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欣榮一院春 ——走近呂氏宗祠
此文原載於《盩山厔水》雜誌2015第二期,總27期。
文圖: 王軍強
作為周至民間保存較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體——呂氏宗祠,無言地訴說著家族文化的源流與厚重,其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走近呂氏宗祠,就如同閱讀一幀炫亮的歷史畫卷。
在啞柏鎮昌西村呂家堡東約50米處,有一座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呂氏宗祠。1983版西安《文物地圖集》載:「呂氏宗祠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現存祭殿一座,面積108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頂,施灰板瓦,檐施勾頭滴水,鏤空花脊,前檐有斗拱,抬梁式,5架梁,檐下及梁架殘留部分旋子彩繪。兩山牆繪有呂氏先祖行旅圖和山景壁畫等,出自呂氏族裔呂庭憲手筆。
呂氏宗祠現存後殿門上有一副楹聯,上聯:「遺愛在民間如周甘棠常不老。」下聯:「仁風傳後昆自宋姓字永馨香。」據《呂氏家族流考》和《重修呂氏宗祠碑》載,呂氏一族系北宋名相呂蒙正之後。
昔有召公決紛訟,甘棠樹下恤民情。
呂氏代有良吏出,遂將棠陰喻政聲。
呂蒙正(944 -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丁丑科狀元。端拱元年(988年),太宗拜呂蒙正為宰相。淳化二年(991),被罷貶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復入相位。至道元年(995),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僕射,咸平四年(1001),呂蒙正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景德二年(1005)春,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六十七歲,謚文穆,贈中書令。
「蒙正祖夢奇,任戶部侍郎,父龜圖,起居郎。龜圖多內寵,與妻劉氏不睦,並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呂蒙正與其母劉氏失寵於父,被逐出府門,母子無奈淪為乞丐,飄泊到河南偃師佃庄鎮塢流村東寒窯棲身,其凄涼悲慘正如呂蒙正在《寒窯賦》中寫道:「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暗喻「缺衣(一)少食(十)。橫額為「南北」。暗喻「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他發奮讀書,最終官至極品。呂蒙正狀元及第,宋太宗為其寫詩、賜宴。自此,皇帝為新科狀元寫詩、賜宴成了大宋朝的定例。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從炎涼世態中走出的平民宰相,第一個書生宰相、狀元宰相,是宋朝三次入相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位三入相者即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開國元老趙普。 呂蒙正金榜題名當了大官後,過去那些有錢的鄰居,便紛紛攜帶財禮前來賀喜巴結。酒足飯飽之後,呂蒙正笑著說,晚生草就一聯,呈請諸位一閱:「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這些來客看罷,個個羞得無地自容。灰溜溜地走出了他的宅府。
呂蒙正出身貧寒有乞討經歷,因此有些朝臣瞧不起他。史載: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
