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藥圖譜5
蚶殼草-----主大熱痧氣腹痛,減肥
又名積雪草、雷公根、老公根、崩大碗。英文名:HERBA CENTELLAE,拉丁名:Centella asiatica (L.) Urb.(傘形科) 性狀常捲縮成團。根圓柱形,長2~4cm,直徑 1~1.5mm ,表面淺黃色或灰黃色。莖細長彎曲,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上常著生須狀根。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近圓形或腎形,直徑1~4cm,灰綠色,邊緣有粗鈍齒;葉柄長3~6cm,扭曲。傘形花序腋生,短小。雙懸果扁圓形,有明顯隆起的縱棱及細網紋,果梗甚短。氣微,味淡。多生於路旁、溝邊、田坎邊稍濕潤而肥沃的土地。
味苦、辛,性寒。歸肝、脾、腎經。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求原》:「甘淡辛,寒。」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濕熱黃疸,中暑腹瀉,砂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扑損傷。成分含多種α-香樹脂醇型的三萜成分,其中有積雪草甙、參枯尼甙、異參枯尼甙、羥基積雪草甙、玻熱模甙、玻熱米甙和玻熱米酸等,以及馬達積雪草酸。此外,尚含內消旋肌醇、積雪草糖、胡蘿蔔烴類、葉綠素,以及山柰酚、槲皮素和葡萄糖、鼠李糖的黃酮甙。其中所含的甙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安定作用。 對皮膚組織積雪草甙能治療皮膚潰瘍,如頑固性創傷、皮膚結核、麻風等。可促進皮膚生長、局部白細胞增多、結締組織血管網增生、粘液分泌增加、毛及尾的生長加速等。汁液能溶解細菌的蠟膜有抗菌作用。積雪草甙能治療麻風。能治療傳染性肝炎、黃疸、肝腫大。
主治: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痧氣腹痛,暑瀉,痢疾,濕熱黃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腫,風疹,疥癬,疔癰腫毒,跌打損傷。①《本經》:「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②《藥性論》:「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③《唐本草》:「搗敷熱腫丹毒。」④《日華子本草》:「以鹽挪貼,消腫毒並風疹疥癬。」⑤《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熱,眩暈,怕冷,肢體酸困,飲食無味,男婦童疳,虛勞發熱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為引。」⑥《綱目》:「研汁點暴赤眼。」
⑦《本草求原》:「除熱毒,治白濁,浸疳瘡,理小腸氣。」⑧《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和脾。治水瀉及赤白痢。」⑨《陸川本草》:「解毒,瀉火,利小便。治熱性病,頭痛,身熱,口渴,小便黃赤。」⑩《四川中藥志》:「祛風散寒。治肺熱咳嗽,消癭瘤,塗癰瘡腫毒,消食積飽脹。」⑾《閩東本草》:「治暑熱痧氣,腹痛腹脹。」⑿《廣東中藥》Ⅱ:「清暑熱,去濕熱。治肝腫大,肋膜炎。
另外:在傳統民俗醫療中記載,食用蚶殼草可增強記憶力,並被用於治療精神疾病及痲瘋病。 2.兼具滋補,凈化血液及降血壓功能。 3.消除疲勞,增進活力,對抗失眠。 4.在印度,常用於治療皮膚髮炎及焦慮症。目前在歐洲也是知名藥用植物,作為代替化學合成的鎮靜劑。中國「神農本草經」提到,蚶殼草可用於治療肉體不適引起的情緒失調、解熱、解除上呼吸道充血癥狀。作瑜伽冥想練習的人相信,食用蚶殼草,心靈較容易得到平靜,而大象因食用蚶殼草,所以記憶力很好。 5.食用過量會造成昏沉,頭暈 。台灣 甘偉松教授著《台灣藥用植物志》中有描述:在Eeal Mindell博士著的《抗老化聖典》中認為:「此葯對循環不良疾病有效,可強化靜脈及毛細血管,並調整其彈性,故治靜脈炎效佳。另可加速傷口癒合。Christopher Hobbs藥草師認為,每天吃一片雷公根,活到一千年〈乃形容其在保健的身價地位〉。」
驗方:
(1).外感暑熱、鼻咽:雷公根、旱蓮草、青蒿(均鮮)各適量,共搗爛取什,用冷開水沖服。
(2).外感風熱:鮮雷公根60克,白頸蚯蚓4條,共搗爛,水煎後取汁,一日分3次服。
減肥瘦腿方法:
雷公根 |
據說雷公根減肥的原理是這種植物有一定抑制食慾,加強新陳代謝的作用。女刊上登的雷公根減肥法如下:原料:雷公根(干品)150g,白果10g,水1000ml。製法:將雷公根和白果洗凈,加入水,煮10-15分鐘就可。服用:1天的量,口渴就喝。功效:一個月大腿至少縮減6cm。
注意事項:1、孕婦和哺乳婦女應禁食雷公根。 2、食用過多劑量,有可能引起噁心及暈眩。 3、請置於室內陰涼乾燥處,避免兒童自行拿取。4、雷公根適合單泡,不適宜搭配其他花茶。
酢漿草--失眠.傳染性肝炎,小便血淋二便不通。癬瘡作癢。湯火傷:跌打新老損傷:水瀉.喘咳:小兒肝熱,驚風。
釋名: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1、小便血淋。用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
2、二便不通。用酢漿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共搗取汁,加砂糖一錢調服。不通可再服。
3、赤白帶下。用酢漿草陰乾,研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溫酒送下。
4、痔瘡出血。用酢漿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榮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5、癬瘡作癢。用酢漿草塗搽,數次即愈。
6、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凈,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到痛處,有效。
⒉〖植物〗
學名:Oxalis corniculata Linn.
英文名:Creeping Woodsorrel,Creeping Oxalis
科名:酢漿草科 Oxalidaceae
多年生草本,全體有疏柔毛;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葉互生,掌狀複葉有3小葉,倒心形,小葉無柄。花黃色,1至數朵組成腋生的傘形花序,萼片長圓形,頂端急尖,有柔毛;花瓣倒卵形,微向外反卷;花絲基部合生成筒狀。蒴果近圓柱狀,5棱,有短柔毛,成熟開裂時將種子彈出。種子小,扁卵形,紅褐色,有橫溝槽。花果期4—8月。
普遍分布,生於路邊草叢或田野、家前屋後。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全草入葯,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可治蛇蟲蟄傷,也可治尿血、尿路感染、黃疸肝炎等。
【別名】酸漿草、酸酸草、斑鳩酸、三葉酸、酸咪咪
【來源】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全草。四季可采,以夏秋有花果時採藥效較好,除去泥沙,晒乾。
【性味歸經】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發熱,腸炎,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神經衰弱;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癤,腳癬,濕疹,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酢漿草(《唐本草》)
【異名】酸箕(李當之《葯錄》),三葉酸草(《千金方》),醋母草、鳩酸草、小酸茅(《唐本草》),雀林草(《外台秘要方》),酸漿、赤孫施(《本草圖經》),醋啾啾、田字草(《百一選方》),酸漿草(《履巉岩本草》),雀兒草、酸母草(《永類鈐方》),酸餃草(《滇南本草》),小酸苗(《品彙精要》),酸草(《摘元方》),三葉酸、三角酸、雀兒酸(《綱目》),酸迷迷草(《綱目拾遺》),斑鳩草、酸味草(《生草藥性備要》),三葉酸漿(《植物名實圖考》),酸酸草(《分類草藥性》),酸斑莧(《嶺南採藥錄》),咸酸草、酸酢草(《福建民間草藥》),酸得溜(《江蘇植葯志》),鋪地蓮(《南寧市藥物志》),酸梅草、三葉破銅錢、黃花梅(《江西民間草藥》)、老鴨咀、滿天星(《廣西中藥志》),黃花草、六葉蓮、野王瓜草、王瓜酸、衝天泡、長血草(《湖南藥物志》),酸芝草、酸批子(《閩東本草》),東陽火草、水晶花(《上海常用中草藥》),蒲瓜酸、鵓鴣酸(《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的全草。【化學成分】莖葉含多量草酸鹽。另有謂葉含檸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莖含蘋果酸。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效;此植物據云對羊有毒。同屬植物毛茛酢漿草能傷害家畜腎臟,使血中非蛋白氮明顯升高。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治泄瀉,痢疾,黃疸,淋病,赤白帶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疔瘡,癰腫,疥癬,痔疾,脫肛,跌打損傷,湯火傷。
①《唐本草》:"主惡瘡瘸瘺搗敷之,殺諸小蟲。""食之解熱渴。"
②《本草圖經》:"治婦人血結不通,凈洗細研,暖酒調服之。"
③《滇南本草》:"治久瀉腸滑,久痢赤白,用砂糖同煎服。"
④《綱目》:"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砂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搗敷湯火蛇蠍傷。"
⑤《生草藥性備要》:"殺螆止痛,散熱消腫,理跌打,散瘀血,煲酒服;又干水止癢。"
⑥《醫林纂要》:"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
⑦《分類草藥性》:"截瘧塞鼻;酒炒敷魚口。"
⑧《嶺南採藥錄》:"治麻疹,蛇毒,疥瘡。"
⑨《陸川本草》:"消腫止痛,去腐肉。治瘡癰潰爛。"
⑩《貴陽民間藥草》:"清熱,利尿,接骨。治尿結,黃疸。"
⑾《中國葯植圖鑑》:"用紅糖混煎服,治流火(絲蟲病初期)。"
⑿《陝西植葯調查》:"健胃止咳。"
⒀《湖南藥物志》:"治發熱咳嗽,心胃氣痛,瘡瘍腫脹作痛,毒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搗汁塗、調敷或煎水漱口。
【選方】①治水瀉:酸漿草三錢沖,加紅糖蒸服。(《雲南中醫驗方》)
②治痢疾:酢漿草研末,每服五錢,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濕熱黃疸:酢漿草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血琳熱淋:酸漿草取汁,入蜜同服。(《履巉岩本草》)
⑤治尿結尿淋:酸漿草二兩,甜酒二兩。共同煎水服,日服三次。(《貴陽民間藥草》)
⑥治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摘元方》)
⑦治小便不通,氣滿悶:酸漿草一握。研取自然汁,與醇酒相半,和服;不飲酒,用甘草三寸,生薑一棗大,銼,同研,用井華水五分盞,濾取汁和服亦得。(《聖濟總錄》酸漿酒)
⑧治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
⑨治麻疹:酸味草每用二錢至三錢。水煎服。(《嶺南採藥錄》)
⑩治鼻衄:鮮酢漿草杵爛,揉作小丸,塞鼻腔內。(《江西民間草藥》)
⑾治吐衄:酢漿草四錢,食鹽數粒。水煎服。(《閩東本草》)
⑿治瘧疾:酢漿草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⒀治齒齦腐爛:鮮酢漿草和食鹽少許,搗爛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處,一日三、五次。(《江西民間草藥》)
⒁治咽喉腫痛:鮮酢漿草一至二兩,食鹽少許。共搗爛,用紗布包好含於口中;或煎湯漱口。並治口腔炎。(《閩東本草》)
⒂治喘咳:鮮酢漿草一兩,加米少許煮服,連服三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⒃治疔瘡:鮮酢漿草,和紅糖少許,搗爛為泥,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⒄治乳癰:酢漿草五錢。水煎服,渣抖爛外敷。(《湖南藥物志》)
⒅治腹部癰腫:鮮酢漿草二兩。放碗內搗出汁,熱甜酒沖,去渣服。(《江西民間草藥》)
⒆治癬瘡作癢:雀兒草擦之,數次即愈。(《永類鈐方》)
⒇治痔:雀林草一大握,粗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頓服盡,三日重作一劑。(《外台秘要方》)
(21)治跌打新老損傷:一酢漿草根三錢,甜酒煎服。二鮮酢漿草四份,蔥頭二份,生薑一份,酒釀糟五份。同杵爛,炒熱,布包熨之,俟溫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22)治創傷青腫:鮮酢漿草二兩。搓傷處;又用鮮草二兩,加紅糖五錢。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23)治湯火傷:鮮酢漿草洗凈搗爛,調麻油敷患處。(《閩東本草》)
(24)小便血淋。用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25)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凈,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處,有效。
【臨床應用】①治療失眠取酸漿草10斤、松針2斤,加水8000毫升,煎1小時,過濾去渣;另取大棗1斤搗碎,加水2000毫升煎1小時,過濾去渣。將兩液混合,加適量糖及防腐劑備用。每服15~20毫升,每日3次。觀察5000餘例,有一定的鎮靜、安眠效果。
②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酢漿草1兩,瘦豬肉1兩燉服。每日1劑,連服1周。治療20餘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藥復方治療),均取得一定療效。
酢漿草有黃花和紫花兩種!一般稱為酢漿草的,是指黃花酢漿草,開紫花的則稱之為紫花酢漿草。 酢漿草屬於酢漿草科,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年生草本的球根植物,世界各地總共有將近三百個原生種。是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有走莖,葉互生,由3片小葉所組成,小葉倒心形,長約0.5~1公分,無柄,先端凹陷,嘗之有酸味。 酢漿草是愛爾蘭的國花,而且童軍也以它做徽章。一般的酢漿草只有三片小葉,偶爾會出現突變的四片小葉個體,稱為「幸運草」,傳說如果有四片小葉的幸運草就能許願使願望成真,幸運草之所以特別,其實只是一種突變現象,所以幸運草純粹只是突變而來的。偶爾會出現突變的四枚小葉組成的個體,即俗稱的 「幸運草」。 四葉酢醬草一直都被當做幸運的象徵,其實這和有些人有六根手指是一樣的道理,有某個隨機突變使植物長出第四根「手指」,就像遺傳突變使人多長一根手指一樣。 美國農業部證實,產生這種四葉現象的酢醬草其學名是Trifolium repens L.,又稱為白色酢醬草,是一種三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緩慢,但是大約每10,000株當中,會有一株長出四片葉子。 據奧勒岡州立大學植物及植病系教授亞倫李斯頓(Aaron Liston)的說法,太陽的紫外線和肥料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是造成此類突變的重要原因。而去氧核醣核酸(DNA)發生錯誤也會造成突變,屬於非外力因素。 無論如何,許多國家確實都流傳著四葉幸運酢醬草的傳說,早期威爾斯的塞爾特人相信白色酢醬草可以對抗惡魔。1620年,約翰梅爾頓爵士(Sir John Melton)寫道:如果有人在田間巧遇任何有四片葉子的草,就將會有好運降臨。
愛爾蘭國花一說為白花酢漿草。屬豆科植物的酢漿草是用來獻給愛爾蘭守護聖人——聖帕特里克的花朵,現在是愛爾蘭的國花。愛爾蘭為了爭取獨立曾經和英國長期浴血抗戰。因此,它的花語是——愛國。 另一說法為白車軸草。愛爾蘭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大西洋的愛爾蘭島上,草地和牧場廣闊,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80%,畜牧業在該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優良牧草白車軸草一枝獨秀,被作為國家崇高的物語表達就不難理解了。酢漿草--夏天開花植株 [生境分布] 全台各地區都有栽培供觀賞,部份逸為野生。 [栽培要點] 野生品,尚無栽培者。 [採集加工] 1.全草:全年均可採收,尤以夏、秋季為宜,洗淨,鮮用或曬乾。2.根:秋季挖根,洗淨泥土,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性味功能] 1.全草:味酸,性寒。歸肝、小腸經。散瘀消腫,清熱利濕,解毒。2.根:味酸,性寒。清熱,平肝,定驚。 [主治] 1. 全草: 主治腎盂腎炎,扁桃體炎,膽囊炎,失眠,尿路結石,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咽喉腫痛,水瀉,痢疾,水腫,白帶,淋濁,痔瘡,蛇頭疔,癰腫瘡癤,燒燙傷。 2. 根: 主治小兒肝熱,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燉肉。外用:適量,搗爛敷。 [附方] 1. 治跌打損傷(末破皮者): 大老鴉酸30g,小鋸鋸藤15g。拌酒糟,包敷患處。 2. 治月經不調: 大老鴉酸30g。泡酒服。 3. 治扁桃體炎: 鮮紅花酢漿草30~60g。米泔水洗淨,搗爛絞汁,調蜜服。 4. 治咽喉腫痛,牙痛: 鮮紅花酢漿草全草60~90g。水煎,慢慢咽服。 5. 治慢性腎炎: (紅花酢漿草)鮮品15~30g。配雞蛋煎服。 6. 治腎盂腎炎: 鮮紅花酢漿草30g。搗爛和雞蛋炒熟服。 7. 治蛇頭疔: 鮮紅花酢漿草葉和蜜搗爛敷患處。 8. 治燙傷: (紅花酢漿草)鮮全草適量,搗爛,用冷開水調敷患處。 9. 治小兒急驚風: 大老鴉酸根15g,魚鰍串、鐵燈草各9g。煎水服。 10. 治小兒肝熱,骨蒸: (紅花酢漿草)鮮根15g。水煎服。 11. 治尿酸痛風: 本品鮮品搗汁加蜜服。 12. 治痔瘡脫肛: 全草燉豬大腸服。 13. 治皮膚乾癢: 本品加冇骨消頭煎服。 [附註] 1. 孕婦禁服。《中華本草》
雞屎藤--氣鬱胸悶,胃痛:中暑,小兒疳積:闌尾炎:關節風濕痛:失眠,久咳。農藥中毒:
