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丹術與《黃帝內經》--李小青

內丹術與《黃帝內經》

李小青上海市氣功研究所(上海 200030)

摘要:內丹術是道家核心修鍊方式。內丹術正式形成並被命名是在晉唐時期。但內丹術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觀念和技法,在晉唐以前已經產生傳播。這個「內丹術的初傳」時期在內丹術的發展脈絡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為內丹術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追溯內丹術的發展脈絡,可知受道家哲理及養生觀念影響頗深的《黃帝內經》,是包含有初傳時期內丹術的要素的。

關鍵詞:內丹術 ;發展脈絡;《黃帝內經》

中圖分類號:R214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3—6281201102—0033--03

內丹術是道家核心修鍊方式。內丹術正式形成並被命名是在晉唐時期。但內丹術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觀念和技法,在晉唐以前已經產生傳播,甚至可上溯至遠古的伏羲時代。道學專家胡孚琛稱這段漫長的時期為「內丹術的初傳」〔1〕。內丹術的初傳時期在內丹術的發展脈絡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為內丹術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道家哲理及養生觀念影響頗深的《黃帝內經》,包含有初傳時期內丹術的要素,因而在內丹術的發展脈絡中是佔有一定地位的。本文就想就此進行一些論述。

一、內丹術的發展脈絡

道家修鍊的目的是與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對身體的珍視無以復加,因此極為重視養生,把養生和修道、得道視為一體,如道家經典《老君妙真經》寫道:「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道家為得道成仙而採取的主要途徑或學問方法即內丹術。因此內丹術曾被稱為仙學(近代道家學者陳攖寧的觀點)。人是否能成仙,是個虛無縹緲的問題,姑且不論;但為成仙而重視養生並富含養生內容的內丹術能使人獲得健康長壽,卻是不爭的事實。

1.初傳時期

內丹術發展的過程十分漫長。內丹術初傳時期的方法,是十分簡易而古樸的。實際上主要就是導引、放鬆、入靜、意守、內視。老子《道德經》對此多有論述:「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抱一」「嗇精」「長生久視」等。《莊子》也不乏此方面的內容:「守一」「心齋」「坐忘」「攖寧」等。《莊子·養生主》有「緣督以為經」,其中已含有後世內丹小周天功法的要領。初傳時期的內丹術並沒有冠以內丹術之名,但已具備了內丹術核心的修鍊方法,這就是:修鍊精神意識使之處於虛靜狀態。

內丹術認為「人體內有大葯」,這個「大葯」能有效防病治病。但這個「大葯」並不是指產生於人體內類似於有效藥物的東西,而是指人體在通過「內修」達到高度入靜之後進入的一種身心極其平衡和諧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體內的正氣會自然湧現,循經而行,機體的功能會得到改善和增強,疾病會不治而愈,體魄更為強健。這個內丹術的核心觀念和技法在內丹術的初傳時期已經形成,並由此後成熟時期的內丹術所傳承。

2.成熟時期

從秦漢到前唐,道家比較推崇外丹黃白朮,即主張把自然界的某些物質如黃金、水銀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加以煉製,製成丹藥服用以達不老長生。可事與願違,人們服用後,往往中毒身亡,特別是隋唐幾位篤信此術的君主如唐太宗等因服丹而相繼駕薨後,引起社會恐慌,外丹黃白朮迅速衰亡。這就迫使道士借外丹之名而論內丹,以維護丹道之聲譽。於是,以此為契機,已悄然在社會上傳播數百上千年的「初傳時期」的內丹術浮出水面,被正式命名為內丹術。古老的丹道在此時實現了一次華麗的轉身,由「外」轉向「內」,內丹術成為丹道的主角,並逐步發展到鼎盛。

內丹術成熟的標誌是被稱為「萬古丹經王」的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的問世。《參同契》雖然成書於漢代,但它被高道們闡發、弘揚,其秘訣公諸於世,是從唐中期開始的。《參同契》一書借用煉外丹的術語,來闡釋內丹修鍊的過程,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參同契·三相類》篇中說:「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為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這樣以易理論玄理,以黃老思想講性功,以爐火藥物名稱代命功,開創了以丹鼎派爐火名詞隱喻丹法的先例。後世內丹功法的名詞用語,多是由《參同契》中沿襲而來〔2〕。內丹術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儘管如此,此時的內丹術變得系統成熟了。

