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沒能重新崛起

由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掀起的安史之亂,對唐朝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從那以後,開元盛世的輝煌就此結束,唐朝正式走向衰亡。其實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的實力就曾經歷過一次衰退。那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當時唐朝在漠北的疆域,曾被突厥人奪取,國內也一度不太平過。不過,好在武則天順利度過了這次危機。並且在唐玄宗時期,重新恢復盛世,國力再上一個台階。那麼,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唐朝沒能重新崛起?

對於唐帝國來說,在安史之亂以前,雖然經歷過不少戰爭,但基本都跟開拓疆域有關,戰爭的地點,也大多集中在邊疆,或者其他國家。即使發生內亂,也基本停留在宮廷政變的層次上,不會造成較大範圍內的波動。這樣一來,國內的大部分地區,就不會受到戰爭的影響,可以專門搞建設,積累財富。但安史之亂不同,這是一場內戰,戰爭的地點,基本集中在當時最重要、最富庶的地區。因為任何一方都清楚,想要謀取天下,那些重要的戰略要地,都是必須爭奪的。雙方在這些地方展開反覆的爭奪,陷入一種拉鋸戰的場面。這樣一來,那些曾經富庶的地區,就可能被哄搶,可能被毀壞。而戰爭是最消耗金錢的事情。安史之亂前後經歷了八年,對整個國家的破壞,實在太過嚴重。

而且,在安史之亂前後,整個唐朝後期,有一個問題一直貫徹始終,那就是流民問題。開元盛世雖然被後世讚頌,但土地兼并也非常嚴重。有錢、有權的大戶手上集中著大部分土地,他們依靠這些土地,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在這些奢侈生活的背後,卻有更多的人沒有地種,沒有飯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就是當時的景象。這也是為什麼黃巢起義時振臂一呼,天下紛紛響應的原因。

圖為黃巢起義除了流民問題,對於唐帝國而言,更大的矛盾在於中央跟藩鎮節度使的問題。這個問題讓唐帝國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的板塊,最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對於藩鎮問題,當年唐玄宗曾經定下過:「不久任、不兼統、不遙領」的政策方針。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各地藩鎮的節度使看到了自由活動的空間,紛紛動起了小心思。他們對當年唐玄宗定下的,早就丟到爪窪國去了。

因為安祿山的叛亂讓這些節度使們發現,原來唐帝國其實也不過如此。自己也可以很拽的跟皇帝說話。而且當年跟著安祿山叛亂的節度使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個個都當上節度使。於是,這些節度使都開始搞起了小動作。為了方便自己在藩鎮里經營,這些節度使開始搞起了世襲。自己死後,由兒子,或某個指定繼承人接替節度使的職位。而手底下的部將,幕僚,也不再由中央派遣,而是節度使們的家臣擔任。節度使世襲,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這就意味著藩鎮跟唐帝國之間,基本處於獨立階段。其實後來的唐朝皇帝曾經下過廢除藩鎮世襲的詔令。只是這道詔令下達後,很快遭到各地藩鎮的反抗。這些藩鎮紛紛起兵圍毆皇帝。最後皇帝抵擋不住,被迫廢除自己發布的命令,甚至還當著天下人的面,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詔。這等於皇帝直接承認了節度使世襲的合法性。從那以後,藩鎮就成了一個個小王國。唐帝國的衰亡,拉也不拉回來。參考資料:《資治通鑒》、《安史之亂與唐代政治體制的演進》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推薦閱讀: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一百多年?
安史之亂 |唐朝歷史
是誰引發了一場席捲帝國的大叛亂?
安史之亂之唐軍三攻長安--看唐軍的軍事素質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十三節 魚陽鼙鼓動地來

TAG:安史之亂 | 唐朝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