【異名】斑鴆飯、女青、主屎藤(《質問本草》),卻節(《李氏草秘》),皆治藤、臭藤根(《綱目拾遺》),牛皮凍(《植物名實圖考》),臭藤(《天寶本草》),毛葫蘆(《嶺南採藥錄》),甜藤(《廣西中獸醫藥植》),五香藤、臭狗藤(《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香藤、母狗藤(《四川中藥志》),雞矢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風藤(《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雞屎藤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態】雞屎藤蔓生草本,基部木質,高2~3米,禿凈或稍被微毛。 葉對生,有柄;葉片近膜質,卵形、橢圓形、矩圓形至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渾圓或楔尖,兩面均禿凈或近禿凈;葉間托葉三角形,長2~5毫米,脫落。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擴展,分枝為蠍尾狀的聚傘花序;花白紫色,無柄;萼狹鍾狀,長約3毫米;花冠鍾狀,花筒長7~10毫米,上端5裂,鑷合狀排列,內面紅紫色,被粉狀柔毛;雄蕊5,花絲極短,著生於花冠筒內;子房下位,2室,花柱絲狀,2枚,基部癒合。 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光亮,草黃色。 花期秋季。 生於溪邊、河邊、路邊、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於其他植物或岩石上。 分布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雞屎藤果)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含雞屎藤甙、雞屎藤次甙、車葉草甙等環臭蟻醛類化合物及γ-谷甾醇。 葉含熊果酚甙0.86%及揮髮油等。 【藥理作用】雞屎藤水煎餾液對小鼠有明顯鎮痛作用(熱板法)。 腹腔注射0.01毫升/克體重,即可提高痛闞,維持時間較長。 其注射液與嗎啡相比,開始較慢而持續較久。 其醇製劑對麻醉動物(貓、兔及犬)有降壓作用。 印度產雞屎藤提取物在體外試驗有可的松樣作用,而注入兔關節腔,可降低炎症病變;全草煎劑給大鼠口服共10天,對甲醛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酸,平。 ①《嶺南採藥錄》:味辛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甘酸,平。 【功用主治-雞屎藤的功效】祛風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導滯,除濕消腫。 治風濕疼痛,腹瀉痢疾,骯腹疼痛,氣虛浮腫,頭昏食少,肝脾腫大,瘰癧,腸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①汪連仕《採藥書》:治風痛腸癰,跌打損傷,流注風火瘴毒,散鬱氣。 洗疝,合紫蘇煎湯。 ②《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諸風,寒濕痛,拘攣不能轉舒。 ③《生草藥性備要》:其頭治新內傷,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洗瘡止痛,消熱散毒。 其葉擂米加糖食,止痢。 ④《綱目拾遺》: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 虛損者雜豬胃煎服。 治瘰癧用.裉煎酒,未破者消,已潰者斂。 ⑤《本草求原》:理腳濕腫爛,蛇傷,同米擂食並敷。 ⑥《植物名實圖考》:為洗葯,解毒,去風,清熱,散寒。 敷無名腫毒,並補筋骨。 ⑦《草木便方》:補虛勞,調理脾胃元氣,治病後虛腫、耳鳴。 ⑧《四川中藥志》:治失眠,久咳。 ⑨《重慶草藥》:健脾除濕,益氣補虛。 常用於小兒瘦弱,脾弱氣虛,食積疳積,及成人氣虛浮腫,臌脹,耳嗚,腹瀉,遺尿,婦女虛弱白帶,干病。 並虛弱勞傷,虛痢,癢子瘰癧之由於氣虛不愈者。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活血,止痛,消腫。 治風濕酸痛,跌打損傷,肝脾腫大,無名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量1~2兩);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氣鬱胸悶,胃痛:雞屎藤根一至二兩。 水煎服。 ②治食積腹瀉:雞屎藤一兩。 水煎服。 ③治小兒疳積:雞屎藤干根五錢,豬小肚一個。 水燉服。 (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④治婦女虛弱咳嗽,白帶腹脹:雞屎藤根四兩,紅小芭煎頭四兩。 燉雞服。 (《重慶草藥》) ⑤治紅痢:雞屎藤根四兩,路邊姜二兩。 燉肉服。 (《重慶草藥》) ⑥治小兒脫肛:皆治藤近根之頭,老者,酒蒸曬十次,和羊腸煮食之。 (《嶺南採藥錄》) ⑦治關節風濕痛:雞屎藤根或藤一至二兩。 酒水煎服。 ⑧治闌尾炎:鮮雞屎藤根或莖葉一至二兩。 水煎服。 ⑨治背疽:鮮雞屎藤二兩,酒水煎服;渣或另用鮮葉搗爛敷患處。 ⑩治跌打損傷:雞屎藤根、藤一兩。 酒水煎服。 (⑧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⑾治有機磷農藥中毒:雞屎藤三兩,綠豆一兩。 水煎成三大杯,先服一大杯,二至三小時服一次。 葯後有嘔吐腹瀉反應。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①止痛取鮮雞矢藤製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葯5克。 肌肉注射,每次2~5毫升,4小時後可重複用藥或連續用藥。 適用於胃腸疼痛,膽、腎絞痛,各種外傷、骨折、手術後疼痛,神經痛等。 治療537例,疼痛消失328例,減輕197例,無效12例,有效率為97.7%。 如將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液行痛點或穴位注射,可以治療腰腿痛。 實踐中觀察到,藥物氣味越濃,止痛效果越好,有些患者用藥後,從呼氣和尿中能聞到雞矢藤味,可能因雞矢藤有效成分為一種揮發性物質,由呼吸道和尿排出之故。 注射時對局部有輕微刺激痛,加入適量普魯卡因液可減輕;少數病人用量過大有頭昏感,余無其他副作用。 此外,亦可將雞矢藤切碎用米酒浸泡7天,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用於胃腸痙攣性疼痛。 ②治療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以雞屎藤葉或嫩芽擦患處,每次5分鐘,每日2~3次。 11例神經性皮炎治療後痊癒8例,好轉3例;5例濕疹,10例周身瘙癢症,均治癒。 治癒時間一般7天左右,短者2~3天,長者需2~3月。 ③治療慢性骨髓炎以牛皮消(即雞矢藤)1兩(鮮),紅孩兒5錢,加紅糖適量,每日煎服2次。 同時用牛皮消葉、水莽根、麻兜適量,加少量食鹽搗爛外敷,每天1次;創口膿盡後換用冰片、牛皮消粉外敷。 觀察10例,病程最長者20年,最短者5個月;結果8例痊癒,近期控制1例,好轉1例。 見效最快者2周,癥狀改善最遲者2月。 內服無顯著副作用及毒性反應。 ④治療瘤型麻風反應用雞屎藤葉莖1000克加水過葯面蒸餾,取蒸餾液1000毫升按製劑規程製成靜脈注射液,每日靜脈注射1次,每次30~50毫升,2~5天為一療程,發高熱時可用雞屎藤6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00毫升靜脈滴注。 治療中、晚期瘤型麻風反應37例,顯效(用藥第五天反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25例,好轉(反應癥狀明顯減輕、體溫恢復正常)7例,無效5例。 此葯具有消炎利水作用,對麻風的關節反應、淋巴反應有較好療效,對結節性紅斑反應及神經痛療效較差。
牛筋草--高熱,抽筋神昏,脫力黃,勞力傷,治瘵:濕熱黃疸:小兒熱結,腰部挫閃疼痛:疝氣,預防乙型腦炎:,
[
牛筋草(《綱目拾遺》)【異名】千金草(《綱目拾遺》),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間草藥》),穆子草(《廣西中獸醫藥植》),牛頓草、鴨腳草(《閩南民間草藥》),粟仔越、野雞爪、粟牛茄草(《閩東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油葫蘆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稷子草(《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帶根全草。【採集】八、九月採收,洗凈,晒乾,切斷。【性味】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②《閩東本草》:"味甘淡,性涼。"【歸經】①《百草鏡》:"入肝經。"②《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治傷暑發熱,小兒急驚,黃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並能防治乙腦。①《百草鏡》:"行血,長力。"②《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疝氣。"③《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強筋骨,治遺精。"④《閩東本草》:"治小兒急驚,石淋,腰部挫傷,腸風下血,反胃,喘咳。"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補氣。治脫力勞傷,肺結核。"【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3兩);或搗汁。【選方】①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筋草四兩,水三碗,燉一碗,食鹽少許,十二小時內服盡。(《閩東本草》)②治脫力黃,勞力傷,治瘵:牛筋草連根洗去泥,烏骨雌雞腹內蒸熱,去草食雞。(《綱目拾遺》)③治濕熱黃疸:鮮牛筋草二兩,山芝麻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④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兩,煎湯調烏糖服,日二次。(《閩東本草》)⑤治小兒熱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鮮牛筋草根二兩,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飯前服。(《福建民間草藥》)⑥治傷暑發熱: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⑦治淋濁: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⑧治腰部挫閃疼痛:牛筋草、絲瓜絡各一兩,燉酒服。(《閩東本草》)⑨治疝氣鮮牛筋草根四兩,荔枝幹十四個,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燉一小時,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⑩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牛筋草頭一兩,蒲公英頭一兩,煮雞蛋一個服。並將草渣輕揉患處。(《閩南民間草藥》)⑾預防乙型腦炎:鮮牛筋草二至四兩,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藥》)【臨床應用】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預防用鮮草每日1兩,1次煎服,連服3天;間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兩,1次煎服,連服3~5天,在184130人次預防服藥中,發病僅2例,發病率為0.91/100000,與以往6年的發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療每日用乾草1~3兩,洗凈加水濃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以此為主葯,治療27例,除2例死亡外,其餘均獲痊癒。體溫降至正常所需日數短者1天,長者12天,重症病例平均退熱時間為3.2天。少數服藥後有輕微短暫的腰痛、腹瀉、頭痛、噁心、嘔吐等反應,對於血液及腎臟未見不良影響。(臨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時與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雞蛋花---中暑、痢疾、腹痛、咳嗽
雞蛋花-實用價值 雞蛋花
【來 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雞蛋花的花朵。
【功 效】 清熱解暑、清腸止瀉、止咳化痰。
【主 治】 治中暑、痢疾、腹痛、咳嗽。
【性味歸經】 《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入肺、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4錢。外用;適量,搗敷。
【用藥忌宜】 凡暑濕兼寒,寒濕瀉泄,肺寒咳嗽,皆宜慎用。
【藥物配伍】 配西瓜翠衣,清熱生津;配馬齒莧;清利氣分熱;配竹茹,肺熱咳嗽。
【別 名】 蛋黃花、擂捶花(《廣東中藥》Ⅱ)、大季花(《廣西藥植名錄》)。雞蛋花 ,又名:緬梔子(《植物名實圖考》)
【處方名】 雞蛋花、蛋黃花、緬梔子、大季花 ,其花瓣潔白,花心淡黃,極似蛋 白包裹著蛋黃,因此得名。每年4、5月間,端莊高雅的雞蛋花便陸續綻放,香氣濃郁,沁人肺腑,5片花瓣輪疊而生,特象孩子們手摺的紙風車。實際上,雞蛋花除了白色的之外,還有有紅、黃兩種,都可提取香精供製造高級化妝品、香皂和 食品添加劑之用,價格頗高,極具商業開發潛力;也可將鮮花晒乾後供泡茶之用,俗稱雞蛋花茶,有治熱下痢、潤肺解毒之功效。
【選方】治痢疾,夏季腹瀉:雞蛋花干品四至八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雞蛋花-食用方法
雞蛋花苦瓜瘦肉湯
雞蛋花苦瓜瘦肉湯 |
材料:
雞蛋花25克、苦瓜500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烹制:
雞蛋花洗凈;苦瓜洗凈,切開去瓤仁,切為片狀;豬瘦肉洗凈,整塊不刀切。在瓦煲內放進生薑和清水2000毫升(約8碗水量),武火煲沸後加入苦瓜和豬瘦肉、雞蛋花,滾後改為文火約煲1個小時,調入適量的食鹽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苦瓜和豬瘦肉可撈起拌入醬油佐餐用。
禾雀舌---紅白痢,搗敷腫毒,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濕熱痢疾,瘡癤
別名] 小號豬母奶(台灣)、還魂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午時草、嘴草、日中花《新華本草綱要》、多毛馬齒莧《海南植物志》,半枝蓮《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來源] 為馬齒莧科植物毛馬齒莧 Portulaca pilosa L.的全草。 [形態特徵] 直立或披散、分枝草本,高10~30cm。莖肉質。葉互生,近圓柱狀線形,長1~2cm,葉腋內被長疏柔毛。花小,無梗,為6~9片輪生葉包圍;萼片長圓形,漸尖或急尖,紅色或淡紅色;雄蕊20~25。蒴果卵形,蠟黃色,有光澤,蓋裂。種子小,黑色,表面有小瘤狀體。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於海邊沙地上,性耐旱,喜陽光。 [栽培要點] 野生品。種子繁殖。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除去殘根及雜質,洗淨,略蒸或燙後曬乾。 [[藥理作用][性味功能] 味甘,性微寒。 [主治] 1. 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濕熱痢疾,瘡癤。《中華本草》 2. "水煎服治紅白痢,搗爛敷瘡,能散毒。"《台灣藥用植物志》 3. 全草治紅白痢,搗敷腫毒。 《花蓮縣藥用植物資源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附方][附註][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台灣藥用植物誌》 3. 《花蓮縣藥用植物資源調查》
旱蓮草--各種出血:虛損百病,小便溺血:陰癬:白帶、夢遺:
學名鱧腸 Eclipta prostrata L.,系菊科Compositae植物。鱧腸,不好叫,也不好記,幾乎被人忘卻,倒是俗名旱蓮草,更深入人心,為人熟知。還因搓揉其的莖葉時,可見黑色的汁液流出,所以又叫「墨旱蓮」,異名又叫金陵草、墨水草、蓮子草。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糙伏毛。莖直立或傾卧,著土後節上易生根。葉對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葉片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10cm,寬0.5~2.5cm,基部楔形,全緣或稍有細鋸齒,兩面均被白色粗毛。莖葉折搓後漸呈藍黑色。頭狀花序有梗,腋生或頂生,直徑約9mm;總苞綠色,2層,每層有總苞片5~6;花雜性;外圍1~2層為舌狀花,舌片小,狹線形,全緣或2淺裂,白色,雌性,多數發育;中央為筒狀花,花冠筒頂端4裂,裂片卵形,黃綠色,兩性,全育。筒狀花發育的瘦果較短粗,三棱形,舌狀花發育的瘦果扁四棱形,均黃黑色,表面有瘤狀突起;無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味] 甘、酸,微寒。入肝、腎經。 [功能] 涼血止血,滋補肝腎,清熱解毒的功能。 [主治] 用於牙齒鬆動,鬚髮早白,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血熱,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傷出血。旱蓮草為中醫常用的養肝益腎、涼血止血藥物。對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昏目眩、牙齒鬆動、腰背酸痛、下肢痿軟諸症以及血熱所致的多種出血證有良好療效。《醫方集解》中的二至丸便是以旱蓮草、女貞子等量配製而成,是補益肝腎的傳統中成藥;《醫學正傳》治小便溺血方,便是以鮮旱蓮草同車前草搗汁服。
旱蓮草含有揮髮油、鞣質、皂甙、旱蓮草素及維生素A等化學成分。動物試驗有止血效果,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旱蓮草在中醫美容古方中使用頻率極高,認為是烏須黑髮,生長毛髮的要葯。《千金月令》中的金陵煎;《壽親養老書》中的牢牙烏髭方、旱蓮散;《攝生眾妙方》的烏須固齒方;《太平聖惠方》的治眉毛脫落方,都是以旱蓮草為主葯。《新修本草》說用旱蓮草「汁塗發眉,生速而繁。」《本草綱目》說它能「烏髭發,益腎陰。」《本草正義》認為旱蓮草「入腎補陰而生長毛髮。」明代名醫繆促醇對旱蓮草十分推崇,在《本草經疏》中說:「古今變白之草,當以茲為勝。」他認為在中草藥中,能使白髮變黑的最佳藥物就算旱蓮草了。
運用旱蓮草的方法,內服可用單味旱蓮草,或與其他中藥配伍製成湯劑、散劑、丸劑、膏劑。還有一種簡、便、驗、廉的使用方法值得推廣,就是將新鮮的旱蓮草洗凈後,再用溫開水浸泡片刻後搗爛取汁,加少量紅糖,用開水沖服。這種服法,由於揮髮油、皂甙、維生素等有效成分不被破壞,所以療效較好。旱蓮草鮮汁,也是外治的好藥材。《太平聖惠方》中對治眉毛脫落方值得推薦。眉毛是眼睛的門面,眉毛脫落雖對身體健康無重大影響(麻風等疾病引起的脫眉除外),但影響面容美觀,會造成精神苦惱。眉毛脫落方用新鮮旱蓮草搗爛絞汁,再以汁磨生鐵,用此汁塗在兩側的眉弓骨部位,並用手指沾葯汁反覆揩擦,以使藥力滲透到眉毛的皮下。堅持使用數月,有較好效驗。眉毛脫落、眉毛稀疏的人不妨一試。
用藥注意 脾腎虛寒者慎服。《醫學廣筆記》:忌鐵。《本草經疏》:脾胃虛敗,飲食難消,及易溏薄作泄者,勿輕與服。《得配本草》:胃弱便溏、腎氣虛寒者禁用。」
旱蓮草-常用配方
旱蓮草 |
