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史上的三個男人,讓《六祖壇經》成為直通現代心靈的佛法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花開五葉
兩千年前,佛祖釋迦牟尼選擇摩訶迦葉為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拈花一笑」的典故據說就來自他倆的故事,「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一千年後,禪宗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約在梁武帝時代來到中土,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曾有偈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果然,在歷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後,中國禪宗再無祖師。
值得注意的是神會和尚雖在796年被當局封為禪宗第七代祖師,可他卻早在762年便與世長辭。神會之所以受到朝野的重視,主要是因他為大唐帝國勸募軍需,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直到763年才得以平定。
眾生可成佛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可謂是綿延不斷,宗派繁多。「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在佛教八宗之中,尤以禪宗最為閃耀,影響甚遠。楊慧南認為,六祖慧能是中國禪宗中最偉大的禪師,而《六祖壇經》被譽為中國禪宗最重要的經典,是「以慧能大師在廣東曲江大梵寺的說法為主要內容,再經後代禪師們的增刪、編纂而成的偉構」。
佛門難進,佛法難懂,好在楊慧南把嚴肅的《六祖壇經》改寫成小說式作品,讀來頗受啟發。比如: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這可能性,只要是生命,哪怕是至卑的螻蟻,也都本來具足,所以佛教有句名言——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再如:般若(bōrě)譯作「智慧」,那是指一種能夠體悟萬物皆空的智慧——這「空」,不是消極悲觀的虛無,而是沒有執著、沒有牽掛,坦蕩磊落、廣大自在的心境。
同門師兄弟
六祖慧能於唐太宗638年出生在今天的廣東省新興縣,「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直到24歲時,慧能的命運陡然間發生巨變。慧能因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而突然頓悟,於是把好心人給他的十兩銀子留給母親,獨自前往湖北省黃梅縣東禪寺找弘忍大師拜師,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五祖弘忍初見慧能就非常賞識,當眾羞辱實則是愛護,只因弘忍擔心有人傷害慧能。八個月後,弘忍親自到後院找慧能面談,慧能的表現讓弘忍更加滿意,師徒二人對外秘而不宣。當弘忍宣告要通過作偈的方式來尋找接班人之時,眾人都以為五十六歲的神秀是不二人選。弘忍雖讓大家傳誦神秀之偈,卻又偷偷指出其「未見本性」,神秀慌得連日不寧。慧能雖不認字,卻能出口成章,連弘忍都被嚇得脫鞋直擦南牆上的詩作,還當眾謊稱「亦未見性」。
最終,五祖弘忍傳法給六祖慧能,而神秀卻不知所蹤,直到八十五歲才再度出山,九十六歲時被武則天召入宮中,享年一百零二歲,號稱「兩京法王,三帝國師」。語易認為,雖有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說,但頓悟和漸悟是一體兩面,彼此不分。晚年的神秀早已沒有了門戶之見,他希望武則天邀請慧能前來弘揚佛法,可惜的是慧能婉拒入京,而武則天也早已被迫退位。唐中宗不僅賜名寶林禪寺為法泉寺,還將慧能故宅改建成國恩寺,亦可謂榮耀之極。慧能於713年去世,年僅七十五歲,此時已是唐玄宗一朝了。
書摘備忘錄
人世間的貧富、美醜、善惡、是非,恰如過眼雲煙,終於要歸於寂滅,而真理之光卻永遠照耀著世間,使病者得愈、貧者致富、憂傷的人們得以舒展眉頭!
年輕人應該多出去闖蕩闖蕩,佛法如山高、佛法似海深,菩薩的慈悲就像甘露一般滋潤我們的心田!
世間無常,恰似浮雲,須臾幻滅。凡人有生必有死,著不過是萬物運行的不變法則!若能在這生滅變化的世間當中,體悟不生不滅的真我,則生有何樂,死有何懼?
只有自由、活潑、遠離教條、直截了當的心靈才能見到本心,體悟佛性。
學佛之人是以平等無有差別的本心,來面對世間,讓眾生和事物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
內心念念不忘苦難眾生,身體則不辭辛勞地度化他們,如此身心勤奮,才是真正出家。
禪定是般若的源頭,而般若則是禪定的功用。唯有在心神凝聚當中,智慧的光芒才能顯發。
凡夫只有肉眼;那些以善為樂的人,得了天眼;體悟一切皆空,無所執著、貪愛的人們,得了慧眼;能進一步在空蕩蕩中積極救世的是法眼;像這樣層層前進,以致極善的人,最後會獲得佛眼!
對於生命的貪愛與執著,是眾生不能捨棄、不能奉獻、不能布施的根本原因,也是眾生輪迴生死、不得解脫的真正緣由!
清凈本心、般若空慧,世人本已具足;只因心迷,不能自悟,以致流轉生死,不得解脫!若能懺悔罪孽、發大誓願、皈依佛祖,則能見自本心、得大智慧!
推薦閱讀:
※讀懂心靈的各種語言
※心靈平反:《漁夫和富翁》【漁夫和富翁的故事原來你只讀過一半】
※好書推薦:《中國人的實用心理學》,發掘你的心靈潛力
※愛是心靈的安放
※心靈咖啡文章 - 幸福的生活需由平和的內心來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