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詠史詩
06-28
杜牧的詠史詩 一、杜牧概述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杜牧「今存七絕一百九十一首,內容比較廣泛,懷古詠詩、送別傷感、宮怨邊詞、行旅感懷、寫景詠物、無所不有。他的七絕格調響亮,豪邁艷麗,頗有氣概。」②他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和李商隱被後人稱為「小李杜」。 二、杜牧詠史詩的生成原因 1、社會原因 從唐敬宗和唐文宗時期開始,唐帝國出現明顯的衰敗傾覆之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於斯之時,閽寺專權,脅君於內,弗能遠也;藩鎮阻兵,陵慢於外,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肉縱橫於原野,杼軸空竭於里閭。」(《唐紀》六十)指出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驕兵難制,戰亂屢起,賦稅沉重,民間空竭。這一切,加上統治集團的腐敗,使唐王朝陷入了無法挽救的危機之中。由於朝廷控制的州縣減少,官位緊缺,朝中重要職位又為朋黨及有權勢者所據,一般士人在仕途上進身機會很少;由於科場風氣敗壞,許多出身寒微,拙於鑽營的有才之士,在考場上長期受困,甚至終生不第。少數士人即使幸而中舉入仕,也很難像中唐的韓愈、白居易等人那樣,憑他們的文才進入政治機構上層。面對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狀態發生很大變化。一些人儘管仍然眷念朝廷,關心時政,懷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終。國事無望,抱負落空,身世沉淪,使晚唐詩人情懷壓抑,悲涼空漠之感常常觸緒即來。這種種抑鬱悲涼,在晚唐詩歌的多種題材作品中都有體現,而體現得既早又突出的就是懷古詠史之作,因此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但是,這些詩的情調也與往時已經不同。初盛唐在懷古中常帶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懷古詠史常寄託對國家中興的希望,晚唐詩人則是用一切皆無法長駐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現出傷悼的情調。這種悼古傷今,從劉禹錫在長慶末期和寶曆年間寫的《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台城懷古》等篇開始,形成一股勢頭,隨後,有許渾、溫庭筠等人的大量創作,而杜牧和李商隱在晚唐時期則把懷古詠史詩推向了最顛峰。 2、個人原因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19年,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很有文化傳統。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與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為「三通」,乃中國治史研究的經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杜牧才氣縱橫,抱負遠大,思想深受其家學涵溶,繼承祖父杜佑以《通典》為代表的經世致用之學,「少小孜孜」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③,「很想建功立業,有一番作為。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④。結合他的詩歌創作來看,他不滿當時詩壇的綺靡傾向,追求的是一種情致高遠、筆力勁拔的詩風。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就有「達則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可眼前,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藩鎮割據,宦官擅權,黨爭嚴重,社會動蕩不安。杜牧面對內憂外患,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使他壯志難酬。長時期的幕僚生活、不穩定的朝野升遷,使他感慨良多,但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文人,他只能把滿腔的憤懣通過飽蘸情感的詩篇迸發出來。他熟諳歷史,知道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讓後人看清自己和現實,於是杜牧開始大量地創作借古諷今詩,他的詠史詩便在晚唐的夕光中熠熠閃光了。 三、杜牧詠史詩的分類 品評歷史,求異翻新,借古諷今,是杜牧懷古詠史詩的突出特點。此類詩大體分為以下四類:一是論史之作,如《赤壁》、《題烏江亭》、《江南春絕句》等;二是借古諷今之作,如《過華清宮絕句》、《題武關》、《泊秦淮》等;三是借題發揮之作,如《九日齊山登高》、《登樂游原》、《過勤政樓》等;四是含有盛衰興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等。 (一)論史之作。杜牧很注意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善於運用史料去重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把歷史、現實和個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闡發自己對歷史的獨特見解,多有求異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公元842年至844年任黃州刺史,一次外出遊玩,借用相同地名弔古抒情,寫下此詩。