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路大咖闖入好萊塢的殺手鐧是什麼?| 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前幾天終於落下了帷幕,雖然最後鬧了個大烏龍,但總歸是花落實處、獎到各家。
今年奧斯卡的確是「大年」,其中很多影片都震撼到了壹讀君的小心臟。不過,面對中國電影衝刺最佳外語片之路又失敗的結局,壹讀君內心的失落感還是有的。
也不要再追問為什麼今年中國選送最佳外語片是《大唐玄奘》,鬼知道誰的頭被門擠了……還是默默給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推銷員》送上祝福吧,畢竟藝術無國界。
話說回來,華語電影的「沖奧之旅」雖滿是辛酸淚,但其實外國影片進入中國院線也沒那麼容易。今天壹讀君就和大家聊聊中美影視業都在上演怎樣一種相愛相殺的「虐戀」?
不問影片出處只求觀感的壹讀君|南雪
《卧虎藏龍》之後再無「佳片」?
奧斯卡獎是紮根在美國商業色彩濃厚的文化土壤里的,說白了,支撐奧斯卡的是美國電影,直接說就是好萊塢電影。
那為什麼那麼多非美國影片要擠破頭參與美國本土電影節呢?
壹讀君先和大家說個數據。早在2007年,歐洲近70%的票房就來自於好萊塢大片,全球一半的票房來自美國電影。可以說,美國電影毫無疑問是全球電影的「老大哥」,代表著電影的國際水平。
好萊塢電影全球霸主地位也使得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有了國際性的影響力,它的權威性可以叫板任何「A級」國際電影節。
而且,不同於像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這些採取精英路線、鍾情於藝術電影的歐洲電影展,奧斯卡認同的是電影大眾文化功能,通過普選制——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大約6000名會員投票決定入圍者和獲獎者。
反正,壹讀君是可以預見這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身邊有多少朋友會去惡補沒看過的獲獎影片。
不過,奧斯卡仍是美國人的奧斯卡。美國之外的電影在奧斯卡舞台上可以角逐的,只能是「最佳外語片」獎。
而且這個點綴色彩濃重的獎項在前十九屆奧斯卡評選中是沒有的,直到1947年第二十屆頒獎禮才在特別獎中設立了「最佳外語片」獎,並且一個國家只能選擇一部影片參賽。
中國電影第一次進入奧斯卡視野,是1990年張藝謀導演的《菊豆》 ,它入圍最佳外語片提名,不過最後輸給瑞士影片《希望之旅》。1994年、1995年、2000年台灣導演李安以《喜宴》《飲食男女》《卧虎藏龍 》三次衝擊「最佳外語片」,最後《卧虎藏龍》終於在第7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摘得大獎,成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榮譽的華語電影。
贏得了四項大獎不僅讓世人知道這個才華橫溢的低調導演,還帶給中國電影人沖向奧斯卡的希望。但輝煌只是曇花一現,從那之後中國電影在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上繼續沉默,《無極》《夜宴》《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每一次都是轟轟烈烈開始,但每一次又是悄無聲息的退場。
事實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評賽近五十年以來,年均選送參賽國家大約有三十多個,亞洲的日本、印度、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榜上有名,但入圍者大多是歐洲和中南美國家。
雖說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斷背山》得到兩次最佳導演獎,但中國電影要想在奧斯卡這個美國人制定的遊戲里打的一副好牌還是前途漫漫,或許下一個李安還在埋頭寫代碼……
我們走出去不容易,別人走進來也沒那麼簡單
壹讀君在前面說了,全球一半的票房來自美國電影,但是,觀眾中為票房做貢獻的中流砥柱又是誰呢?
