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五苓散
[組成用法]豬苓10~20g、澤瀉15~30g、白朮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方證]1.小便不利,口渴多飲,發熱,有浮腫傾向。2.水入即吐、泄瀉、頭暈、頭痛。3.舌淡潤,苔薄白或滑,脈浮或弦。[現代應用]1. 以頭暈、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頑固性頭痛、顱內壓增高性頭痛、梅尼埃病等。如王儉用本方加味治療梅尼埃病60例,結果癥狀全部消失,服藥2~45劑。處方:茯苓20g、白朮15g、桂枝20g、澤瀉20g、豬苓12g,伴噁心嘔吐者加生薑10g、半夏12g,伴心悸煩躁者加鬱金、鉤藤各15g,日一劑,分三次服(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6(5):23)。嚴仲慶治療24歲女患者,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入院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刻下頭痛欲裂,口乾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細詢之雖口乾渴飲,但小便卻不多。遂與五苓散原方,當夜頭痛即未發作。七劑後痛止出院。續服一個月。觀察3年未見複發(新中醫,1989;5:47)。這種頭痛多伴有面色黃,舌胖大而有齒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2. 以水腫、小便不利為主要表現的病症: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腎功能不全、輸尿管結石、特發性水腫、心源性水腫、陰囊水腫、肝硬化、手術後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閉等。陳寶田認為慢性腎盂腎炎患者,長期應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紅細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應投五苓散。急性腎盂腎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顯的口渴、少尿或發熱時,為五苓散的投藥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癥狀改善最快<陳寶田,《經方的臨床應用》)。3. 以泄瀉、吐水為主要表現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腸炎、流行性腹瀉、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暈車暈船等。如林志謀用五苓散治療嬰幼兒腹瀉90例,年齡10個月~5歲,時間2天內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澤瀉6克、白朮9克、茯苓10克、豬苓8克,發熱者加葛根10克、嘔吐者加藿香6克、生薑3克水煎多次頻服,結果90例中除8例因脫水補液外,其餘均服藥治癒,平均止瀉時間2.5天(湖北中醫雜誌,1992;4:48)。本方能糾正體內水分的異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許多頑固的泄瀉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脫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療腹瀉引起脫水症347例,從發病到就診時間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歲以下1.2克,1~3歲1.5克,3~7歲2克,7~14歲3克,結果治癒串95.7%,與對照組相比,五苓散治癒率最高,止瀉及脫水糾正時間最短(雲南中醫雜誌,1987;8.1)。編者對於初來南京的歐美人因水土不服發生的腹瀉,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湯。另外,胃腸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機會。4.以體腔內積液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心包積液、腦積水、關節腔積液、胸腔積液、胃瀦留、睾丸鞘膜積液(水疝)、腎積水、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羊水過多等。如楊君用本方加味治療一9個月男嬰,患腦積水(解顱)。服完6劑後囟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共服27劑而愈(新醫藥學雜誌,1978;8:45)。李芳國用本方加車前子、荔枝核、小茴香治療一3歲半小兒的右側鞘膜積液,腫脹似鴨蛋大,服藥5劑後縮小至乒乓球大小。原方加黃芪10g,再進5劑而愈,隨訪2年未再複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2:33)。梅尼埃綜合征為內耳迷路水腫,也屬於體腔的積液,照樣可以使用本方。5.以煩渴多飲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尿崩症、小兒多飲症、糖尿病等。如李克紹治一7歲男孩,多飲多尿,診斷為尿崩症,治療無效。請李老診治,見其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能使不渴,少飲,尿量自會減少,與五苓散方:白朮12g、茯苓9g、澤瀉6g、桂枝6g、豬苓6g,上方共服兩劑,癥狀見輕,又與原方兩劑,痊癒(《傷寒解惑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6.近年來,五苓散用於五官科病症的報道越來越多,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結膜炎、假性近視、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瘡(外耳濕疹)、中耳炎,突發性耳聾、過敏性鼻炎、複發性口瘡、瀰漫性聲帶息肉等。