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甩中國電影幾條街 你知道嗎~~?

印度電影甩中國電影幾條街你知道嗎

近年來印度電影跟印度經濟一樣飛速發展,表現搶眼。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口碑聲譽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印度電影在短短十幾年裡,從之前的「民族舞幻燈片」和「開掛打怪升級」模式轉變為現今商業電影國際化的佼佼者?國產電影與其相比,優勢和差距何在?

就在昨天,小M剛剛跟大家分享了印度經濟的搶眼表現及原因,今日我們來談一下印度的另一個標籤:電影。之前大部分國人說起印度電影想到的不是開掛就是跳舞,難以擺脫大眾對其固有的刻板印象。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質量也節節高升,向海外市場出口了大量頗具口碑又賣座的電影作品。無論是憑藉理想主義校園題材而家喻戶曉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去年剛上映就好評如潮的《我的個神啊》,都讓人們對印度電影的發展關注有加,讓好萊塢都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那這個世界新興經濟體是如何孕育世界級的電影產業的?

電影產量世界第一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印度幾乎保持每年生產1000部以上的電影,是全球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公布的統計數據,印度電影的年產量為1091部,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多,而排名第四的中國僅有330部。2012年,印度電影市場售出票的數量已經達到了26億,電影達到了年產1602部,是同年排名第二位中國的兩倍多。雖然數量多不代表質量高,但如此之高的產出足以證明印度電影有一組配套成熟的產業體系,讓電影題材的選擇更加豐富多樣,無論是導演和演員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印度電影的歷史沿革

追溯印度電影的發展,最早在印度出現的電影是1896年由英國的盧米埃爾攝影師兄弟帶去放映的。二十世紀初,印度尚處於殖民地時期,一些英國人先後在印度拍攝了幾部影片,成為印度電影的起源。1912年,英國照相師兼印刷師巴爾吉在孟買建立了一間電影製片廠,並投資拍攝了《哈里什昌德拉國王》。影片放映後大獲成功,巴爾吉趁勢創辦了印度斯坦影片公司。印度電影的起步非常早,相較於電影的發源地歐洲僅晚一年不到,為印度電影的發展創造了時間優勢。

印度因階層嚴明,社會觀念保守落後,教育普及率低,文盲人口居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致使全國貧富差異極大,多數民眾過著極為窮困的生活。為緩解民眾的愁苦鬱悶,印度政府積極鼓勵電影工業拍攝商業通俗電影,並以低廉的票價讓販夫走卒都能負擔得起一張電影的票價,讓觀看電影成為印度的一項全民運動。這種思維策略造就了印度電影一年上千部的生產量,比全球電影巨擘美國多了兩倍有餘。而如此可觀的電影產量,自然形成了一個約有300萬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年營業額高達20億美金的規模產業鏈。

語言對印度電影的造就。首先,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以孟買為基地的印地語電影業寶萊塢發展最為成熟。印地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地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不過,也正由於種族及語言眾多,為求各種族間的順暢對話,印度官方大力推廣英語電影,印度劇本中必有大量的英語對白;電影製作單位也會在製作時加入英語與其他方言的字幕。同時,由於印度殖民地歷史的背景,英語還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全國通用,這也是印度電影能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關鍵因素。

印度電影的忠實影迷——印度移民

印度電影在許多有印度移民的國家很受歡迎。如在美上映的印度電影,觀眾並不僅局限於在美的印度移民,很多美國人也願意買票到電影院觀看。對比來看,一些在國內票房頗高的電影在海外市場並不是十分賣座。同時,印度電影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電影情節,而是在影片中融入了一些外國觀眾喜歡的元素和情調,使之為更多人所接受。數據顯示,上映印度電影的美國影院也在增多,美國最大的影城運營公司AMC院線瞄準了不斷增長的印度裔人群,2015年上半年就上映了53部印度電影,獲得了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452萬元)的票房收入。

印度電影工業代名詞:寶萊塢

孟買(1995年英語為Bombay)的印地語影視業發展最為成熟,使其成為印度電影重鎮之一。1977年,印度在孟買西郊成立佔地200多公頃的電影製片廠,別名為「寶萊塢」(Bollywood)。印度人期許和美國的好萊塢並駕齊驅,互別苗頭。將這個名字取自於好萊塢(Hollywood)首字母「H」,換成了印度孟買(舊稱Bombay)的首字母「B」,Bollywood由此而來。不過寶萊塢這個稱呼,一方面明指其電影產業規模近似好萊塢,一方面也有暗諷其只是拍攝仿效好萊塢B級電影(低成本的粗糙製作)的言外之意。

如今寶萊塢生產的許多印度電影在歐洲、美洲乃至中東和非洲都獲得了成功,也不乏薪酬可與好萊塢媲美的印度影星,更成為印度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簡單來說寶萊塢不僅帶動印度電影產業,成為印度電影工業的代名詞。更是對整個印度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拍好一部電影就是講好一個故事

在豆瓣電影搜索不難發現,一部低成本製作的印度電影《功夫小蠅》卻廣受中國觀眾的好評。有網友評價:「對於一部好電影來說,故事本身不重要,怎麼把這個故事講好才最重要。」的確,如何把握好敘事節奏、人物關係、主線進展,考驗的都是導演的基本功。相比較而言,國內的電影薄弱之處可能不是拍攝技術和演員演技層面的問題,而是講故事的能力。這有賴於導演和演員默契的配合以及非常高的專業素養。(圖為電影《功夫小蠅》海報)

動輒就跳舞的模式迎來變革

近年來,國際市場對印度電影讚譽有加。印度電影人也在不斷利用創造力和對電影的熱情挑戰著自身的極限,極盡多元化和全球化之勢。同時,印度電影的最大進步就是在於電影內容開始關注印度的社會現實,逐漸放棄了對於理想主義和民族特色的過度追求,以及作為底層民眾情緒宣洩出口的舊身份。由於社會現實元素的加入,讓電影擺脫了簡單的敘事功能,變得非常厚重,使觀眾在觀影時彷彿置身其中,並且開始思考影片中反映的社會問題。這種思考並不會隨著影片的結束而終止。它不僅深化了電影自身的寓意,更是開啟民智的一個重要途徑。(圖為電影《我的個神啊》海報)

逆天的特效。印度電影的突破,還體現在數字特效上的爆發。如2015年最熱電影、史詩巨作《巴霍巴利王》,出品公司專門通過CG合成技術,再現了氣勢恢弘的宮殿和變幻莫測的秘境場景,場景絲毫不遜於好萊塢大片的特效技術,好評如潮,該片也是印度電影史上耗資最多的電影(約1.9億元人民幣),預計今年將引進中國。該片講述了被流放的王子受盡苦難後奪回王位的故事。作為非印度語電影,《巴霍巴利王》成為首部首日票房突破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8億元)的成功之作。


推薦閱讀:

中國家長應注意孩子人格的培養
德銀:中國房產火爆是信貸驅動的泡沫 必將破裂
【讀懂中國】貪官贓款都去哪了?
中國古代紡織印染

TAG:電影 | 中國 | 印度 | 中國電影 | 印度電影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