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史上最失敗的八大御駕親征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文:沙塵暴(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所謂「御駕親征」,說的是天子親自率兵去和敵人PK。

天子為什麼「喜歡」御駕親征呢?劉邦的理由是:「朕觀班中臣宰,多半而鬢髮斑白,無人掌師。寡人御駕親征,迎敵陳豨,除河東萬姓之災,免黎民塗炭之苦。」

也就是說,劉邦御駕親征,是因為大臣們大多老得頭髮都白了,無人帶兵打仗,他不得不親自出馬。

實際上,許多皇帝御駕親征,並非無人帶兵,而非要天子親自出馬不可,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麗,就不是這種情況,他的身邊,可是戰將如雲,李世績、李道宗、薛萬澈、程名振等等,個個都是有勇有謀的優秀分子,人人都能獨當一面,李世民對他們也並非不放心,而他之所以要御駕親征,是因為他覺得,親自出馬勝算更大。

其他「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大概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不少天子御駕親征,不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還輸得一塌糊塗,有的甚至把命都丟了,比如劉備,御駕親征為關羽報仇去打東吳,不但間接地丟了命,還導致國力大損,從此在下坡路上狂奔,把國家都害了。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總結說,皇帝御駕親征,免不了要對下面的將領進行干預,甚至大包大攬,讓將領們一切唯上,不敢作主,放不開手腳,打仗自然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還是輕的,更嚴重的後果,正在等著他們呢。所以還是老子說得好,「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1、漢高祖劉邦征匈奴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駐守馬邑的韓王信因與匈奴作戰敗多勝少,並向匈奴求和,劉邦懷疑他與匈奴勾結,致書責備,韓王信擔心劉邦要殺他,乾脆真的與匈奴約定一起進攻漢朝,並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與匈奴狼狽為奸,會師南下,把太原郡佔了。

韓王信謀反後,劉邦決定御駕親征。他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平定叛亂,二是趕走匈奴人。第二年夏天,劉邦親率32萬大軍,懷著必勝的信念,浩浩蕩蕩開往前線。

漢軍初戰告捷,在今山西沁縣小勝了一把。還等啥呢,乘勝追擊吧。前哨探軍劉敬說皇上千萬追不得,那是敵人的誘兵之計,劉邦哪裡肯聽,帶領先頭部隊一直追一直追,追到大同的平城,果然中了匈奴誘敵深入之計,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40萬大軍包圍在白登山。

七天七夜之後,糧草用盡,外無援兵,皇帝老兒眼看就要被包餃子,千鈞一髮之際,擅長陰謀詭計的謀士陳平死馬當活馬醫,出了個賄賂單于老婆的「餿主意」,沒想到枕頭風一吹,單于居然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放走了劉邦。

白登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長達近百年的欺負史開始了,逼得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用屈辱的「和親」政策換來一點安寧,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2、蜀漢皇帝劉備伐吳

公元219年,東吳孫權襲取荊州,把關羽殺了,惹怒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大哥劉備。

他忍了兩年。兩年後劉備稱帝,決定興兵伐吳,一為奪回荊州,二為關羽報仇。

至少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劉備不聽諸葛亮和其他大臣的勸阻,不但要伐吳,還決定傾全國之力,誓與東吳魚死網破。剛做皇帝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親率七十多萬軍隊(一說數萬)進攻東吳,先頭部隊很快奪取了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並順利拿下秭歸。

東吳大都督陸遜果斷實行戰略退卻,完全退出高山峻岭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蜀軍,並積極準備反攻,最後採用火攻,將劉備七百里連營燒了個精光,又集中兵力四處圍攻,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的死逃的逃,車、船等軍用物資損失殆盡,劉備連夜突圍逃到今湖北巴東東北,又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差點成了俘虜,若不是驛站人員焚燒潰兵丟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註定在劫難逃。

逃到位於奉節的白帝城後,劉備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敗」。

夷陵之敗後,新生的蜀漢政權遭到沉重打擊,多名大將陣亡,損失士兵、物資無數,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後,國內又叛亂四起,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花了五年工夫,才平定了那些叛亂,使國力恢復到勉強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3、苻堅淝水慘敗

苻堅是五胡十九國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前秦帝國在他治理下,走上軌道。他任用漢族一位平民出身的王猛當宰相,是他最大的成功。

王猛於375年逝世,這對苻堅的影響,猶如紀元前七世紀管仲逝世,對齊桓公姜小白的影響一樣。

管仲臨死時向姜小白所作的建議,姜小白大大的不以為然。王猛臨死時向苻堅所作的建議,苻堅也大大的不以為然。

王猛警告苻堅說:「國家的死敵不是晉帝國,而是雜處在國內的鮮卑人和羌人,他們的首領又都在政府中身居要職,有些更掌握兵權。我們最大的隱憂在此,必須早日糾正。」臨終時再強調這個警告:「嚴防鮮卑,嚴防羌。」

但苻堅是一個胸襟開闊,從不猜忌人的人。這種高貴的情操必然產生一種觀念,認為只要誠心待人,對方一定誠心待我。所以他對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將相,從不殺戮。甚至如鮮卑親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長姚萇,反而引為知己,寵愛有加,授給他們高等官爵和很大權柄。