錢光明用本方治療假性近視,5劑即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再予10劑,1個月後複查視力雙眼由原來的0.1進步到左眼為0.5,右眼為0.6(國醫論壇,1988;2:27)。7.原文有「肉上栗起」的記載,可知本方證也可見於皮膚改變。扁平疣、黃色瘤、蕁麻疹、斑禿(脂溢性皮炎的脫髮)、多形性紅斑、膿皰瘡、水痘、帶狀皰疹、頑固性濕疹、手足的水皰性濕疹等皮膚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8.其他方面:腎性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肺源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經前期緊張症、卵巢囊腫、癲癇、百日咳、遺尿、肥胖症、汗症、陽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腫等。陳寶田經驗:酒為濕熱之品,其氣上騰,宿醉患者,因其體內素多水飲,又飲酒而引動宿飲上沖,於飲酒後第二天出現噁心、口渴、頭痛,頭暈、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後能迅速消除癥狀。若於飲酒前服之,也可預防發生宿醉(《經方的臨床應用》)。據報道,五苓散對減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沙文治療11例患感染性發熱的病人,由於給予一種或幾種抗生素而出現似五苓散證的嘔吐、口渴、尿量減少、心窩部痛等副作用.紛予本方(用散劑沖服4例,浸膏劑7例)後,這些癥狀皆減輕或消失(沙文,中醫藥研究參考,1973;(2):25~60)。[經驗參考]五苓散在《傷寒論》中是作為水液調節劑來使用的,既主「蓄水證」,又主脫水症,是一張雙向調節的好方子。「蓄水證」不難理解,脫水症該如何認識.《傷寒論》386條本方主治「霍亂」,霍亂即暗含脫水狀態。「蓄水證」並不局限於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機體任何一處,膀胱也只不過是個代名詞罷了。「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證的全身表現,同時還可出現相應的局部蓄水證的表現。五苓散原用於治療水人即吐的「水逆證」。如明代《名醫類案》載江應宿治一僕人,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人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後世用於多種嘔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療諸嘔吐,如妊娠嘔吐、女性結紮嘔吐、新生兒嘔吐、溺水後嘔吐、急性胃腸炎嘔吐,皆獲佳效(江西中醫藥,1985;5:21)。錢光明介紹用五苓散治癒嘔吐宿疾:一女,34歲,自14歲開始常於吃飯喝水後片刻即吐,時緩時急.20餘年多方求治未效。診斷為「慢性胃炎」。余曾多方調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黃,骨瘦如柴,舌質淡紅,苔厚滑潤,脈和緩,忽悟出此莫非是「水逆症」?投五苓散加味:澤瀉20g,茯苓、豬苓、焦白朮、半夏、生薑各10g,桂杖6g,2劑。患者疑具藥味平淡,僅取一劑試之,豈料嘔吐竟一劑而愈。8個月後隨訪病未發(國醫淪壇,1988;2:27)。矢數道明也曾治療一例類似病患:5歲男孩,患痢疾,高熱下降後,出現煩躁,拒絕蓋被,口渴,水人即吐,飲—口吐出兩三口,小便不利,脈浮數大而尤力。以五苓散2g用米湯溶化服用,服—劑嘔吐停止,小便利,食慾好轉,漸漸恢復(漢方臨床,4卷12號)。幽門狹窄出現吐水口渴,脫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報道。五苓散證主治的口渴,是一種患者自覺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飲水,多飲水則腹脹難耐,也有喜飲熱水者。俞長榮治一病人,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與大劑人蔘白虎湯三劑,口渴反增劇。後詢知患者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細察舌紅無苔而滑。遂以本方改散劑為湯劑,以肉桂易桂枝,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7~58)。所謂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數、排尿量的改變,也包括浮腫。編者經驗,用於泌尿道感染,本方配豬苓湯更好。五苓散證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瀉,其治療機理是「利小便以實大便」。其他方面五苓散還可用於醉酒後的不適。日本漢方醫還用本方治療帶狀皰疹,如土本重治療本病兩例,均為70歲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處出現帶狀皰疹,疼痛劇烈;另一例面部、頭部、頸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皰特別大)、左下肢出現帶狀皰疹,劇痛。右上肢腫脹明顯,體溫38.9°C。皰疹有擴大的趨勢。此二例曾經皮膚科治療皆無效,特別是第二例,皮膚科醫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作者根據大塚敬節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製劑,1日10克,早晚分2次服,連服7天。第一例葯後3日皰疹結痂,疼痛消失,數日後痊癒。第二例服藥當天體溫開始下降,葯後3日水皰全部乾燥,很快縮小,疼痛減輕,手掌部皰疹呈褐色結痂,壓之稍有疼痛,而自發性疼痛及腫脹消失(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2;5:42)。五苓散的使用還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首先,五苓散有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作用,但並非單純的利水劑。