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是一部相互的成長史     錢江晚報

在杭州,一位80後媽媽拿起畫筆——父母與孩子,是一部相互的成長史

本報記者 孫雯

午餐一人分得一盒壽司,我告誡「泡芙妹」的同時告誡自己:「每人只能吃一盒,誰做不到誰是小狗。」 泡芙妹毫不猶豫:「我是小狗。」 虛弱的意志力隨即崩潰:「麻麻也是。」再來四盒,打包帶走。

  「泡芙妹」在朋友圈其實已經紅了很久。

  她的媽媽叫朱莎莎,是一家報社的美術編輯。翻一翻朱莎莎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見「泡芙妹」的諸多生活趣事。

  比如,2016年這個時候,朱莎莎貼出兩個「晚安貼」——

  ●皮得上房揭瓦,管也管不住,今天又刺激得我差點失心瘋:「媽媽臉上的褶子都是你氣出來的。」

  「你不是有一個燙衣服的東西么,拿來燙燙平嘛。」

  ●開始職業幻想期,每天熱衷於角色扮演,煞有其事地想像自己是拿針筒的護士,抓小偷的警察,大排檔的廚師,幼兒園的老師。一家老小得隨時配合不斷變身成病號、顧客、小偷、幼兒園小朋友等等以供她玩樂。

  模擬扎完針後泡護士還要不滿意皺眉提醒:「媽媽,你剛剛忘記哭了誒。」

  話好玩兒,畫更有趣。

  如今,這些好玩的畫與句子,成了一本書——《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了》。

  如果繼續說「忍不住的表達」,這算是朱莎莎的一種表達方式。5月19日晚,朱莎莎在杭州曉風書店絲綢博物館店與讀者分享了這本新書的前前後後。

  讓「泡芙妹」長大了有個念想

  朱莎莎的上班時間,並非朝九晚五。有時,她一周要上5天夜班,最少的時候也有3天。

  「我回家的時候,她已經睡了,她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睡覺。」因為這樣的「工作時差」,朱莎莎說,她與女兒「泡芙妹」時常兩天兩夜見不上面。

  2015年夏天,細心的朋友發現,朱莎莎朋友圈裡貼出的圖畫版「泡芙妹」越來越多了,那些自「泡芙妹」出生伊始的細節,慢慢在朱莎莎的筆下呈現。這個時候,「泡芙妹」已經三歲了。

  「2012年2月19日,收到上帝派發的禮物,剛剛下凡的寶寶都是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為了不壓扁長在身後的翅膀和尾巴,『它們』只好撅起屁股趴著睡。」朱莎莎用畫寫下「泡芙妹」故事的開始。

  那個時候,為「泡芙妹」出一本書,甚至出一系列書的念頭,根本就沒有。朱莎莎的初衷,不過僅僅是作為一個媽媽來記下那些毫無邏輯、甚至亂七八糟卻神幻閃亮的童心世界,好讓「泡芙妹」長大了還能有個念想。

  如果不是出版人周華誠的「忽悠」,關於「泡芙妹」的400多張畫稿,可能還安靜地躺在朱莎莎的書房與辦公室。

  5月19日的新書分享會,周華誠自然也在現場。他說,自己最開始也在朋友圈裡,零星地看到朱莎莎曬出自己畫的「泡芙妹」。「畫中小人兒,或呆萌,或機靈,或逗趣,或乖巧,加之莎莎老師的文字,跟她的人一樣,一貫富有自嘲和他嘲精神。然而,每次一圖,文字也短,讀下來,總是不能過癮。只好翻出莎莎老師過去的朋友圈,一氣讀個痛快。後來我就萌生一計,跟莎老師忽悠:你的小畫可以成書,這樣,可以滿足更多人讀到『泡芙妹』的美好願望。」

  因為朱莎莎開始從未有過出書的打算,周華誠說,她只給了「一貫平靜如水的『哦』」,他只好接著「忽悠」。

  2017年4月,才有這一本「稻米藝文」圖書策劃的《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了》。

  因為焦慮才畫下孩子的趣事

  書如人,很多讀者覺得《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了》有安靜和天真的力量。

  作為策劃人,周華誠覺得,朱莎莎作為一個母親,一直存有孩子的天真。「當她面對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她自己也是五六歲的狀態,莎莎與『泡芙妹』的交流是俯下身去的共同成長。」周華誠說,這本書恰好是一個機緣,讓朱莎莎天真的一面展現出來。

  作為一個母親,如何在當下焦慮的氛圍中保有天真?

