率慣性。當父母只有一個孩子時,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會不惜代價為孩子付出,推高預期的養育成本。另一方面,少子化降低養育的規模效應,推高實際的平均養育成本。按美國農業部(2013)數據,家庭養育一個、兩個、三個孩子的費用比分別是100、160、187。第三個孩子的費用只相當於第一個孩子的27%,所以養育越少,每個孩子的平均費用越高。中國找不到類似的數據,但少子化會降低養育的家庭規模效應,則是確定無疑的。

因此,在少子化社會中,雖然養育孩子的總成本可能比正常養育更多孩子的狀態要低,但單個孩子的平均費用卻更高。這讓願意多生的父母望而卻步,因為他們對養育壓力的判斷來自對平均養育費用的感受。中國很多夫妻感覺養不起孩子的原因恰恰是現在社會平均生得太少。如果社會普遍養育二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平均費用不會這麼高,願意多生的父母不會感到這麼大壓力,養育孩子的方式也會比現在更自然、更健康。長期低生育率把一種極不正常的生育狀態變成了常態。生育率越低,對生育意願的抑制越強,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的生育率,惡性循環。

再者,長期低生育率會加重未來社會的老齡化,導致養老負擔沉重,育齡家庭不堪重負,這反過來也會抑制生育意願,降低實際生育率,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比如,城市裡的獨生子女夫妻,通常需要照顧四個老人。而且,伴隨教育程度的提升,初次生育的年齡越來越晚,等到他們認為有能力生育第二個孩子時,四個老人中只要一個出現身體問題就會讓他們疲於奔命,哪裡還有精力和意願生育維持社會正常繁衍所需要的第二第三個孩子?

高生育率時,降低生育率馬上能緩解壓力;但低生育率時,提升生育率短期內卻會加大壓力,緩解的效果要20年後才能體現。因此,低生育率慣性會比高生育率慣性更強勁、更持久、也更難應對。

(四)全面放開生育後的人口趨勢

中國生育率之低已無懸念。迄今依然未全面放開生育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之前因限制而堆積的生育願望在放開後會集中釋放,帶來出生人數的大幅反彈,形成對公共資源的壓力。但這種反彈有多大呢?2013年11月25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即允許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該政策自2014年1月17日由浙江率先啟動,到11月6日西藏最後加入時,已在全國全面展開。

到2015年1月12日,全國有約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遠低於之前官方預期。我們跟蹤了各省市區在不同時間點的累計申請數。根據相關的79次報道綜合估算髮現,申請數整體上逐月減少,未來反彈可能性極小。按所有省市區實施都滿一年計,從申請數中扣除未被批准的,被批准卻沒生育的,沒有該政策本來也要生育的,以及雙獨家庭作為單獨申請而生育的,政策新增出生人數僅66萬,不到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之前普遍估計的200萬的三分之一。 實際上,本文的兩位作者在政策宣布當天就在《財新網》上撰文《放開單獨二胎對生育率恢復正常杯水車薪》。

要預測全面放開生育後的人口變化,需要估算無限制下的,不含生育堆積的自然生育率。鑒於有關生育率數據的爭論,經常有意無意地演變成拖延政策改革的理由,本文不直接估算當前生育率和自然生育率,而是估算自然生育率相比當前生育率的「增值」,以避免預測結果受生育率爭論的影響。我們對這個「增值」的估算採用0.25。下面解釋這個估算為何偏高。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全國農村15~49歲的育齡女性中有一孩的比例是29.6%,有兩個或更多孩子的比例是45.42%;全國城鎮15~49歲的育齡女性中有一孩的比例是45.31%,兩個或更多孩子的比例是21.85%。放開後生育率「增值」將來自目前的孩子數量少於意願數量,因限制而不能多生,放開後還有能力生育的女性。在有一孩的母親中,農村的43.97%和城市的56.07%都在35歲以上,可以合理地認為兩個或更多孩子的母親中,35歲以上的比例更高。

