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書法之四四??趙佶瘦金書與南宋宗室書家
趙佶瘦金書與南宋宗室書家
南宋朝廷長期處於戰亂局面,民不聊生。南宋的文人書法成就因而並不顯著,文人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五家相比了。但在皇帝趙佶、趙構父子的愛好示範作用下,南宋宗室及士子們的書法熱情頗為高漲,名家輩出,留存於世的書帖亦頗為豐富。其中成就最高者當是徽宗趙佶,可謂以帝王身份領軍南宋書壇。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居全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昏庸腐朽無能,重用奸臣,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期間,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將畫家的地位提到中國歷史上最高位置;他廣泛搜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宋徽宗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頗高的造詣。趙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亦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但是宋徽宗的書法存在著柔媚輕浮的缺點,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宋徽宗瘦金書的傑作。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
南宋 趙佶 穠芳依翠萼詩帖
《穠芳依翠萼詩帖》,大字楷書,每行二字,共20行。書法結體瀟洒,筆致勁健,為趙佶「瘦金書」代表作。清代陳邦彥曾跋趙枯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全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趙估楷書一般採用加健狼豪或兼毫,雖是楷書結體,然大膽運用筆畫之問的連帶呼應關係:如橫畫結束時提鋒頓筆後再提鋒斜帶出鋒接下一筆畫;有的豎撇向左下方人筆轉右抖筆然後頓筆下行;捺、鉤等筆畫運用轉粗筆出鋒技巧形似蘭竹;過彎處細勁有力如彎月滿弓等等。頓筆留節,出筆露鋒,短畫粗,長畫細,中宮緊湊,氣勢開張,同一筆畫形態變化豐富,字勢俯仰顧盼,姿態各異又不失法度。
《千字文》,為宋徽宗趙估於崇寧三年(一一○四)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朱絲界欄,素箋本,縱三十點九厘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厘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現藏上海博物館。這是趙佶以其最具個人風格之「瘦金體」書寫,整體勻整峭拔,筋骨挺勁,清爽潤朗,飄逸靈動,正所謂「鐵畫銀鉤」。此種書體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書中瘦勁一路發揮到了極致,帶有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一種書體。
南宋 趙佶 草書千字文(局部)
《草書千字文》,紙本草書,為趙佶的草書代表作。此卷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縱31.5厘米,橫1172厘米,為描金雲龍,長 3丈,無一接縫。雲龍紋生動規整,猶留唐人遺韻,對研究宋代造紙技術彌足珍貴。《千字文》是我國六朝以來盛行最久的一種字書,用以教授學童,是讀書識字的啟蒙讀物。寫在上面的狂草書千字文一氣呵成,筆勢凌空,變幻莫測,猶如長江奔騰,一瀉千里,運筆迅疾流暢,結體奇宕瀟洒。此卷作於宣和四年(1122),是趙佶40歲書法大成時之作品,為稀世珍品。《石渠寶笈?初編》、《格古要論》諸書著錄。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懷素狂草一派,全長數丈,一氣呵成,毫無倦筆,頗為壯觀。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在《庚子銷夏錄》中指出:「徽宗千文,書法懷素。」當代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云:「此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虯得水;有的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有的如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卷後落款的宣和壬寅年,正值趙佶年屆四十。此作為其盛年書寫的成熟之作。全卷縱三十五點一厘米,橫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字跡九十九行,為描金雲龍紙卷。趙佶的草書深受懷素影響,氣勢雄健。《草書千字文》是趙氏極少傳世的狂草作品,筆勢勁利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極奔放馳騁之致,更為稀世珍品。
徽宗趙佶(1082~1135)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為後人競相仿效,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欽宗趙桓弟。15歲封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北宋滅。其時,康王趙構正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擁兵萬人在外。宋舊將臣便擁戴他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歲的康王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宋時稱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構即為高宗。為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但他不是力圖北進收復中原,而是一心想討好金人,南遷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納貢稱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趙構少即醉心書道,陸遊曾說:「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趙構書早年學黃庭堅,又學米芾,頗受時風影響。