先前,盧多遜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後遂以為常。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出仕時只授九品京官。況天下才能,老於岩穴,不沾寸祿者多矣。今臣男始離襁褓,膺此寵命,恐罹陰譴,請求以臣剛出仕時的官職補給他。」從此,宰相的兒子只授給九品京官,成為宋朝定製。
呂蒙正禮賢下士,囊中常備一冊,分門別類,疏四方人才。朝廷求賢,輒求之囊中,往上推薦,深得士子們的擁戴。呂蒙正昔日同窗好友溫仲舒被貶多年,呂蒙正當宰相後憐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舉薦了他,後來溫仲舒為了顯示自己,便常常在皇帝面前貶低呂蒙正。一次,呂蒙正在誇獎溫仲舒的才能時,太宗說:「你總是誇獎他,可他卻常常把你說的一錢不值啊!」呂蒙正笑笑說:「陛下把我安置在這個位置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樣欣賞別人的才能並讓他才當其任。至於別人怎麼說我,這哪裡是我職權之內所管的事呢?」呂蒙正的惟才是舉,寬宏大量已是盡表無遺! 朝士有藏古鏡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獻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聞者羞退。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事廷評、太祝。」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勛業遠過於吾。」令與諸子同學,供給甚厚。這個孩子便是北宋兩度入相,就是宋史有名的富弼。後來蒙正去世,富弼為其作《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
最令人稱道的是《宋史》中關於呂蒙正「不懼上」的記載。一次皇帝嘗燈設宴,蒙正侍,太宗誇稱京城繁盛,蒙正避席曰:「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願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皇帝聽罷,臉色大變,不再發言。蒙正侃然複位,同僚們讚許他的剛直。
景德二年(1005)春天,呂蒙正上表請求辭官回洛陽。告辭那天,坐轎到東園門,命令他的兩個兒子扶著他來到宮殿對皇帝說:「對遠方的人要和平共處,停止戰爭節省財力,是古往今來的治國上策,惟願陛下經常替百姓著想。」宋真宗讚許且採納他的意見。大中祥符後,真宗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過洛,兩幸其第,問呂蒙正:「卿諸子孰可用?」呂蒙正答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潁州推官,宰相才也。」真宗由此知夷簡名,委以相位。 《宋史》中還記載著呂蒙正出仕的七個兒子:呂從簡為國子博士;呂惟簡為太子中舍;呂承簡為司門員外郎;呂行簡為比部員外郎;呂務簡為國子博士;呂居簡為殿中丞;呂知簡為太子右贊善大夫。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休,咸平年的進士,官至殿中丞。其家族人才輩出,代不乏人。
歷史上父子繼世為相的,有漢代山東鄒縣的韋賢、韋玄成,陝西平陵的平當、平晏,唐代雍州武功的蘇瑰、蘇頲,河北趙縣的李吉甫、李德裕,祖孫三代為賢相的,只有北宋的呂蒙正和其侄呂夷簡及呂夷簡三子呂公著。另外,呂夷簡次子呂公弼為樞密使,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朝廷重臣,宋史稱「三世四人」。呂夷簡、呂公著儘管沒有呂蒙正那般傳奇,但是他們位至宰相,超越呂蒙正官拜「平章軍國事(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兼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在300多年的大宋歷史上享此尊榮者也就三五人而已,呂夷簡、呂公著父子卻佔了兩席。