清上補下,又能變白為黑,理腰膝,壯筋骨,強陰不足,酒色痰火人服尤更奇效:冬至日取冬青不拘多少,陰乾,以蜜酒拌透,盦一晝夜,粗布袋擦去皮,晒乾,為末,新瓦瓶收貯;待夏至日取旱蓮草數十斤,搗自然汁熬膏,和前葯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臨卧時酒送下。(《醫便》二至丸)
治虛損百病,久服發白再黑,返者還童:豬牙草(即早蓮蓬)取汁,桑椹子取汁各以磁碟曬為膏,冬青子酒浸,九蒸九曬為末。上各等分,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空心淡鹽湯送下。(《簡便單方》)
固齒:七月取旱蓮草(連根)一斤,用無灰酒洗凈。用青鹽四兩,食鹽一兩腌三宿,晒乾。將無油鍋內炒存性,把原汁漸傾入炒干為末,擦牙咽下亦妙。(《慈幼心書》固齒方)
治各種出血:旱蓮草30g,檵木花12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治吐血成盆:旱蓮草和童便、徽墨舂汁,藕節湯開服。(《生草藥性備要》)
治咳血、便血:旱蓮草、白及各10g。研末,開水沖服。(《福建藥物志》)
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旱蓮草、燈心草各30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旱蓮草子,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方》引《家藏經驗方》蓮子散)
治血痢:旱蓮草、鐵莧菜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旱蓮草 |
治血淋:旱蓮子、芭蕉根(細銼)各二兩。上二味,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二服。(《聖濟總錄》旱蓮湯)
治小便溺血:金陵草、車前子。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盞,空腹服。(《醫學正傳》)
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鮮旱蓮草、鮮仙鶴草各30g,血餘炭、檳榔炭各9g(研粉)。將前二味煎水,沖後二味藥粉,待冷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治刀傷出血:鮮旱蓮草搗爛,敷傷處;干者研末,撒傷處。(《湖南藥物志》)
治白帶、夢遺:旱蓮草60g,白果14粒,冰糖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治白濁:旱蓮草15g,車前子9g,銀花15g,土茯苓15g。水煎服。(《陸川本草》
治腫毒:鱧腸、苦瓜同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治陰癬:鮮旱蓮草揉成團,用穿山甲將癬刮破擦癬上,奇驗。(《瘍醫大全》)
治婦女陰道癢:墨鬥草120g。煎水服;或另加釣藤根少許,並煎汁,加白礬少許外洗。(《重慶草藥》)
治白喉:旱蓮草60~90g。搗爛,加鹽少許,沖開水去渣服。服後吐出涎沫。(《嶺南草藥志》)
乳薊(肝病)大薊(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療癰腫)小薊(治急性腎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腫,傳染性肝炎)
乳薊(Silybum marianum),又稱洋白薊、牛奶薊、北美奶薊草,菊科草本植物,具有強力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肝臟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治療肝病的草本之一。
乳薊的莖和葉片被切開時會流出乳白色的組織液,故名乳汁樹(milk thistle),歷史傳說,聖母瑪利亞在餵乳的時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在乳薊上,所以乳薊的汁液才會變成乳白色,故名「聖母瑪利亞的乳汁」。乳薊極耐旱與耐寒,可以減輕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炎症。古希臘人已經知道乳薊有治療黃疸的療效,西元77年,一位羅馬人Pilny the Elder已經發現乳薊用於治療肝臟疾病的效果,中世紀歐洲的醫生已經用它來治療肝臟和其他疾病,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喀什米爾山區是乳薊的產地,1968年有科學家從乳薊中提煉出silibinin, silidianin及silicristin等三種成份有護肝作用的黃酮素,統稱為水飛薊(Silymarin),水飛薊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增加肝臟內麩氨基硫(Glutathione)的含量。德國的科學研究證實 Silymarin具有抑制體內 5-lipoxyenase(一種加速體內氧化作用的酵素)的作用,並增加肝臟細胞分泌 GSH(抗氧化酵素),還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抑制癌細胞的分化及生長,其主要功能如下:1,強化及保護肝臟,阻擋毒性物質。
2,促進肝細胞之再生及重建受損的肝細胞。
3,保護肝臟細胞免遭自由基的破壞。
華盛頓州貝斯特耳大學(Bastyr University)的董事長約瑟夫·皮佐諾(Joseph Pizzorno)表示:「乳薊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肝臟保護劑。它的效果非常顯著。」乳薊沒有太大的副作用,包括懷孕的婦女皆可安心使用,乳薊甚至能幫助哺乳時期的婦女增加乳汁。
大薊 |
1.對心血管的作用
1.1對離體蛙心活動的影響蛙12隻,按Starub法,製備離體蛙心,Ringer"s液中加大薊,濃度大於20mg/L時,心率無明顯改變,濃度達200mg/L時,心收縮幅度變小,心率減慢,繼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如換以Ringer"s液,可恢復正常心律的收縮幅度。
1.2對離體兔心灌流實驗家兔6隻,雌雄不拘,按Langendorff"s法,進行離體兔心灌流,待心臟活動穩定後,從心臟插管的側支注入大薊0.5g/kg,立即記錄給葯後心率和心收縮振幅,並與給葯前比較。
1.3在體犬心實驗犬6隻,應用3%戊巴比妥鈉30mg/kg進行麻醉。開胸人工呼吸,應用生理藥理多用儀同步記錄血壓和心臟收縮曲線,iv大薊1.5g/kg後,血壓明顯降低,由原來的15.8±0.9kPa降低到11.8±0.8kPa(X±SD,n=6,P<0.05=。心收縮振幅由原來的100±1%降到39±7%,心率由原來的103±7%減到72±6%,全部實驗過程中可見到這種降壓效應。在給葯後即刻升高趨勢,而1分鐘後開始逐漸下降,血壓下降作用可持續近20±7分鐘,而反覆給葯這種降壓效應並不明顯。
1.4大薊的快速耐受性犬3隻,血壓為17.9±0.9kPa,第1次iv大薊1.5g/kg後血壓下降,12±1.1kPa,待血壓恢復至原始水平後,再第2次iv同量本葯時,有2隻犬血壓反下降3.7±0.8kPa,另有1隻犬血壓下降值與第1次iv降壓值相同,提示其有產生快速耐受性的可能。
大薊 |
1.5對閉塞頸總動脈(BCO)加壓反射的影響麻醉犬,每隔5分鐘用動脈夾閉塞雙側頸總動脈15s,如此共2次,測得大薊前BCO升壓值(從16.6±1.6升高到20.8±2.4kPa),然後大薊1.5g/kg,當血壓下降最低時,BCO使血壓從9.1±2.1升到10.3±2.4kPa。按公式:加壓反應值(%)=[血壓升高值/原血壓-60]X100加校正計算。結果在給葯前加壓反應為48%,而給葯後為33%,提示大薊有抑制BCO加壓反射的作用。水浸劑、乙醇一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應用於狗、貓、兔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大薊水、大薊鮮根或干根水煎劑、根鹼液、酸性醇浸出液及葉水煎劑對麻醉狗均有降壓作用,葉鹼液、全草鹼液及全草水煎液作用不明顯。
2.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大薊(品種未鑒定)根煎劑或全草蒸餾液,在1:4000濃度時能抑制人型有毒結核菌的生長。酒精浸劑1:30000時對人型結核菌即有抑制作用,但水煎劑的抑菌濃度要比此大。
3.對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取健康的小白鼠接種腹水癌細胞液0.1ml.7-8d後生長癌液較多,抽出癌液加1滴至玻璃片上,並加1滴20%大薊煎劑以及1滴伊紅台氏溶液,在顯微鏡下觀察癌細胞的死亡情況,如被殺死則細胞染成紅色,未殺死則仍為無色透明狀。同時,採用唾液腺細胞和精巢細胞2種正常細胞,進行對照試驗。結果表明,大薊可全部殺死腹水癌細胞,並對精巢細胞亦有同樣作用。但對唾液腺細胞無損害。
大薊 - 各家論述
大薊 |
1.《唐本草》:根,療癰腫。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癰腫也。
2.《本草經疏》:大薊根,陶雲有毒,誤也。女子赤白沃,血熱所致也,胎因熱則不安,血熱妄行,溢出上竅則吐衄。大薊根最能涼血,血熱解,則諸證自愈矣。其性涼而能行,行而帶補,補血涼血,則榮氣和,榮氣和故令肥健也。
3.《本草述》:大、小薊類以為血葯,固然。第如桃仁、紅花,皆言其行血破滯,而此味則曰止吐血、鼻衄,並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薊退熱固以止血,而大薊下氣更是止血妙理,蓋氣之不下者,多由於陰之不降,以致陽亢而不下也,氣下則血歸經矣,此非氣為血先之義歟。夫涼血者多滯,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為行,是從下氣以為行也。即小薊根,在《食療本草》亦謂其養氣,但力劣於大薊耳。以故行血者無補,而此乃能保之,特大薊健養之力勝於保血者耳,是所謂不就血以為止者也。
4.《本草求真》:大、小薊,雖書載屬甘溫,可以養精保血,然究其精之養,血之保,則又賴於血榮一身,周流無滯。若使血瘀不消,而致見有吐衄唾咯崩漏之證,與血積不行,而致見有癰疼腫痛之病,則精血先?不治,安有保養之說乎。用此氣味溫和,溫不致燥,行不過散,瘀滯得溫則消,瘀塊得行斯活。惡露既凈,自有生新之能,癰腫潛消,自有固益之妙,保養之說,義由此起,豈真具有補益之力哉。
大薊 |
5.《本草正義》:二薊主治,皆以下行導瘀為主,《別錄》以大薊根止吐血鼻衄者,正以下行為順,而上行之吐衄可止。又謂安胎,則破瘀導滯之性適得其反,恐不可從。甄權謂主下血,亦殊未允。
6.其他:《別錄》:根,主養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藥性論》:根,止崩中血下。《日華子本草》:葉,治腸癰,腹藏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癬,鹽研窨敷。《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兒尿血,婦人紅崩下血,生補諸經之血,消瘡毒,散瘰癧結核,瘡癰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膿。《玉揪葯解》:治金瘡。《醫林纂要》:堅腎水,去血熱,泄逆氣。治腸風,腸癰。《福建民間草藥》:涼血止血,消炎退腫。治肺熱咳血,熱結血淋,疔癤瘡瘍,漆瘡,湯火燙傷。
小薊 |
小薊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全草或根。又名貓薊(《本草經集注》),青刺薊、千針草(《本草圖經》),刺薊菜(《救荒本草》),刺兒菜(《綱目抬遺》),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醫學衷中參西錄》),野紅花(《分類草藥性》),刺角菜、木刺艾、刺桿菜、刺刺芽、刺殺草(《江蘇省植物藥材志》),薺薺毛(《山東中藥》),小惡雞婆、刺蘿蔔(《四川中藥志》),小薊姆、刺兒草、牛戳刺、刺尖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小刺蓋(《中藥志》)。有涼血止血,清熱消腫的功效。 小薊 - 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1.興奮心臟作用用經草酸銨處理去鈣的200%小薊水煎劑及200%醇提取物,按Langendorff氏法製備心臟,水煎劑0.1ml(相當生葯0.2g)、醇提取物0.05ml(相當生葯0.1g)對具腎上腺素能B1受體的離體兔心,離體豚鼠心房肌,均表現收縮力增強及頻率略增加,且此兩種效應均可被B受體阻滯劑心得安所拮抗。
小薊 |
2.升壓作用早年報道小薊煎劑iv有良好的升壓作用,並有強心及縮血管作用,作用性質類似兒茶酚胺類物質。最近山東中醫藥研究所從小薊水煎劑中分離得到白色小薊結晶,以每天ip0.1%利血平0.1ml/100g,連續10d,以耗竭大鼠體內兒茶酚胺,形成利血平化大鼠,股靜脈給予小薊結晶。 結果表明小薊結晶iv後能明顯升高非利血平化大鼠的血壓,升壓強度存在明顯,而對利血平化大鼠小薊結晶的升壓作用明顯減弱,且無量效關係,此作用性質類似酷胺。同時證實其升壓作用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不同。 3.對腎上腺素能受體的影響小薊水煎劑0.075g/ml營養液對具腎上腺素能a受體的兔主動脈條表現收縮作用,此作用可被a受體阻滯劑酚妥拉明所拮抗。對具腎上腺素能β2受體的豚鼠離體氣管片的表現舒張作用,且可被心得安(0.017mg/ml營養液)所拮抗。 小薊水煎劑對心房肌的作用量(0.0067g/ml營養液)只有對主動脈條及氣管片的作用量的1/10,因此認為小薊對腎上腺素能β1受體的作用大於對β2受體及α受體的作用。 對血液系統的作用小薊為傳統的止血中藥,已證實其具有止血作用,並得到止血有效成分。小薊止血主要通過使局部血管收縮,抑制纖溶而發揮效應的。小鼠口服浸劑5g/kg,可使出血時間明顯縮短。 抗突變作用
刺兒菜花 |
Ames試驗法,採用的兩次水煎煮濃縮液進行試驗,每皿加入量為3mg,TA98的誘變劑為4-硝基鄰苯乙胺,TA100的修復劑為迭氮鈉。結果發現小薊有一定抗突變力。 抗菌作用煎劑在試管內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酒精浸劑1:30000時對人型結核菌即有抑制作用,但水煎劑對結核菌的抑菌濃度要比此大300倍以上。 其他作用煎劑或酊劑對家兔離體、在位及慢性瘺管的子宮都有興奮作用,但對貓的在位子宮、大鼠離體子宮和兔離體小腸則有抑制作用。也和兒茶酚胺類物質相似。煎劑對大鼠實驗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並無預防及治療作用。對肝臟受損的家兔(四氯化碳中毒)的糖耐量曲線也不能加速其恢復。對小鼠亞砷酸中毒似有一定保護作用,但不很顯著。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但不及考的松。對小鼠有鎮靜作用,但無鎮痛作用。 小薊 - 常用配方
1.治九竅出血:用小薊一握,搗汁,水半盞和頓服。如無青者,以干薊末,冷水調三錢匕服。(《衛生易簡方》)
2.治卒吐血及瀉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梅師集驗方》)
刺兒菜花 |
3.治吐血:小薊、大薊、側柏葉各9g,仙鶴草、焦梔子各12g。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4.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生地黃、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仁、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甘草各等分。上嚼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濟生方》小薊飲子)
5.治崩中下血: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地黃汁一盞,白朮半兩,煎減半,溫服。(《綱目》引《千金要方》)
6.治妊娠胎墜後出血不止:小薊根葉(銼碎)、益母草(去根莖,切碎)各五兩。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爛熟,去滓,至一大碗,將葯於銅器中煎至一盞,分作二服,日內服盡。(《聖濟總錄》)
7.治婦人陰癢不止:小薊,不拘多少,水煮作湯,熱洗,日三用之。(《婦人良方》)
8.治一切極痛下疳:鮮小薊、鮮地骨皮各五兩。煎濃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醫學廣筆記》)
9.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小薊末,新水調敷,干即易。(《衛生易簡方》)
10.治鼻窒、氣息不通:小薊一把。(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千金要方》)
小薊 |
11.治高血壓:小薊、夏枯草各15g。煎水代茶飲。(《安徽中草藥》)
12.治急性腎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腫:小薊15g,生地9g,茅根60g。水煎服。(《天津中草藥》)
13.治哮喘時發,發時聲如曳鋸,頭上汗出,口乾作渴(熱喘):鮮小薊120g,精豬肉120g。共煮,待肉爛,去渣,吃肉喝湯。可3~5d吃1次,連用3~5次。(《江蘇中醫雜誌》)
14.治傳染性肝炎,肝腫大:鮮小薊根60g。水煎服,10d為1療程。(《常用中草藥圖譜》)
15.治青竹蛇咬傷:刺兒菜根9~15g,徐長卿3~9g。水地服。外用鮮根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小薊 - 臨床應用1.治療瘡瘍采新鮮小薊葉先後經0.1%過錳酸鉀溶液及0.5%食鹽水沖洗數次後,壓榨取汁,靜置1小時,傾去上層清液,取深綠色沉澱液體20毫升和白凡士林80克調成藥膏。治療瘡瘍、外傷化膿及職業性鹽滷外傷化膿共200例,一般換藥4~7次即可痊癒,未發現不良副作用。
2.治療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及血崩取小薊浸膏(1:10)每次1~3毫升,日服3次。觀察45例,證明確有收縮子宮、制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藥後2~3天產後子宮平均收縮2~5厘米。如大量出血時。可每次服4~8毫升,每日3~4次,血止後改用一般
小薊 |
劑量,或以鮮全草2兩,水煎2次分服。治崩漏30例,大部分2天後血止或顯著減少。
3.治療麻風性鼻衄取全草洗凈、搗碎,用紗布濾出液體,放鍋內煎熬蒸發其水分,待冷卻後加入適量防腐劑,裝玻璃瓶內備用。用時以棉球蘸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爛面或潰瘍面的出血點上,每天更換3~4次。治療34例,痊癒24例(70.6%)。一般衄止在4~14天,鼻中隔潰瘍面癒合在21~33天內,且無任何不良反應。
4.治療傳染性肝炎取小薊干根1兩或鮮根2兩,水煎0.5~1小時,過濾加糖,睡前頓服。小兒1~3歲、4~7歲及8~12歲分別服成人的1/4、1/3及1/2量,乳兒不用。以20~30天為一療程,部分病程較短的病例以7~10天為一療程。治療221例無黃疸型和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而無嚴重肝功能不良及惡性肝炎之徵象者,有效率:急性為77.9%,遷延性為42.8~69%,慢性為2%。治療後頭暈、倦怠、失眠、腹脹等症都有好轉。肝區疼痛多數減輕,肝腫有明顯縮小,肝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趨勢,尤其是黃疸指數、膽紅質、轉氨酶的改善較為明顯;但對重症黃疸病例,似有相反結果。故對惡性肝炎,明顯肝功能不良者,肝炎患者合併胃腸道出血、活動性肺結核、急性胃炎、惡性高血壓、心力衰竭及妊娠後期的婦女應禁忌。藥物反應:在用藥2~20天期間,可有身熱、頭昏、倦怠、嘔吐、腹痛或失眠、尿頻、尿多、蕁麻疹等,一般均在1~2周內消失,嚴重者停葯後可愈。