成熟階段的內丹術的要領,簡而言之就是:內丹的修鍊物為精、氣、神,修鍊時要設鼎爐(意守的位置),要講究火候(意念和呼吸的控制),修鍊過程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強調氣的周天運行。且要求汲取房中術的技法,把以化解性能量來強化「神」的功能(取坎填離即還精補腦)作為內丹修鍊的重要環節3,其中程序嚴格,煉法極為複雜。內丹術在宋代又分為南派的清修法和北派的男女雙修法。

成熟階段的內丹術大力提倡性命雙修,即必須兼顧精神和身體的修鍊。此時的內丹術強調修命(身),如高道呂純陽所言:「單修性兮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這只是為與佛家等其他單純主張修性的修鍊法相區別,修性(心)仍然是內丹術最為重視的內容,是第一位的。

3.初始階段與成熟階段的比照

如上所述,成熟時期的內丹術儘管其本質或核心與初傳時期的內丹術沒有什麼不同,但修鍊過程過於複雜瑣細,難以掌握,且特彆強調性能量的轉化(還精補腦),顯得神秘,因此成為一種小眾的修鍊方法,只是在道觀和一些士大夫、文人的府邸中流傳,一般的民眾很少問津。比照起來,唐以前那種簡易古樸的內丹術更容易為人們理解和接受。

初傳時期即古樸的內丹術,同樣實行身心兼修即「性命雙修」(儘管當時尚未有「性命雙修」這樣明確的表述),以修心為主,具體法門為「心息相依」。修身,就是鍛煉筋骨皮,打通經脈;修心,就是放鬆入靜,排除雜念,使心如止水;心息相依就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呼吸活動以誘發內氣。

內丹術原本並不是很複雜的。道家經典《唱道真言》云:「煉丹,非有事事也。無所事事,方謂之煉丹。人能無所事事,以至於心齋、坐忘,丹亦何必煉?丹至於不必煉,乃善於煉丹者也。」又說:「夫無上之道,原無可道,無上之丹,原無所為丹,欲執象而求之,背道遠矣。」可知,丹道原本並無複雜的程序,也沒要求「還精補腦」,其實施就是如此簡單:不執著、無所求,保持心境的淡泊虛靜而已。歷史上的一些高道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把凡屬內練靜修的方法,都視為與內丹術同類。唐代司馬承禎即認為佛家的禪宗止觀、禪定是與內丹術相通之法,並將其融入內丹學。金代道家全真教教主王重陽所創的內丹術是禪道結合的清修法,他認為,禪宗、密宗、瑜伽的修鍊法與內丹術基本類似,因此可納入內丹術。

當然,真正能做到放鬆入靜,無欲無求,並取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也是需要花上一番功夫的。

筆者在此無意貶低成熟時期的內丹術。成熟時期的內丹術有著深刻的內涵,包孕有人體生命的奧秘,它應當是人體科學研究的對象,也可以是少數有能力的實踐者所修鍊的技術;但作為適合一般民眾的修鍊方法,初傳時期的內丹術似更能發揮養生保健的作用。胡孚琛先生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思考:「唐以前丹法雖較古樸,但易修鍊,無太多秘訣,故成道者亦多,這是不容忽視的。孫思邈沒有丹經傳世,但依古法修鍊得道,壽過百齡,亦非後世一般丹家可比。」[4]總之,初傳時期即古樸的內丹術比起成熟時期的內丹術似更便於操作、普及,易於見效。

二、《黃帝內經》中包含有初傳時期內丹術的要素

受道家哲理和養生觀念頗深的《黃帝內經》是包含有初傳時期內丹術的要素的。胡孚琛先生就直言道:「著名的《黃帝內經》和《黃帝陰符經》,其中也隱含有內丹法訣。」〔5〕以下就闡述一下《內經》中的這方面內容。

