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照亮世界 -2002

自由照亮世界 作者:綠色貝雷帽 美國?用一個字去形容它,是什麼?會有不少答案。去年美國國慶前,《紐約時報》曾就這一問題訪問了數十位普通美國人,刊出了一個整版的答案,從freedom(自由)到chance(機會)、dream(夢想)、wealth(富裕)、immigrant(移民),不一而足。   獨領風騷與獨特使命   全世界都承認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尤其在經濟、科技、軍事、體育、流行文化等方面獨領風騷。美國敢在國際舞台上稱王稱霸,主要就是因為它有高人一等、木秀於林的強大資本。多數美國人把人類發展看成一條直線,自認為美國始終在最前面,始終是新的開端,美國方式(American Way)始終代表世界未來。美國人願意相信,美國賦有特殊使命,不僅僅是為了富強,而且是「為了上帝的某種旨意」。最早的歐洲移民就是帶著對新世界的美妙幻想和傳播基督教信仰的熱忱,來到北美大陸,要在這塊從來沒有誕生過國家的土地上創建一個新的國家,「信奉自由並獻身於所有人生而平等的主張」(林肯總統語)。這個國家應該成為「聖戰者,人民的鬥士,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基本權利的捍衛者,自由世界和人權的維護者」(學者James Oliver Robertson語)。儘管現在許多美國人也對這種幻象嗤之以鼻,美國對其它國家人民基本權利的多次無理干涉更遭到世界多國的抵制,但作為對「國家使命感」的基本解釋,它並未受到根本性的動搖。   把人生當成表演   美國人的生活和工作態度裡帶有很強的表演性,總想把生命中好的、積極的、光明的、勇敢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自己看,大自然看,並在這表演中讓生命潛能進一步被激活。從早期西部牛仔單槍匹馬的冒險,到今天年輕人熱衷的衝浪攀岩;從家家戶戶對門前花園、燈飾的精心裝扮,到各種節日或公眾活動中人們的全情投入和參與精神;從美國人迷醉的橄欖球比賽和好萊塢大片,到已成為民族驕傲的眾多白手起家的創業神話……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美國式的人生觀,人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主動的選擇;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的創造;不是人云亦云的服從,而是自我實現的表演。   剷除特權才能普及人權   美國號稱「機會之國」,對機遇的承諾非常民主,「人人都有可能成功」。因此,也就更需要人人都能參與、而且人人平等的遊戲規則。剷除特權才能普及人權,自由社會的規則恰恰是,誰都不能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自由。從遵守交通秩序和排隊這樣的小節,到總統競選這樣的大事,都有成文或不成文(但成習慣)的規則。戈爾在宣布競選失敗的電視講話中說:「所有法律學院的圖書館都有這樣的座右銘:『不服從於人,必須服從上主和法律。』這是美國自由制度的最高原則,亦是我們民主自由的泉源。現在,美國的最高法院已作出裁決。我毫不含糊地表明:雖然我極不同意法院的決定,我仍然願意接受。」也許多年以後,他的這句「毫不含糊地表明」,將和華盛頓、傑斐遜、林肯的許多名言一樣被納入美國文化的經典。   永遠延續的創造   正是因為有獨特的使命感,有充分的表演慾望,有完善的保障個人演出權利的遊戲規則,美國這200多年的歷史,沒有大的社會衝突和長期的震蕩,基本上是在建設性的軌道里不斷上升。去年微軟公司創辦25周年慶時,《今日美國報》記者採訪比爾·蓋茨,問他對美國政府決定分割微軟有何看法,他回答說:「撇開這宗訴訟不談,這仍是一個利於創業的偉大國度。我對這個國家的感激,遠勝於這宗針對我們的官司。」此語絕非矯情。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從1969到1982年長達13年對當時的計算機霸主IBM的反壟斷官司,壓得IBM不敢排擠或收買微軟,微軟很難說能有今天。大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有壟斷性,美國通過一套制度化的調控措施,為後來者、新到者、乃至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貧弱者,都留下適合的發展空間,讓今天的弱者有機會在未來變成強者,讓小公司變成大企業,讓平凡人的夢想有一天能在現實的舞台上飛翔。   三種資本   任何社會都由三方面構成,就是hardware(硬體)、software(軟體)和peopleware(人)。「國家硬體」主要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物質層面的設施、裝備、技術條件等;「國家軟體」主要指國家一切領域的規則系統、運行機制;而peopleware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和文明素質。