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祖孫三代,相宋太宗、真宗、仁宗、哲宗,為北宋的安邦定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夷簡四子,公綽以蔭入仕,公弼、公著、公孺皆進士及第。公綽權知開封府,晉翰林侍讀學士,刑部尚書兼太常寺卿。公弼為檢校太尉、樞密院使,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公著為宰相。公孺為龍圖閣直學士、戶部尚書,都是朝廷重臣。 史評:「公著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軍國事,雖漢之韋、平,唐之蘇、李,榮盛孰加焉。夷簡多智數,公著則一切持正,以應天下之務,嗚呼!賢哉。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後人為紀念明賢,將蒙正故居塢流村改名相公庄,在相公庄村口豎有兩通碑石,一通為「呂蒙正故里」,一通為「北宋呂氏五相紀念碑」。除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呂大防、還有大事不糊塗的呂端,號稱呂氏一門五相。呂蒙正的故事流傳久遠,元代王實甫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及明代的《彩樓記》以呂蒙正為藝術形象,搬上戲曲舞台,後又被改編成多種劇種。1960年《呂蒙正趕齋》作為楚劇名家章炳炎的代表劇目在京上演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後都給予讚揚。
周至縣啞柏鎮南2公里處之南塬,據傳是西周文王時重要軍事戰略要地,故名昌公塬。宋末元初,呂氏先祖因避兵禍流徙周至。
明達得失道慮遠,避亂不思有桃源。
昌公塬上洞門開,耕讀兼濟薪火傳。
其先祖於昌公塬鑿窯而棲,始名呂家台,生養四子,衍為四門。明洪武年間遷於今址,為防匪患,逐漸鑿池築城,合族聚居,更名為呂家堡,爾後,呂氏四門孝悌謙讓,長次兩支離鄉創業。清雍正初,呂氏長門一支流落翠峰上寶峪,呂氏二門一支流落樓觀焦鎮,三門、四門留居呂家堡。
乾隆五十年縣誌和民國十四年縣誌記載,清代乾隆、嘉慶、咸豐、光緒年間,呂氏一門,蘭桂騰芳,家族曾出十六賢哲,呂漢才滿門賢士,文魁武舉,四鄉名垂。光緒十六年十九年呂光裕、呂光祖兄弟分別連中進士,比翼雙飛。乾隆三十五年(1770),周至知縣左彝勖感其呂氏家族人才輩出,上奏朝廷,請求褒獎,以勉其績,乾隆皇帝御賜「慶錫雲仍」匾牌一面,旌表呂氏家族。知縣左彝勖蒞臨宗祠,謁拜尊儀,並懸匾於正殿中央,以勵後人。呂氏宗祠曾懸有「鷹揚世家」、「天朝柱杖、」等多面牌匾。顯揚了呂氏家族艱苦創業的奮鬥歷程,也又顯耀著古今的興榮。雖然呂氏四門爰居四處,但始終如一恪守著「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呂氏鄉約》。呂氏二門九人中舉。當年二門後裔呂漢才從呂家堡肩挑籮擔,挈婦將雛,遷焦鎮不久即英年早逝。其妻呂馬氏二十二歲孀寡,其子呂芳不滿五歲、呂惠不足周歲,馬氏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夜雨青燈,鞠育雙孤,其子皆為棟樑,乾隆二十九年旌表賜匾「夜雨青燈」。呂毓韶為咸豐元年(1851)辛亥文科歲貢,十七歲失去父親,孝事孀母,友於兄弟,為宗族鄉黨稱頌,同治紀元(1862年)他負母逃難,路遇匪賊,卻被其孝順感動而秋毫未犯,其孝心可昭天下。光緒丁丑(1877年)大饑荒,呂毓韶捐粟米數十擔賑災,又與紳商請邑侯設立賑務局,以賑濟饑民,毓韶去世後,鄉人不泯其德,贈匾「精明渾厚」。真可謂:
慈惠仁風譜家蘊,顯然棠蔭毓德馨。
賑災捐粟濟民困,精明渾厚留芳坤。
當年的議事廳還懸掛有「景行遺德」、「行端品粹」、「商山流亞」等十三面牌匾。呂氏二門清代建的祠堂、書院、議事廳已不復存。祠堂門前的青石牌樓和兩座雕斗旗杆毀於文革,構件散存於呂氏族人院落。如今牌樓上殘存的石雕「皇恩、聖旨」似乎還在訴說著呂氏家族當年的榮耀與輝煌。
