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汝窯與北宋官窯的關係
文:范 勇
1.北宋官窯窯址
既然汴京沒有設置官窯,那朝廷設置的官窯又在哪裡?真正的北宋官窯,很可能與同在汝州的另一青瓷窯口有關。宣和年間出使高麗的北宋官員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中,提到所帶的珍貴瓷器有「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能夠在宣和年間被稱為「汝州新窯器」,說明這是一種最近才出現的新產品。據前述「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政和年間才設立的官窯,距宣和年間,不過數年之間,其生產出來的新產品又與汝窯產品不同,故被徐兢稱之為「汝州新窯器」。其窯口當在汝州境內。2000年河南汝州張公巷窯的發現和試掘,為解開北宋官窯窯址之謎提供了資料。張公窯窯址發現水井和澄泥池等制瓷遺迹,出土了一批全新的青釉瓷器、素燒器和窯具,並發現具有官窯典型特徵的瓷片埋藏坑。
近年來,汝州張公巷窯為北宋官窯的說法,也相繼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贊同。汪慶正先生認為,窯址所出青瓷與寶豐清涼寺汝窯所出青瓷在胎、釉特點及燒造工藝上都有不同,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出自開封地區、推測為北宋官窯瓷器的四片青瓷片則完全一致,其魚鱗狀開片與南宋修內司官窯瓷器相似,具有承上啟下的關係,因此認為張公巷窯就是尋覓已久的北宋官窯。陳宏焱認為張公巷窯址所出施釉、塗化妝土的匣缽「應是為燒制御用品所專用」,並分析了窯址地處明清時汝州城內的「察院」,傳說為宋代城池的「子城」之東南,應該是受官方控制的窯口,因而認為是北宋官窯。郭木森也認為,張公巷窯瓷器的胎、釉及窯具反映了該窯「極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窯的所在地」。因此,張公巷窯址是北宋官窯的概率很大。不過,為了穩妥起見,還需作進一步的考古發掘。
2.汝窯與北宋官窯的關係
前面論述了汝窯是貢窯—御窯性質。但為什麼北宋朝廷不徑直將汝窯列為「官窯」,而只以汝窯之名稱呼?汝窯與北宋官窯之間是什麼關係?這些疑問,遺憾的是文獻記載闕如,至今未有釋疑。姑妄論之。
汝窯存在的時間,肯定早於北宋官窯,其所燒瓷器皆是用於宮廷,卻不被北宋朝廷稱為官窯,估計有下列原因。
(1)北宋時期,宮中所用瓷器,基本上是由貢瓷構成。如定窯、耀州窯、建窯(兔毫盞,鬥茶用)等,都曾經作過貢瓷。汝瓷也是因成為貢瓷而顯赫。在北宋之前,歷代都無設立官窯的情況,既無前例可循,自然朝廷也想不到將貢窯由民窯改為官窯。
(2)汝窯是比較特殊的貢窯。由於它所處的地區有瑪瑙礦,在所燒造的天青釉中加入瑪瑙屑,使釉色溫潤如玉,光澤美麗,深得宮中喜歡;其摸索燒造天青釉又有較長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造工藝和燒造經驗。這些都是其他窯口所不具備的,那汝窯的較長時間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這也是汝窯為什麼能由民窯發展成為貢窯,而後又成為御窯的主要原因。
3)汝窯雖是貢窯—御窯,但不被稱為官窯,也與皇室一切都至高無上的地位有關。所有貢物,都是當地物產中的極品,才可以供皇室享用。不過,這些貢物是要隨著皇室的喜愛不同而變換,如果皇帝或后妃的口味變了,那些失寵的原貢品就會被拋棄。由於燒造貢瓷的窯口不是官府專營,這樣必然有大量的相類瓷器流落在民間。如果民間與皇室都在使用相類的瓷器,這就會造成尊卑無序的局面,有違皇室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皇室絕不願意見到的。汝窯所生產的瓷器,除貢瓷和以後的專燒御用瓷外,肯定會有一些通過多種途徑流落到民間。北宋僧人惠洪的茶具中也有汝器,就說明了這一點。從擔心民間也使用汝瓷從而擾亂社會尊卑等級次序出發,從皇室高貴心理出發,北宋皇室都不會將汝窯稱為官窯,哪怕汝窯已經實際上已具有官窯的性質了。