假設因為放開限制,在35歲及以下的母親中,有一孩的人中有80%最終多生1個,7%最終多生兩個或更多,平均多生2.5個;有二孩的人中有7%最終多生一個或更多,平均多生1.5個。基於此,35歲及以下女性對「增值」的貢獻,在農村不超過0.188 〔即[0.296×(0.8×1+0.07×2.5) + 0.4542×(0.07×1.5)]×(1-0.4397)〕,在城市不超過0.204〔即[0.4531×(0.8×1+0.07×2.5) + 0.2185×(0.07×1.5)]×(1-0.5607)〕,全國平均應在0.2以下。再考慮到自1980年代以來總和生育率中,來自35歲以上母親的貢獻最高不到15%,加上35歲以上母親的貢獻,放開後的生育率「增值」應不到0.236〔0.2×1/(1-0.15)〕。

上述估算每一步都放寬了。比如,中國近年的各種調查顯示,願意生育二孩、三孩的比例分別都小於上述估算過程中使用的80%和7%。舉例如下:2013年11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的該報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不考慮政策限制,62.5%的受訪者選擇二孩,5.9%的受訪者選擇三孩或以上;2014年1月12日《長江商報》刊登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如果不考慮政策限制,72.5%的受訪者選擇二孩,3.5%選擇三孩或以上。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實際生育率通常低於意願生育率。比如日本、韓國的實際生育率都不到1.4,遠低於2以上的理想孩子數。

假設2015年全面放開生育,為了估算堆積生育的比率,把過去實際生育率不足自然生育率的年份補至自然生育率,得出當年因限制沒有實現,當前還願實現的「遺憾」生育意願。由各年份和年齡別「遺憾」生育意願可得出2015年的年齡別「遺憾」生育意願,再按各年齡的剩餘生育率分布將「遺憾」生育意願分配到未來年份,扣除屆時年齡的不孕比例,再按年份加和得出未來每年的堆積生育率。

根據上述方法估算,在2015年全面放開生育,2016至2020年的生育率也分別僅為2.2、2.1、2.0、1.9、1.8,新生人口數無法達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反彈幅度不比當年更高,離1960年代的生育高峰更有天壤之別,未來人口峰值也不會超過14.4億。作為可參考的例子,新加坡在1987年的生育率為1.62,1988年從控制生育改為強力鼓勵生育,其後5年的生育率分別為1.96、1.75、1.87、1.77和1.76;反彈幅度遠低於我們對中國全面放開後生育率反彈的估算。韓國在1962至1995年間曾推廣小家庭鼓勵少生,生育率從5.79降至1.65;從1996至2004年,韓國試圖將生育率穩定至更替水平,但生育率卻從1.58降至1.16;自2005年韓國開始鼓勵生育,但生育率卻依然徘徊在1.2至1.4之間。

中國人口大幅增長不再可能,但未來急劇萎縮卻不可避免。在此情況下,繼續限制生育,而不是全面放開並及時鼓勵生育的唯一理由是,相信人口減少會讓中國更好。但支持這個理由的所有論點最多也只是初聽有理,實際上都似是而非,沒有一條站得住腳,其中很多判斷從長期和宏觀來看更是完全錯誤。本文將就此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

(《放開生育刻不容緩》全文共有12章,本篇是第一章)

推薦兩本書:

《中國人可以多生!》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黃文政

《人口危局: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作者:何亞福

您可能也喜歡:

老齡化:中國人口大危機

2012年:中國人口危機全面爆發

中國人口新危機

智能時代使中國製造面臨雙重危機

金融危機開闢了「中國時代」?

0上一篇 << 回應許小年:互聯網思維——經濟學…
推薦閱讀:

臉上出現這三個特徵,財運近期會出現大危機,注意
中國改革面臨的真正危機是思想危機
人類的世界對於狗狗來說,處處都充滿了危機。
-現代婚姻情感危機
林剛《敬虔的危機》

TAG:中國 | 人口 | 危機 | 時代 | 人口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