  朱莎莎的答案叫人意外:「我正因為焦慮才會這樣啊。」

  比如,有一天上夜班,「泡芙妹」靠在門口,低頭看她換鞋拎包準備出門:「你每天天黑出去上班,你怕不怕外面有怪獸?」

  朱莎莎隨口答應:「怕啊。」

  「泡芙妹」噔噔噔跑回房裡,轉身手裡變出一隻粉紅色小飛機:「這是超級飛俠,她叫小愛,她會保護你的。」

  怪獸有AK47,你媽有塑料灰機,這火力差距啊——朱莎莎心裡嘀咕了一下,但覺得與女兒這種交流以及隨後的記錄,非常治癒。

  在重拾畫筆畫「泡芙妹」之前,朱莎莎雖是中國美院畢業,卻已十多年沒有畫畫了。

  如果將朱莎莎的畫落腳於藝術進行評價,周華誠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藝術最後是為生活,能讓生活更美好,即是藝術莫大的價值。莎莎是身懷絕技而不自知的人,只待某一個機緣到時,一出手便是有了。

  這恰恰與朱莎莎美院的同學給她的評價如出一轍:「她學習藝術並非是想成為藝術家,而是把藝術視為工具,用來填補生活中的缺陷。」

  大人與孩子,相互的成長史

  父母與孩子之間,到底該如何相處?

  《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了》給出了一種答案。在書中,可以讀出朱莎莎與「泡芙妹」的交流總是對等的。

  比如,說到她和女兒各自伏案畫畫,「泡芙妹」跑過來檢查媽媽的作業,朱莎莎抬頭問:「畫得像不像你?」「泡芙妹一臉嫌棄:「不像,我明明是個美女,你把我畫得像個胖子。」#你丫有沒撒泡尿照過自己?#

  她新創作的「泡芙妹」系列,母女之間,不乏小小的「懟」——

  ●運河邊,樹影下,阿泡捏著幼兒園發的小點心仰頭作詩:「我要種一棵樹,上面只結甜甜圈,不灑黑芝麻,只灑巧克力豆,早飯摘三個,中飯摘三個,晚飯摘三個。」

  在旁冷不丁壞她詩興插一嘴:「三加三加三,等於多少?」

  ●阿泡在一堆手丫腳丫肉肉墩墩的花花草草跟前蹲下:「它們就叫肉多植物啊?」

  拜託,人家明明叫多肉,你才是真的肉多好嗎!

  這本書的最後,是「朋友們的後記」,朱莎莎的一位朋友說:莎莎的畫與話,顛覆了我對「母女關係」的既有看法。大人與孩子的鬥智斗勇,真是相互的成長史。跟著莎莎,從「泡芙妹」那裡複習人本有的單純善良簡單,還有機智耍賴羞愧。幼年與成年,誰比誰更幸福?大人們羨慕幼兒的衣食無憂、飽吃好睡,小朋友們自己以為如何?

  是否可以說,《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了》,記錄了一個幼兒的成長,背後是一位80後媽媽的成長。

評分

  • 1
  • 2
  • 3
  • 4
  • 5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推薦閱讀:

    乘客勸告熊孩子反被打耳光: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朗誦《十跪父母恩》
    「父母十恩」——父母恩重難報答
    帶男朋友見家長是怎樣的體驗?

    TAG:孩子 | 父母 | 成長 | 父母與孩子 | 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