十大功勞葉---治肺癆咳血、骨蒸潮熱、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心煩、目赤。
【葯 名】:十大功勞葉 【拼 音】:SHIDAGONGLAOYE 【拉丁名】Mahonia bealei(Fort.)Carr(闊葉十大功勞).②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細葉十大功勞),③Mahonia japonica (Thunb.) DC.(華南十大功勞)【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小檗科植物闊葉十大功勞、細葉十大功勞或華南十大功勞的葉。 【功 效】:清熱補虛,止咳化痰。 【主 治】:治肺癆咳血、骨蒸潮熱、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心煩、目赤。 【性味歸經】:苦、寒;《飲片新參》:「苦,涼。」 入肝、胃、大腸三經;《本草再新》:「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者慎用。 【藥物配伍】:配白薇,清泄肺熱、涼血退蒸;配訶子,斂肺止咳、利咽開音;配黃連,治疔瘡腫毒;配大黃,清解熱毒。 【別 名】:功勞葉(《飲片新參》)。處方名:十大功勞葉、功勞葉、凈十大功勞葉。①闊葉十大功勞又名:刺黃檗、大葉黃柏、黃柏樹、皮氏黃蓮竹、老鼠刺。②細葉十大功勞又名:貓兒頭、刀瓜山樹、黃天竹、狹葉十大功勞。③華南十大功勞 【處方名】:十大功勞葉,功勞葉 【商品名】:闊葉十大功勞葉:又名刺黃檗葉、大葉黃柏葉、黃柏樹葉、皮氏黃連竹葉、老鼠刺葉,為植物闊葉十大功勞的葉。主產於安徽、河南、陝西、浙江、湖北、四川、江西等地。 細葉十大功勞葉:又名狹葉十大功勞葉、貓兒頭、刀瓜山樹葉、黃天竹葉等。為植物細葉十大功勞的葉。主產於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華南十大功勞葉:為植物華南十大功勞的葉。主產於雲南、福建等地。 十大功勞葉:又名功勞葉。為各種十大功勞葉的統稱。均以葉片大、完整、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藥用部位】:以上3種植物的根(闊葉十大功勞、華南十大功勞的根名茨黃連,細葉十大功勞的根名刺黃柏)、莖(功勞木)、果實(功勞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①闊葉十大功勞: 分布我國南部、中部及華東等地。②細葉十大功勞: 分布四川、湖北以及浙江等地。③華南十大功勞: 分布於我國南部及西南各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季採收。 【拉丁名】:原植物①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Fort.)Carr.②細葉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③華南十大功勞Mahonia japonica (Thunb.) DC. 【炮製方法】:取葉洗凈,陰乾備用。 【考 證】:出自《本草再新》、《植物名實圖考》:「十大功勞,生廣信。叢生,硬莖直黑,對葉排比,光澤而勁,鋸齒如刺,梢端生長須數莖,結小實似魚子蘭。」「又一種,葉細長,齒短無刺,開花成簇,亦如魚子蘭。」 【生藥材鑒定】:①闊葉十大功勞葉,呈卵狀橢圓形,先端漸尖而有銳刺,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而歪斜,邊緣兩側各具2~8個刺狀齒,齒尖向葉背微彎,上面紫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質硬而脆;氣微弱,味淡。②細葉十大功勞葉,呈狹披針形,邊緣兩側各具6~13個刺伏齒,其他與上種相同。以上藥材產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③華南十大功勞葉,藥材性狀同闊葉十大功勞葉。使用於福建、雲南。據《植物名實圖考》所載十大功勞,即為上述小檗科植物,但目前僅浙江、江西等少數地區有藥材,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民間亦使用之。西藏地區所用的十大功勞葉,為西藏十大功勞Mahonia calamicau-lis Spare et Fisch的葉。至於市場上廣泛使用的功勞葉,則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cornuta Lindl.的葉。
鼠麴草--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濕。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蠶豆病,風濕腰腿痛;脾虛浮腫:
別名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鼠耳、無心草、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黃花白艾、佛耳草、茸母、黃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綿絮頭草、金沸草、地蓮、黃花子草、水蟻草、清明香、追骨風、清明菜、棉花菜、菠菠草、棉繭頭、寬緊草、清明蒿、一面青、鼠密艾、水蒿、靶菜、白頭草、水曲、絨毛草、絲棉草、羊耳朵草、貓耳朵草、孩兒草、貓腳藥草、花佛草、毛毛頭草、黃花果、糯米飯青、棉菜、黃花曲草、白芒草、田艾、毛氈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鼠麴草GnaphaliumaffineD.Don的全草。
植物形態二年生草本,主同10~15cm,全株密被白綿毛。莖直立,通常基部分枝,叢生林。葉互生,基生葉花後調落,下部和中產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6,寬4~12mm,基部漸狹,下延,兩面都有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3層,金黃色,干膜質;花黃色,邊緣雌花花冠絲狀,中央兩性花管狀。瘦果長橢圓形,具乳頭狀突起,冠毛黃白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坡、路旁、田邊。主產江蘇、浙江。
採制春、夏季花開時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性味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風濕。用於咳嗽、痰喘、風濕痹痛。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濕。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蠶豆病,風濕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鼠麴草 - 藥理作用1.鎮咳作用: 小鼠反覆吸入濃氨水形成慢性咳嗽後,灌服鼠麴草煎劑,有一定的止咳作用。煎劑4g/kg小鼠灌胃,有鎮咳作用。 2.抑菌作用: 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5%黃酮甙,0.05%揮髮油,微量生物鹼和甾醇,0.58%非扛化物,又含維生素B,胡蘿蔔,葉綠素,樹脂,脂肪等[1]。花含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luteline-4-β-D-glucoside)[2]。功效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
鼠曲,即《別錄》鼠耳也,唐、宋諸家不知,乃退鼠耳人有名未用中,李杲《葯類法象》用佛耳尊,亦不知其即鼠耳也。原野間甚多,二月生苗,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開小黃花成穗,結細子。菊科主治咳喘痰多;風濕痹痛;泄瀉;水腫;蠶豆病;赤白帶下;癰腫疔瘡;陰囊濕癢;蕁麻疹;高血壓生態環境生於田埂、荒地、路旁。
鼠麴草 - 各家論述1.朱震亨 :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熱痰嗽宜用燈籠草。 2. 《綱目》 :鼠麴草,《別錄》雲治寒熱止咳,東垣雲治寒嗽,言其標也;《日華》雲治熱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郁於內而寒覆於外也。 3. 《本草正義》 :鼠麴草味酸,究非寒邪作嗽所宜。 4. 《別錄》 :主痹寒寒熱,止咳。 5. 《日華子本草》 :調中益氣,止泄,除痰,壓時氣,去熱嗽。 6. 《履岩本草》 :大治脾胃作疼。 7. 《葯類法象》 :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 8. 《品彙精要》 :治形寒欽冷、痰嗽,經年久不愈者。 9. 《本草正》 :大溫肺氣,止寒嗽,散痰氣,解風寒寒熱,亦止泄瀉。 10. 《綱目拾遺》 :治囊風濕癢,煎湯洗;愈湯洗,梅毒,下疳,同甘草煎洗。 11. 《天寶本草》 :除蟲,定病。治驚風,諸般氣滯。 12. 《現代實用中藥》 :治非傳染性潰瘍及創傷,內服為降血壓劑及胃潰瘍之治療葯。 13. 《南京民間藥草》 :泡酒服,治筋骨痛。 14.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消喉火,解熱,去毒。
鼠麴草 - 選方①治一切勞咳嗽,雍滯胸腹痞滿: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各等分。上為末,每服用藥一錢,安在爐子上焚著,以開口吸煙在喉中。( 《宣明論方》 焚香透隔散)
②治咳嗽痰多:鼠麴草全草五、六錢,冰糖五、六錢。同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 )
③治支氣管炎、寒喘、鼠麴草、黃荊子各五錢,前胡、雲霧草各三錢,天竺子四錢,薺尼根一兩。水煎服。連服五天。一般需服一個月。(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④治風寒感冒:鼠麴草全草五、六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蠶豆病:團艾二兩,車前草、風尾草各一兩,茵陳半兩。加水1200毫升,煎成800毫升,加白糖當茶飲。〈廣東醫藥衛生科技資料選編》)
⑥治筋骨病,腳膝腫痛,跌打損傷:鼠麴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
⑦治白帶:鼠麴草、風尾草、燈芯草各五錢,土牛膝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脾虛浮腫:鮮鼠麴草二兩。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
⑨治無名腫痛、對口瘡:鮮鼠麴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取鮮葉調米飯搗爛數患處。(《福建中草藥》)
⑩治毒療初起:鮮鼠麴草合冷飯粒及食鹽少許搗敷。( 《泉州本草》 )
鼠麴草 - 用藥禁忌《葯類法象》 :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損目。
鼠麴草 - 動植物形態鼠麴草二年生草本,高10-50cm。莖直立,簇生,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密被白色綿毛。葉互柄;基部葉花期時枯萎,下部和中部葉片倒披針形或匙形,長2-7cm,寬4-12mm,先端具小尖,基漸漸狹,下延,全緣,兩面被灰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通常在莖端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長約3mm,寬約3.5mm,總苞片3層,金黃色,干膜質,先端鈍,外層總苞片較短,寬卵形,內層長圓形,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長約2mm,先端5裂。瘦果長圓形,長約0.5mm,有乳頭狀突起;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不良反應及治療副反應:初服時少數病例訴胃痛、胃部不適、噁心,個別覺口乾,頭昏,乏力,及出現大便稀薄。 鼠麴草 - 臨床運用治療慢性氣管炎: 據73例和91例的觀察,總有效率約為81%,顯效率分別為20.72%和29.6%。對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療效。製劑及用法:每日用鼠麴草干品1.2兩製成濃縮煎液,3次分服;或每日1兩,2次煎服。10天為一療程,連服二療程。
八仙草(豬殃殃)------中耳炎.乳癌:婦女經閉:癰腫,闌尾炎,癌症
蓮蓬草-----治感冒,流感:用葉敷無名腫毒,婦人乳癰初起:疔瘡潰瘍:跌打損傷:瘰癧:
蓮蓬草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橐吾、獨腳蓮(《質問本草》),荷葉術、荷葉三七、岩紅、獨足蓮、鐵銅盤。野金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吳風草的全株。 【植物形態】大吳風草多年生草本,具根莖,基部葉有長柄,腎形,長4~15厘米,寬6~30厘米,邊緣具凸頭狀細齒。花莖直立,高30~70厘米,初具密毛;苞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無柄、頭狀花序或疏生的傘房狀,直徑4~6厘米,梗長1.5~7厘米;總苞筒形,長12~15毫米,寬12~20毫米,苞片長橢圓形,先端尖銳,稍有細毛;舌狀花一層,雌性,花冠長3~4厘米,寬5~6毫米,黃色;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花藥基部2裂,裂片線形,先端附片橢圓形。瘦果圓筒形,長5~6.5毫米,具縱紋和短毛;冠毛長8~1l毫米,棕褐色。花期10~12月。 分布我國東部各地。
【採集】夏、秋採收,晒乾或鮮用。
【藥材】乾燥的根莖形狀不規則,外表褐色,質堅硬,富含纖維,葉自根莖頂端叢生,葉柄基部有黃褐色長柔毛,乾燥葉柄呈褐色,密被錦毛,葉片多皺縮,色棕綠,有毛,質脆易碎。 產福建。 【化學成分】根和葉中自雙稠吡咯啶生物鹼克氏千里光鹼,在鮮根中含0.0003%,在干葉中含0.004%。根中還含呋哺倍半萜類:呋喃駢雅檻蘭烷-6β,10β-二醇、1β-輕基-6β-甲氧基呋喃駢雅檻蘭烷和10β-羥基呋喃駢雅檻蘭烷-6β基2′ξ甲基丁酸酯。 根莖中含呋喃倍半萜類大吳風草素A和大吳風草素B。 【藥理作用】克氏千里光鹼作用與其他雙稠吡咯啶相似(參見大白頂草條),對肝、肺有顯著毒性。能致肝癌,據實驗研究,剛出生的大鼠較餵乳之幼鼠敏感;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雙稠毗咯啶井非在肝內微粒體(剛出生鼠肝內缺乏代謝酶)變為毒性代謝物,而可能是在體內變為相應的環氧化物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①《福建民間草藥》:辛,溫,無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苦。 【功用主治-蓮蓬草的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腫,疔瘡,瘰癧,跌打損傷。 ①《質問本草》:用葉敷無名腫毒,加鹽數粒,或米醋少許,搗爛敷之。 ②《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感冒,流感:大吳風草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大吳風草根二至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婦人乳癰初起:獨腳蓮鮮草洗凈,加紅糖,共搗爛,加熱敷貼。 ④治疔瘡潰瘍:獨腳蓮鮮全葉,用銀針密密刺孔,以米湯或開水泡軟,敷貼瘡口,日換二至三次。 ⑤治瘰癧:獨腳蓮鮮根二至三兩,或加夏枯草一兩。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飯後服,日兩次。或取葉炒雞蛋服。(③方以下出《褐建民間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鮮大吳風草根搗爛敷傷處;或根二至三錢切片嚼碎,黃酒沖服,一日二次,重傷者連服八、九天。(《浙訌民間常用草藥》)
蓮蓬草 |
1.對肝臟之毒性千里光生物鹼主要之毒性為引起肝臟之病變,牛、馬、羊、豬、雞、鵝等食之皆可中毒,引起死亡。急性中毒乃嚴重之肝臟損害、壞死;慢性中毒則為進行的肝變性,乃至肝硬化,直至腹水、昏迷而死。主要病變可能是肝中央小葉靜脈發生部分或完全的阻塞,故名肝靜脈阻塞症(V.O.D.或HepaticVeno-occlusiveDi-sease),此外尚有肝中央小葉的出血性壞死、肝細胞的巨細胞症(Megalocytosis)。人類亦有食此植物而得病之報告。
2.其他作用本類生物鹼對肺臟的嚴重毒性,最近引起了重視。它們還多能傷害腎小管及腎小球;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升高、驚厥、子宮收縮、腸管鬆弛。對氨甲酞膽鹼(Carbachol)引起大鼠及兔的離體腸管的痙攣,本類生物鹼以千里光靈鹼、千里光菲靈鹼之解痙作用最強;它們的N-氧化物,一般即喪失了此種抗膽鹼的作用;雙稠吡咯定環的飽和,卻可增加此種活性。某些生物鹼(天芥菜鹼、毛果天芥菜鹼等)對神經-肌接頭(大鼠、貓)有阻斷作用,與十烴季銨有類似處,如低濃度或作用開始時有增強收縮現象;但也有不同處,如箭毒不能拮抗其抑制等。對膽鹼酯酶無抑制作用。另外,根據其能引起大鼠的肝、肺中實質細胞的增大及巨形核,有抗腫瘤作用,還能引起果蠅(Drosophilamelanogaster)的遺傳突變,植物及大鼠細胞中染色體之破裂,大鼠的胎仔畸形等,因而認為它對細胞分裂有干擾作用;在體外、體內本類中某些生物鹼及其代謝產物(吡咯衍生物),皆屬強的烴化劑,因此有人認為,雙稠吡咯定對肝、肺、血管內皮細胞的毒性及其他作用,皆與其烴化作用有關。
天冬------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老人大腸燥結不通:催乳;良性乳房腫瘤,