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繫,也就是一個社會的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曾經談到:「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按貢獻對它們分級……自然環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自然環境是一種物質資本,法制是一種社會資本,民情則是人力資本。托克維爾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墨西哥照搬美國憲法,並未使墨西哥富強,原因就在於「缺乏民主的民情」。美國能長期穩定發展,是上述三個方面的基礎相對都比較好,相互協調促進而不是相互抵消破壞,才使這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傲然於世。      美國有十大財產(資本)助其成就了大業   首先,是優越的自然環境。兩個大洋夾著一個大陸,地大物博,得天獨厚。凡是在美國生活過的外國人,一經和原住地比較,很少人不為這片土地的遼闊與肥沃而感嘆。160多年前,法國人托克維爾曾經這樣評價美國的外貌:「陸地和水系,山嶽和河谷,都布置得井井有條。在這種簡單而壯觀的安排中,既有景物的雜陳,又有景色的多變……那些十分適於經商和開工廠的海岸,那些深水河流,那個用之不竭的密西西比河大河谷,總之,整個這片大陸,當時好像是為一個偉大民族準備的空搖籃。」加州是美國人口第一州,加州海域富藏石油,可里根當州長時簽署命令,不準開發。美國北部森林資源極其豐富,也立法不準開採,很多紙張和造紙用木漿都是進口。柯林頓卸任前又把很多森林列為保護區,說要把資源留給子孫後代。美國自己有資源,捧著金飯碗卻向別國要飯吃,進口人家的資源,是很有長遠打算和戰略眼光的。   第二,是年輕的歷史,和以兩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的歷史機遇。我們知道,經濟自由政治自由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大動力。經濟自由的最好表述是1776年蘇格蘭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提出的「一隻看不見的手」,政治自由的代表作則是同年7月4日由北美大陸會議通過的弗吉尼亞人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其中最著名的段落是,「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究竟是自由選擇了新大陸,還是新大陸人選擇了自由?無論如何,美國成為歷史上能夠將兩種自由思想同時付諸實踐的少數國家,而且是開國之始就走上了新軌道,美國歷史就是一部經濟奇蹟和政治奇蹟同時發生的歷史。米爾頓·弗里德曼和羅斯·弗里德曼指出:「19世紀,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的結合,給英國和美國帶來了黃金時代。美國甚至比英國更繁榮。它以清白的歷史開始:階級和等級的餘毒較少;政府的限制較少;而土地則較為肥沃,人們可以去努力開發,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還有,等待著人們去征服。」到了20世紀,美國又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盡得其利而少受其害,戰後一舉奠定霸主之席。   第三,憲政體制。美國人把憲法、橄欖球和爵士樂看成「上帝賜予的三大禮物」,憲法是保護人民自由之法,憲政是限制政府權力之政。在美國國內,政府權力被橫著豎著切得七零八落,還要時時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團體的壓力;而社會上的犯罪嫌疑人卻享有許多憲法保障的權利,聆訊時有權保持沉默,有權要求律師在場,如果沒錢請律師,政府還要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在20世紀前30年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霍爾姆斯說:「罪犯逃脫法網與政府的非法行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   前面已經提到,美國立國之初就致力「獻身於所有人生而平等的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上個千年最偉大的法律創新(它始於英格蘭的普通法法庭上,所有人被看成是平等地創造出來的。這種身份平等觀導致了契約自由及交換經濟的發展)。而誰都明白,要真正實踐這一主張,障礙不在普通百姓,而在掌權者。權力的集中是對平等和自由的最大威脅。所以,要落實「人生而平等的主張」,限制政府權力、監督政府權力就成為必然的選擇,這種選擇是真正愛國的表現。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保障,恰恰也是因為它們在監督政府權力方面的獨特作用。希爾斯曼在《美國是如何治理的》一書中寫到:「不管民主的定義是什麼,沒有新聞自由,民主本身就無法存在。」   在建立憲政制度方面,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開了個好頭,堅決擯棄「人治」而選擇 「法治」。