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工業4.0遇到美國信息2.0,中國在哪裡?
來源:財富與管理
放眼全球,以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創新風潮為代表,德國、美國等全球製造強國,紛紛掀起以智能化為特徵的新一輪產業革命,顛覆、鯨吞歷史性的浪潮,但他們的交匯點,恰恰是打開中國經濟智能化轉型奧秘的金鑰匙,中國版工業4.0開啟發動機,智能製造將推動中國創新轉型。
在推動中國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的綱領性文件《中國製造2025》發布之後,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6月24日成立。媒體驚呼:中國版工業4.0開啟發動機,智能製造將推動中國創新轉型。
正當中國工業企業略帶蹣跚地開始智能化轉身,「互聯網+」的歷史性浪潮也在敲擊著具有百年厚重歷史、內部分工極其複雜的工業大門。工業4.0、「互聯網+」將在物料、設備、車間、工廠、企業、產業等幾乎所有層面迎頭相遇。他們的交匯點,恰恰是打開中國經濟智能化轉型奧秘的金鑰匙。
經過數年產業界、學術界醞釀,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並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
在德國看來,智能製造將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 革命性的變革,升級國內的工業體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毋庸置疑,這一戰略對全球製造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對當前仍處於粗放式發展模式的中國企業而言,的確具有「高大上」的學習參照作用,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但也要看到,從德國工業4.0出台的歷史背景看,也頗為被動,事出無奈,不必將其神化。
改變生產、服務模式的工業革命
工業4.0是基於德國高度發達的製造業、雄厚的工業軟硬體系統及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基礎上,將製造「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並通過物聯網與務聯網的兩網融合,以及三項集成(縱向集成、端對端集成、橫向集成),實現一種智能化的、社會化的生產模式。工業4.0不僅會在技術創新、生產模式、服務模式等方面得到重大突破,而且會直接影響甚至改變我們將來的生活模式乃至社會發展模式。從這點上講,工業4.0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實至名歸的。
德國為什麼要實施工業4.0戰略?
儘管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德國經濟一枝獨秀,成為歐盟最耀眼的經濟明星,但如果站在德國的角度看,實際上面臨著深深的內憂外患。
失去的過去。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目前90%的創新是在歐洲之外產生,歐洲不能錯失下一代工業技術變革。默克爾同時對德國的製造業能否及時與現代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實現對接,保障德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表示擔憂。
具體到企業層面。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公司榜單里,沒有歐洲公司,中國佔2席。全球市值最大的20個互聯網企業中依然沒有歐洲企業,中國有4家。
可以說,在過去的商業互聯網時代,歐洲失去了寶貴的機會。在製造業,德國有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個是在「蠶食」他們市場的中國同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一個是可以隨時「鯨吞」他們傳統產業的美國跨界巨頭。
近些年來,中國正成為德國傳統製造業的一個強勁對手,中國企業以高效的大規模生產、較低的成本、不斷提升的技術與質量,出口產品也不再是低端的服裝等,而是向機床、汽車、高鐵等高附加值的行業挺進。當我們為中國企業的巨大成績驕傲的同時,對於德國而言,就是市場在慢慢縮小。
最危險的對手:互聯網顛覆式創新
更要命的是,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又突然殺向德國最核心的汽車製造產業。你不是有上百年的歷史積累嗎?不要緊,我直接推出電動車;你的發動機我不用了,變速箱我也可以不用,汽車在美國人眼裡,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汽車了,就是個移動計算機;你最核心的發動機等技術我不用,你再好的汽車也不過是為移動計算機所用的一個附屬機構而已。德國最核心的汽車產業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顛覆、鯨吞,一招置敵於死地,可以將你沉澱了上百年的武功全部廢掉,讓你的這些企業從武林高手變為一個殘疾,變為一個給這些公司拎包的隨從而已。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張著血盆大口的美國怪獸們,在美國政府「再工業化」的大旗下,居然聯手了。以GE為核心,聯合了思科、IBM、AT&T、英特爾等68家企業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企圖在技術、標準、產業化等方面做出聯合行動,幫助美國實現「再工業化」革命。在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再工業化革命或者叫第三次工業革命,革的就是歐洲的命,革的就是德國工業的命!
放眼全球,德國人的未來也不那麼樂觀。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制訂了一系列規劃和行動計劃,實施製造業回歸戰略,中國也大力推進位造強國計劃。對手越來越強壯,市場就那麼大,僧多粥少,德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就會加劇。
同時,美國掀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雲計算、3D列印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中國正在規劃中的智能製造、數字化製造等一系列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這些對工業界來說,都是機遇,但如果德國抓不住,就又成了下一個互聯網,又會陷入被動之中。
這是外部壓力,對德國來講,內部壓力同樣也不小。
最無奈的軟肋:人口老齡化
德國要再次發動工業革命,最大的內患是老齡化帶來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德國老齡化程度非常嚴重,在全球僅次於日本。在德國許多製造公司中,員工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年輕員工的數量在不斷下降。
從2012年起,德國法律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7歲,將來可能達到70歲。在中國,很多企業工人45歲就可以內退;在德國,白髮蒼蒼的70歲老人還得被迫上班、幹活,這是何等的無奈!
