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脊柱退行性變的概述

脊柱退行性變是指人體脊柱隨著年齡的增長所發生的一種異常改變,通俗說法就是「脊柱老化」。

長按二維碼查看

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療:進展與爭議-病例報告

脊柱退行性變的概述

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和後縱韌帶骨化等疾病,它們均因脊柱發生退行性病變(衰老)或者長期勞損導致,表現在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脊柱結構失穩啟動人體自身修復功能,刺激骨質增生、韌帶增厚甚至骨化,致使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迫,或伴有脊柱小關節骨關節炎,最終出現功能障礙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可能是人體最容易發生退行性變的地方:頸椎退行性變從人20歲左右就開始發生,其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40~49歲人群50%以上可見頸椎影像學退變;而60歲以上人群幾乎100%都發生了頸椎退行性變。頸椎退變早期可以沒有癥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變日積月累,最終發展成骨刺、椎間盤突起等結構性改變,出現頭痛、頭暈、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等癥狀。

(一)椎間盤變性階段

頸椎間盤的退變從20歲開始。椎間盤的纖維環變性造成椎節不穩,引起並加速了椎間盤髓核退行性變。由於椎間盤整體的退變,頸椎穩定性下降。如果此時頸椎受到外傷、長期的勞損、環境刺激等因素情況下,就會發生頸椎病。

(二)頸椎骨贅形成和韌帶變性階段

 1、頸椎骨贅(骨質增生)的形成

椎間盤的退變,會導致椎間盤內壓升高、椎節失穩、頸椎應力分布不均以及頸椎平衡發生改變。這一過程中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不斷機化、骨化和鈣化,進而出現骨質增生。在骨贅的機化期,採取有效的治療是可以逆轉的,比如使用頸通顆粒等阻斷這種退變過程。骨質增生的發生部位,多見於頸椎的兩側鉤突,其次為小關節邊緣及椎體後緣,後期可延及整個頸椎。

2、頸椎韌帶的退行性變

頸椎的韌帶退變,與椎間盤的退變相伴發生。當椎間盤退變,頸椎失穩,韌帶就會發生代償性增生、肥厚和變性,主要涉及頸椎前縱韌帶、後縱韌帶和黃韌帶。頸椎韌帶的退變,限制頸椎的活動,導致局部活動僵硬;壓迫神經和脊髓,影響椎動脈血流量;誘發椎管狹窄。

(三)頸椎體退行性變階段

頸椎受損,致使骨膜上下出現血腫,此時纖維母細胞開始活躍,並逐漸進入血腫中,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如此反覆刺激,可在同一頸椎出現新老病變並存現象。隨著血腫的機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於椎體前緣的骨贅(骨刺)——這就是骨質增生的直接發生機制。如果骨贅朝向椎管、椎弓根發展,就會壓迫脊神經或硬膜囊,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壓迫癥狀。

(四)頸椎小關節退行性變階段

椎間盤、小關節、椎體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支架結構,以穩定椎體間的關係,其功能是三位一體的。由於脊柱呈垂直狀排列,越處於下位的椎體關節,其負重越大,也就意味著越易受累,越早發生退變。因此,頸椎4-7節最容易發生病變。

伴隨頸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小關節、鉤椎關節以及其它結構的正常關係也發生如下改變:

1.椎間孔上下徑變窄:

由於椎間盤退化變窄,上下椎體接近,故椎間孔的上下徑變窄。

2.椎間孔前後徑變窄:

當椎間盤變性時,由於頸椎的小關節面具有自前上向後下傾斜的解剖特點,上面的椎體即沿著這個斜面向後滑而發生半脫位,造成椎間孔前後徑變窄而壓迫神經根。

(五)退行性椎管狹窄階段

1、椎管狹窄的分類:

2、退行性椎管狹窄的病理變化:

 (1)中央型椎管狹窄椎管前後徑小於10mm即為絕對椎管狹窄。

 (2)側隱窩型椎管狹窄:側隱窩如果小於2-3mm,即可診斷。另外還可以看到關節突增生,骨贅形成,椎管呈三葉樣改變。

(3)椎間孔狹窄:標準的CT片上可以看到椎間孔狹窄。

腰椎退行性變

腰椎是人體軀幹活動的樞紐,過度的活動和超負荷的承載,使腰椎老化加快;在外力的作用下,繼發病理性改變,以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椎間盤內的髓核突出,引起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

 腰椎的退行性變包括以下內容:

 1、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

 2、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3、軟骨終板的退變

 4、腰椎體的退行性變

 5、腰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

 6、黃韌帶的退行性變

 7、其他韌帶的退變

 8、骨贅形成(或者稱為骨質增生、骨刺)

9、椎管的退行性變(退行性椎管狹窄)

其各階段病理機制參見前述頸椎退行性變的相應內容。

推薦閱讀:

肺癌概述
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概述
葛森療法概述
血證概述
五臟概述——肝

TAG:脊柱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