在他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里,他深情地說:「我懷著歡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實現的退休之後,能與我的同胞們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溫暖——這是我一直衷心嚮往的目標,並且我相信,這也是我們相互關懷、共同努力和赴湯蹈火的理想報酬。」在華盛頓看來,打天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永遠坐天下,而是為了和泰勒的思想是繼「聯邦主義者的文章之後美國對西方思想最持久的貢獻」。   第四,法治社會。在美國本屆總統選舉中,無論是行政系統的僵局最終交由司法及立法系統解決的過程,還是候選人在漫長競選中盡量依法說理,以及政府和社會的運作一如往常,都可以看到法治的威力和魅力。權威的民意調查也顯示,75%的美國人相信聯邦大法官會公正處理,而最受信任的政府機構也是聯邦最高法院。   守法意識表現在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美國人極其珍惜自己的信用和守法形象,像酒後開車這樣的事情,一旦被警察發現記錄下來,就會載入你的「社會安全號」檔案里,下次買汽車保險會被多收費,申請新工作時得先註明過去的過失。你的一切違法行為都會被記在「社會安全號」里,跟你一生。在美國,私人和私人之間基本上是不借錢的,因為你要借錢可以找銀行,只要你有信用,銀行會借給你。所以一般美國人就算有錢一次性付款買車,也會分期付款,為的是建立個人信用,以後買房時能貸到款。公司和公司之間,做生意的前提就是請穆迪、鄧白氏這樣的徵信公司調查對方的信用,你在欠債不還的「黑名單」里,沒有誰會再跟你做生意。最後,還有法庭的處理。「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當然,前提是,法律的制定過程是民主的,法律是能夠保障人們的正當利益的,法律面前也必須是人人平等的 。   第五,市場制度。選擇自由企業制度,走市場經濟之路。美國的經濟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市場是實現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機制,是經濟的活力之源。比如,對美國農業的研究指出,美國建國早期,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活動,要用95%的勞力養活全國人口並提供餘糧以換取外國貨物。在美國農業獲得迅速發展的大部分時期,政府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人們可以得到土地——但卻是些以前什麼也不出產的地。19世紀中期以後,美國建立了一些由政府贈與土地的農學院,它們依靠政府的資助傳播信息和技術。「但是毫無疑問,美國農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在自由市場上發揮作用的個人積極性。這個自由市場是向所有人敞開的;當然,可恥的奴隸制下的奴隸是無法進入自由市場的。而最迅速的增長是在廢除了奴隸制以後。千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自由地為自己而勞動,其中有些是獨立的農民或工商業者,有些則按照相互協議的條件為別人工作。他們可以自由地試驗新技術——試驗失敗的風險由自己承擔,試驗成功的好處歸自己所有。他們得到政府的幫助極少。更重要的是,他們遭到政府的干涉極少。」 (米爾頓·弗里德曼和羅斯·弗里德曼)今天,美國只用占人口不到5%的勞動力就養活了全部居民,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第六,管理水平。 管理大師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過,「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思想是繼「聯邦主義者的文章之後美國對西方思想最持久的貢獻」。 1966 年,《財富》雜誌指出:「在 1900 年幾乎不被承認的管理工作,已經成了當今文明的中心活動。」   從最早期的科學管理,到今天的知識管理,美國成為世界上管理觀念、管理知識、管理技術積累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管理水平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而且是整個國家的無形法寶。近年來,推動美國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動力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沃爾瑪這樣的零售企業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資甚至超過了五角大樓。技術隱含著也催生著管理的新思維,如軟體思維方式,互聯網思維方式。美國的企業管理、社會管理、國家管理水平正在實現新的飛躍。   第七,教育為本。2000年總統大選,辯論的兩大焦點是基礎教育和醫療保障。小布希的一張王牌就是他在得州對中小學教育的推動。