《黃帝內經》中曾多次提到「真人」,這個所謂的「真人」道德水準極高,身體極其健康,壽比天地。而「真人」之所以能達到這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進行後世內丹術所謂的「性命雙修」的修行。《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在這段話中,「守神」就是精神的修鍊即「修性」,「獨立」、「肌肉若一」就是身體的修鍊即「修命」。「呼吸精氣」則道出了內丹術重視呼吸、強調「心息相依」的特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了聖人治身的原則:「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事,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聖人因為進行了內丹術的修鍊(即做到心志恬淡無為),所以可以做到健康長壽。《內經》中屢屢提到「真人」,除上面那段《素問·上古天真論》外,還有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與道合同,唯真人也。」一句。只有真人才能得道。為了得道,必須像真人那樣,堅持進行內練內修。《內經》中所說的真人或聖人似乎帶有後世內丹學所推崇的仙人的影子。《內經》中還有一以「性命雙修」治療疾病的例子,在《素問·刺法論》中:「腎有之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其中,「凈神不亂思」就是修心,「引頸咽氣」等則是修身。

因為內丹術的「性命雙修」的要點在於修性(心),所以《黃帝內經》對於修心的論述較多。如首篇《素問·上古天真論》的一段論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們可以把這四句話視為一個內丹法訣,其所指就是內丹術最為強調的修心。修心的要旨是使原本紛亂的思緒擺脫世俗的名、財、色的影響,安定下來,內斂內守,進入高度入靜的狀態。「恬淡虛無」和「精神內守」這八個字正是對這一要旨的集中概括。後世內丹術有所謂「玄關一竅」一說,是指在高度入靜的狀態下,人體內會突然產生鬆快通透,穴位打開,經絡通暢,體內正氣循環不止的現象。「真氣從之」應該就是「玄關一竅」所表現的效應之一。而「病安從來」這一設問句,把內丹術能有效地防禦疾病發生這一效用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了。《內經》在首篇便開宗明義地把這四句話揭示出來,表明《內經》對道家以「修心」 、「清凈無為」為要的內丹養生法確實是十分重視的。這一點在《內經》的不少篇章之中都有反映。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有這樣一段話:「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凈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夫陰陽之氣,清凈則生化始,動則苛疾起。」這兩段話都說明,意識的清靜無為對於防禦外邪的入侵以及陰陽的調和是極其關鍵的因素。

《內經》不僅在養生防病方面引入了內丹術,還主張在治病過程中也要應用內丹術的主要理念。《素問·湯液醪醴論》寫道:「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指出,要進行針灸和砭石的治療,患者必須去除「奢欲」,使精神意志保持淡泊平和,這樣才能取得療效。《素問·寶命全形論》有類似的記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所謂治神,就是精神的修鍊,就是把精神調治到一种放松入靜、無欲無求的狀態。這是針刺治療的前提。

以上是《內經》有關「性命雙修」中修性(精神修鍊)的一些內容。作為必須與修性並行不悖的修命(身體修鍊)的內容,《內經》中也是時有提及的,具體來說,就是導引等形體的鍛煉。

導引歷來被丹道學視為命功,最為有名的當屬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內經》的《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提到,對於因「地平以濕」而罹患的「韋厥寒熱」症,「其治宜導引按蹺」。在《素問·奇病論》中有這樣的記載:「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葯不能獨治也。」意思為,息積(積食)這種病,不可用針刺療法,只能用導引配以藥物慢慢地加以調治。《靈樞·官能篇》主張以導引法治療「上氣不足」之病症:「上氣不足,推而揚之。」《靈樞·病傳篇》記載,黃帝自述自己除了從岐伯學得了九針的知識外,還通過閱讀掌握了導引行氣等治病方法。

以上介紹了《內經》中所包含的初傳時期內丹術的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後世成熟時期內丹術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說明《內經》在內丹術的發展脈絡中是佔有一定地位的。如前所述,初傳時期的內丹術,比起成熟時期的內丹術,在養生保健方面,易掌握,見效快。在當前,我們應當重視這樣的內丹術,從《黃帝內經》及其他古籍中發掘出這種初傳時期的內丹術的觀念和技法,讓我們的先祖創造的養生瑰寶,惠及當代的廣大民眾。

參考文獻:

〔1〕胡孚琛.道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68.

〔2〕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08

〔3〕李小青,朱慧勤,趙曉霆.試探內丹術與房中術的關係[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4):6-8.

〔4胡孚琛.道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75.

〔5〕胡孚琛.道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71.

原載《中醫藥文化》2011年第二期第六卷總第3333—35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原文(六)
《黃帝內經》與中醫養生,為父母收藏了!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武國忠
(2)黃帝內經 六

TAG:黃帝 | 內丹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