【天門冬的功效介紹】:天門冬 (《本經》) 【異名】大當門根(《石葯爾雅》),天冬(《藥品化義》)。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 【植物形態】天門冬,又名:顛勒(《本經》),萬歲藤、婆羅樹(《救荒本草》),天棘(《綱目》),白羅杉(《植物名實圖考》),多兒母、八百崽、絲冬。 攀援狀多年生草本。塊根肉質,簇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4~10厘米,灰黃色。莖細,長可達2米,有縱槽紋。葉狀枝2~3枚束生葉腋,線形,扁平,長1~2.5(~3)厘米,寬1毫米左右,稍彎曲,先端銳尖。葉退化為鱗片,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為下彎的短刺。花1~3朵簇生葉腋,黃白色或白色,下垂;花被6,排成2輪,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6,花藥呈丁字形;雌蕊1,子房3室,柱頭3歧。漿果球形,徑約6毫米,熟時紅色。花期5月。 生於山野,亦栽培於庭園。分布我國中部、西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採集】秋、冬採挖,但以冬季采者質量較好。挖出後洗凈泥土,除去鬚根,按大小分開,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剝落時為度。撈出浸入清水中,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微火烘乾或用硫黃熏後再烘乾。 【藥材】乾燥的塊根呈長圓紡錘形,中部肥滿,兩端漸細而鈍,長6~20厘米,中部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有時有細縱紋或縱溝,偶有未除凈的黃棕色外皮。干透者質堅硬而脆,未乾透者質柔軟,有粘性,斷面蠟質樣,黃白色,半透明,中間有不透明白心。臭微,味甘微苦。以肥滿、緻密、黃白色、半透明者為佳。條瘦長、色黃褐、不明亮者質次。 主產貴州、四川、廣西。此外,浙江、雲南、陝西、甘肅、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亦產。以貴州產量最大,品質亦佳。 同屬植物羊齒天門冬(參見土百部條)、小莖葉天冬(分布雲南)的塊根,在少數地區亦作天門冬入葯。 【藥理】抗腫瘤作用 體外試驗(美藍法及瓦氏呼吸器測定),天門冬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並能抑制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呼吸。 【炮製】揀去雜質,水洗凈J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段,乾燥。 【性味】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歸經】入肺、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②《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天門冬的功效】滋陰,潤燥,清肺,降火。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 ①《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 ②《別錄》: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③《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④《千金方》:治虛勞絕傷,老年衰損羸瘦,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心腹積聚,惡瘡,癰疽腫癩,亦治陰痿、耳聾、目暗。 ⑤《日華子本草》: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並嗽,消痰、風痹熱毒、游風、煩悶吐血。 ⑥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痿蹷嗜卧,足下熱痛。 ⑦《本草蒙筌》: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秘結。 ⑧《綱目》: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⑨《植物名實圖考》:拔疔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皆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②《日華子本草》:貝母為使。 ③《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 【選方】①治嗽:人蔘、天門冬(去心)、熟乾地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儒門事親》三才丸) ②治吐血咯血:天門冬一兩(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膠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門冬丸) ③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下。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蔘。(《素問病機保命集》天門冬丸) ④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搗取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入銅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補缺肘後方》) ⑤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凈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粗滓,用銀鍋或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服。(《醫學正傳)天門冬膏) ⑥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天冬、麥冬、板藍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⑦治老人大腸燥結不通:天門冬八兩,麥門冬、當歸、麻子仁、生地黃各四兩。熬膏,煉蜜收。每早晚白湯調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⑧治疝氣:鮮天冬五錢至一兩(去皮)。水煎,點酒為引內服。(《雲南中草藥》) ⑨催乳:天冬二兩。燉肉服。(《雲南中草藥》) 【臨床應用】①滄療乳房腫瘤對一般良性乳房腫瘤,尤其是乳房小葉增生,不論腫塊大小,奏效迅速,大多數可獲治癒。52例乳腺小葉增生和纖維腺瘤患者,治療後30例臨床痊癒,16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對乳腺癌也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表現為用藥後腫塊縮小,質地變軟;但遠期療效尚不顯著,表現為用藥一段時間後,即呈相持狀態,不再有明顯進展(纖維瘤亦如此),個別病例雖加大劑量,亦未見明顯改善。對開始潰爛出血的乳房腫瘤和廣泛轉移的晚期乳癌,效果不佳。用法:每日取鮮天門冬2兩,剝去外皮,隔水蒸熟,3次分服。亦可製成片劑內服、或注射劑供肌肉或靜脈注射。 ②用於擴張宮頸於人工流產前12小時,將天門冬插入子宮頸管,能使宮頸自然擴張與軟化。據84例觀察,效果良好者達94%,未發現1例感染。先兆流產病例應用後,可自行發動宮縮,排出宮腔內容物;對人工流產病例則無此現象。用法:選擇大小及彎度適當(長5~7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門冬1條,末端系一紗線,浸泡於95%酒精中,4小時後即可應用。操作時按常規消毒,擴張陰道,暴露宮頸外口,以長鑷子夾住天門冬的系線端,另一端對準宮頸口徐徐插入,達子宮頸管內口。陰道內填塞紗布1塊,以防天門冬脫落。約12小時即可行刮宮術。
魚腥草----肺癰吐膿吐血:肺膿瘍;肺病咳嗽盜汗:病毒性肺炎,支氣管炎,鼻竇炎:疔瘡作痛:
魚腥草 (《履巉岩本草》) 【異名】岑草(《吳越春秋》),蕺(《別錄》),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詵),紫背魚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綱目,),臭豬巢(《醫林纂要》),側耳根(《遵義府志》),豬鼻孔(《天寶本草》),九節蓮(《嶺南採藥錄》),重葯(《現代實用中藥》),狗貼耳(《廣州植物志》),肺形草(《貴州民間方葯集》),魚鱗真珠草、豬姆耳(《福建民間草藥》),秋打尾(《浙江中藥手冊》),狗子耳、臭草、野花麥(《江西民間草藥》),臭菜(《中藥志》),熱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質草(《浙江民間草藥》),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靈丹、辣子草、奶頭草(《湖南藥物志》),草攝、紅桔朝、臭蕺(《閩東本草》)。 【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莖下部伏地,節上生根,無毛或被疏毛。葉互生,心形或寬卵形,長3~8厘米,寬4~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有細腺點,下面常紫色,兩面脈上被柔毛;葉柄長1~4厘米,被疏毛;托葉膜質,條形,長約2.5厘米,基部抱莖,下部與葉柄合生,邊緣被細毛。穗狀花序生於莖的上端,與葉對生,長約2厘米;總苞片4枚,長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具1小的披針形苞片;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個下部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種子多數,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長於陰濕地或水邊。分布西北、華北、華中及長江以南各地。 【採集】夏、秋採收,將全草連根拔起,洗凈晒乾。 主產浙江、江蘇、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陝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全草含揮髮油0.0049%,油中含抗菌成分魚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鉀、硫酸鉀、蕺菜鹼。 花穗、果穗含異槲皮甙,葉含槲皮甙。也有報道花、葉、果中的黃酮類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異槲皮甙、瑞諾甙、金絲桃甙。 根莖揮髮油亦含魚腥草素。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有效成分魚腥草素在體外試驗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則較差。亦有報告,魚腥草與桔梗的合劑,對肺炎球菌無抗菌作用(試管法,平板法)。魚腥草能延緩小鼠實驗性結核病變的發展,延長小鼠壽命。從魚腥草中提出-種油狀物,對許多微生物生長都有抑制作用,特別對酵母和黴菌。 ②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觀察到魚腥草(1:1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緩孤兒病毒的生長。 ③利尿作用用魚腥草灌流蟾蜍腎或蛙蹼,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從而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機物所致,鉀僅起增強利尿的附加作用;也還可能由於槲皮甙的血管擴張作用。 ④其它作用魚腥草還有鎮痛、止血、抑製漿液分泌、促進組織再生等作用。煎劑對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無祛痰、平喘作用。 【炮製】去凈雜質,除去殘根,洗凈切段,晒乾。 【性味】辛,寒。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履巉岩本草》:性涼,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④《綱目》:辛,微溫,有小毒。 ⑤《醫林纂要》:甘辛咸。 【歸經】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魚腥草的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 ①《別錄》:主蠼螋溺瘡。 ②《日華子本草》:淡竹筒內煨,敷惡瘡白禿。 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熱悶亂,不省人事。 ④《滇南本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 ⑤《綱目》: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痁疾,解硇毒。 ⑥《醫林纂要》: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 ⑦陳念祖:生搗治嘔血。 ⑧《分類草藥性》:治五淋,消水腫,去食積,補虛弱,消膨脹。 ⑨《嶺南採藥錄》:葉:敷惡毒大瘡,能消毒;煎服能去濕熱,治痢疾。 ⑩《現代實用中藥》:生葉:烘熱外貼,為發泡葯,可治瘡癬。凡疥癬腫脹,濕疹,腰痛等可作浴湯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絞痛發作。 ⑾《中國葯植圖鑑》: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劑。 ⑿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消炎解毒,利尿消腫。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膿瘍,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膿性炎症,毒蛇咬傷。 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乳腺炎,蜂窩織炎,中耳炎,腸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宜忌】虛寒症及陰性外瘍忌服。 ①《別錄》:多食令人氣喘。 ②孟詵:久食之,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選方】①治肺癰吐膿吐血:魚腥草、天花粉、側柏葉等分。煎湯服之。(《滇南本草》) ②治肺癰:蕺,搗汁,入年久芥菜鹵飲之。(《本草經疏》)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氣管炎,感冒:魚腥草、厚朴、連翹各三錢。研末,桑枝一兩,煎水沖服藥末。(《江西草藥》) ④治肺病咳嗽盜汗:側耳根葉二兩,豬肚子一個。將側耳根葉置肚子內燉湯服。每日一劑,連用三劑。(《貴州民間方葯集》) ⑤治痢疾:魚腥草六錢,山查炭二錢。水煎加蜜糖服。(《嶺南草藥志》) ⑥治熱淋、白濁、白帶:魚腥草八錢至一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⑦治痔瘡:魚腥草,煎湯點水酒服,連進三服。其渣熏洗,有膿者潰,無膿者自消。(《滇南本草》) ⑧治慢性鼻竇炎:鮮蕺菜搗爛,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數次。另用蕺菜七錢,水煎服。(《陝西草藥》) ⑨治癰疽種毒:魚腥草晒乾,研成細末,蜂蜜調敷。未成膿者能內消,已成膿者能排膿(陰疽忌用)。(《江西民間草藥》) ⑩治疔瘡作痛:魚腥草搗爛敷之,痛一、二時,不可去草,痛後一、二日愈。(《積德堂經驗方》) ⑾治婦女外陰瘙癢,肛癰:魚腥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⑿治惡蛇蟲傷:魚腥草、皺面草、槐樹葉、草決明。一處杵爛敷之。(《救急易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肺炎取魚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至200毫升。每次30毫升,日服3~4次,痰粘稠量多時,並用5%魚腥草煎劑噴霧吸入。治療28例肺炎(大葉性肺炎11例,節段性肺炎8例,片狀陰影8例,輕型支氣管肺炎1例),細菌學檢查均證實為細菌性感染,併除外過敏、病毒及結核因素。所治病例均於發病後24小時至3日內開始服藥,直至X線照片上陰影完全吸收為止,不加用其他藥物。結果26例痊癒。陰影在服藥後5~22天內吸收(平均9.4天),白細胞恢復正常平均3.9天。另有應用1:1魚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7~10天為一療程,治療肺炎12例,痊癒9例。用魚腥草乾燥葉粉製成100%煎劑進行細菌敏感試驗,發現對金黃色葡萄狀球菌有一定抑菌作用。魚腥草合劑在肺炎球菌的培養基上或試管內均無直接殺死或抑制肺炎球菌生長的作用,認為它對肺炎球菌的作用,似應以神經學說來解釋。抗菌素在體內的作用原理與它們在試管內對細菌的作用不是等同的,除抗菌作用外尚有生理的防禦性作用。 ②治療肺膿瘍用魚腥草(干)每天1~2兩,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煎一沸即服用(不宜久煎)。治療5例小兒肺膿瘍,最短者用藥1周,膿瘍即吸收,僅留輕度胸膜增厚,一般均於2周完全吸收。發熱於用藥後2~8天下降至正常。在療程第2~3天起大部患兒均出現較劇烈之嗆咳,咳出大量膿痰,5天後咳即減輕,不再有膿痰,1周後僅偶有咳嗽。採用本品治療能使痰臭味減輕,血象可在10天內恢復正常。如用魚腥草30克,桔梗16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鐘過濾,分3次服,療效亦佳。或用魚腥草注射液,每次肌注5毫升,每日2~3次;同時口服魚腥草、鴨跖草、肺形草各1兩的煎劑,成人每日1劑,小兒酌減;倘有咯血、咳嗽等症,可對症治療。16例肺膿瘍,治癒9例,好轉7例,療程2~6個月;化膿性肺炎3例,全部治癒,療程10~30天。文獻曾報道用鮮魚腥草2兩搗汁內服,每日2次,治療1例肺膿腫合併膿氣胸患者(不兼用任何抗菌素,不抽液),治療第2日痰量顯著減少,咳嗽、氣急明顯緩解,並能起坐,治療第3天即能下地散步;共服藥10天,攝片複查,兩側膿氣胸均基本痊癒。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先取桔梗15克,加水約200毫升,文火煮沸10~20分鐘,而後加入魚腥草20克,再煮沸5分鐘,過濾取汁150毫升(如不足150毫升,可以蒸餾水或沸水沖洗殘渣補足)。每次20~30毫升,日服3~4次。服藥後咳嗽、咯痰均減輕或消失。或用魚腥草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分注2~3個穴位(主穴:定喘、曲池);同時配合拔罐或針刺(主穴:身柱、膏盲)。2周為一療程。通過116例的觀察,對咳嗽、咯痰、氣喘等癥狀均有效者佔97.4,其中單獨使用魚腥草穴位注射的效果,不如穴位注射再配合拔火罐或針刺治療者佳。魚腥草的提取物-魚腥草素,已能人工合成,可以製成片劑及注射液。片劑含10~30毫克,日服3次,每次2~3片;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含量8毫克),每日2次,均以10天為一療程,可用兩個療程。魚腥草製劑也可與三脈葉馬蘭或鵝柴浸膏片(鵝不食草及柴胡)合併應用。經數百例臨床觀察,均以單純型的療效較好,喘息型較次。使用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少數病人服藥後偶可出現頭暈、胃部不適、心窩部燒灼感等,不久能自行消失。 ④治療百日咳用1:1的魚腥草蒸餾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天。取穴:雙肺俞、曲池;氣喘加定喘,痰多加膻中、豐隆,出血加脾俞。治療52例,治癒32例,好轉18例,無效2例。一般1~2療程治癒(陣發性痙咳完全消失)。 ⑤預防鉤端螺旋體病魚腥草片,每次5片,日服3次(共含生葯5錢)。於雙夏農忙接觸疫水頻繁期間連服2~3天。停葯3天再服。 ⑥治療化膿性關節炎用魚腥草注射液(揮髮油飽和水溶液,每毫升含生葯1克),每次5~15毫升,注入關節腔內(先抽盡關節腔膿液並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每隔2~3天1次;同時肌肉注射5毫升,每日2次。患膝應加固定以限制活動。上法共治療急性化膿性膝關節炎3例,分別於7、10、12天癥狀消失,痊癒出院。關節腔注入魚腥草注射液,一般1~2次後即能控制癥狀。 ⑦治療皮膚科疾患取魚腥草1斤,加水3斤,得蒸餾液1.5斤,局部外敷。共治療單純皰疹、膿皮病、癤癰及創口感染50例,有效48例,無效2例。其中以對單純皰疹效果最好。部分病例於外敷同時,再用上述溶液內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⑧治療慢性宮頸炎採用人工合成的魚腥草素行局部治療。㈠0.4%魚腥草素水溶液:用時先以0.1%新潔爾滅液棉球拭凈宮頸分泌物,揩乾,陰道後壁放凡士林紗布1塊保護,再取棉球1個浸水溶液置宮頸糜爛處,每天上藥1次,5次為一療程。1周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月經期暫停。治療73例,痊癒22例,顯效12例,有效22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76.7%。㈡魚腥草素片:每片含魚腥草素10毫克,每天放1片於子宮頸糜爛處,5次為一療程。教給病人自用。治療11例,痊癒3例,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1例。魚腥草蒸餾液也可用作局部治療。 此外,根據報道109例24種急慢性炎症的臨床治療觀察,魚腥草除對呼吸道炎症有效外,對其他急性炎症如急性結膜炎、瞼緣炎、丹毒、尿路感染等疾患,也有一定療效;對慢性炎症則療效較差。
