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簡介 (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字: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毀人亡,遇難。作品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春痕》散文集《輪盤》;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生平 徐志摩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遇難。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一、家世幼年求學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左木右上酉右下灬)森,因父名申如,故又小字又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門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兒的生活。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離開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里,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係,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啟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哈彌爾登」。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麼讚賞英國,那麼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 ——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國的哈彌爾登,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二、文學生涯 康橋月色 徐志摩本來與詩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現今零碎散見於一些報刊雜誌的也僅二、三十首,大部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也還約略可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象著了魔似的寫詩,他怎麼會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振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湧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湧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誌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鬱、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鍊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藥》、《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志摩的詩》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敗筆。撇開內容不談,就以表現形式來說,洋味較濃,民族化不足,有的詩句顯得生澀和矯揉造作,在韻式和韻的運用上也有不規整之處,詩的技巧還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與《猛虎》《雲遊》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彙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於1925年3月11日啟程出國歐遊,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義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託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為《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為紀念 「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為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鬱、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讚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像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註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麼對話體,打夯歌、豆腐乾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於詩的音節與格律。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後,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雲遊》。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後期的作品。1927年後,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抵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脫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秘密」。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採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雲遊》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徵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於1929年,其餘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於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範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於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範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於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後,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遊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於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於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徵,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鬱積,而又急於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小說、劇作、翻譯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說集。 