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朝兩線作戰

明朝滅亡原因之我見

宏觀上來講,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當一個政權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國家所有勢力時,那就面臨滅亡。。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由德勝門進入北京.明崇禎皇帝無力回天弔死煤山,今景山.自此明朝宣告滅亡.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眾說紛紜,主要有黨爭說宦官專權說官員腐敗說等幾種.筆者認為這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是明王朝覆滅的主要的原因,明王朝主要的覆滅原因主要是犯了一個戰略上的問題,兩線做戰,即同時對國內的農民軍和對國外的滿清女真人同時做戰.這樣的做戰極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明朝國庫財富漸盡,軍隊顧此失彼,兩頭消耗,最終導致局面不可收拾,而至於滅亡.明朝的黨爭,宦官專權,官員腐敗這都是由來已久的事,除了明開國的明太祖朱元章時代這些現象較為少見,政治比較清明之外,.幾乎各代均存在這種現象.而到了明朝中期之後這種現象越來越重.如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的權利比英宗還要大,明武宗時的大太監劉謹,(此人現在被評價為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五十個人之一)大奸臣嚴嵩專權,萬曆年間的魏宗賢貪污貪的則富可敵國.這些人除了專權之外,更是貪污賣官,無惡不作.黨爭的現象最厲害的是萬曆年間,其中著名的黨派就有五個,除了爭權奪利,相互排擠,相互傾軋,每個黨派都想把對手至於死地而後快.雖於此但是明王朝在此其間並沒有滅亡.崇禎時代的黨爭,官員貪墨,宦官專權都不是明朝各時代的之最,所以應此得出結論,這不是明王朝的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上兩線同時做戰,這同德國在二次大戰中犯的重要錯誤是一樣的,兩線做戰分散了德國的力量,最後導致失敗.明也犯下了這種錯誤最終也不免失敗.同滿清的做戰起始與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抗明.第二年在薩爾滸大敗明軍,隨後努爾哈赤連下遼東70餘城,把對明的戰線延伸到寧遠一帶.明用袁崇換等良將,等到崇禎二年,發生寧遠大戰,用炮擊傷努爾哈赤.取得寧遠大捷,至此明的戰線穩定了下來,與後金形成拉鋸戰.雖說明朝在對後金幾十年戰爭其間失敗遠遠多於勝利,但是憑著先進的大炮和堅城,及正確戰略畢竟把戰爭的局面打成相持,明的國力要比後金大的多,如果雙方相持下去,明朝採取休生養息辦法,把自己力量提高,那明朝的優勢早晚要體現出來.可是在國內卻發生了農民起義的事件.明末的農民大起義首先發生在西北,這不是偶然的,除了天災之外,重要的原因是崇禎皇帝的重稅,除了將遼餉延期之外,又加派剿餉和練餉,各級官員又趁機中飽私饢.西北土地貧瘠,由此民不聊生.無可奈何,官逼民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擊.由此看出,明末農民大起義是同崇禎的加餉有絕對的關係的,而崇禎的加餉又和同後金的做戰有著必然的關係.但崇禎在處理農民起義的問題上卻沒有處理好,由此走上了兩線做戰的極其對明王朝不利的局面.明朝同農民軍的血戰,從崇禎二年開始,一直連綿不斷,其間明朝經歷了數任指揮官,從開始的楊鶴到陳奇榆到後來的洪承疇.直到崇禎九年明軍漸漸得手,從崇禎六年殺農民軍主要領袖紫金梁到崇禎九年殺農民軍主要的領袖高迎祥.明軍對起義軍的圍剿已取得空前的勝利,本來農民軍已經幾乎到山窮回盡的地步,明軍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將要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把農民軍將要徹底的剿滅乾淨的時候,明軍的兩線做戰的弊病卻顯現了出來.當時清軍突然向明朝發起進攻,突破了喜峰口,連續攻佔昌平等地,已威脅到北京. 崇禎無可奈何只好從圍剿農民軍的前線抽掉大量的部隊回援,以保衛京師.有著對農民軍極高戰績的盧象升領圍剿農民軍主力回援,這不得不說緩解了農民軍極大的壓力.