.
瓦松-----吐血: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小兒驚風:痔瘡:濕疹:湯火灼傷:肺炎:瘋狗咬傷:蜈蚣咬傷:
絲瓜----腸風:風熱腮仲,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玉莖瘡潰:百日咳。哮喘。玉莖瘡潰:凍瘡。卵腫偏墜。
現介紹幾則絲瓜驗方如下:
1. 美容:
絲瓜汁有「美容水」之譽。將生長的絲瓜藤割斷,流出的液汁,用紗布蘸絲瓜水塗搽臉或肌膚,能潤肌防皺功效;也可以將絲瓜直接絞汁,調入適量蜂蜜或甘油搽,效果也佳。
2.子宮出血:
把絲瓜絡用火燒後剩下的稱為絲瓜霜,研勻後備用。每次取3-6克,用鹽湯或黃酒沖服,每日2次,對子宮出血或血崩有效。用絲瓜子或絲瓜葉炒黑研末,以鹽水送服,也可治月經過多症。
3.月經失調:
絲瓜子焙乾,用水煎後加紅糖適量,溫黃酒沖後服用,每日2次。
4.月經過多:
老絲瓜1個,燒灰存性,研末,每次9克,鹽開水沖送。如用黃酒沖服,有催乳作用。
5.痛經:
取乾絲瓜1個,水煎服,每日服2次。
石韋-----淋濁尿血,尿路結石:咳嗽: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
石韋
石韋 |
石韋
英文/拉丁名稱:FOLIUM PYRROSIAE
別名:石皮、石葦、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功能與主治:利尿通淋,清熱止血。用於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喘咳。劑量/用法用量:6~12g。貯藏與效期:置通風乾燥處。性味與歸經:甘、苦,微寒。歸肺、膀胱經。
var secCount=10;石韋 - 植物形態石韋 |
1.石韋,又名:飛刀劍(《植物名實圖考》),肺心草、蜈蚣七、鋪地娛蚣七、七星劍、大號七星劍、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風。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根莖細長,橫走,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根須狀,深褐色,密生鱗毛。葉疏生;葉柄長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關節,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革質,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狀毛,主脈明顯,側脈略可見,細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橢圓形,散生在葉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側脈之間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間隔有星狀毛,孢子囊群隱沒在星狀毛中,淡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的岩石上,或樹上。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②廬山石韋,又名:肺金草、大連天草、箭戟蕨。 高25~60厘米。根莖肥厚而短,密被細小長披針形的鱗片,邊緣具纖毛葉近於簇生;葉柄長10~80厘米,粗壯,幼時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狀毛;葉片廣披針形,長10~30屋米,寬3~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稍寬,呈蔭側不等的耳形、圓形、心形、圓楔形或斜截形,有時上側有尖耳,全緣,上面綠色,有黑色斑點,初時疏被星狀毛,後漸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狀毛,星芒狀毛的芒為短披針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脈及側脈均明顯,細脈不甚明顯。抱子囊群散生在葉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③氈毛石韋與廬山石韋極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的葉下面被較厚而松的深褐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細長針狀或線狀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葉柄通常較葉片為長。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韋,又名:長柄石韋、石茶。 高僅6~17厘米。根莖細長,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稍捲曲的纖毛。葉柄長3.5~11厘米,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2.5~9.5厘米,寬9~28毫米,先端鈍,基部下延至葉柄,全緣,上面綠色,有黑色斑點,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短,葉脈不甚明顯;孢子葉較營養葉為長,通常內卷使葉片呈圓筒狀。孢子囊群融合,滿佈於葉的下面,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⑤北京石韋高10~25厘米。根莖細瘦,被黑褐色鱗片。葉柄長2.5~9厘米,被星狀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6~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白色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狀毛;葉稍內卷,但不呈筒狀。孢子囊群多散生於葉下面的較上部分,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韋與北京石韋極為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葉的下面被較厚而松的深褐色星芒狀毛,其芒較長呈針狀,略有光澤。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幾種植物的根莖(石韋根)、葉上的毛茸(石韋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石韋 |
1.《別錄》:石韋,生華陰山谷石上。二月采葉,陰乾。
2.《本草圖經》:石韋,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府皆有之。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故以名。二月、七月采葉,陰乾用。石韋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葉煎浴湯,主風。
3.《綱目》:石韋,柔皮曰韋,zhe亦皮也。多生陰崖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余,柔韌如皮,背有黃毛,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葉凌冬不雕。又有一種如杏葉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石韋 - 功用主治石韋 |
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①《本經》:"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④《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⑥《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⑦《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閩東本草》:"治痢疾。"
石韋 - 各家論述1.《本草崇原》:石韋,主治勞熱邪氣者,勞熱在骨,邪氣在皮,肺腎之所主也。五癃者,五液癃閉,小便不利也。石韋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水精上濡,則上竅外竅皆通,肺氣下化,則水道行而小便利矣。
石韋 |
2.《本經逢原》:石韋,其性寒利,故《本經》治勞熱邪氣,指勞力傷津,癃閉不通之熱邪而言,非虛勞之謂。治妊娠轉胞,同車前煎服。
3.《長沙葯解》:石韋,清金泄熱,利水開癃,《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瘧日久結為症瘕,以其泄水而消瘀也。
4.《本經》: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5.《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6.《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7.《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
8.《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9.《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10.《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11.《閩東本草》:治痢疾。
石韋 - 選方石韋 |
①治血淋:石韋、當歸、蒲黃、芍藥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韋散)
②治淋濁尿血:石韋、豬鬃草、連錢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
④治尿路結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醫藥》(1):14,1972)
⑤治心經蘊熱,傳於小腸,始覺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脝:石韋(去毛,銼)、車前子(車前葉亦可)等分。上濃煮汁飲之。(《全生指迷方》石韋湯)
⑥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石韋 |
⑧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石韋散)
⑨治慢性氣管炎:石韋、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黃花各-兩。水煎濃縮,分二次服。(中醫研究院《攻克慢性氣管炎資料選編》)
⑩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⑿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臨床應用】①治療支氣管哮喘 4~9歲每日用石韋全草5錢,10~15歲1兩,16歲以上1.5兩。每兩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熱加入冰糖1兩,分3次服,3天為一療程。觀察11例,服藥後喘息消失者7例,減輕者2例,無改變者2例。多數在服藥的當天哮喘癥狀即開始平息,其他癥狀於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葯後往往仍有複發,複發時間最短者為2周。複發時再用同法治療,仍然有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曾採用廬山石韋單味煎劑、沖劑、提純石韋410糖漿及復方廬山石韋沖劑進行臨床觀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療效,其中以石韋410糖漿的效果較為滿意。㈠煎劑:鮮廬山石韋全草每天1.6兩(第一療程用全草,第二療程去毛、葉柄及主脈),頭煎加水300毫升,沸後再煎20分鐘;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後煎20分鐘。混合2次煎液,以8層紗布過濾,分2次服。療效:第1療程服藥人數計21例,有效率為47.6%,其中顯效1例。服藥2個療程的16例,有效率為87.5%,其中顯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館,胸骨後不適,飢餓感,尿量增多及頭暈,停葯後癥狀即消失。㈡沖劑:日服3次,每次1包,相當於生葯1兩。治療117例,服藥一個療程的有效率為47%,其中顯效12例,好轉43例,無效62例;兩個療程的有效率為57.6%,其中近期控制者3例,顯效22例,好轉39例,無效47例。繼續服用到3、4個療程時,有效率可增至87.5%與82%,顯效率增為46.2~51%。說明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㈢提純石韋410糖漿: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當生葯1.5兩),10天為一療程,共服二個療程。治療40例,第一療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顯效16例(40%);繼續服用第二療程的36人,有效率為88.9%,顯效率為55.6%。個別患者每天服3次,療效更為顯著。㈣復方石韋沖劑:用廬山石韋15兩,江剪刀草1兩,煎成濃汁,焙乾,製成粉末,加適量糖粉,每天分3次,開水沖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制13例,顯效51例(23%)。大多數患者在服藥2~3天後見效。在使用石韋各種劑型,特別是提純石韋410糖漿過程中看出,石韋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療1~2天後,痰量減少,粘稠度減低,咯痰轉爽。這對改善通氣功能,防止繼發感染,從而減少對組織細胞的損害,促進病變的癒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復方石韋(與江剪刀草合用)鎮咳作用較單味石韋為佳,平喘作用兩者均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韋全草,壓榨去毛及孢子,水煎製成糖漿。第1~4日,按每天含生葯1兩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劑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劑量服。治療50歲以上的重症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癒2例,顯效1例,進步2例;單純型4例,僅有1例顯效。說明石韋糖漿對喘息型患者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㈠煎劑:取有柄石韋葉20片左右(相當於2~3克),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劑,煎分2次服。亦可用開水浸泡,當茶飲。㈡片劑:每片含生葯0.5克,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39例,36例有效;腎盂腎炎20例,17例有效。據觀察,服藥2~3天後,尿量即增多,浮腫逐漸消退。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一般以3個月左右為一療程,急性腎小球腎炎療程為10天左右。
青葙----風熱淚眼:夜盲,目翳,鼻衄出血不止,頭風痛:高血壓病
青葙
青葙 |
別名草蒿、萋蒿、崑崙草、野雞冠、雞冠莧,子名草決明。生於坡地、路邊、較乾燥的向陽處。 var secCount=7;形態特徵
青葙 |
一年生草本,高60一100厘米,全株無毛。葉互生,披針形或橢以補益肝腎。圓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頂端長尖,全緣,基部漸狹成柄。穗狀花序頂生;花初開時淡紅色,後變白色,每花有膜質苞片3;花被片5,披針形,於膜質,透明,白色或粉紅色,有光澤;子房長圓形,花柱紅色,柱頭2裂。胞果球形;種子扁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9月,果期8-10月。
青葙子為莧科植物青葙成熟種子,7至9月種子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晒乾,搓出種子濾過或或簸凈果殼等雜質即可。青葙子種子呈扁圓形,少數呈圓腎形,直徑1~1.8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表面於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網狀紋理,種子易粘手,種皮薄而脆。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青葙子的功效介紹】:青葙子(《本經》))【異名】草決明(《本經》),牛尾花子(《中藥材手冊》),狗尾巴子(《四川中藥志》)。
【採集】8~10月間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晒乾。
青葙 |
