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左升右降、右肝右肺
2010-09-22 17:05:53|分類: 氣機升降 |字型大小訂閱
引用
順從自然 的 左升右降、右肝右肺「左肝右肺」在中醫的真實意義為何?
直接了當的說,中醫所說的「左肝右肺」,講的是「氣」,是經絡臟腑的氣機升降,而不是解剖生理學所說的「內臟位置」。為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分別就「左」、「肝」、「右」、「肺」來探究:首先分析「左」、「右」的問題:
《周易.繫辭》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的老祖宗長時間觀察大自然現象後的心得,認為大自然(就是道)的現象,可簡化為陰陽二種功能表現(就是陰陽二氣)。接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這是再深入觀察後,發現陰陽二氣運行的路徑(就是運動的方向)可分屬左右向;此外,《素問.五運行大論》也說:「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是指大自然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通移動的情形,在上的天(陽氣)是由東向西,右旋運行,然後下降至於地(也就是「向右降」),在下的地(陰氣)是自西向東,左轉運行,然後上升至於天(也就是「向左升」),這種大自然陰陽二氣的上下交通有「左升右降」的現象,這是中國的老祖宗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觀察心得。
接著再分析「肝」、「肺」的問題: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這是指正常人體的經脈臟腑中,陰陽二氣互相交流的循行而言,肺雖位在上主宣發(為陽),但其氣是肅降的(為陰),會下注入胃,所以肺是陽中之陰臟;肝雖位在下主疏泄(為陰),但其氣是升發的(為陽),會貫膈上注於肺,所以肝是陰中之陽臟。此種人體經脈臟腑陰陽二氣的上下交通是「肝升肺降」的,這也是老祖宗對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所作的觀察心得。
中國老祖宗綜觀大自然天地陰陽二氣的上下交通有「左升右降」的情形,對照人體經絡臟腑的陰陽二氣也有「肝升肺降」的狀況,所以「左肝右肺」的思維就這麼產生了,西洋醫生以解剖學的觀點,斷章取義黃帝內經,文化差異加上方法論的不同,對事物現象的詮釋有異,誤解難免產生。
光從文字上以邏輯思維談論「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升右降」、「陽中之陰肺也」、「陰中之陽肝也」、「肝升肺降」進而推論出「左肝右肺」,這是不夠深刻的,因為老祖宗並非憑空想像架構出「左肝右肺」,只是「左肝右肺」思維的根源為何?實有必要再進一步探究,這是接下來還要探討的。
貳、中醫「左肝右肺」思維(或理論)的根源為何?
開門見山的說,中醫「左肝右肺」的思維,根源於中國傳統「天人交感」、「陰陽應象」的思想,這些思想源溯「河圖」、「洛書」,遠宗「易經」,總結於「黃帝內經」,基本上可說這是中國老祖宗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歷經長時期觀察記錄的歸納心得。
中國古人觀察的是天、地、人,他們在觀察外在事物的同時,也發現到人體本身的律動,實與大自然(就是天地之道)的有序變化(就是陰陽變化)密切相關,有些甚至是幾乎是一致的。經過長期如實觀察紀錄,透過歸納分類,排列比較,進而解釋其顯示的意義,就是所謂的「天垂象,聖人則之」、「聖人立象以盡意」,其實際操作的順序如下:
「觀物取象」→「取象比類」(或「取類比象」)→「立象盡意」
由原本對大自然的實際觀察,最後抽象化成表意的符號和意義,「左肝右肺」思維的根源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
問題是「左肝右肺」是源自「天人交感」、「天人相應」、「以天應人」及「陰陽應象」的思想,這算不算牽強附會?中醫博大精深的內容,有許多部分都互相關聯,但其中也不乏牽強附會的,中醫歷經長久的發展,有精華但也難免有糟粕,中醫的精華是透過長期觀察體會及歸納實際經驗所得的,是如實所言如實所行的,是「精華」就會經得起檢證及實際運用;中醫的糟粕是未經觀察體會就直接訴諸想像或玩文字遊戲而得的,不是裝神弄鬼,就是清談玄說,甚至牽強附和,道聽塗說,是「糟粕」則不堪驗證且實際運用往往無效。
「河圖」、「洛書」及「易經」都是先民經年累月確實觀察記錄日月星辰,並長時期如實體會晝夜陰陽變化的歸納心得,而「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人累積實際觀察及親身體驗感受人體經絡臟腑的陰陽變化的歸納心得。這些歸納出來的心得如下:
就人體臟象方位而言:
正北方為坎卦屬水,水性寒,寒氣通於腎,故腎位正北方;正南方為離卦為火性熱,熱氣通於心,故心位正南方;正東方為震卦,秉風雷之性,風氣通於肝,故肝應正東方;正西方為兌卦屬澤性涼燥,燥氣通於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屬坤土性陰屬濕,濕氣通於脾,故脾居正中。
就臟氣升降而言:
其運行方向因水為至陰,故居於下;火為至陽,則居於上;木主升發故居於左,方位在東;金主收降,則位於右,方位在西;土為成數之毋,故居於中。如此,臟氣升降的情形為:心火下降,腎水上濟,肝木左升,肺金右降。脾胃居中,為升降之樞紐:脾之所以升,肝輔之也;肺氣降胃氣亦隨之降也。
所以從上述「左肝右肺」的心得,可看出並不是指實體臟器位置,而認為肝居於左邊,肺居於右邊。此處肝與左,肺與右,只是代表著全身陰陽、氣血升降之通道。所以,「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如果這樣說明還覺得太模糊或抽象,甚至牽強附會,那麼接下來就要再牽遠一點,講講中國古代天文學,說說天上的日月、北斗七星及二十八宿與「左肝右肺」的關係了。
古時候沒有光害,夜晚星空滿天,觀察十分容易,當時中國老祖先觀測星象的地理位置是在黃河流域,也就是北緯35度左右,所觀測的天區,只有兩個部分,一是北天極所在的北天區,另一為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星。什麼是北天極呢?首先我們想像一下,將地球的北極點和南極點用一條可以無限延伸的直線連接起來(其實就是地球的自轉軸),這條直線從地球的南北兩極分別再延伸向無窮遠的天際。向北的這部分所指的方向就是北天極的位置,另一側對應的當然就是南天極了。但是,我們的祖先住在北半球,所以只能看到北天極。
中國古人長久觀察後發現,所有的星辰都繞著北天極一顆明亮的星星在轉,這顆星永遠高掛在天上正北方不落地,似乎是為了在黑暗中指引人們方向,這顆星就是「北極星」,中國古代稱它為「勾陳一」或「北辰」,論語中「北辰遠而眾星拱之」就是說它。事實上這種「眾星拱極」的現象,是因為北極星剛好是地球現在自轉軸極北方天際附近最明亮的恆星,所以當地球自轉時,會造成恆星好像都是繞北極星打轉的感覺。以現在的星座圖來看,它正好位於小熊座的尾巴尖端,天文界現在叫它小熊座α星。
另外,中國古代的人們發現,繞著北極星打轉的滿天星辰中,有七顆連起來像勺子形狀的星星離北極星不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北斗七星,也就是現在天文學所說的大熊座。其實,觀看大熊座時,勺子的形狀比熊的形象更容易被看出來。中國老祖宗把北斗星又稱「天罡」。「罡」是北斗七星中位於勺體的四顆星,勺口與北極星遙遙相對。罡由四、正兩字組成,即四星為正中、中心的意思,又稱為「魁星」。另外三星為勺柄,圍繞中心的魁星不斷由東向西旋轉(其實這也是地球由西向東自轉造成的感覺)。
古代的中國人為了便於辨識星辰和觀測天象,就以北天極為中心,將天上的恆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每個組合給一個名稱,並以官名來命名,於是有了星官的概念。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的都有。根據古書上的記載,天上有283座星官,1464顆星,這些星官圍繞著北極星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的是「三垣」;外層的叫「四象」,共七大星區,其中「四象」的星區是二十八宿分布的位置。
先概略說說「三垣」,所謂的「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紫微垣」:
位於北天中央的位置,以北極星為中心,永遠在天球的正北方,代表皇宮,因此在垣內可以找到帝、後、太子、庶子、大臣等星官,位置相當於現在的拱極星區。「太微垣」:
象徵行政機構代表諸侯政府,垣內除了文武官,還有五諸侯、九卿、三公、從官、幸臣、虎賁等星官,可包括現在室女、後髮、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