因為工作關係我們了解到,歐洲來的客人在中關村軟體園看到絡繹不絕的人群,幾乎每個客人都聳聳肩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這麼多人!第二句就是「這麼多年輕人」!仔細品來,裡面除了驚訝就是羨慕。
當我們徜徉在慕尼黑等德國城市時,大街上人流稀疏,並且很多都是老年人,這與國內熙熙攘攘的人群、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人少、老齡化嚴重的德國,企業招不到人,企業里的員工很多是高齡職工,在這種情況下,不提高自動化程度、不提高智能化程度,行嗎?
眾所周知,在德國,勞動力成本非常高,對環境的要求也非常高,各種假期也非常多,造成了單位時間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在價格上如何與中國等大規模生產的產品競爭?並隨著中國產品質量的提升,這種困擾會越來越明顯。
據統計,德國約有360萬家註冊的中小企業,佔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德國有2100萬人在中小企業工作,佔德國總就業人數的79.6%。德國有很多優秀的小企業是被世界級管理大師、哈佛商學院教授赫爾曼·西蒙稱為「隱形冠軍」的,其產品行銷世界。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些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也是實屬無奈。德國國土面積在歐洲居第七位,不及兩個廣東省大,人口不及一個廣東省多,國內市場狹小,這些小企業從創建之初就必須面對國際市場,就必須面對國際競爭。儘管這些企業的產品非常精良,富有競爭力,但面對全球市場,因為規模小而力不從心。
如何將這些優秀的中小企業聯合起來,通過分散式生產實現社會化生產,形成拳頭,共同參與全球競爭,這就成為工業4.0為何在德國誕生的重要原因。
中國版工業4.0起航
一個國家實現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變需要足夠的勇氣和積澱,而實現從初級的工業化向更高級的工業化轉變,則更需要智慧。在中國的歷史上,工業化之路似乎始終與最佳的機遇擦肩而過。當蒸汽機引發第一輪工業革命時,中國在閉關鎖國政策下遠離了真實的世界;當電氣化引發第二輪工業革命時,中國在戰爭的廢墟中舔舐列強侵略的傷口;當信息技術引發第三輪工業革命時,中國則在革命的漩渦中探索前進的方向。
今天的工業4.0,是智能技術的革新,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對於復興的中國而言,工業4.0 是經濟增長之路,也是發展趕超之路。工業4.0能為中國帶來什麼?我們該如何認識和迎接中國版的工業4.0?記者就此話題做了大型問卷調查,並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工業4.0的概念、特徵,以及中國版的工業4.0之路。
調查結果:
◎ 對於「工業4.0」,受訪者最想了解其如何影響我國的製造業發展(40.2%)和如何改變生產思維模式(32.8%)。
◎ 受訪者最期待「工業4.0」能夠使未來製造業「實現智能生產」(32.2%)。
◎ 面對未來製造業的轉型,受訪者認為首先需認清國際國內製造業的發展環境(51.8%)。
◎ 受訪者認為「高端製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46.6%)是我國製造業轉型面臨的最大困難。
◎ 受訪者普遍認為「工業4.0」為我國成為製造業強國帶來了機會(97.9%)。
重要發現:
「工業4.0」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和生產思維方式改變的影響更為受訪者關注
當問及「關於『工業4.0』您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問題」時,有40.2%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對中國製造業帶來的影響」,有32.8%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是如何改變生產思維模式的」,還有21.6%的受訪者選擇了「工業4.0在工業革命中的演進過程」。相比之下,受訪者對「工業4.0」的國外相關經驗關注度不高。
對同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和德國來說,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有很多相融相通之處。對公眾而言,如何以德國「工業4.0」為鏡,走中國製造業自主研發的道路則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2014年10月10日,中德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兩國政府將為雙方提供更為有利的框架條件和政策支持。中德合作無疑將為「中國製造2025」注入外部動力,而中國更需要借鑒「工業4.0」戰略推進過程中的智能化、系統化、網路化經驗,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走好「中國製造2025」的每一步。
受訪者最期待未來製造業能夠實現「智能生產」
「工業4.0」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智能化貫穿了製造業的全過程。因此,面對「您期望『工業4.0』能為未來製造業帶來哪些變化」這一問題時,有32.2%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實現智能生產,人、機器和生產部件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交流」。德國博世集團在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上展出的智能生產設備,能夠做到使生產線上的每一顆螺絲釘該用多大力、該擰幾圈、不同部件的螺絲釘要求使用不同的扭力都可以被數字化聯網儲存。這也是受訪者期待的未來製造業的發展方向。
有17.9%的受訪者希望「解放生產力,將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隨著「工業4.0」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工廠將實現遠程操作機械設備,這必然使工人從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從交叉分析結果來看,居住在地級市、縣級市以及鄉鎮村的受訪者,對這一問題更為關心。從我國現實國情來看,隨著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許多中小城市傳統企業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生產模式受到挑戰、人力成本日益增加,它們更需要快速融入生產的智能化和網路化。
還有13.9%的受訪者對「優化決策,不斷創造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表示期待。在「工業4.0」時代,人與機器間傳統的命令與被命令的相處模式或發生改變,未來機器可以檢測出生產環節中的問題甚至自我修復錯誤,從而對人們提出警示。
此外,有19.1%的受訪者希望「滿足每位客戶的私人定製需求」。同樣在2015年的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西門子公司展示了可以進行品種、瓶子形狀、包裝個性化簽名的香水定製系統,這位我們提供了借鑒。而從交叉分析結果來看,來自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90後和70後的受訪者,對私人訂製問題表示出了更高的興趣,應該說,這與該年齡段受訪群體或具備一定經濟實力、或對個性化更為認同等原因不無關係。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來自鄉鎮村的受訪者以及55歲以上的受訪者,對「工業4.0」帶來的綠色能源在更廣泛層面的應用,給予了較高關注,選擇比例分別為42.1%和44.9%。
面對製造業轉型升級,受訪者認為首先需要認清國際國內製造業的發展環境