【性味】苦,涼。①《藥性論》:味苦,平,無毒。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③《品彙精要》:味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①《滇南本草》:入肝經。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青葙子的功效】祛風熱,清肝火。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①《本經》:療唇口青。②《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露瘡。③《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⑤《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⑥《會約醫鏡》:去風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宜忌】《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選方】①治風熱淚眼: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錢,烏棗一兩。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廣利方》)④治頭風痛:青葙子五錢至一兩。煎水服。(《福建中草藥》)【臨床應用】治療高血壓病取青葙子1兩,水煎2次,濾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臨床試治5例,血壓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間,經用藥1周後,血壓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名家論述】《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葯,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2、臨床應用:
1.青葙湯(《中藥臨床應用》)治慢性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沖)4.5g,酸棗仁12g,密蒙花、決明子各9g,茯苓12g,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葯。
青葙 |
2.青葙子丸(《證治準繩*類方》)治肝心毒熱,丁翳入黑睛,兼治內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藍實、枳實(炒)、炒大黃、菊花、炙甘草各60g,草決明、黃連、茺蔚子、細辛、麻黃、車前子各45g,鯉魚膽、雞膽(陰乾)各1枚。羚羊角90g。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後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青葙子清肝熱,明目退翳,為君葯。
3.八子丸(《醫部全錄*目門》)治風毒氣眼,翳膜遮睛,不計久新,及內外障眼:青葙子、車前子、五味子、枸杞子、地膚子、茺蔚子、決明子、葶藶子(炒)、麥冬(去心)、細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黃,赤茯苓、澤瀉(去土)、防風(去叉)、黃芩(去黑心)各30g,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溫米飲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葯。
青葙 - 應用價值1.食用青葙子魚片湯[用料]青葙子3克,魚肉40克,豆腐、海帶、味精各適量,另配自選蔬菜適量。
[製作]青葙子放沙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煎兩次;棄青葙子不用,將葯汁重新置鍋內,放入海帶再煮,待葯汁不斷翻滾,棄海帶,留汁備用。魚肉切片,豆腐切成細塊,蔬菜切好備用。取魚片放在碗內,用少量湯汁拌和一下,然後入鍋,豆腐亦一併加入,待煮到豆腐上浮,加入蔬菜,並加調料,略煮片刻,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效用]祛風熱,清肝火,清心益智。適宜於內有鬱熱,頭暈且痛,面色潮紅,眩暈耳嗚,目赤腫痛,疲乏健忘者食用。
[解說]青葙子,《日華子本草》說它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本草原始》說它除心經火熱。最近人們發現,它有著很好的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台灣學者還認為它能強化肝臟功能,兼治視力、聽力不佳。本葯膳以青葙子為主,配用魚肉、豆腐、海帶等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質等成分的營養物,有一定的清心肝火旺,寧神益智的作用,適宜於勞心過度,內有火熱者服食。
青葙 |
[注意]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
2.藥用青箱的種子叫做青箱子,煎服有清肝明目及強壯的功用。莖葉治邪氣、及皮膚搔癢症。莖葉治邪氣、及皮膚搔癢症。性味:種子:苦、涼。效用:種子:清肝,明目,退翳。治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袪風濕,障翳,庎癬;花序:清肝涼血,明目退翳。治吐血,頭風,目赤,血淋,月經不調,帶下;莖葉及根:燥濕清熱,止血,殺蟲。治風熱身癢,瘡疥,痔瘡,外傷出血,目赤腫痛,角膜炎,角膜雲翳,眩暈,皮膚風熱搔癢。
3、製作指導1.目赤腫痛,翳膜障眼,症屬風熱者,與可菊花、蔓荊子、木賊等配伍,以疏風清熱明目。2.屬肝火上炎者,可與決明子、梔子、夏枯草等同用,以清肝瀉火退翳。3.若傷寒熱毒攻眼,赤痛兼白翳者,宜與黃連、黃岑、大黃等相合。4.凡治目生翳膜者,均可與谷精草、密蒙花等並用,以增強明目退翳之功。5.若肝虛眼目昏澀,淚出翳生者,則應與乾地黃、菟絲子、五味子等配用,以補益肝腎。
薺菜---痢疾:陽症水腫,崩漏及月經過多:乳糜血尿,眼生翳膜:暴赤眼、內傷吐血:
【中文名】薺菜(《千金·食治》) 【類 別】全草類 【異名】薺(《別錄》),護生草(《綱目》),芊菜、雞心菜(《醫林纂要》),凈腸草(《植物名實圖考》),菱角菜(《廣州值物志》),地米菜、雞腳菜(《貴州民間方葯集》),假水菜(《陸川本草》),地地菜、煙盒草(《四川中藥志》),上已菜、薺只菜、蒲蠅花(《閩東本草》),香善菜,清明草,飯鍬頭草、香芹娘、香料娘、香田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枕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植豉菜(《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薺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主根瘦長,白色,直下,分枝。莖直立,分枝。根生葉叢生,羽狀深裂,稀全緣,上部裂片三角形;莖生葉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頂部幾成線形,基部成耳狀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或近於全緣,葉兩面生有單一或分枝的細柔毛,邊緣疏生白色長睫毛。花多數,頂生成腋生成總狀花序;萼4片,綠色,開展,卵形,基部平截,具白色邊緣;花瓣倒卵形,有爪,4片,白色,十字形開放,徑約2.5毫米;雄蕊6,4強,基部有綠色腺體;雌蕊1,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極短。短角果呈倒三角形,無毛,扁平,先端微凹,長6~8毫米,寬5~6毫米,具殘存的花柱。種子約20~25粒,成2行排列,細小,倒卵形,長約0。8毫米。花期3~5月。 生長於田野、路邊及庭園。全國均有分布;江蘇、安徽及上海郊區有栽培。 本植物的花序(薺菜花)、種子(薺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3~5月採收,洗凈,晒乾。 【藥材】乾燥的全草,根作須狀分枝,彎曲或部分折斷,淡褐色或乳白色;根出葉羽狀分裂,捲縮,質脆易碎,灰綠色或枯黃色;莖纖細,分枝,黃綠色,彎曲或部分折斷,近頂端疏生三角形的果實,有細柄,淡黃綠色。氣微,味淡。以乾燥、莖近綠色、無雜草者為佳。 全國大部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薺菜含草酸、酒石酸、蘋果酸、丙酮酸、對氨基苯磺酸及延胡索酸等有機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蔗糖、山梨糖、乳糖、氨基葡萄糖、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側金盞花醇等糖分。無機物中鉀佔34.39%,鈣15.09%,鈉13.44%,鐵10.24%,氯3.70%,磷3.63%,錳0.2405%。又含膽鹼、乙醯膽鹼、酪胺、馬錢子鹼,皂甙,黃酮類:芸香甙、橙皮甙、木犀草素7-芸香糖甙、二氫非瑟索、槲皮素-3-甲醚、棉花皮素六甲醚、香葉木甙、刺槐乙素,還含黑芥子甙、n-廿九烷和谷甾醇。 食部每市斤含蛋白質21.2克,脂肪1。6克,糖24克,粗纖維5.6克,灰分7.2克,鈣1680毫克,磷292毫克,鐵25.2毫克,胡蘿蔔素12.8毫克,硫胺素0.56毫克,核黃素0.76毫克,尼克酸2.3毫克,維生素C_220毫克。 【藥理作用】①對子宮的作用薺菜有類似麥角的作用。其浸膏試用於動物離體子宮或腸管,均呈顯著收縮,全草的醇提取物有催產素樣的子宮收縮作用。全草的有效成分,能使小鼠、大鼠離體子宮收縮。煎劑與流浸膏均能興奮動物子宮,對大鼠離體子宮(未孕),兔在體子宮(已孕及未孕),貓在體子宮(未孕)都能加強其收縮。用相當生葯0.08~0.8克/公斤靜脈注射於子宮造瘺兔,可見子宮收縮加強,肌緊張度及頻率略增;煎劑灌胃(相當生葯5.263克/公斤)亦如此。興奮子宮的有效成分,溶於水及含水醇,不溶或極難溶於純醇、石油醚、無水乙醚或無水氯仿。薺菜提取物對未交配過的豚鼠子宮也有較強作用(鮮汁和干葯差不多)。 ②止血作用薺菜中含薺菜酸有止血作用。薺菜提取物(含草酸)靜脈注射或肌內注射(每次2~3毫升,隔2~4小時1次,每天最多用15毫升)於各種出血病人,有明顯止血作用。對血友病患者,可增加血塊抵抗力,用薺菜煎劑給小鼠灌胃,小量(相當生葯0.02克/10克體重)能使半數以上小鼠出血時間縮短,較大量(相當生葯0.06克/10克體重),使多數小鼠出血時間反延長;用流浸膏揮發液給小鼠腹腔注射,均有縮短出血時間的作用(用量大較顯著)。兔靜脈注射流浸膏揮發液可縮短凝血時間。但也有相反的報道。生長在炎熱氣候及撒馬爾汗乾燥土壤條件下的薺菜,製成10%浸液,大鼠皮下注射,使血凝時間顯著延長,反而引起出血。10%薺菜提取物0.1毫升,對兔的凝血無影響。 ③對心、血管的作用薺菜的醇提取物給犬、貓、兔、大鼠靜脈注射,可產生一過性血壓下降,此作用不被80微克/公斤阿托品所拮抗。全草的有效成分也能使鼠、貓、兔、犬有一過性血壓下降,亦不能被阿托品拮抗,但能被PronethanoJ所抑制;心電圖無變化,對在位犬心及離體豚鼠心臟的冠狀血管有擴張作用。它還能抑制由哇巴因引起的離體貓心的纖顫。兔靜脈注射薺菜提取物可降壓,但不能翻轉腎上腺素的作用。薺菜煎劑或流浸膏揮發液,對麻醉犬有短暫降壓作用,若先用阿托品可對抗血壓的下降。靜脈注射乾燥薺菜浸液,可使犬血壓迅速下降到原水平40~50%。也能使小雞的血壓下降。蛙下肢血管灌流薺菜醇提取物(20%-0.5毫升)無作用;乾燥薺菜浸劑,高濃度(10%)使血管收縮,低濃度(2%以下)使血管擴張。醇提取物對犬的下肢血管為擴張作用。早先認為其降壓作用與所含膽鹼及乙醯膽鹼有關,但在薺菜醇提取物中未見此二物,而發現一個不同於乙醯膽鹼的季銨化合物。 ④其他作用薺菜提取物能延長圜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麻醉犬靜脈注射薺菜煎劑或流浸膏揮發液,均能興奮呼吸;先用阿托品也不能影響此作用。亦有報道,乾燥薺菜浸液卻可使狗呼吸運動減至原水平20~50%,有時更甚。薺菜全草的有效成分能使氣管與小腸平滑肌收縮。先用阿托品使豚鼠小腸發生輕度抑制,再用薺菜醇提取物可使腸管收縮,然後恢復原狀。 此外,薺菜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抑制大鼠下肢的右旋糖酐性、角義菜膠性浮腫及5-羥色胺引起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對Shay潰瘍有90%抑制率,並能加速應激性潰瘍的癒合。對小鼠有利尿作用。對人工發燒的兔,薺菜略有退熱作用。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甘,溫,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澀,溫,無毒。 ⑧《日用本草》:味辛甘,涼平。 【歸經】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太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薺菜的功效】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經過多,目赤疼痛。 ①《別錄》:主利肝氣,和中。 ②《藥性論》:燒灰(服),能治赤白痢。 ③《千金·食治》:殺諸毒。根,主目澀痛。 ④崔禹錫《食經》:補心脾。 ⑤《日用本草》:涼肝明目。 ⑥《綱目》:明目,益胃。 ⑦《現代實用中藥》:止血。治肺出血,子宮出血,流產出血,月經過多,頭痛、目痛或視網膜出血。 ⑧《陸川本草》:消腫解毒,治瘡癤,赤眼。 ⑨《南寧市藥物志》:治乳糜屎。 ⑩《廣西中藥志》:健胃消食,化積滯。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搗敷或搗汁點眼。 【選方】①治痢疾:㈠薺菜葉燒存性蜜湯調(服)。(《日用本草》)㈡薺萊二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陽症水腫:薺菜根一兩,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③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甜葶藶(紙隔炒)、薺菜根等分。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三因方》葶藶大丸) ④治內傷吐血:薺菜一兩,蜜棗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崩漏及月經過多:薺菜一兩,龍芽草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⑥治暴赤眼、疼痛磣澀:薺菜根,搗絞取汁,以點目中。(《聖惠方》) ⑦治眼生翳膜:薺菜不拘多少,洗凈,焙乾,碾為末,細研,每夜卧時,先凈洗眼了,挑半米許,安兩大眥頭,澀痛莫疑。(《聖濟總錄》) ⑧治小兒麻疹火盛:鮮薺菜一至二兩(乾的八錢至一兩二錢),白茅根四至五兩。水煎,可代茶長服。(《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①預防麻疹薺菜全草2斤,加水2斤,濃煎成1斤。每周1次,每次服100毫升。預防服藥150人,發病7人;對照組130人,發病56人。 ②治療乳糜尿取薺菜(連根)4兩至1斤洗凈煮湯(不加油鹽),頓服或3次分服,連服1~3月。觀察9例,服藥後乳糜尿最快的3~4天即有改變,最遲的45天才由濃而淡,由淡而清,終獲治癒。經9~30個月的觀察,未見再發。另有一例乳糜血尿,服藥4日後,腹痛即覺減輕,尿液恢復正常(包括肉眼及顯微鏡檢查),連續治療2個月,本年中未見複發。 ③治療產後流血用鮮薺菜1兩,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治療3例,均有效。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馬鞭草----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喉痹深腫連頰,卒大腹水病:腹中惡血,殺蟲:喉痹深腫連頰,
【馬鞭草的功效介紹】:
【中文名】: 馬鞭草(《別錄》) 【類 別】: 全草類 【異名】鳳頸草(《綱目》),紫頂龍芽(《綱目拾遺》),鐵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國葯植志》),鶴膝風、苦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順捋草、靖蜒草(《南寧市藥物志》),退血草、鐵馬蓮(《湖南藥物志》),田鳥草、鐵掃手(《閩東本草》).瘧馬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土荊芥、野荊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馬鞭草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疏生硬毛a葉對生;莖生葉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鋸齒,兩面均有硬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6~30厘米;花小,紫藍色;花萼管狀,長約2毫米,先端5淺裂,外面及頂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較上唇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長毛;雄蕊4,著生花冠筒內,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頂生,柱頭2裂。蒴果長方形,成熱時分裂為4個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於河岸草地、荒地、路邊、田邊及草坡等處。分布全國各地。