即位後,力學唐人如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現存的《岳飛敕》、《徽宗御集序》均可見虞褚二家的影響。筆法洒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他還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占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眾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學《蘭亭序》,便贈之與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說:「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這種以權貴的好惡而人為左右書體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但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貢獻還是不能抹殺的。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圖題字》、《褚遂良倪寬贊》等亦有指為構所書者。
南宋 趙構 草書洛神賦(局部)
趙構《草書洛神賦》絹本,今藏遼寧省博物館,高27.3厘米,長277.8厘米,末署德壽殿書,確為晚年之作。寫時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語氣詞「兮」字,這樣的省略在書法作品中很少見。此件作品字法熟練,筆意圓潤,一氣呵成,流暢而能渾厚,飛動而兼沉著,可見書者當時精力彌滿,興緻清暢,是晚年筆而非衰年筆。作品屬於小草,雖氣脈連貫,而又字字獨立,筆筆清楚。
趙構行書《賜岳飛批剳卷》作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台北蘭千山館藏。趙構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特別對岳飛,他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僅親筆寫給岳飛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不但如此,趙構還寫了「精忠報國」四個字送給他。以上《賜岳飛批札》是趙構給岳飛親筆信一部分,後署「付岳飛」3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體介於行楷之間,氣韻清和,顯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
南宋 趙構七言律詩
趙構《七言律詩》冊,行楷書絹本,縱27.1厘米,橫48.7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幅墨跡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一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高宗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晚年時退休,這段時期所作的楷書,多典雅圓融,端正停勻,有一種飄逸瀟洒的趣味。這幅作品不僅接近這樣的風格,因詩幅後還有高宗在位時的用印(御書之寶),因此推測它書寫的時間應距退休時間不遠。
趙孟堅(1199-1295待考),字子固,號彝齋;宋宗室,為太祖十一世孫,浙江湖州人。南宋書畫家。家境清寒,初以父蔭入仕,理宗寶慶二年(1226)中進士,授集賢殿修撰,曾任湖州掾、轉運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官至朝散大夫、嚴州守(即嚴州知府)。時嚴州饑荒,發廩賑贍,活民5萬餘戶。景定初,遷翰林學士承旨。不久罷歸。曾一度做過右丞相賈似道幕僚。後宋亡,趙孟堅入元以後,不樂仕進,隱居州之廣陳鎮(今海鹽縣)。元成宗元貞元年卒。謚文簡,墓在今平湖市廣陳鎮北輦字圩,俗稱「王墳」。工詩善文,工書法,家富收藏,擅梅、蘭、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風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書法墨跡《自書詩卷》,繪畫《墨蘭圖》、《墨水仙圖》、《歲寒三友圖》等傳世,著《彝齋文編》4卷。
南宋 趙孟堅 自書詩卷(局部)
趙孟堅工書法,擅長行草書,初師王獻之、李邕,後拜黃庭堅米芾。其書法氣度蕭爽,筆跡勁利,風格清高,有六朝風致,時人比之米芾。趙孟堅《自書詩》卷,行書紙本手卷,99行,751字縱35.8厘米,橫675.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卷前落款趙孟堅《水仙》圖,是舊偽本。清端方《壬寅消夏錄》著錄,《海山仙館藏真帖》翻刻。卷後元張紳、明都穆、清陳寶琛題觀。此卷詩中所稱「大年、永年」兄弟,均宋宗室,以善畫知名。大年名令穰,永年名令松,均為宋太祖趙匡胤子燕王德昭四世孫。署年款「開慶元年」(1259年),趙孟堅時年61歲。此為趙氏晚年之跡,筆力雄健,縱逸豪放,有黃庭堅書風。而結體瘦勁,中宮緊結,欹側俯仰之勢則師法米芾,自有標度,為其晚年代表作。
南宋 趙孟堅 致嚴堅中太丞尺牘
《致嚴堅中太丞尺牘》,趙孟堅草書。紙本。25.5 x 3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堅的傳世書跡不多,大部份是以楷書、行書兩種書體寫成。他曾寫《書論》,力主恢復晉、唐楷法,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法帖也著力甚多,奠定了元代書法復古運動的理論基礎。這幅以草書寫成的尺牘,運筆與結體明顯受到二王的影響。通幅體勢雄健,雖然筆筆跳蕩,多見遊絲相連,顯得有些秀美,但由於點畫與轉折處都相當有力,因此可說兼具了骨力與姿媚,是趙孟堅的代表作之一。
推薦閱讀:
※雲鬢花顏 | 南宋詩詞里的摩登女郎
※南宋中興八大將:一位敗將一位敗類一位戰死,一位最著名最受尊敬
※歷史上真實的郭靖:破襄陽、滅南宋,為蒙古打下700座城池!
※為什麼北宋沒有「燕山-陰山」防線,堅持了150年,而南宋失去襄陽(江淮防線被破)後短短三年就被滅?
※南宋最強兄弟猛將:棄文從武隨岳飛,雙登武狀元,五千年僅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