2015年巨幕影院集團IMAX 首席執行官就曾表示,中國將在兩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中國的票房收入和銀幕數量將在2017年超越美國。
今年春節檔期後中國引進的第一步好萊塢電影《極限特工3》,在中國上映第一天就破億,而在北美,影片的首日票房只有700萬美元,上映20天總票房也才達到4100萬美元(數據來自美國票房統計網站Box office mojo),而且口碑崩盤。
中國人的口味讓好萊塢感到困惑,但這個市場願意為好萊塢埋單,所以一直是好萊塢最可依賴的市場。
但有個門檻是不能忘的,商品進口有數量限制、質量審核,有著「文化滲透」「嫌疑」的外國影片也是一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內地曾一度依靠國產電影支撐電影業,比如《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不過,市場好像並不太買賬,在1979年中國影迷還購買了239億張電影票,可到了1993年數字就下降到了95億。
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20世紀初就建立起來的好萊塢電影業已經出品了很多佳作,比如: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Love Story愛情故事(1970);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1953),但這些電影上映的當年並沒有在中國內陸公映,像《羅馬假日》在1987年才在內陸上映,而那時影片已經誕生30多年了。
事實上,直到1994年中國內陸才第一次以分賬發行方式引進好萊塢影片,也是在那一年,政府總共允許了10部美國電影在中國內陸公映。
《亡命天涯》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好萊塢影片,從此好萊塢正式開啟了在中國內地的 「掘金路」
看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好萊塢不斷要求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協商,於是2001年中國內地引進的美國影片數量就上升到了20部,2012年達到34部(增加的14部必須是3D電影或者是IMAX電影)
美國電影業為了增大影片被選中公映的幾率,就會對影片做出微妙的改變。
中國的形象設定必須是高大的。
比如《2012》中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就是在中國建造的,西方的科學家感慨「只有中國能按時完成這些工程,交給中國人這是對的。」《火星救援》里中國太空工業成了整部電影的大救星。
啟用的中國演員人物設定不能太反面,最好是英雄。
比如《環太平洋》中與巨型機器人的並肩作戰的中國三胞胎兄弟;《碟中諜5》扮演CIA女官員的張靜初;《變形金剛4》在電梯里幫主人公擊敗對手的拳擊手鄒市明。
將中國作為拍攝地點也能贏得中國觀眾的好感。
電影《碟中蝶3》中大量的拍攝場景就是在中國完成的,整個片場中國的部分就佔了三分之一的時長。
《碟中諜3》在中國西塘取景
除了擠佔有限的公映片,與中國公司聯合製作或者交一筆固定費用是美國電影業採用的其他兩種繞開公映限額的方法。
最少使用的辦法就是付一筆固定費用,也就是他們把自己的電影以製作費用幾分之一的價格賣掉,然後中國可以獲得全部的票房收入。
與中國公司聯合製作,這樣這部電影就不能算是外國電影了。但這種聯合製作的影片就必須滿足拍攝地和至少三分之一的演員是中國人的要求,且不能是負面形象。
話說回來,這的確也給中國演員打入好萊塢市場提供了特權,但有些硬加的戲份也會讓人水土不服。想想《鋼鐵俠3》中國特供版中范冰冰和王學圻被增加的4分鐘戲份,隔著屏幕都能感到導演無奈到極限的尷尬。
好萊塢影片背後還有不少「馬雲爸爸」
記得有#壹堆飯#曾好奇的問過「景甜迷」,壹讀君其實也八卦的追蹤了下,貌似好像似乎和萬達的某位股東有點瓜葛。當然嘍,心懷天下、格局寬廣的壹讀君在這裡不會太過多糾結「扶不起的阿斗、捧不紅的景甜」這種論調。
壹讀君想說的其實是,很多好萊塢大片背後的投資方都來自中國。
電廣傳媒就投資了今年奧斯卡大贏家《愛樂之城》;熙頤影業和麒麟影業則投資了《血戰鋼鋸嶺》;中影還擬投資1500萬美元與環球製片公司合作《速度與激情8》;上海電影集團和華樺傳媒將注資10億美元給派拉蒙影業。
這些公司除了能參與票房分成,還有一點就是可以行使自己金主的權利,啟用自己想用的演員、植入想宣傳的廣告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最好不要讓商業衝撞了藝術。
說了這麼多,#壹堆飯#有沒有get到什麼才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演員出現在好萊塢電影里的原因了吧?說到底是資本(錢)說了算,但如果沒有粉絲的買賬又從哪裡來的原始資本呢?
哦,不對,談藝術還是不要過多提錢的好……
推薦閱讀:
※周易(上下經)六十四列表 - 維基百科
※林肯(第16任美國總統)—搜狗百科
※百科名片:納蘭性德
※百科全說王鴻謨看五官知健康 - 別有病 Byb.cn - 純自然療法,攻克亞健康
※海獺為什麼捂住眼睛或者揉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