他的小說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於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說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著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說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艷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序》)的格調。他的小說有的情節過於簡略,近於速寫,不那麼「完全」;有的只是「直著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說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銳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說、散文,也翻譯小說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說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說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說《贛第德》並連載於副刊,後於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為「歐美名家小說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說《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說「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餘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新月」活動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了《晨報詩刊》,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刊》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刊》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誌著以「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於賡虞:《志摩的詩》)的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齣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個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沈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終刊,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後期,後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出了四期,陳夢家在1931年9月,從《晨報詩刊》、《新月》月刊和《詩刊》上選了十八家詩人八十首新詩,編成一本《新月詩選》,從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見出新月詩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去世,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隨後,它也便銷聲匿跡了。 綜上所述,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著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他發出悲嘆:「一年,又一年,再過一年,新月望到圓,圓望到殘。」(《愛的靈感》) 到了1933年6月,隨著《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也就中止了。三、結語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連著的。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徐志摩——文化界的熱點 自從那個非同尋常的死之後,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熱點,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不說別的了,光他與幾個女人的情感糾葛,就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幾個女人中,張幼儀的名分最尊貴,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後離異。 徐志摩經歷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不少了吧,這只是中國的。 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通常人們總是說,婚姻後不怎麼融洽,離了婚反倒互相體貼。這些話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說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實情是,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 這正是張幼儀的賢慧,論者又會這麼說:太離譜了,怎麼就不想想,讓她說什麼好呢。說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離了,說不好吧,棄婦之外還得加個妒婦。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兒,叫別人奪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苦命人終於在去世前說了實話。她活了88歲,1988年在紐約去世。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由道布里幾齣版社出版。兩人關係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的父親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律學位,曾在紐約任律師。從1983年到1988年張幼儀去世前,她和姑婆談了五年,先寫成畢業論文,再充實成傳記著作。「姑婆看過我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會不會肆意詆毀呢?也不用擔心,作者反覆強調,張家始終以徐志摩為榮,張禹九臨終叮囑孫女,寫書時「對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這位爺爺,遺囑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禮上朗誦幾首徐志摩的詩。 起初她是懷著敬仰的心情來探索徐志摩與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實卻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質疑與憤懣,為姑婆所受的屈辱,為徐志摩的冷酷無情。 她萬萬沒有想到,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過去都認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現在知道了,這封信多半也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分居數年又有了子嗣,當時的情勢,沒有理由不讓張幼儀出國。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對家裡的責任。再沒有比張幼儀本人的這個解釋更為合理的了。若是思妻心切,他不會那樣去迎接她。