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出智慧 標準答案式教育嚴重束縛青少年的思想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抽取的創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們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在抽取的智商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們的創造力不是最高的。
顯然,高智商的人並未顯示出創造才華。那麼,創新教育,該如何做起?日前,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做客光明網,就創新人才的培養等問題接受了專訪。
標準答案式教育嚴重束縛青少年的思想
孩子僵化的思維一旦形成,後來再努力開發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記者:一項調查顯示,將近95%的受訪者覺得當前盛行的「標準答案式教育」帶來很多弊端,比如:會使青少年變得機械化;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被壓制,失去想像力;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等。對此,您怎麼看呢?
郭永福:標準答案式教育嚴重束縛青少年的思想。很多標準答案並不科學,但是為了得高分,都要死記硬背,一字不差按它來回答。結果是,好奇心被扼殺了,觀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丟失了,不敢異想天開,不願尋根問底,久而久之,求知提問的願望沒有了,怪異創新的想法不敢提了,學習的積極性減弱了,個性、闖勁、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被磨滅了,遇到問題就找標準答案,離開書本啥也不會。孩子僵化的思維一旦形成,後來再努力開發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當下青少年缺乏質疑精神的問題的確存在,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父母千叮嚀萬囑咐的是一句話:聽老師的話;孩子放學回家,父母關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在課堂上提了多少問題;老師不喜歡、不鼓勵學生提問題,怕影響教學進度,怕回答不了;學校奉行的是「師道尊嚴」,而不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考試搞標準答案;社會上唯書唯上不唯實,缺乏鼓勵質疑的氛圍。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懷疑是知識的鑰匙。只有敢於懷疑,才能減少盲從。傑出人才都是在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挑戰權威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一個孩子缺少質疑,就缺少創新動力,缺少智慧,成不了創新人才,難對社會有大的貢獻;一個社會缺乏質疑和探索,就會導致愚昧、盲從和欺詐;一個國家缺乏批判精神和科學思維,就難成創新型國家、人力資源強國。
中小學的創新教育,首先要抓創新人格的培養
對問題的好奇心、對學問探究的興趣,是老師給予學生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創新教育」都包括哪些內容?
郭永福:林崇德教授指出:創新、創造性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應用一切已知的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喬布斯重新定義了創新:創造性地使用別人的成果也是創新,追尋一種完美的用戶體驗也是創新。林教授還指出:創新人才是由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所形成。創造性思維也就是創造性的智力因素,創造性人格也就是創造性的非智力因素。
中小學的創新教育,首先要抓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人格是創新人才發展的基石,沒有良好的人格品質就不可能放射出創造之光。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抽取的創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們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在抽取的智商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們的創造力不是最高的。同時還發現,高創造組的青少年平均智商低於高智商組,甚至低於大學生的平均智商。
高智商的人為什麼未顯示出創造才華?經研究發現,富有創造力的人身上有一種與眾不同的人格力量,這種人格力量是多種人格特徵的有機結合。包括:獨立型人格、靈活型人格、容納型人格、主動型人格、痴醉型人格。與之對立的則是從眾型、刻板型、偏狹型、被動型、表淺型人格。研究發現,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不只是智力的訓練、思維方法的指導,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在創新思維培養方面,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培養想像力;培養獨立思考和質疑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注意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好奇心是天生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探索周圍環境的天然慾望。他們可以向大人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說明他們是有思考潛能的。很多創造發明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但是好奇心也很容易被扼殺,被磨滅。所以,對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鼓勵和保護,決不能挫傷它。對問題的好奇心、對學問探究的興趣,是老師給予學生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對學習充滿激情,充滿興趣,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有了優良的學習品質,很強的學習能力,終身受用。
別把孩子的大腦變成儲存器
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
記者:家長們更喜歡把孩子送進「興趣班」。日前有報道說,武漢「最著急」家長:花12萬為5歲兒子報17個培優班,讓孩子學習拼音、聲樂、英語、鋼琴、識字……您認為,當下家長們對孩子的這些培養方式,存在哪些問題?
郭永福:這樣做,實際上是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殺孩子的天性,扼殺孩子的首創精神,使孩子越學越沒有興趣,越學腦子越木,越沒有靈性,從而使知識僵化,思想獃滯,思維僵化。
教育是有規律的,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從每個孩子的實際出發,提供適合的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只有當他們有大量空間、時間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德國,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培訓班。他們認為,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不僅德國如此,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德國乃至許多歐洲國家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鑒。
我們的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就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學完了。從表面看,我們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是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孩子只會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會主動思考。這樣做,是要阻礙整個民族素質提高的。亞里士多德說過:閑暇出智慧。懷特海認為,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當父母的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長和智力發展的規律,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不要讓孩子搶跑在起點,累倒在途中,輸在終點。(采寫:光明網記者付君萍)
推薦閱讀:
※最全的iOS面試題及答案
※男人對你的感情有多真,這4件事會告訴你答案
※咖啡致癌真的不能喝了嗎?最全面權威的答案來了!
※《身體知道答案》
※91個腦筋急轉彎(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