美國教育的普及程度很高,國民基本的文化素質很不錯,而且美國的教育是越往上水平越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最高,吸收了全世界的青年精英,屬於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美國一流的大學多為私立,歷史悠久,有9所大學創立於建國之前,最早的哈佛大學1636年創立。美國人樂善好捐,而最大捐助對象,無外乎教育、教會和醫療。美國多所大學都由私人捐助成立。到1999年底,哈佛的捐助基金已經達到192億美元。我到哈佛商學院參觀時,獲悉在這裡讀MBA(工商管理碩士)一年的樣本費用(模擬出的全部開支)超過5.1萬美元,但85%的學生能夠獲得主要由MBA系友提供的獎學金,花旗銀行更承諾,凡是哈佛商學院錄取的MBA,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地給予貸款。   教育是立國之本。培養具有創造力、獨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國民,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不二法門。美國的學校非常獨立,不受政治干預,被看成一塊「特殊的區域」。傑斐遜說:「在一個文明國家,若指望在無知中得到自由,過去從未有過,將來也絕辦不到。」 另一位學者說:「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別的國家像美國一樣建立了那麼依靠人民高度文化程度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1999年,美國教育總投資已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7%,達到6350億美元。   第八,社會改良。「美國不會有社會革命,因為美國天天在社會進步之中,這種革命是漸進的。」這是胡適當年的判斷。任何社會內部都有矛盾,美國通過系統化的調節修正,使勞資矛盾、種族矛盾、貧富矛盾等社會矛盾得到緩解或消解,避免國家陷入暴力的、無序的、衝突動蕩的環境中。美國歷史上很少出現嚴重的自我破壞。自己不折騰自己,不亂自己,別人就很難弄垮你。   美國的社會改良工程,是在不斷回應社會矛盾挑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既包括政府在稅收、醫療、衛生、居住條件、救濟保障、社會服務、勞資關係等方方面面的措施,也依賴於廣泛的社會力量,如形形色色的非贏利社會服務與救濟機構、各種慈善基金會、志願者組織、教會、傳媒等等。去年,蓋茨基金會的慈善捐款比美國政府的慈善投入還要多。1889年,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探索處理財富途徑的文章中寫到:「應該好好記住,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唯有如此才能有利於社會。」富人的慈善舉動當然有宗教信仰的驅動,但客觀上確實緩和了貧富之間的張力,有助社會的穩定。   第九,文化財產。奧斯卡,NBA,Barbie娃娃,迪斯尼,yahoo,可口可樂,麥當勞,萬寶路,托福,CNN……藉助強大的資本優勢和傳播優勢,美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風向標,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美國癮」,嚮往美國生活方式。美國在文化貿易方面,恐怕對哪個國家都是大大的順差。而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   第十,公民素質。言談舉止,行為方式,遵紀守法,參與公益……在美國,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美國人較高的文明素質、公民素質和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能力。托克維爾曾經指出,美國的鄉鎮自治傳統(鄉鎮精神)是人民主權和公民自由原則的根源。美國民主的民情紮根於新英格蘭地區的鄉鎮自治制度。「這個早在17世紀開始形成,後經基督教新教的地方教會自治思想培養壯大起來的制度,促進了美國獨立運動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積极參加公共事務的覺悟,並為後來被聯邦憲法肯定下來的中央和地方分權的制度奠定了基礎。」(毛壽龍語)當時美國鄉鎮的人口規模大約在兩三千人,實行直接民主。行政官員被選舉團選出和任命後,都要按照居民事先通過的規則辦事。若想更改,就要找個日子召集全體選民大會討論和表決。托克維爾寫到:「新英格蘭居民依戀他們的鄉鎮,因為鄉鎮是強大的和獨立的;他們關心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參加鄉鎮的管理;他們熱愛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運。」「 在沒有鄉鎮組織的條件下,一個國家雖然可以建立一個自由的政府,但它沒有自由的精神。片刻的激情、暫時的利益或偶然的機會可以創造出獨立的外表,但潛伏於社會機體內部的專制遲早會重新冒出表面。」   美國的民主經驗說明,民主建設和公民素質之間有一種同頻合拍的關係。有什麼樣的公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有法律未必有法治,因為法治賴以建立的基礎是經驗政治以及社會、文化上對法治的接受,而不是法律自身。