詩人一改傳統的「周郎妙計安天下」的格調,闡述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發前人之未發。「前二句只是寫詩人在江邊沙灘上散步遊覽的情景,而那些埋在沙灘還未腐爛的『斷戟』,竟使詩人不勝感慨,聯想到了歷史上的赤壁大戰,周瑜憑藉東風戰勝曹操的僥倖成功,感嘆際遇對人生命運的重要。詩人從眼前之景聯繫到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來進行抒情立論,音節響亮,很有氣概。」⑤又如《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別人總認為項羽烏江自刎是壯舉,而杜牧則不以為然,認為『包羞忍恥』也是大丈夫。如果項羽不自殺,到了江東重新整頓人馬,也許還能重新打敗劉邦。」⑥他把深沉的歷史感慨融化在對具體的歷史事件的評論之中,詩歌形象圓滿,借古喻今,使人從歷史的事實中吸取教訓,有一種豪邁的氣息。 晚唐,統治者重視佛教,全國各地大興土木,修建眾多廟宇,勞民傷財,杜牧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絕句》) 詩人由「南朝」二字提領那一段歷史,引發人透過歷史的「煙雨」,聯想到南朝統治者推崇佛教、大興佛寺,勞財傷命,但佛寺並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權,相反,昏聵荒唐的迷信活動卻加速了其崩潰的步伐。而今,留下來的南朝佛寺成為衰敗歷史的見證,使人聯想到唐王朝崇信佛教導致衰敗的現實,諷諭之辭勸諫之意,自然而出。 (二)借古諷今之作。詩人針對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現實,借歷史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加以諷喻。歷史人物吳王夫差、秦始皇、隋煬帝、陳後主,特別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詩人筆下批判的對象。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開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長安,途經武關時,弔古傷今,感嘆時事,寫下了這首《題武關》:「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檣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面對唐王朝漸趨沒落的國運,詩人站在武關前,思緒萬千。於是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的憂思,一齊湧上心頭,形於筆底。他希望唐王朝統治者吸取楚懷王的歷史教訓,任人唯賢,勵精圖治,振興國運。同時也向那些擁兵割據的藩鎮提出了警戒,不要憑恃山川地形的險峻,破壞國家統一的局面;否則,不管弱吐強吞,其結局必將皆成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 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 ,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 ,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 。詩人上溯歷史 ,下照現實 ,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 (三)借題發揮之作。詩人把自己的政治際遇融入詩篇,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這類詩雖主要意思不在懷古,但由於是由古代歷史或遺迹觸發的感慨,一般仍帶有傷悼往事的情緒。如《九日齊山登高》,杜牧與朋友張祜於武宗會昌五年(845)的重陽節一起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詩人登上這翠微之山,流露出對眼前美景的愉悅感受,於是斟酒與客人酩酊大醉,想以此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壓在內心的鬱悶。但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詩人的懷才不遇、抑鬱之情是那樣的深,那樣的難以驅遣。最後,詩人只好發出感慨,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又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人借慨嘆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僥倖取得成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又如「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登樂游原》)「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過勤政樓》)這兩首詩,「前一首感嘆盛大煊赫的西漢王朝,只剩下荒陵殘冢。後一首寫唐玄宗時代作為盛世標誌的勤政樓,被遺亡冷落,獨任苔蘚滋蔓。兩首詩雖然一慨嘆漢代,一詠本朝,但抒發的都是對於現實衰頹已經無可挽回的感觸。」⑦ (四)含有盛衰興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傷悼六朝繁華消逝,同時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帶入歷史長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沒在永恆的時間裡,連范蠡的清塵也寂寞難尋了。留下的只有天淡雲閑,草色連空。這正是對於唐衰推移,一切都無法長存的認同和感慨。 四、藝術技巧 從藝術技巧來說,杜牧擺脫了漢魏六朝以來用五古進行長篇鋪敘的傳統,發揚杜甫用七律吟詠史事的新風,還寫了很多藝術概括性很高的詠史七絕,為後世的詠史詩在體裁和藝術技巧上開闢了新的道路。 