象徵繁華的街市,代表地方官及平民百姓的生活現象,垣內有宗正、宗人、斗、列肆、車肆等星官,可包括現在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在「三垣」外圍分佈的「四象」,主要是二十八宿所在的位置,以北極星所在的三垣為中心,依照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劃分外圍的星區。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代中國人為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用以作為觀測時的標誌。二十八宿主要位於黃道區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無限擴展延伸至天際的區域),星宿之間跨度大小並不均等,所分的四大星區就稱為「四象」,之所以稱為「四象」是因為東西南北四區的星象,各有所像的動物,也就是龍、虎、鳥還有鹿,其中鹿這一象後來發展成玄武,玄武就是龜蛇合一的圖像,只是中國古人為什麼會重視這四個象呢?因為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期間,它們曾作為中國人瞭解時間變化規律及農作與生活時序的重要參考指標。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四個時間點,就是兩分,和兩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這種四象二十八宿不停地以北極星為中心作有規律的轉動,而表現出配合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現象,其實就是地球自轉和公轉所形成的。
四象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就是現在的天蠍座;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就是現在的飛馬座+寶瓶座+仙女座;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就是現在的獵戶座;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就是現在的獅子座,換句話說就是,東方的星象看起來如一條青色的龍;西方的星象看起來如一隻白色的虎;南方的星象看起來如一隻硃色的大鳥;北方的星象看起來如玄色的龜和蛇纏繞在一起。其實這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而轉換,所以老祖宗觀察歸納出:每到冬春之交(就是春分)的傍晚,南方天空蒼龍顯現﹔春夏之交(就是夏至)的傍晚,南方天空升起玄武﹔夏秋之交(就是秋分)的傍晚,南方天空白虎露頭﹔秋冬之交(就是冬至)的傍晚,南方天空朱雀上升,這就是為什麼古人注重「面南」的原因,其目的就在配合北斗七星定方位,並面向南方作定點觀察的需要。
古人也觀察到北斗七星的勺柄一直都指著龍首,勺口一直都指向虎尾,沿北斗七星勺體中天璿、天樞二星的方向延申出去,相當於這兩顆星之間距離約5倍的地方,就是北極星,如此東西南北的方位就可確認。此外,經過長期的觀察,老祖宗還發現,不同季節勺柄的指向也不同,而且恰好是一季指著一個方向,古人觀察後歸納:「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在遠古時代沒有日曆時,人們就用這種辦法估測四季。不過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所以必須是晚上八點多才能看到這一現象。
至於四象二十八宿,與「左肝右肺」有何關聯呢?其實這是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並體會感受人體在不同季節時序的變化,歸納而得的屬性分類:
【東方蒼龍】七宿→表示屬木、青色、溫暖、春季、通肝,有30顆星
【南方朱雀】七宿→表示屬火、紅色、炎熱、夏季、通心,有59顆星
【西方白虎】七宿→表示屬金、白色、涼爽、秋季、通肺,有45顆星
【北方玄武】七宿→表示屬水、黑色、寒冷、冬季、通腎,有25顆星
此外《周易》云:「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這是古人觀察到太陽從東向西左轉,地面(地平線)從西向東右轉,所形成的觀念。以之參照四象及太陽相對的位置,也可進一步說明其與「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關聯,例如:當子夜在南方天空上看見東方蒼龍時,太陽定必在西方白虎位。再講得白一點,不外乎就是太陽星系與北極星與二十八宿兩類宇宙能量,對人類世界的影響。這些星宿雖然看起來離地球很遠,但是時間與距離(空間)會產生力量,如果你知道「蝴蝶效應」或「渾沌理論」,就更能體會古人這種歸納心得有其智慧,並非全然「牽強附會」。至於後世有「牽強附會」者,我認為主要是由於未明古人本意而恣意濫用的,有關中國古代星相圖下面連結大家可參考看看,就會更容易理解。接著我還會試著談談臨症運用的情形。
參、中醫如何實際運用「左肝右肺」的思維(或理論)?