三個星期後,輪船終於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著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把頭撇過去說:「你真是鄉下土包子!」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張幼儀也不甘示弱,輕聲脫口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倫敦、波士頓,以及後來在柏林那一段生活,過去總說徐志摩如何的仁義,如何的善良,現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對待張幼儀是很不友好的,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 兩人在波士頓住下,不久張幼儀懷孕,此時徐志摩正在瘋追林徽因,無暇顧及,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過後不久,徐志摩帶一位中國女留學生來家中吃飯,書中叫她明小姐。張幼儀發現,這位穿著毛料海軍裙裝的小姐,竟是裹過腳的。送走客人,徐問張,對這位明小姐有什麼看法,張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走來走去的徐志摩把腳跟一轉,好像張幼儀的評語把他的煩躁和挫折一股腦兒宣洩出來似的,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書名即由此而來。張幼儀是天足,徐志摩後來也很少穿西服,這只是一種象徵,象徵兩種文化的衝突,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 徐要馬上離婚,見張不答應,竟一走了之,將張一人撇在波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張的去向,卻不予理睬。只在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里走出,成為一個「穿西服」的、引人矚目的新女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台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這樣的,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不是說不定,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這本書的寫法,可謂新穎別緻。外國學者在寫法上的殫思竭慮,實在讓我欽佩,是嚴格的傳記,甚至是口述實錄,其勾人閱讀的興味,一點不亞於偵探小說。由一隻桃心木箱里的一件黑綢紗寫起,引出對家族史的興趣,結尾仍舊到那件黑綢紗,那隻桃心木箱。正文分兩條線索,互相交叉又互為表裡,一條是主線索,由張幼儀的敘述構成;一條是副線索,寫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與追求。「小腳與西服」這一命題,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詩人殞命 1931年11月上旬,陸小曼由於難以維持在上海的排場,連續打電報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張學良的專機飛抵南京,於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婦倆一見面就吵架。其中緣由較為複雜,據郁達夫回憶:「當時陸小曼聽不進勸,大發脾氣,隨手把煙槍往徐志摩臉上擲去,志摩連忙躲開,幸未擊中,金絲眼鏡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負氣出走。18日,徐志摩乘早車到南京,住在何競武家。徐志摩本來打算乘張學良的福特式飛機回北京,臨行前,張學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為了趕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協和小禮堂向外賓作的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講演,才於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郵政機飛北京。登機之前,他給陸小曼發了一封簡訊,信上說:「徐州有大霧,頭痛不想走了,準備返滬。」但最終他還是走了。因大霧影響,飛機於中午12時半在濟南黨家莊附近觸山爆炸,機上連徐志摩共三人,都剛屆36歲,無一生還。時年陸小曼29歲。 徐志摩(百科全書簡介) 摘自:http://www.90house.cn/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寧縣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19年他在海外得知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曾經『感情激發不能自已』過」,「國內青年的愛國運動在我胸中激起同樣的愛國熱」(1928年5月3日日記,陳從周《徐志摩年譜》)。是時,他熱心於政治經濟與自然科學,並接觸過社會主義的各種學說。 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熏陶下,他違背其父讓他當銀行家的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詩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發,不分方向的亂沖」(《猛虎集》序),1922年10月回國。12月起,在《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小說月報》和《晨報副刊》上大量發表詩文;參加由回國的英美留學生及其他人組成的「聚餐會」。隨後,在「聚餐會」基礎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社」。同時,他也加入了文學研究會。1924年,又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並任北京大學教授。這時的徐志摩,不滿軍閥混亂、生靈塗炭的社會現實,嚮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在「三一八」慘案中,他寫下詩《梅雪爭春》,用「冷翩翩的飛雪」中瓣瓣「梅萼」的「殘落」,象徵段祺瑞政府對愛國青年血腥屠殺的暴行。他在散文詩《嬰兒》中,用「在她生產的床上受罪」的產婦來象徵處於苦難中的中華民族,用「美麗的嬰兒」象徵他所盼望的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新政治」。 1925年3月至7月,歷游蘇、德、意、法諸國。他看到蘇聯戰後的困難狀況,產生了對蘇聯革命的恐懼。同年,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主編《晨報副刊》。這一年裡,他寫了詩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鱗爪》《自剖》《落葉》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創作最多的一年。1926年4月至6月,在《晨報副刊》上主編11期《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對新詩的藝術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在主編《晨報副刊》期間,徐志摩還與余上沅等辦了《晨報副刊。劇刊》,組織了關於「蘇俄仇友問題」「黨化教育問題」等討論。他明確表示「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他認為「列寧,他的偉大,……是不容否認的」,「但我卻不希望他的主義傳布。我怕他」(《落葉。列寧忌日——談革命》),道出了一個民主個人主義者在工農革命運動高潮中的不安。 1927年,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建立,使他由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單純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懷疑的頹廢」(《猛虎集》序)。此後他寫的詩,多是頹唐失望的嘆息。同年春,與胡適、邵洵美等籌辦新月書店。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秋後,任上海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教授。