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發現本方對五苓散證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對健康者無效。矢數道明對五苓散的作用給予如下解釋:「它能調節細胞及血液之水分,緩解因滲透壓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對於本方證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組織內水分平衡被破壞時,組織及體腔內有多餘之水分,血液濃稠不能滋潤時,本方有調節作用。 五苓散能將胃內及其他體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潤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潤則白能利尿,也能除煩安眠」(《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1983)。其次,本方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為通治之方。如《醫方集解》中說:「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熱,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這些都是因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的。本方證的脈象多為浮脈,當上述疾病出現浮脈時,不可錯認為是表證而忽略本方。再次,注意配伍比例。仲景之方,並不是幾味藥物的簡單堆砌,也不是單純的藥效相加。有人對五苓散證治規律及組方原則進行了研究和統計,計算出最佳用量:桂枝7.12g、白朮11.86g、茯苓19.06g、豬苓11.83g、澤瀉15.15g,該量與漢代一兩等於現代15.625g的換算比例計算出的原方劑量相近。比例為1:1.76:2.67:1.66:2.17(桂:術:茯:豬:澤),與原方基本一致。可見仲景方不僅具有非凡的實用性和合理性,而且有嚴謹的科學性和周密性。還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劑服,將五味葯研為細末,溫開水沖服,每次3g,亦可以作湯劑服用。當治療水腫、水逆證時,散劑藥效優於煎劑。最後,還應與相關方證作鑒別。五苓散證、腎氣丸證、豬苓湯證,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但腎氣丸證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豬苓湯證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頻數澀痛,小便短赤,煩躁而無水逆證,可與五苓散證鑒別,本方有與小柴胡湯合用的機會,謂之柴苓湯;《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與平胃散的合方。[原文點睛]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2.發汗已,脈浮數,須渴者,五苓散主之。(72)3.傷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4.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5.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7.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8.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9.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挺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篇第三十一條)10.脈浮,小便不利,微,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三篇第四條)11.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飲水不止者,丈蛤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三篇第五條)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注論精選]尤在涇;傷寒之邪,有離太陽之經而人陽明之腑者,有離太陽之標,而入膀胱之本者。發汗後,汗出胃干,煩躁飲水者,病去表入里也,為陽明腑熱證也。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病去標而入本,為膀胱腑熱證也。在陽明者,熱能消水,與水即所以和胃;在膀胱者,水與熱結,利水即所以去熱。多飲暖水汗出者,以其脈浮而身有微熱,故以此兼散其表,昔人調五苓散為表裡雙解之劑,非以此耶(《傷寒貫珠集》)。柯韻伯:……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咸入腎,而培水之本;豬苓色黑人腎,以利水之用;白朮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人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裡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裡之煩熱兩除也。白飲和服,又啜稀粥之微義……(《傷寒來蘇集》)。汪苓友:原方只用桂,而成注又雲桂枝,且雲其味辛,能散濕潤燥,作兩可之論,其義何居。《內台方議》云:桂與桂枝,可以兩用,若兼表邪者,用桂枝,若專利水飲者,卻用桂也,若然,則上方中當用桂枝無疑(《傷寒論辨證廣注》)。
推薦閱讀:
※《荀子》6、8、16、23篇
※4月15、16、17 號,3大生肖有3天橫財,萬貫家財賺到手!
※16、遼代佛塔(二)
TAG: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