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分享是人們在積極的社會交往中經常採用的行為,它含有共同擁有、共用的意思,在有些情況下,還有均攤或參與的意思。分享是與獨佔和爭搶行為相對立的,而後者常被視為自私自利的表現。

從廣義上講,分享不僅包括對物質和金錢等有形的東西的分享,還應包括對思想、情情緒情感等精神產品的分享,甚至還有對義務和責任的分擔。分享對於一個人與社會的融合起著決定作用,它影響著人能否被社會接納、能否適應社會、能否在社會上生存。

比如;當人們主動與別人分享本屬於自己獨有的一份東西時,當人們提出對雙方同樣有利的建議並付諸行動時,常常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從而為進一步交往打下基礎。而那些只習慣於獨自享受,在為自己謀利的過程中,不顧別人利益的人是很難與人相處共事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分享呢?影響孩子分享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年齡特點,主要是「自我中心」現象。「自我中心」現象是指兒童由於心理發展的局限性而在認識和適應外部世界時總是不自覺地指向自己、站在自己立場上的現象。

其突出表現是兒童在為人處世時只想到自己而很難再想到別人,只關心自己麗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主觀地認為別人所想的和自己所想是一樣的,意識不到別人與自己有許多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概念及你、我、他關係的建立,這種現象會慢慢的有所改善。

二是我國國情,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被人捧著護著,家中沒有兄弟姐妹,缺乏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駿及互愛互讓的品質,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父母長輩會千方百計為他弄來。加之經濟迅速發展,家庭居室獨門獨戶化,也為幼兒「獨佔」、「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孩子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養成凡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三是成人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孩子不是生來就大方或自私,成人的榜樣、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比如斤斤計較的父母很難培養出熱於分享的孩子。父母在培養孩子時應盡量採取:

第一、建立安全感。

在物質比較豐裕的今天,這點不難辦到。因為自私的前提是缺乏,所以你給了他滿足,他在獲得安全感後,自私的想法就會淡化。比如,如果他只有一顆糖果,他當然不會喜歡把它分給別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很多的糖果,他就會拿出自己的部分,樂意去分享剩下的部分,當他體驗分享的快樂時,逐步減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父母身先士卒。

這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確實必要。其實雖然孩子和大人有不同,但是其實除了孩子沒有世俗的考慮和觀點外,在心理方面和大人有很多共通之處,父母經常處於孩子的角度去想,將心比心,就會體諒孩子的用心。孩子如此,對其他人亦是,將心比心。自私自利的父母很難帶出大方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上行下效,做好榜樣,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表現在行為上的。當然,在適當的時候要給予及時指導。比如,過年時帶孩子拜年,送禮物,告訴孩子只是和別人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大家可以增進感情,開心,平時在家也不要有太多自私地表現讓孩子記在心裡。雙重標準是教孩子的大忌。

第三、多結識大方的同齡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說大人的榜樣很重要,那麼同齡人的帶領就會更加實在。孩子在下意識會向同齡人學習和比較。因此,讓孩子多結識一些大方的夥伴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讓分享成為自覺自愿地行為,這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

對自己所喜歡的物品所表現出的佔有慾是此年齡段孩子固有的特怔。而每次的分享並不是在成人的強求和專制下進行的。我們可以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並樂意分享。

第五、手把手教分享。

有人會說,分享也要教?不就把東西給人家嗎?不是的,除了簡單的應激反應,孩子是一張白紙,都需要學習。大人送禮有時也會尷尬吧。有時孩子想不自私,可是不懂得如何表現。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思想,帶領他走人分享的前幾次。比如教師節快到了,孩子總想送點東西給老師,讓他帶卡片去,他總是說不敢。那麼父母可以第一次帶著他,一起送給老師,和老師交流,好的老師會好好地讚揚孩子,孩子在給予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就會有分享的經驗。依次類推,慢慢教育,讓他慢慢學習。


推薦閱讀:

女人缺鈣僅是骨質疏鬆?學會3招好預防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學會沉默.保持單純
婚姻內,請學會尊重你自己
學會感恩,學會愛

TAG:孩子 | 分享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