一、辨證例示
《傷寒論-辨脈法第一》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肺主治節通調水道,雖位在上主宣發(為陽),惟其氣肅降(為陰),肺經之氣下注入胃,故肺為陽中之陰臟。若有陽無陰,徒宣發而不肅降,則症現「汗出發潤,喘不休」,此乃肺氣將絕之象也!「唇吻反青,四肢執水習者,此為肝絕也。」
肝可調暢氣機,雖位在下主疏泄(為陰),惟其氣升發條達(為陽),肝經之氣貫膈上注於肺,故肝為陰中之陽臟。若有陰無陽,徒疏泄而不升發,則症現「唇吻反青,四肢執水習」,此乃肝氣將絕之象也!
此種人體經脈臟腑陰陽二氣的上下交通,基本上是「肝升肺降」的,這也是老祖宗對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所作的觀察心得。
二、論治例示
《傷寒論.太陽病下篇》「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此乃傷寒過經猶未解,肝乘肺,故症見「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腹滿,自汗出,小便利」,治療須向期門穴上針,期門是肝經募穴,是「脾經」「肝經」「陰維脈」三條經絡的交會,也是十二經絡的最後一個穴,乃經氣繞胸的門戶,經絡由此入橫隔膜,注入肺經「雲門穴」。選刺肝經募穴期門,用以疏泄肝經氣滯之閉塞,宣通氣血,平肝泄熱,舒筋緩急,熄風安神,瀉肝之實,肝氣可升而肺氣可降。另外:「五氣朝元自歸心,週身電路一瞭然,這個電網稱為宇宙網,上下是用期門作一個分界,週身靜電在皮膚上出現後,分上下左右內外後,左右氣血調和,脊椎神經開始有感受。古人稱為肘後飛金晶,又有人稱調龍虎走河車,古人用針,不過就是借天圓地方,天地交錯時借一下來用,借著針讓患者達到平衡。」就是在說明「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氣機升降與治療原理。
此外,因「期門穴」為十二經絡氣之終止亦為經絡氣的始期之門,故名。臨症時在用藥的思路上,有關「左肝右肺」、「肝升肺降」,就可考慮採用柴胡對於氣能升、能降的功能,也就是以期門穴為氣之升降,就「降」而言,是經絡氣行之終止經絡穴;就「升」而言,是經絡氣行之始發經絡穴,故柴胡為治肝要藥,亦為補氣之要藥,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宣暢氣血,逍遙散及補中益氣湯就是運用柴胡能升能降的功用,達到「肝升肺降」的目的。
三、 養生功法例示
有關「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養生功法有很多,《道樞.眾妙篇》就有記載具體練習的方法:「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鵰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複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藏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講的其實就是「八段錦」,「左肝右肺如射鵰焉」即「左右開弓似射鵰」。又如《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也有:「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單托西通胃,五勞回顧七傷調,遊魚擺尾通心臟,手攀雙足理於腰,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後頭敲。」都是同一回事。
此外運用「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還有「舒肝理肺」的養生功法,習練方法如下:
本功法的呼吸方法係採順勢腹式呼吸,即呼氣吐字時要收腹提肛,斂臀縮腎:吸氣時,由鼻孔吸入天地之清氣,舌舐上齶,氣貫丹田,同時全身放鬆,使小腹逐漸隆起。呼吸時要注意任其自然,注意姿勢導引和呼吸及意念配合一致。體弱者和初學者呼氣時,導引動作可快一點,吸氣時自然吸入,不能有費力感。如吸氣時費力,可變成自然呼吸配合動作。練習一段時間後,呼吸,意念、姿勢導引自然會配合自如,不可操之過急。
1. 口型:
當念「噓」字時,兩唇微合,舌內縮,似欲出而不能出之狀,口角橫繃,同時要瞪圓眼睛,因肝開竅於目。
2. 姿勢導引:
① 預備式:
靜坐在硬板床上,用食指握住趾外側大敦穴,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項豎,雙腿自然彎曲,腳心相對,鬆靜自然,意誠心正,雜念消除,靜中生動。
② 手拇指揉按大敦穴到發熱為止;取自然呼吸。然後呼氣開口念「噓」字;同時雙手四指自然放鬆沿足跗向上過中封,雙手再沿小腿內側(中線)使肝經之氣上升,經曲泉沿大腿內側到急脈,此時雙手背相對,四指向下,再經章門、期門、中府雲門,兩臂左右如鳥翼展開,引氣入肺經,沿手臂前緣內側經大指尖端之少商穴,其分支則入手陽明大腸經,到此呼氣完。
