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學辭典】悲觀主義
06-28
勘誤:昨天的《【每日哲學辭典】自殺》中有兩處錯字: 第10行:自尊的行為(文中「百尊」) 文末:休謨論自殺(文中「白殺」。如果「自殺」真成了「白殺」,估計休謨會跳出來殺了我吧!)。感謝眾哲友的火眼金睛。
悲觀主義:[源自拉丁文pessimus,最壞的]這一術語最初用來指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44)一書中闡述的世界觀。他認為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壞的世界,因為它是被盲目的和非理性意志所決定的。因此,希望是非理智的,生活是虛無的、空洞的、無意義的和痛苦的。這一術語也被用於那些強調虛無主義、虛幻、焦慮、荒謬和死亡的哲學,例如尼采、海德格爾、薩特的哲學。在通常的用法中,悲觀主義是一種只看到事情最無希望一面的消極失望的態度。相比之下,樂觀主義是一種把世界看做富有意義的懷有希望的態度。在萊布尼茨提出的一種形式中,樂觀主義聲稱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的。
「一些不幸福的人認為拯救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他們的看法被認為是悲觀主義。」
——詹姆斯:《實用主義》,1955年,184頁。
哲理、思辨、學識、意見 長按兩秒,快速關注 |
|
▼【每日哲學辭典】自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