北宋官窯的設置,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它的設置要有幾個前提:首先要有皇室的需求,其次要有新窯器的出現,再就是要受到皇室的喜愛。當時社會摹古之風盛行,金石學出現,也影響到皇室的審美趣味,北宋後期的幾位皇帝,只有宋徽宗酷愛藝術,雅好古物,設立官窯的政和年間和流行「汝州新窯器」的宣和年間,正是他當政時期,別具一格的、帶有濃郁的古器和金石感覺的「紫口鐵足」、「開片」的「汝州新窯器」,自然成為宋徽宗的最愛。由於官窯器燒造技術成熟需要摸索一段時間,極有可能崇寧、大觀年間是「汝州新窯器」的試燒階段,到政和初年燒造成功,並於當年設置官窯。因此才致宣和時人有「汝州新窯器」之謂。
另一方面,北宋晚期正是處於宋、金對峙期間,由於戰爭消耗和戰事煩擾,朝廷對民間的控制力被削弱,民間有違政令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的現象不斷出現。北宋朝廷在政和年間「自置窯」設立官窯,表明了朝廷要對宮廷使用瓷器實行專營和壟斷的決心,這也說明當時民間窯口竟相仿燒貢瓷的情況比較嚴重,就連宮廷御用的天青釉汝瓷都在模仿,以至朝廷無法令其他窯口禁燒與汝瓷相近的瓷器。為了防止出現至關重要的宮廷祭祀用瓷器再被民間模仿的情況,設立官窯,專燒祭祀用瓷器,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北宋晚期金人南侵,強敵壓境,邊境屢屢告急,病急亂投醫的宋徽宗企圖依靠道士作法與祭祀祖先來挽救頹勢,由此需要的祭祀用瓷數量大增。作為宮廷常用瓷的汝瓷,就不足敷用,而且汝窯也難以燒造祭祀用的大器;況且,汝窯還有瓷器流落民間,用其做祭祀用瓷,對祖先鬼神都不夠尊重。因此,專門設立燒造祭祀用瓷的官窯,就很有必要。
可能是出於燒造瓷器的自然條件如煤、柴、瓷土等方面的考慮,也有出於安全的考慮,將專燒此類祭祀用瓷的官窯設在相對偏僻的汝州境內,與汝瓷相鄰,既能充分利用這裡的技術力量,又便於集中管理,也能避開金人的威脅,以此保障宮廷用瓷,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北宋官窯的設立,首開中國制瓷史上的先例。以後明清各朝所設官窯,皆不從貢窯中產生,都是獨立設置,由皇室或官府全力控制。
由於北宋官窯與汝窯距離相近,自然和技術條件也相類,故受汝窯的影響是必然的。明人曹昭《格古要論》中提到「宋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張公巷窯與汝窯距離不遠,都在宋代汝州境內,它們所用的胎料也相似,二者都燒青瓷,顏色相類自在情理之中。南宋「修內司窯」應是直接師承北宋官窯,自然也與汝窯相類。當然,也不排除曹昭將他所見到的北宋官窯瓷誤為「修內司官窯瓷」的可能性。
上述推論,或可得到相關窯口發掘者的證實。河南考古所的郭木森先生參加了清涼寺窯址和張公巷窯址的發掘,他對於汝窯和北宋官窯之間的看法是:「汝窯與張公巷窯是承前啟後的關係」。很值得我們思考。
綜上所述,汝窯由寶豐清涼寺民窯發展而來,成為貢窯—御窯性質的窯口,雖然是官窯性質,但無官窯之名,主要生產北宋宮廷生活用瓷。宋徽宗政和年間,朝廷在汝州設置官窯,專燒宮廷祭祀禮器。「汝州新窯器」即指北宋官窯瓷的出現。汝窯與北宋官窯同處汝州,環境相類,工藝上官窯借鑒較早的汝窯,因此在釉色和燒制工藝上有相似之處,且兩者的燒造並行不悖。汝窯燒制的大致時代為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至宋欽宗靖康年間(1068——1126年)。直至金人南侵,汝窯、北宋官窯同時停燒。汝窯歷時近50年,但其作為御窯燒造的時間較短,或許只有二十餘年;北宋官窯燒造時間更短,大概在十來年時間。
推薦閱讀:
※庄沐楊:北宋文人題畫詩中的「理趣」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與唐代名相姚崇墓地相鄰,但待遇天壤之別
※《雙喜圖》:北宋花鳥畫新風的體現
※守節而死,忠烈千秋:北宋大將楊業
※談談北宋汝窯和宋代汝窯系及汝系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