③ 吸氣時,兩掌徐徐移至額前部,手心朝面,四指向上,引氣沿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商陽穴沿手臂外側前緣入面部迎香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由承泣下經地倉、大迎入缺盆;此時轉動手掌使大拇指指尖相對、四指向下,循任脈下行,中指用力,當大拇指行至劍突時,此時食指用力過氣衝。雙手繼續沿胃經下至厲兌穴,此時吸氣完成。
④ 然後雙手疊放於丹田上(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此時意想氣在經絡中沿道路下降;散於絡脈、孫脈,通於全身,要自我調整一下呼吸。如此反復6至8次。
3.意念:
呼氣時,意念隨姿勢導引想氣從肝經之脈大敦穴起,引肝經之氣上升,到胸與肺經相接,再沿手臂內側前緣到手大指尖端少商。吸氣時,意念隨手臂收回之勢由手臂前緣外側大腸經到面部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再隨手下行之勢,意念想沿胃經下行至厲兌穴。
試再就上述養生功法,以「左肝右肺」、「肝升肺降」說明功理:肝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機的升降方面。肺居於上焦,為陽中之陰臟,其氣肅降;肝位於下焦,為陰中之陽臟,其經脈由下而上,貫膈注於肺,其氣升發。如此陰陽升降,以維持人體氣機的正常功能。肝屬木,木旺於春,為四季之首,木喜條達,肝喜舒暢,若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循經上行,灼肺傷津,出現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為「肝火乘肺」。相反的若肺失清肅,則燥熱下行,亦可引起肝陽亢盛,出現腳脅隱痛脹滿、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等症。故用舒肝理肺之法,引肝經鬱悶不舒之氣,通過肺經之通道排出,再吸進天地之。清氣與水穀之精氣結合形成宗氣,又通過心肺布散於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潤養。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從而使腸胃之功能加強,祛邪扶正,培補真氣。
生命有生有死,國家有興有衰,萬物有存有亡,四季春夏秋冬、吉凶悔吝循環不斷,不外陰陽消長,不離五行生剋,不越生長收藏,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是變也是常。古人沒有望遠鏡,單純運用二十八宿位置作為標誌,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位置,長期如實觀察紀錄,一樣可以知道天體演化、空間方位、歲差置閏,太極圖像極了星系的漩渦,又有DNA雙螺旋的結構,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豈是巧合?易經64卦更有人類DNA64種遺傳密碼的影子,易經真是神啊!各方面都可以參一腳,有人會不會又認為是穿鑿附會了!?若言經世致用,圓機活法才是應然,若論學術的發展,格物致知就有必要,人各有性,物各有類,生物多元化地球才會充滿生機。
《素問?刺禁論》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這是《黃帝內經》的千古之謎。「曾經有人想從《內經》開刀來否定中醫理論,抓住《內經》中有『左肝右肺』之說,因而結合現代人體解剖,攻擊說中醫學理太荒謬了。」(《易學十講》)這樣的人,不是別有用心想否定中華文化,就是在中醫醫學史上是個文盲。《黃帝內經》是本《周易》原理撰寫的,這裡所說的「左肝右肺」,不是指形體上的左右部位,而是指八卦圖或河圖上的左右。在後天八卦方點陣圖中,震在左位東方配肝,兌在右位西方配肺,離在上位南方配心,坎在下位北方配腎,坤在西南方配脾,巽在東南方配胃(見《靈樞?九宮八風》)。在河圖中,左為東方木配肝,右為西方金配肺,上為南方火配心,下為北方水配腎,中央為土配脾胃。肝在東方主春天,為氣化的始點,肺在西方主秋天,為氣化之終點,心在南方主夏天,氣升於上而主浮,腎在北方主冬天,氣降於下而主沉,脾在中央運水谷精微於四方,故為使,胃盛水谷之出出進進,故為市。此說全從易理而來,不知《易》者,可為醫乎?
引文來源左升右降、右肝右肺[轉]_自然_新浪博客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分享到: 閱讀(52)| 評論(0)| 轉載 (0) |舉報 引用 引用 健康與美麗--升 降 引用 略談中醫學升降機理及其意義
相關文章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推薦閱讀:
※引用 隨緣100條
※引用 學攝影必讀的40本攝影書 (上)
※引用 善人善書善言善行
※本人引用第四章
※【引用】機織花樣
TAG: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