就「製造業轉型升級,中國應做好哪些準備」這一問題,有51.8%的受訪者認為「應首先認清全球製造業的發展形勢和我國製造業所處的發展環境」,19.8%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制定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和總目標」,有15.1%的受訪者認為要「制定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時間任務表」,另外還有14.6%的受訪者選擇了「需要明確戰略任務和戰略重點」。其中,從事與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有關的受訪者,對以上各項的選擇比例均高於非相關行業的受訪者。
從進一步分析結果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受訪者更密切關注國內外製造業的發展形勢(54.5%),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受訪者對戰略方針和總目標更為關注(30.4%和27.2%),中部地區受訪者則對「明確戰略任務和戰略重點」表示出更多興趣(35.4%)。這與不同地區製造業發展的特點,尤其是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所面臨的不同問題有密切關係。
「工業4.0」帶來的不僅是全球製造業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同時也催生了國與國之間新一輪的競爭點。除高端製造業已成規模、科技創新能力全球領先的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外,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在積極推進先進位造業的發展,例如巴西發布了《工業強國計劃(2011-2014)》,印度商業和工業部也發布了旨在大力發展製造業的《國家製造業政策》。可見,我國在步入世界製造強國的進程中,面臨的國際競爭環境非常激烈。
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我們不僅要借鑒學習,還要積極應對。而《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的出台,從製造業的發展形勢和環境、戰略方針和總目標、戰略任務和重點、落實戰略支撐和保障等幾個方面對中國製造業未來10年路徑進行了戰略前瞻。同時還立足國情,制定了我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時間表,通過「三步走」,到建國一百年時,實現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所指出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是未來10年引領製造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未來30年實現製造強國夢想的綱領性文件。綱要的落地,為我國當前處於關鍵階段的製造業轉型升級明確地指引了方向。
「高端製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或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面臨的最大困難
對於中國製造業在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方面,有46.6%的受訪者表示「我國高端製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其中,從事製造業有關工作的受訪者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更明顯(53.4%);另外,有39.8%的受訪者認為「基礎設施建設、製造系統管理、行業標準和網路安全保障等方面問題亟需解決」(見圖2),其中東北地區的受訪者選擇該項的比例最高(40.7%)。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指出,中德兩國製造業所處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製造業還需要處理好「2.0」普及、「3.0」補課的問題。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也曾表示,先進位造業的核心在於不斷地創新能力,當代先進位造業核心在於不斷迅速利用各種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改造和優化。我國目前自主創新水平不高、核心技術面臨瓶頸,都對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造成阻力。而對於行業標準化的問題,德國在「工業4.0」戰略中將標準化排在了戰略行動的首位,從而在製造業的國際競爭中佔領先機,這恰恰是我國工業產品從設計到生產流程式控制制中最缺乏的國際標準思維,進而影響了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015年3月5日,全國人大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該草案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更為明確地規定了對於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的獎勵方法。該草案的出台,對於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的充分轉化,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端製造業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工業4.0」為我國邁向製造業強國帶來機遇和挑戰獲受訪者高度認同
受訪者普遍認為「工業4.0」為我國邁向製造業強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97.9%)。其中,我國在戰略層面上的布局得到34.9%的受訪者的認同。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兩化融合」戰略,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與滲透。「兩化融合」對傳統工業化向現代產業化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工業4.0」提出的信息技術引領工業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的落地,為我國邁向現代化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此外,有32.1%的受訪者認同我國在製造業的模式和業態革新等層面所作出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受訪者對我國在技術層面上的建設和國家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分別只得到20.5%和10.4%的受訪者認同。我國高端製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與人才培養上模式轉變上的滯後不無關聯。人才隊伍是製造強國的根本保障,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人才戰略的升級和人才結構的升級。加快領軍人才、高層次技術人才、優秀企業家、高水平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以人才結構的轉型升級、人才隊伍的結構優化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才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關鍵一環。
推薦閱讀:
※給整天忙於搜索B2B求購信息的人的一點建議
※職場中,關係再好的同事也不能透露這4個信息
※一家人八字信息同步的案例
※Excel在學籍信息管理中的妙用
※信息同步斷風水,奇門八字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