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烏龍茶的誕生

烏龍茶的誕生

  末茶不直衝工夫茶,而同為散條形茶的紅茶和綠茶,亦與工夫茶無緣,這是工夫茶客的共識。換言之,只有烏龍茶才能衝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考察烏龍茶的歷史,將有助於尋找工夫茶的源頭。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因外觀色澤青褐,也稱「青茶」。

  烏龍茶味甘濃而氣鬱馥,無綠茶之苦、紅茶之澀,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烏龍茶做工精細,綜合了紅、綠茶初制階段的工藝特點,因而又具有紅茶的甜醇,綠茶之清香,向有「茶中明珠」之譽。

  馬龍茶的製作程序,可概括為萎凋(涼青、曬青)、做青(搖青、掠青)、炒青、揉捻、乾燥等五大環節。做青過程中,因鮮葉互相碰撞,葉緣細胞被擦傷破壞,改變了供氧條件而發生輕度氧化並呈現紅色;葉片中央部分則由暗綠轉淡綠再變為黃綠,從而形成了「綠葉紅鑲邊」的獨特風采。炒青後的殺青葉,由於經過反覆揉捻,葉片由片狀捲成條索,而被揉碎的葉細胞所滲出的茶計又粘附葉表,在沖泡時易溶於水,則利於提香並使茶湯增濃。 關於烏龍茶的起源,學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於北宋,有的推定始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但對其創始他在福建則無異議。

  烏龍茶得名的由來,在福建流傳著多種傳說。其中的一則是這樣: 幾百年前,安溪西洋鄉南岩村,有一位單名「龍」的青年,以種茶、狩獵為生,因飽經風日磨鍊,渾身黝黑,人稱「烏龍」。一日,上山採茶,晌午回家時打傷了一隻山獐,直追至「觀音石」附近萬把它捕獲。到家後又忙於宰殺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才發現擱置一晚的茶葉已萎凋了,有的葉子邊緣變成紅色且散發出陣陣清香。馬龍趕緊動手炒制,沒想到做出來的茶葉一經沖泡,竟是別具風味,甘香異常。烏龍細心琢磨,終於悟出奧秘:原來茶葉在簍中,經一路奔跑時的顛簸,是 「搖青」;後放了一夜,這是「涼青」,所以製作出來的茶葉落歸根便與以往不同。後來烏龍按悟出米的方法反覆試驗,終於創製出一套新的技術。他把技術傳給眾鄉親,人家為了感謝他,就把這種茶叫做「烏龍茶」。烏龍去世後,鄉親們還在南岩山上蓋廟塑像紀念他。

  傳說是美好的,但還不能據此以定烏龍茶的起源。有關烏龍茶製作技法記載,目前能見到的是陸廷燦《續茶經》中引用的王草堂《茶說》:  武夷茶……採茶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掮,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上述武夷茶的製法是:採摘後攤放,即曬青;攤而掮(振也,動也),即搖青;搖到香氣散發就炒、焙、揀。這幾種程序與現代馬龍茶的製作幾無二致,而「半青半紅」,則已把武夷岩茶「綠葉紅鑲邊」的特色準確地描述出來。

  王草堂即王復禮。《茶說》成書的時間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論,武夷茶這一獨特工藝的形成,當遠比這個時間為早。對此,清順治年間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已有表述:   「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    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後岩茶亦漸生,山中藉此少為利。」   「近時製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   其後,釋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說: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   「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歲來賈,王錢不論憑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   真偽混雜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      釋超全俗名阮文錫,原系同安縣士人,因慟明鼎瀹喪、復國難期而於順治八年(1651)入武夷山寺為僧,故得洞悉茶事。從他這兩首茶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詩中的「近時」、「邇來」指的起碼是順治前的事。      郭青螺是萬曆十年的潮州知府郭子章之號,此公雖不喜閩茶,但他敢於革除自景泰(1450——1456)以後,武夷山茶農須自他山購茶輸官(即繳給官府)的弊端,對武夷茶業的重興,貢獻不小,所以能受到人們的讚頌。據《閩書·文蒞志》,郭任福建布政使系萬曆前期,因而「岩茶亦漸生」當是萬曆中期事。

   武夷山多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岩窪、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欄,構築「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此而得名。岩茶問世不久,其製作方法便流傳到閩南漳州一帶。故武夷岩茶實為烏龍茶之鼻祖。「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正表明了,其時的岩茶溪茶,其製法與當今的烏龍茶基本相同。而溪茶異軍突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據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記載: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運輸茶葉銷往歐州,起初為日本綠茶,不久即改為中國武夷茶,從此武夷茶風靡海外。這一記載與《安溪茶歌》「西洋番舶歲來賈」的描述,正相符合。

   綜上所述,可證萬曆年間,武夷茶已風行海內外,因此,在明代中後期,工夫茶客已經「有米(茶米)可炊」。

   總而言之,通過對瀹飲法、宜興茶壺、烏龍茶三個方面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至明萬曆以後,形成工夫茶這一品茶習尚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工夫茶道的興起,指日可待。

  
推薦閱讀:

光大「烏龍指」疑點重重
內幕交易侵權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以光大證券「烏龍指」引發的內幕交易案為例
烏龍茶屬於什麼茶
「光大烏龍」不能變為無頭案
細說烏龍茶的最佳沖泡方法

TAG:烏龍茶 | 烏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