自班固的《詠史》以來,詠史詩的名家名作很多,如陶淵明,左思等,那時七言體裁尚未成熟,詠史詩主要以五言古詩為主,如陶淵明的《詠荊軻》、左思的《詠史》系列。藝術手法也比較單一,主要是鋪陳史實,雜以議論。杜甫開始用七律吟詠歷史,如《蜀相》《詠懷古迹》等,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開始用七絕詠史,杜牧之詩有「二十八字史論」之稱,七言律絕詠史詩在質和量上都大大提升,臻於大成。七言律絕由於其體裁比較簡短,對仗要求工整的特性,不便於完整周詳地敘述歷史事實,然後再滔滔不絕地發表長篇大論。如何在方寸之間傳神寫照,俯仰今古;如何把史的思想性和詩的藝術性有機結合起來,這給每個詠史詩作家提出了一個難題,這也正是杜牧詠史詩的藝術成就所在。 第一,杜牧繼承杜甫的遺風,把憑弔古迹和追懷史事熔鑄一體,擴大了詩的時空浩瀚感。杜甫在《詠懷古迹》中已開這種筆法的先河,如「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等。杜甫的筆法沉實質樸,杜牧的則更趨空靈自如,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想像的歷史虛景,幾百年間,王朝更替,降旗變幻,繁華落盡,宛如夢境,只有眼前一片漫漫煙雨,茫茫長空,時空感特彆強。 第二,杜牧的詠史詩展現的是一幅幅歷史與現實相輝映的畫卷,《江南春絕句》中,杜牧先是寫春到江南 ,鶯啼婉轉 ,燕語悠揚,紅花綠葉,交相輝映,河水蕩蕩,山色佳麗,水村山郭,酒旗飄揚。這盎然生機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在這尺幅「千里」的畫卷中 ,不僅有春鶯 、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風等春天的景物 ,而且聲、色、動、靜兼備,聽覺、視覺的景色並置 。「水村」、「山郭」、「酒旗」、「風」等四對名詞聯綴使用,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機勃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既是面上取點式的繪景 ,又是諷諭朝政的議論。在細雨蒙蒙 、煙霏雲斂的江南 ,兀立著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佛寺,廟中的古鐘發出陣陣轟響,更給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江南春絕句》短短四句,繪景明晰,聊聊幾字就簡練明確地展示了一幅壯闊無比的春光圖。詩的末兩句寫景如畫,景中寓情。 第三,他擅長在宏大複雜的歷史故事中截取一幅或者一小段畫面進行描寫。這有時候是出於史書記載的實景,如《題武關》中的「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詩人既謹守歷史真實,又大膽創造藝術真實,將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結合起來,細加點染,形成非常生動,富於戲劇性的場面,再加上詩人適度的評論和抒情,所有的歷史意蘊都在這個畫面中集中舒展呈現,藏須彌於芥子,籠古今於方寸,由此來表達深沉的感慨,或者深刻的諷刺。 第四,杜牧的詠史詩有時很少直接發議論,而是有案無斷,含而不露,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巧妙地讓讀者在歷史畫面中自行思索感受,從而造成了意在象外,含蓄沉厚的藝術效果。《江南春絕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詩人雖一筆帶過「南朝」和佛寺,卻並無劍拔弩張的譴責之語,詩中只是在憑弔南朝覆滅時對「煙雨」中寺廟的來歷稍加點撥,就使人能縱向想見這些佛寺建造的歷史,諷喻警醒之意不言自明。 打開杜牧的詩作,歷史如一幅幅畫卷在我們的眼前慢慢展開,風雲變幻,人世滄桑。合上杜牧的詩集,我們又彷彿能看到了詩人身著青衫,正孤獨地站在前朝的廢墟上仰天長嘆,黯然搵淚。秋風獵獵,吹動他的衣襟,吹散他的鬢髮,而遠處的長安城上,正籠罩著一團團厚實沉重的烏雲,隨時都會帶來一場摧毀一切的風雨,確實,杜牧死後不久,唐朝也徹底滅亡了。杜牧的詠史詩,既是對歷史的憑弔,又是對現實的批判,更是對自身的傷懷,傷感凄楚、蒼涼低昂,近乎一曲時代的輓歌。 注釋: ①《文史知識》中華書局 1996.6 P33 ②《唐人七絕選》孫琴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14 ③《文史知識》中華書局 1996.6 P33 ④《中國文學史》第二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P406-407 ⑤《唐人七絕選》孫琴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29 ⑥《唐人七絕選》孫琴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30 ⑦《中國文學史》第二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P408 參考文獻: ①《中國古代文學史》郭預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②《中國古代文學史》羅宗強、陳洪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程千帆等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版 ④《唐詩精品》霍松林、霍有明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3.9 ⑤《文史知識》中華書局 1988.3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史詩
※偉大的人。
※第579首 范吉利斯史詩巨作《征服天堂》
※解讀地球和太陽系形成,史詩般的過程更凸顯出了生命的普適性!
※他花了12年時間,畫了幾千張手稿,成全了《魔戒》和《霍比特人》的史詩
TAG: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