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水畫非常道

劉工

道,是萬物之靈,是事物的本源。為此,中國人對自然有一種很強的親和力,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適應自然。由此,道家思想集結了中國山水畫的美學觀念,核心是效法自然。所以,士大夫喜好沉浸於領略山水,追求某種筆墨趣味。

如果你去遊覽中國的道觀,你能感受到道家學說具有一種獨特的處世之術,這種意識充滿在萬物之中。因此許多畫家在道家精神的激發下,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明顯地具有一種「情緒化」。在道家思想里,塵世的思維應該被拋棄,人的靈魂才能提高到一種境界。在道家的審美論中,不均衡是一種藝術形式,均衡是一種藝術形態。形式指某物的樣子和構造,區別於該物構成的材料。形態則由形和態構成,形指形象,是空間尺度概念,態指發生著什麼。從道家美學的角度來認識,美產生在平衡與不平衡之間,這是道家認識美的方法。基於這種對美的認識,歷代中國畫家得以產生了中國山水畫的韻美構成,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構圖理論。應該說,道家對美的認識是客觀和辯證的。在道家的美學思想中,認為沒有絕對的「實」,也沒有絕對的「虛」,無論「實」與「虛」都是相對平衡狀態中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常常會出現「虛實相間」「若隱若現」「似無似有」的美學意識。在道家的認識中,自由精神隨著永恆精神而動,宇宙是一個逍遙自在的、不受塵世左右的整體。這是激發中國畫家的靈感源泉,比如,典型的獨特之處是在繪畫構圖中常常出現「留白」。這種筆到意到的繪畫表現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妙筆,可以說,中國畫的「留白」似乎充滿著一種聆聽的寂靜,使人感到畫家為了表現「有」與「無」的關係,把視覺空間精神化了。

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通篇畫卷都是宇宙般的氤氳氣韻,透出中國人散淡悠然的意境和審美情趣。因而,中國山水畫的境界似乎十分自我和主觀,追求一種虛靜、寂寥、荒寒、肅穆的心境,體現出畫家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是中國畫家常常表現自然的虛無,充分利用繪畫的空白和不定性來呈現「道」與「無」,給人的一種空靈感。尤其在五代之後,這種虛無感越來越成為主流。在「邊角之景」的繪畫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似乎不完整的繪畫作品。其實,正是這種看似不完整的繪畫作品,帶給我們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感觸到視野的遼闊、山河的壯麗、孤帆的聊寂等玄趣。

老子認為,「無為」的對立面是「有為」,即人為地創作。尤其是尊道貴德士大夫的繪畫作品,其主要是以山水畫的形式來表現自然美,體現自己的情感世界。道家認為,人不但存在著物質之氣,同時也存在精神之氣。雖然天地存在物質之氣,但在天與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與人有著密切關係。如中國畫家將人比做青松,文學家、詩人將山比做男人,將水比做女人等,這些都是在這種人的精神之氣驅動下,賦予了對天、地、自然物質的雙重認識。所以,在中國歷代畫論中,無處不在的都能看到一系列「氣韻生動」的論述。

問題是,中國人為什麼熱衷山水畫?而且痴迷不變的延續一千多年至今。假如,用「對大自然的熱愛」來解釋我們對山水畫的偏愛,顯然不符合農耕民族的性格。這就是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儒釋道各家自有解說的「心性」論,融合到中國人的精神層面的結果。故而,中國山水畫正是這個精神世界的載體,成為人之精神自滿自足的代表。

(作者為藝術家)


推薦閱讀:

趙星州山水畫作品賞析:個性化的審美意象,濃厚的山水意境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 易山水 王延軍
孫捷山水畫氣韻生動、風格鮮明
山水畫

TAG: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