【採集】7~10月開花時採收,晒乾。氣微,味微苦。以乾燥、色青綠、帶花穗、無根及雜質者為佳。 主產湖北、扛蘇、廣西、貴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 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蔔素。 【炮製】揀凈雜質,洗凈,潤軟切段,晒乾。 【性味】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無毒。 ⑧《日華子本草,:味辛,涼,無毒。 ④《本草圖經》: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陽明、足厥陰經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馬鞭草的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癥瘕,癰腫瘡毒,牙疳。 ①《別錄》:主下部匿瘡。 ②《本草拾遺》:主癥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④《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⑤《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⑥《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⑧《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⑨《現代實用中藥》: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搗汁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貯藏】 置乾燥處。 【宜忌】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②《本草從新》:瘡證久而虛者,斟酌用之。 【選方】①治傷風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羌活五錢,青蒿一兩。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缺肘後方》) ③治鼓脹煩渴,身干黑瘦:馬鞭草細銼,曝干,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生易簡方》) ④治痢疾:馬鞭草二兩,土牛膝五錢。將兩葯洗凈,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⑤破腹中惡血,殺蟲: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藥性論》) 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別於凈器中熬成煎。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⑦治婦人疝痛: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薑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疳瘡: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藥性備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一兩,切碎晒乾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痹):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 ⒂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①治療瘧疾據數百例的觀察,對控制臨床癥狀,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針劑的療效較佳,丸劑的療效略低。對久瘧或慢性瘧疾,經其它抗瘧藥物治療無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馬鞭草對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癥狀消失後48小時,血檢瘧原蟲均陰轉;另據31例觀察,除間日瘧與惡性瘧混合感染1例、惡性瘧生殖原蟲3例未消失外,其餘基本上控制了癥狀的發作和原蟲的繁殖。經驗證明,控制現症瘧疾,複發病人的效果似優於新發病人;治療前發作次數多者療效優於初次發作的患者;對間日瘧比惡性瘧療效好。有人認為馬鞭草除對惡性瘧生殖原蟲無效外,對其它各型瘧原蟲均有殺滅作用。有的認為,馬鞭草的抗瘧作用,只對紅血球內型瘧原蟲有效,相當於氯喹的作用,也有用於抗複發治療而取得了較好效果者。製劑、劑量及用法:㈠煎劑:新鮮馬鞭草2~5兩(干品減半),加水濃煎成300毫升左右,於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或於發作前後1~2小時各服1次;或每日3次,連服2~4天,每次按年齡大小用干品全草1~5錢。抗複發用馬鞭草1~1.6兩,馬蹄金1~1.3錢,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連服3天。㈡丸劑:馬鞭草研末,水泛為丸,成人每次3錢,日服1次,連服3日。兒童劑量酌減。㈢注射劑:規格不一。用3毫升相當於干生葯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兒童2毫升,於發作前2小時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乾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齡大小用2~4毫升,於發作前4小時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鮮馬鞭草嫩葉,洗凈搗爛,捏成小團,於發作前2小時塞入鼻孔,有時亦可控制發作。實踐證明,鮮草比乾草效果好。用藥時間宜在發作前2~4小時,過遲則不能奏效;煎劑藥液要濃,並需足量,否則無效。副作用較少,部分患者服藥後有水瀉、腹痛等反應。 ②治療白喉取干馬鞭草(全草)1兩,濃煎成300毫升左右。劑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連服3~5日。兒童8~14歲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連服3~5日;8歲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連服3~5日。治療咽白喉60例,全部治癒,服藥後平均退熱時間15.3小時,假膜消失時間2.2天,咽拭培養轉陰時間2.4天,平均住院時間4.6天。臨床曾試用片劑、注射劑,但效果不及煎劑顯著。鮮草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藥後無明顯中毒反應,少數病人有噁心、嘔吐、腹瀉等,停葯後即消失。 ③防治傳染性肝炎㈠預防:用馬鞭草6錢,甘草1錢,加水150毫升,煎2小時,製成藥液40毫升,為成人1次劑量,飯前服,每天3次,連服4天。在流行期間對74例有可能感染者進行服藥觀察,4個月內未見1人發病,而對照組35人中有3人發病。㈡治療:1)取馬鞭草1斤製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兒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療80例,77例痊癒,2例顯效,無效1例。黃疸消失時間平均15天;各種消化系統癥狀3~12天消失;肝腫大72例於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轉氨酶檢查,79例在10~30天內恢復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臨床上發現用藥後有些患者有夜汗現象,此類患者黃疸消退比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輕度腹痛或腹瀉,但可自行消失。在應用中口服效果較針劑為快。2)用馬鞭草、溪黃草、人字草(均為干品)各5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輔以維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藥,極少數曾加用強的松。觀察200例,治癒190例,治癒率95%,平均治癒天數31.5天。服藥後黃疸指數平均14.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49天),谷丙轉氨酶平均18.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59天),其它如麝濁、麝絮、腦絮等恢復正常時間均為26天上下。臨床癥狀和體征,一般在黃疸消退,谷丙轉氨酶等恢復正常前消失。肝腫大大部分在谷丙轉氨酶恢復過程中恢復,觸痛消失。 ④治療流行性感冒用馬鞭草1兩,青蒿、羌活各5錢,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或研末加麵粉做成茶劑沖服。用藥後隨訪51例,46例痊癒,3例有效,2例無效。 ⑤治療絲蟲病以馬鞭草為主,配合蘇葉、青蒿,治療血檢陽性但無明顯體征的絲蟲病人81例,經過一個療程後複查,微絲蚴陰轉率達90%,45天後複查陰轉率為81.4%。另觀察118例,經治療後3天和1個月的複查,微絲蚴的陰轉率僅為11%和22.1%。用法:馬鞭草0.6~1兩,蘇葉5錢,青蒿4~5錢,加水煮沸濃縮至50~80毫升。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歲和11~15歲的兒童,劑量約為成人總量的1/3和2/3,連服10天為一療程。服藥後無嚴重副反應,僅有少數患者出現噁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復。 ⑥關於治療血吸蟲病問題曾報告用馬鞭草研粉或製成丸劑內服,每日3次,每次1錢,8~10天為一療程,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例大便複查陰轉。但另據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結果,認為馬鞭草既不能殺滅或影響血吸蟲蟲體,又無保護機體肝
馬鞭草 - 臨床新用途
1.治療瘧疾 有人用單味馬鞭草治療本病36例。方法:取新鮮馬鞭草60~150g(干品減半),加水濃煎成300ml左右,於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連服2~4日,並每次用干品全草15g(小兒酌減),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6日。結果:33例患者癥狀消失後48小時,血檢瘧原蟲均陰轉,有效率達92%。2.治療白喉 方法:取干馬鞭草(全草)30g,濃煎成300ml左右。成人每次150ml,每日服2次;兒童8—14歲,每次lOOml,每日2次,8歲以下每次50ml,每日3~4次,均連服3~5日。治療白喉50例,全部治癒,服藥後平均退熱時間15.3小時,假膜消失時間2.2日,咽拭培養轉陰時間2.4日,平均住院時間4.6日。
馬鞭草 |
3.治療傳染性肝炎 方法:取馬鞭草500g製成煎液800ml,成人40—50ml,小兒20—30ml,均每日服3次,共治療80例。結果:77例痊癒,2例顯效,無效1例。黃疸消失時間平均15日,各種消化系統癥狀3~12日消失,肝腫大72例於「14一35日回縮,肝功能及轉氨酶檢查,79例在10一30日內恢復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日。4.治療流行性感冒 方法:用馬鞭草30g,青蒿、羌活各15g,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或研末加麵粉做成茶劑沖服。用藥後隨訪51例,46例痊癒,3例有效,2例無效。5.治療絲蟲病 方法: 以馬鞭草為主,配合蘇葉、青蒿,治療血檢陽性但無明顯體征的絲蟲病人81例,經過1個療程後複查,微絲蚴陰轉率達90%,45日後複查陰轉率為81.4%。馬鞭草30g,蘇葉15g,青蒿12g,加水煮沸濃縮至50—80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歲和11~15歲兒童,劑量約為成人總量的1/3和2/3,連服10日為1個療程。服藥後無嚴重副作用,僅有少數患者出現噁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復。6.治療血吸蟲病 有報道用馬鞭草研粉或製成丸劑內服,每日3次,每次1丸(每丸含馬鞭草3g),8~10日為1個療程,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例大便複查陰轉。
荔枝核----心痛及小腸氣:腎大如斗:血氣刺痛:肋間神經痛:
扛板歸----水腫脹:帶狀皰疹:附骨疽:下肢關節腫痛:慢性濕疹:乳癰痛結:癰腫:百日咳
扛板歸 【扛板歸的功效介紹】: 扛板歸 (《萬病回春》) 【異名】犁頭刺藤(《物理小識》),老虎利(《生草藥性備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三木棉(《綱目拾遺》),刺犁頭、蛇不過、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實圖考》),虎舌草(《天寶本草》),有竻犁牛草(《嶺南採藥錄》),刺酸漿(《貴州民間方葯集》),雞眼睛草、有刺鳩飯草(《福建民間草藥》),攔蛇風(《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白竻(《陸川本草》),有刺糞箕篤(《南寧市藥物志》),犁頭藤、三角藤(《江西民間草藥》),蛇倒退、地葡萄(《貴陽民間草藥》),有竻火炭藤、火炭藤、大蜢腳、五毒草、火輪箭(《廣西中藥志》),貓爪刺、蛇牙草、魚牙草、南蛇風(《四川中藥志》),老虎刺、白大老鴉酸、貓公刺、月斑鳩(《湖南藥物志》),犁頭草、犁頭尖(《閩東本草》),水馬鈴(《上海常用中草藥》),有刺三角延酸、三角酸、有刺鴣鶿飯、攔路虎(《福建中草藥》),豆乾草、酸藤、杠板歸(《江西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扛板歸的全草。 【植物形態】扛板歸,又名:貫葉蓼。 多年生蔓性草本,全體無毛。 莖有棱,棱上有倒生鉤刺,多分枝,綠色,有時帶紅色,長1~2米。 葉互生,近於三角形,長與寬均為2~5厘米,淡綠色,下面葉脈疏生鉤刺,有時葉緣亦散生鉤刺;葉柄盾狀著生,幾與葉片等長,有倒生鉤刺;托鞘葉狀,圓形或卵形,包莖,直徑2~3厘米。 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花小,多數;具苞,每苞含2~4花;花被5裂,白色或淡紅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開,隨果實而增大,變為肉質;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圓形,花柱3叉狀。 瘦果球形,徑約3毫米,暗褐色,有光澤,包在藍色花被內。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荒蕪的溝岸、河邊。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扛板歸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秋季採收,洗凈、晒乾或鮮用。 【藥材】乾燥的全草,莖表面紫紅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細直縱紋及眾多倒生的刺,節處具托鞘碎落的環痕。 折斷面近方形,纖維性,黃白色,中有白色疏鬆的髓或小孔隙。 葉片多已脫落,殘留的葉呈焦黃綠色,多破碎皺縮,質脆易落。 花穗著生在頂端,萎落或宿存。 氣微弱,味淡。 產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蒽甙、強心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鞣質和糖類(蔗糖約7.48%、還原糖約3.4%,澱粉2.884%)。 種子含油3.3%。 瘦果含油12.47%。 【性味】酸苦,平。 ①《萬病回春》:味酸。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和。 ③《南寧市藥物志》:酸,平,無毒。 ④《貴陽民間藥草》:酸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扛板歸的功效】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 治水腫,黃疸,泄瀉,瘧疾,痢疾,百日咳,淋濁,丹毒,瘰癧,濕疹,疥癬。 ①《物理小識》:治瘰癧,亦可截瘧。 ②《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③王安卿《採藥志》: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肭,發背疔瘡,乳癰,產後遍身浮腫。 ④《綱目拾遺》:治臌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傷。 ⑤《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⑥《貴州民間方葯榘》:外用治黃水瘡。 ⑦《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消毒。 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⑧《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 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雲翳,水腫。 ⑨《閩東本草》,治齲齒。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帶下,蜂刺。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品0.7~1.5兩)。 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冼。 【宜忌】體質虛弱者慎服。 【選方】①治水腫脹:平地木三錢,雷公藤五錢,車前草四錢,天青地白草三錢,路路通五個。 打碎煎服。 (《救生苦海》) ②治急性扁桃體炎:石豆蘭(蘭科麥斛)一兩,扛板歸二兩半,一枝黃花五錢。 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劑。 (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纏腰火丹(帶狀皰疹):鮮扛板歸葉,搗爛絞汁,調雄黃末適量,塗患處,一日數次。 (《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瘰癧:扛板歸七錢,野南瓜根三兩,豬瘦肉四兩燉湯,以湯煎藥。 孕婦忌服。 (《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癰腫: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 水煎,調黃酒服。 (《福建中草藥》) ⑥治乳癰痛結:鮮扛板歸葉洗凈杵爛,敷貼於委中穴;或與葉下紅共搗爛,敷腳底湧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 (《閩東本草》) ⑦治坐板瘡:烏賊骨五線,雷公藤三錢。 共為細末擦之,干則以菜油調敷。 (《王秋泉家秘》) ⑧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鮮扛板歸全草二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⑨治慢性濕疹:鮮扛板歸四兩。 水煎外洗,每日一次。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⑩治黃水瘡:蛇倒退葉(為細末)一兩,冰片五分。 混合,調麻油塗搽。 (《貴陽民間藥草》) ⑾治下肢關節腫痛: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⑿治似麻風型的脫節癩:蛇倒退(紅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蓮草、車前草(鮮者)各-兩五錢,煎水內服。 (《貴陽民間藥草》) ⒀治痔漏:扛板歸七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 (《江西民間草藥》) ⒁治附骨疽:扛板歸七錢至一兩,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搗爛敷患處。 (《江西民間草藥》) ⒂治蛇咬傷:扛板歸葉不拘多少,搗汁酒調,隨量服之,用渣搭傷處。 ((萬病回春》) 【臨床應用】①治療百日咳取扛板歸1兩(嬰兒酌減),用白酒微炒後加冰糖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或加魚腥草1兩,一支黃花3錢,煎服。 單用扛板歸治療26例。 顯效19例,有效5例,無效2例。 加用魚腥草、一支黃花治療2例,均愈。 又有用扛板歸1兩微炒,加甜酒和冰糖燉開後當茶飲,治療7例痙咳期患兒,服藥2劑即見咳減、夜寐安靜,4~6劑後癥狀全部消失。 ②治療濕疹將扛板歸製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葯2克。 每次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2次,小兒酌減。 治療60例,均有一定效果。 |
曼陀羅------哮喘:風濕痛:陽厥氣逆多怒而狂:類風濕性關節炎
推薦閱讀:
※自擬中草藥飼料添加劑飼餵肥育豬效果試驗
※中草藥的毒副作用(相關資料)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補虛用藥篇
※中草藥證候用藥
※中草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