使得本來已經山窮水盡的農民軍得已喘息的機會.避免了覆滅的命運.李自成等農民軍藉機修整,得以喘息.如果沒有這次的清軍的進攻而使得明軍回救京師的話,那麼李自成等農民軍的命運很可能就同高迎祥等人一樣了.這就好比近代紅軍在陝北本來已經只剩了下了數萬人,面對國民黨的百萬大軍圍剿而處境極其艱難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日本進攻中原的事件一樣,讓紅軍得以喘息而最後得了天下.如果當時日本人不進攻中國的話那麼紅軍的命運則極不好說.又好比二戰的時候美英開闢第二戰場使得西特勒不得不從東線大量調動主力軍隊回援而削弱了東線上對付蘇聯的力量一樣.清軍退卻之後,崇禎又加強了對農民軍的圍剿,用熊文燦為兵部尚書兼右副御史,總理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等地的軍務.當時的兵部尚書制訂了」四正六隅十面網」之策用來剿滅農民軍.而原總督洪承疇仍留任,實際做戰.他調集明軍的主要精銳部隊,對農民軍大力打擊.很快,農民軍處境又極為不妙,和李自成,張獻忠的齊名的劉國能投降了明朝,而張獻忠也於崇禎十一年受撫,李自成部再同洪承疇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潼關南原大戰之後只剩下了八人八騎而逃走,後潛伏在商洛山中.在眼看各地農民軍將要被明軍的繩套勒的窒息而死的時候,然而清軍又一次的進攻明朝,又給了農民軍一次新的生命. 崇禎十一年三月,清軍就小規模進犯明朝,九月皇太極命令清軍兩路攻明,一路入牆子嶺,一路入青山口.破密雲,清兵又一次威脅京師,北京是國之京都所在, 崇禎無奈又掉各路兵馬入援,頃刻農民軍的殘部壓力大減,又可以喘息了下來. 清軍這次對明做戰長達五個月之久,一直持續到到崇禎十二年初方才回師,圍剿農民軍的優秀明朝將領盧象升在同清軍的做戰中戰死,另外還有祖大壽的兒子祖寬全軍戰死,而明朝的另一個良將孫承宗在高陽城被清軍攻破時自殺.這幾人的死對明朝的一個極大損失. 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圍攻錦州, 崇禎皇帝只能放下國內的農民軍暫且不管,集中了幾乎全國精銳部隊共十三萬人,在洪承疇的率領下援救錦州.隨後發生了一場決定明朝命運的大會戰,史稱松錦之戰.松錦之戰已明軍慘敗洪被俘告終,明朝多年的精銳主力部隊損失怠近,錢糧損失無數,這幾乎就是明朝的最大的家底.<<國榷>>上說此戰是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社廟以恤矣」此戰過後,明朝幾無良將和精兵錢糧再來用於國內對農民軍的做戰.自此以後,由於沒有有力的良將精兵和糧餉,明軍無力對抗農民軍,而農民軍在對明軍的做戰中屢戰屢勝,李自成終於在崇禎十七年初攻佔了北京.以上就是明朝兩線做戰,同時對滿清和農民軍做戰的過程,由於這一戰略上的極大的錯誤,造成了明朝的亡國,這種錯誤和當時的明朝統治者崇禎是有極大的關係的,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當時他能夠對力量強大的滿清採取妥協的策略,能夠和滿清議和,而把全國的兵力,財力,良將,糧餉等全部力量用於對內的農民軍戰爭,按當時明軍的實力是可以把農民軍消滅的, 要知道明末農民起義開始只是起於西北,後來明朝亡國的時候各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不過以幾個省為根源而已,南方各省風調雨順根本就沒有起義的意思,而絕大多數的省份根本就沒有反對明朝,甚至是忠心耿耿的維護明朝的.以明朝全國的實力,同時對外對內做戰則極大的困難,但是只是單獨對付一群烏合之眾到處流竄,早期並沒有政治願望的弱敵農民軍則沒有什麼大問題.明當時的強大的敵人是滿清,滿清可怕在於它的英明的領袖和無與倫比的戰鬥力,半游牧半狩獵的而且統一強大起來的滿人民族當時是和明有著國與國的關係.明朝實際上是同一個疆土和它同樣大的國家在做戰,這個國家有著剛剛上升期的朝氣和銳氣,這是異常可怕的.明朝在對其的戰爭中負多勝少,完全處於弱勢而採取守勢,而決不象是對早期農民軍戰爭中那樣完全的佔據絕對的優勢.本來歷史上面對強敵採取暫且避讓然後積攢力量,等自身的力量的強大後再反擊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漢高祖劉邦在漢朝剛成立的時候無力對抗當時興起的強大的匈奴,採取議和送財物美女的策略,得到了修生養息的機會,等到漢武帝國力強大的時候再反擊,最終把匈奴打落荒而逃.又如唐太宗早期無力和突厥人抗衡也採取了忍讓議和的手段,後來強大之後建立了一個當時世界上都數一數二的大唐帝國.