同樣,有憲法不一定有憲政,因為憲政主義的作用如何,最終取決於公眾對憲政主義的接受和願意付諸實施的程度。       20世紀是民主的世紀,可以預料,21世紀將是民主得到進一步發展的世紀。在20世紀,美國的民主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楷模,但回顧20世紀,美國的總統似乎越來越像是一個王國的國王,而不像是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在外交領域尤其如此。這是什麼原因呢?它有什麼制度基礎嗎?   托克維爾160年以前寫作的名著《論美國的民主》的一些論述可以解釋美國在外交領域何以更像是一個專制國家而不像是民主國家。   首先,這是由民主政治的邏輯決定的。人們一般認為,民主制度可以減少決策錯誤,托克維爾卻認為,民主國家的錯誤不見得比專制國家少,可能還要多,但民主國家糾正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大,「它一旦察覺失誤,回到正確路上的機會也多,因為民主制度本身一般沒有與大多數人對抗和反對理性的利益」 。所以托克維爾認為,「美國人的巨大優越性,不僅在於他們比其他民族明智,而且在於他們犯了錯誤之後能夠改正。」   沿著托克維爾的邏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說,美國的民主可以在國內問題上有積極性去改正錯誤,因為一旦犯了錯誤,其引起的成本是由美國人自己承擔的,美國人自己可以通過民主制度給美國政府施加壓力;但是美國的民主卻難以保證其在國際政治問題上使美國有積極性改正其已經犯下的錯誤,因為美國在國際政治問題上犯的錯誤,其成本基本上是由其他國家的人民來承擔的,而其他國家的人民並不在美國民主的範圍之內,難以通過美國的民主制度對美國施加壓力,使其認識到並修改其中的錯誤。   其次,這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缺陷所決定的。美國的國內事務是自主而民主的,但美國的對外事務管理本身就不是民主的。托克維爾在160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聯邦憲法把經常指導對外事務的責任交給了總統和參議院,而總統和參議院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總的對外政策擺脫人民的直接和日常監督。因此,絕對不能說美國的對外事務的管理是民主的。」   托克維爾認為,美國政治制度的缺陷是有意設計的。因為「在指導國家的對外關係方面,民主政府絕對不如其他政府」 。民主對國內事務有利,但對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有利。「對外政策幾乎不需要民主所固有的任何素質;恰恰相反,它所需要的倒是發揮民主幾乎完全不具備的那些素質。民主有利於增加國內的資源,使人民生活舒適,發展公益精神,促進社會各階級尊重法律;而且,所有這一切,還能對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發生間接的影響。但是,民主卻難於調整一項巨大事業的各個細節,它只能制定規劃,然後排除障礙去監督執行。民主很少能夠秘密地擬定措施和耐心地等待所定措施產生的結果,而這卻是一個個人或一個貴族所具有的素質。」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建國後在相當長時間內在世界上沒有什麼作為,因而也沒有什麼嚴重的錯誤,這是因為早期美國總統的個人行事風格和國力較弱,美國與各大洲隔離的地理條件又可以使其實行收斂性的而不是擴張性的外交政策。   從人為因素來說,美國外交政策深受美國總統指導思想的影響。華盛頓對美國外交政策很有影響。華盛頓的思想是擴大經濟交往、保持政治獨立、信守所籤條約;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避免永遠結盟,避免糾纏於歐洲列強的紛爭,保持中立的立場。美國政治家的卓越見識和獨特的地理條件,彌補了美國民主制度的缺陷,是美國早期沒有實施擴張性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   制度不足人情補,但人情是可以變化的,一旦人情發生變化,制度的缺陷就會轉變為現實的政治錯誤。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逐步走出了孤立主義的界限,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一個超級霸權國家。可以說,在國內,美國聯邦政府是權力有限的民主政府;在國際上,美國卻是力量無限權力也無限的專制政府。立國200多年來,憲政制度沒有變化,但是美國的國力強大了,其孤立主義政策自然也就為擴張主義政策所取代,美國總統也就成了在國內沒有什麼作為但在國際上卻一言九鼎的帝王般的人物。
推薦閱讀:

阿蘭 卡勒畫人物、靜物、風景30年,其作品享譽世界!
世界上發動機最好的6大品牌
回眸中國圍棋47後記:六次勝負左右世界棋壇走勢
心星看世界占星筆記
132度挑戰世界極熱之地: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

TAG:世界 | 自由 |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