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開悟不一定需要定力

問:呂博士主張「開悟明心不需定力」是錯誤的。開悟明心需有定力支持,故應修習無相念佛之動中定力。若無定力相應,則成解悟。《楞嚴經》說:「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呂博士的主張明顯違反三無漏學之理。若缺定力,則成解悟之干慧。

答:大乘開悟只是見道位,既然是見道位,就不一定需要修道。未到地定是修道,故開悟不需要未到地定以上的定力。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未到地定不是初果的必要條件〉。

《楞嚴經》說「因定發慧」,如果認為這裡的「定」是指未到地定以上的定力,為什麼外道修四禪八定的人不能發起三乘見道的智慧呢?可見「因定發慧」並不是說定力能夠發起智慧,而是指意識的定心所能發起智慧。定心所是「心得決定」,一個人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做聞法與觀行,如實地發現真相,心得決定,毫無疑惑,才能發起智慧。

修習無相念佛是當代禪師施設的方便法,古代的禪師(包括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禪師)並沒有要求學人必須這麼做。大多數的禪師甚至也沒有要求學人必須成就定力。曹洞宗有一位雪岩祖欽禪師,修習禪定多年仍然沒有破參。天目和尚為他提示禪宗公案,他心裡批評人家:「你不會做工夫,只是伶俐禪。」[1]後來才明白公案機鋒是「向上提持」最好的法門,過度強調修定的功夫,反而形成障礙,往往十年、二十年都無法開悟。[2]

有未到地定的人能夠降伏雜念和焦慮的心情,所以容易破參,這符合聞、思、修、證的路線。但是定力不一定絕對必要,修行人也可以在聞思成熟時,跳過修這個階段而證道。古今禪師的見道報告,大部分沒講修定的過程,可為證明。開悟之後可輕易地緣於真如順入禪定,比未見道以前強行制心一處的修定方法,高明太多了。


[1]《雪岩祖欽禪師語錄》卷2 (CBETA, X70, no.1397, p. 606, c13-14 // Z 2:27, p. 257, b4-5 // R122, p. 513, b4-5)

[2]「洞下門戶,工夫綿密困人,動是十年二十年不得到手,所以難於嗣續。」《雪岩祖欽禪師語錄》卷2 (CBETA, X70, no.1397, p. 606, b12-13 // Z 2:27, p. 256, d15-16 // R122, p. 512, b15-16)

(本文引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7期「迴響」欄目)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https://www.jianguoyun.com/p/DXOm7_MQtfffBRiVlhM#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s://yunpan.cn/OcqApafxUib5xr (提取碼:8d54)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推薦閱讀:

梵音楞嚴咒是助成開悟的利器與自性「覺知」談(普敬法師)
讓您開悟的經典開示(三)
禪鑰 禪鑰 開悟成佛
開悟的五個大關鍵
坐禪不是為了開悟

TAG:開悟 | 定力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