稍後,又任上海大夏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併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8年3月,《新月》月刊創刊,他一度擔任該刊主編。在他執筆的代發刊詞《新月的態度》中,認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造成了文藝的「荒歉」和「混亂」,提倡所謂「健康與尊嚴」的原則。在詩《秋蟲》里否定包括革命理論在內的一切「主義」;又在詩《西窗》里攻擊革命文學倡導者「借用普羅列塔里亞的瓢匙在彼此請呀請的舀著喝」青年們「滾沸過的心血」。因此受到了革命文藝陣營的嚴肅批判。1928年8月,詩集《志摩的詩》刪訂再版。9月至11月,他再度歷游英國、美國、日本和印度。19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並在1931年3月成立的筆會中國分會中被推選為理事。1930年冬,他辭去在南方的教職,抱著「另闢生活」的願望,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月,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8月,第三本詩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左右,徐志摩的思想始有轉機。山東「濟南慘案」發生,他表示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有血性的誰能忍耐」。1930年底翻譯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英國獨幕劇《墨梭林尼的中飯》。1931年9月,發表同情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烈士的小說《璫女士》,並在「左聯」刊物《北斗》上發表詩作。這對於當時國民黨「官辦文藝」是個很大的震動。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遇難。第四本詩集《雲遊》後由陳夢家編輯出版。 徐志摩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巴黎的鱗爪。我所知道的康橋》)《志摩的詩》和《翡冷翠的一夜》中的詩,大多是對於黑暗的封建勢力不調和的表現。在《大帥》《人變獸》《太平景象》等詩中用含蓄的意象表現了對北洋軍閥血腥暴行的不滿。在《先生!先生》《叫化活該》《一小幅窮樂圖》中,用鮮明的畫筆描繪了下層勞動者痛苦的生活畫面,表露了他的同情心。他又在《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灰色的人生》《再不見雷峰》等詩中顯示了他對阻礙個性解放與個人幸福的封建勢力的蔑視與抗爭。這些詩,生動地體現了青年徐志摩「那股不顧一切,帶有激烈的燃燒性的熱情」(郁達夫《懷四十歲的志摩》)。但也流露了他享樂主義的生活哲學和庸俗的生活情趣。《猛虎集》《雲遊》中的詩,卻是「抹去了以前的火氣」(陳夢家《紀念志摩》),用「圓熟的外形,配著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茅盾《徐志摩論》)。他反覆低吟著「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黯淡是夢裡的光輝」這樣低沉的調子,表露當時資產階級「枯窘」、徬徨的心理狀態。他的詩,確實可以說是「中國布爾喬亞心境最忠實的反映」(茅盾《徐志摩論》)。 徐志摩的詩大都是抒情詩,他善於用細膩的筆觸表現豐富複雜的情感。在《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中,以食蓮蓬為線索,運用中國傳統的比興手法,層層深入地刻畫別離的戀人相思的情感。《我等候你》這首詩詳盡地描繪一個男子自黃昏至黑夜痴情等待負心不至的愛人時極其複雜、矛盾的心理過程,令人從詩句背後感受到詩人政治理想幻滅後無可奈何的沮喪心情。徐志摩還致力於創造一種建築在現代漢語基礎上的新的詩歌語言,他的詩,如《殘詩》《偶然》《再別康橋》,語言自然、純熟,既是地道的口語,又經過藝術的提煉,獨具清瑩流麗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與詩歌媲美,由於較少形式上的束縛,更易表現他奔放不羈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都是久經傳誦的名篇。 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詩集外,有散文集《落葉》(1926)《自剖》(1928)《巴黎的鱗爪》(1927)《秋》(1931),小說集《輪盤》(1930),戲劇《卞昆岡》(1928,與陸小曼合作),日記《愛眉小札》(1936)《志摩日記》(1947)。譯著有《渦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爾小說集》(1927)《贛第德》(1927)《瑪麗瑪麗》(1927,與沈性仁合譯)。194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志摩遺集》5集8卷,校樣本今存北京圖書館。陳從周1948年編印的《徐志摩年譜》,上海書店1981年複印。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4年出版有梁實秋的《談徐志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出版梁錫華著《徐志摩新傳》。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 原文地址:http://www.90house.cn/gaozhongyuwen/20080307/370.html十大徐志摩研究學者 有些專家雖然對徐志摩研究資料的整理以及聲名的流布有很大貢獻,但在學術研究方面比較欠缺,甚至為零,他們將不列入十大學者的行列。這些人包括:梁實秋、王蕙玲、邵華強、宋益喬、劉心皇、胡凌芝、楊新敏、王遠舟、毛迅、傅光明、張琳璋、虞坤林等。而入席徐志摩研究十大學者的則是在各自研究領域有著絕對成就或者開創性的人物。 1、陳從周,建築學家,所著的《徐志摩年譜》是所有研究徐志摩的學者繞不開的一本權威著作,也是新文學史上第一部年譜著作。 2、梁錫華,海外華人學者,所著的《徐志摩新傳》問世以來,一版再版,書中首次披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為以後的徐志摩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方向。 3、韓石山,山西作協副主席,對徐志摩研究用力最勤的人,著有《徐志摩與陸小曼》、《徐志摩傳》、《徐志摩畫傳》,編有《徐志摩全集》、《徐志摩詩歌全編》、《徐志摩散文全編》、《徐志摩書信集》、《難忘徐志摩》等。 4、顧永棣,又一位徐志摩研究的「老黃牛」,著有《風流詩人徐志摩》、《煩惱結——徐志摩傳》、《徐志摩傳奇》,編有《徐志摩詩全編》、《徐志摩小說全集》等。 5、趙遐秋,教授,著有《徐志摩傳》,此書後被她的丈夫改編成劇本。夫妻倆以及潘百生先生合力編著了大陸第一部《徐志摩全集》,可惜不是太全,且錯誤太多。 6、劉介民,研究員,著有《類同研究的再發現——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間》,此書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徐志摩文學思想的淵源與形成過程,並在中西方文化之間為詩人找到了合適的定位。但整體上不夠細緻與精深。 7、風來滿袖,1982年生人,年僅25歲。著有《被隱喻的四月——徐志摩詩傳》、《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徐志東揭秘徐志摩》、《從徐幹到徐志摩——徐氏氏族文學史》,研究徐志摩的後起之秀,也是研究者中唯一的詩人,作品具有詩性的靈氣。 8、陸耀東,武漢大學博導,著有《徐志摩評傳》,專治新詩研究,所以對徐志摩的評價比較客觀。 9、劉炎生,暨南大學教授,著有《徐志摩評傳》、《浪漫才子徐志摩》。作品寫得比較粗糙,可能跟作者日進萬言的寫作狀態有關。 10、加藤阿幸,日本學者,著有《徐志摩詩歌的浪漫性和音樂性》,一部很優秀的學術著作,難怪我的導師總喜歡說漢學在海外。 |
推薦閱讀:
※徐志摩經典語錄50句
※徐志摩在巴里坤一首詩!
※徐志摩跟陸小曼的婚禮上 梁啟超怒斥道:你做學問不成 做人更失敗
※徐志摩那些刺痛人心的耳語
※徐志摩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