面對強敵避讓其鋒芒,暫且的示弱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但是在可惜的是,明朝卻本著天朝老大的思想沒有和滿清認真的議和,而犯下了沒有按造正確的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戰略方針行事,最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最終導致亡國.避免兩線做戰最好的方法是和滿清議和.而為什麼早期明朝和它的統治者崇禎卻沒有看到這點而不同滿清議和,以至於農民軍的力量做大呢?這主要是因為一種驕傲自大的心理做怪,滿人長期是明朝的的附庸,一個在明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努爾哈赤的祖上猛山是明朝守衛邊境的地方官,當時叫建州衛,明朝各地都有衛所,衛所的指揮官不過是很小的官位而已.而由這種人的後代反叛後建立起的國家,那是明朝這種天朝大國面子所不能許可的.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明朝的意思是說你是一個反叛我的下屬,一個叛徒你有什麼權利和我平起平坐呢?還讓我和你議和,這是決不可以的,你乖乖的投降或是讓我把你剿滅是正路,別的那是痴心妄想.這是明朝早期不同滿清議和的因素.滿清的早期努爾哈次和皇太極時代滿人從沒有想過征服明朝,在他們心中明朝對於他們有著先天性的敬畏,這種敬畏和長期的給明朝做奴僕有關,他們的自卑感很強.滿清同明做戰,始終強調是七大恨,認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負女真人,使他們忍無可忍,才起兵反抗.七大恨是抱怨明朝做為最高的統治者不能公平處事,偏袒對手,身為上級而不能秉公斷事.所以滿清是很喜歡同明議和的,每次戰役之後,清方總是建議談和.因為他們對於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只要求明朝承認他們的占的土地和所擁有的權利就可以了.皇太極一直到死始終都是千方百計的求和,,不但自己不停的寫信給明朝,又托朝鮮從中周旋,要蒙古王公上書明朝提出勸告,每一個戰役都是以戰求和.但是明朝卻從不理睬,認為對手沒有和談的資格.除了明朝的自大的心理之外,另一種議和的障礙是文官的心態,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想到與金人議和,就想到南宋和金朝的議和,人人都怕做秦檜,人人都怕做漢奸,所以議和的事情,誰也不敢提,提出來,就成為彈劾的對象,這種心態也影響到崇禎.另外崇禎也是自大狂,他認為自個要做個好皇帝,做好皇帝是決不能和外族議和,一定要把對方消滅,消滅對手才是唯一之路,所以他對滿清的策略始終堅持不承認政策,,不承認它有獨立自主的資格,決不和打任何的交道.拒絕同滿清的議和,是崇禎一生最大的愚蠢,本來兩軍對壘之時,和戰都是一種手段,戰爭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為第一法則,可惜的是自以為是的崇禎皇帝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平心而論崇禎皇帝是個勤政的皇帝,他的勤政在明朝中恐怕也只有朱元章可比.可是他卻不是一個有這雄才大略的,能把江山國家治理好的有才能的皇帝.,明王朝的很多的錯誤的策略都是出於他的手裡,沒有同滿清議和而兩線做戰,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也導致了他生命的終結.從上文我們看到如果不是這種兩線做戰的話,而在一種正確的戰略指導下,明朝先同滿清議和然後集中力量解決國內農民起義問題,再積攢國力反擊滿清,也許明朝是可以存在下去的.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崇禎皇帝和他的明朝在錯誤的戰爭策略的引導下,兩線做戰終於燈枯油盡,在於滿清和農民軍的雙重打擊下亡國.這一切不僅讓後人扼腕長嘆.嘆道,明朝之亡,實亡於兩線做戰.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清初推行剃髮易服激起了漢人激烈的反抗?
南京哪些地區命名跟明朝有關,有哪些歷史或者野史的?
晉南有元代永樂宮,壁畫非常牛,他的作者朱好古到底是誰?
如何評價明朝嘉靖帝?
南明弘光政權與江北四鎮的滅亡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