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號,年號,謚號,廟號,你能分清楚嗎?

人們在讀史書或者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時,經常會看到尊號、年號、廟號和謚號等稱謂,大部分人都以為這是對一個人的別稱或者代號,其實不然,這些稱謂可是高大上的辭彙,一般人享受不起。這些稱謂準確的說,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有些是自己取的,有些是帝王百年之後後人對他的評價。

尊號,一般是對皇室掌有巔峰權力的貴族的敬稱,如皇上,皇太后等。尊號有生前奉上者,也有死後追加者。尊號一般體現在外交、禮儀、祭祀等方面。唐朝時,皇帝喜歡給自己加封尊號,唐玄宗在天寶時代尊號為「聖賜靈府天寶皇帝」,安史之亂後退位為太上皇時的尊號為「太上至道聖皇天帝」,為皇帝加尊號需要舉辦相關的儀式和慶典。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會給皇太后加尊號, 康熙年間為孝庄文皇后所上尊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此後每代皇帝均為在世的生母和嫡母上尊號,如乾隆帝生母「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孝聖憲皇后),同治帝生母「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及嫡母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孝貞顯皇后)。

年號,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始於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取年號元狩,並追加此前年號為建元,元光等,此後形成制度,代代相傳。皇帝的年號並非一成不變,皇帝在位期間如遇大事,如「天降祥瑞」,內憂外患,則會視情況改變年號。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多達14個,而明清時的皇帝,則基本上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所以,後世以年號稱呼皇帝的居多,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謚號,是古代對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如皇帝、皇后、大臣、諸侯等死後的一種評價,根據他們生平事迹和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善意的褒獎或者批判性質的評價。謚號一般就一兩個字概括一個人的生平,好的字眼如文、武、景、仁、明、宣、庄等,經天緯地為文,如漢文帝,克定禍亂為武,如漢武帝。壞的字眼有悼、殤、哀、靈等,肆行勞祀為悼,如漢悼帝,亂而不損為靈,如漢靈帝。還有一些憐憫之詞,如愍、獻,在國遭殃為愍,如晉愍帝,知質有聖為獻,如漢獻帝。

廟號,這個有點意思,是對皇帝真正的蓋棺定論。皇帝死後,一般會建有自己獨有的的祭祀家廟,但是幾代之後,必須毀掉,合併到太廟一起祭祀,要不然中國那麼多皇帝,祭祀起來超級麻煩。而那些對國家有功、受後人敬仰且值得永久紀念的皇帝,則會特別的追加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古代皇帝有一個特點,就是當自己即位的時候,喜歡給自己的列祖列宗追加謚號,以至於一個皇帝的謚號會特別的長,無法真實的彰顯對皇帝的評價,而廟號反而取代謚號起到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廟號一般以祖和宗來表示,開拓之君為祖,守成之君為宗。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宋太祖,後世有治國之才者稱宗,如宋太宗,宋神宗等等。但是,我們發現,清朝有三個祖,皇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前面我們說了,開拓之君為祖,努爾哈赤建立了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清朝的太祖皇帝。順治皇帝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大清王土範圍大大增加,有開拓之意,故為世祖皇帝。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在其任上,除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平定葛爾丹叛亂,也將雅克薩收為己有。尤其是收回台灣,並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第一任巡撫,使台灣完全納入到祖國的行政區划上,後人認為此乃開拓之舉,評定其為聖祖皇帝。

文章最後,考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謚號最長的皇帝是誰嗎?他的謚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猜猜他是誰吧,度娘挺忙的,別去問她哈!

推薦閱讀:

永樂大帝的廟號為何是祖不是宗,跟他再造大明無關
廟號
廟號大全
中國古代稱謂:謚號與廟號
中國古代唯一「廟號」不稱「祖」的開國之君!

TAG:謚號 | 年號 | 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