進入民國,國難當頭,軍閥混戰,呂氏族中呂徹雲(北京大學)、呂友端(西安府學即西北大學前身)等眾多賢哲仍發奮讀書,成為呂氏家族的精英。建國後,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呂氏後裔人才脫穎而出,有百所名校畢業的二百多位品學兼優的碩士生、學士生報效祖國。還有多人在軍界、商界、科技界頻獲殊榮,成為各條戰線的佼佼者。呂氏族裔,興旺發達,安居樂業。呂氏長門一支現居本縣翠峰鎮上寶峪後裔300多人,呂氏二門一支現居本縣樓觀焦鎮後裔1200多人,三門四門居呂家堡後裔1600餘人。清末,呂氏後裔還有分支流落到四川遂寧市射洪縣,民國期間還多次回呂家堡祭拜祖先。也有後裔遷至咸陽北賀村和戶縣澇店創業,亦有族人散居本縣司竹、老縣城等地。
呂氏宗祠概述碑記載:呂氏宗祠乃後裔在祖居敬奉先祖之聖地,原祠三間三進,院內廂房相對,五脊六獸,氣勢宏偉,布局嚴謹,構造精細,雕樑畫棟。室內素墨壁畫精美絕倫。原中後殿之間有漫天鐵網,雀鳥難入。後殿前台兩端豎有記事碑,門前古槐兩棵,鬱鬱蔥蔥。祠右與城堡相鄰有池,引泉出自南山海子溝,水流常年不息,滿溢形成涓涓細流注入城河。城河盈盈成池,魚躍蛙鳴,絛柳成蔭,環境優美宜人。從前呂氏祠堂兼設學堂,供村童蒙學,新中國成立後改拆前殿中殿擴建了校舍,原貌只能成為人們的記憶······
然而在呂氏宗祠祭殿因風雨剝蝕年久失修即將坍塌之際,2004年呂氏族人以維繫家族凝聚力為紐帶,以重樹道德規範,興教化、敦人倫、致和諧、正世風為宗旨,倡議修復宗祠,族人呂富長鼎力相助,呂氏後裔踴躍捐資,尤其是上寶峪呂氏長門、焦鎮呂氏二門和咸陽北賀村呂氏後裔通力合作,呂家堡理事會按照文物法規定及時履行報批手續,縣文體局給予大力支持,並在修復中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多次派技術人員現場勘查、指導。歷時一年,呂氏宗祠祭殿按照原貌修復完工。同時復建了門樓,面闊7.7米,進深6.3米,歇山頂,屋麵灰陶干蹅瓦,兩側有左右耳房,古樸典雅。呂氏宗祠東西寬20米,南北長60米,面積1200平方米。主殿三間,一如舊規,兩側廂房,東西對峙。每到春天,院內花木扶疏,甘棠盛開,修篁叢翠,綠樹成蔭。文革被毀的乾隆御筆「慶錫雲仍」牌匾重新複製懸掛於主殿,分外顯眼,祖容為呂蒙正和夫人畫像,兩側為二十四孝圖譜。有著名作家周明和著名書法家曹伯庸、楊隆山等諸多名家所書之貞珉,為呂氏宗祠深厚的積蘊增添了新的文化內容。
「慎終追遠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國祭軒轅,民祭祖先。2005年清明節,翠峰上寶峪呂氏長門、樓觀焦鎮呂氏二門、呂家堡呂氏三門、四門、咸陽北賀村、戶縣等呂氏宗親支派齊聚啞柏鎮昌西村呂家堡呂氏宗祠,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宗祠修復落成慶典暨祭祀儀式······
呂氏宗祠不僅讓呂氏後裔了解家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牢記祖訓和呂氏鄉約,增強凝聚力,也使其他姓氏的族裔受到啟迪,實是一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
走近呂氏宗祠,在終南山下的山水曲中,宛若蘊藏著一幅炫亮綿長的歷史畫卷,在人的想像中彷彿構成了一組鮮活的群雕。歷史的雲霧,歲月的塵埃,沒有磨滅他們的光亮。其艱苦奮鬥的家風,陶鑄著後裔的情操,個個以先祖為標幟,龍騰虎躍,似乎代代人都在百米賽的起跑線上,立人達人,勵精圖治。他們同中華各族精英一道,砌築著民族文化的大廈,肩扛手推,滾動著社會進步的車輪。品讀呂氏宗祠,其先祖風流餘韻依然芳馨,仁惠善美穆如清風,它蕩滌著人性中的怠惰和懶散,使之精神靈府炯然澄澈。
破窯賦(宋)呂蒙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卧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推薦閱讀:
※江西婺源之 蕭江宗祠
※江夏黃氏大宗祠總譜遠祖源流紀實.
※黃村--百柱宗祠
※千萬族人轉起來:羅氏宗祠與族譜
TAG:宗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