苻堅統一北中國後,下一個目標是統一全中國——這是任何分裂時代,每一位英雄豪傑都具有的願望。383年,苻堅南征,命他的弟弟苻融率領步騎聯合部隊25萬,擔任先鋒。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的主力部隊,隨後續進,總共112萬人。縱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個雷霆萬鈞的數字。

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指晉帝國邊境重鎮壽陽(安徽壽縣)。

消息傳到建康(江蘇南京),像大地震一樣,東晉帝國大小官員一個個面無人色,宰相謝安更目瞪口呆,賴以抗敵救亡的大將謝石和先鋒謝玄,總共只有兵力5萬人。派遣緊急赴援壽陽的將領胡彬,也只有水軍5000人。用這一小撮膽顫心驚的部隊去抵禦112萬能征慣戰的強敵,其結果比雞蛋去碰石頭,還要明顯。

人心惶恐,不可終日。謝安不是靠才幹而是靠門第取得高位的,謝石是謝安的弟弟,謝玄是謝安的侄兒,政府大權,久在謝姓家族之手,皇帝司馬昌明不過是個木偶。謝玄向謝安請示軍機,謝安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只茫然說:「另外有命令。」

在意料中的當然不會有什麼另外命令。謝玄請人再去請示,謝安索性出城遊山玩水,以躲避必須答覆的壓力,一直玩到深夜才回。遠在上明(湖北松滋)的大將桓沖派遣3000精兵,入衛建康(江蘇南京),謝安也把他們遣回說:「首都已有準備。」

其實首都根本沒有準備,謝安也從沒有找過任何人商量如何準備。像一隻把頭埋在沙堆里的鴕鳥,謝安只把頭埋在宰相府里,不敢向現實張望。然而,他跟其他顢頇人物有一點不同,他有空前的好運氣。

謝石、謝玄既然在最高當局那裡,得不到什麼指示,只好統軍出發。將到淝水(東淝河),不敢再進。這時壽陽(安徽壽縣)陷落的噩耗傳來,軍心沮喪。提前出發救援壽陽的胡彬水軍,失去目標,向後撤退,而糧道又被切斷,胡彬向總司令謝石告急:「敵人強勁,我軍無食,此生恐難相見。」

偏偏這個傳令兵又被前秦兵團的巡邏隊擒獲,晉軍虛實,完全暴露,可以說一切不幸都落到搖搖欲墜的東晉帝國頭上。前秦兵團先鋒司令苻融看了胡彬的告急文件,向苻堅報告說:「晉軍既弱又少,一擊即破。我們必須迅速行動,才能一舉把它的主力摧毀,免得逃脫。」

苻堅這時才行軍到距壽陽170公里外的項城(河南沈丘),接到報告後,立即命大軍隨後急進,自己率領輕騎兵8000人,晝夜賓士,趕到壽陽跟苻融相會。遂即派遣部長級官員朱序,向謝石招降。

朱序原是晉帝國雍州(湖北襄樊)州長(刺史),被前秦帝國俘虜,他心中始終懷念故國。他秘密告訴謝石:「前秦如果百萬大軍集結完成,恐怕無法抵擋。但現在他們大軍在後,壽陽城內,只20餘萬人,你最好立即行動,如果能先擊敗先頭部隊,對他們士氣是一個打擊。然後再和大軍決戰,才有勝利希望。」

謝石決定照朱序的話孤注一擲,向淝水挺進。前秦兵團在淝水北岸構築工事,謝石派人告訴苻融:「你們領兵深入,當然為了求戰,現在隔河相峙,好像作長久打算,豈不有失初意。請向後稍退,讓我們渡河。」

強敵當前,弱小的一方竟敢渡河,只有天絕其魄的人才選擇此一死法。苻堅告訴苻融說:「等他半渡,我們用鐵騎衝擊,使他無一人生還。」於是,答應謝石的請求,下令退卻。

——紀元前七世紀春秋戰國城濮戰役時,發生過「退避三舍」的故事。晉國軍隊在楚王國強大兵力之前,後撤45公里,營陣嚴整,楚軍尾追不舍,始終無法突擊。晉國君主姬重耳在高處下望,看見他的部隊井然的秩序,感慨說:「這都是元帥郤榖的功勞,有軍如此,任何敵人都能克服。」

現在1015年後,前秦帝國也敵前退軍,而且是一種在絕對優勢下誘敵深入的謀略退軍。敵人既弱又少,還隔了一條使敵人不能立即發動攻擊的淝水,理應十分安閑而從容不迫。可是前秦帝國卻缺少一位郤榖,退卻令下,前秦兵團向後移動,想不到這一移動就像山崩地裂,不可遏止。

我們有理由相信,苻堅這個退卻命令,是他直接向全軍頒發的,所以全軍同時行動,亂鬨哄地變成排山倒海般狂奔,以致失去控制。謝石乘著敵人洶湧後退之際,毫無困難的渡過淝水,閃電般展開攻擊。

苻融親自出馬,繞著大軍邊沿掠陣,企圖阻止他的軍隊後退,可是坐騎忽然栽倒,竟被亂兵踐踏而死。朱序乘機在後高呼:「秦兵大敗了!」

前秦兵團本來是主動撤退的,到此竟一潰而不可收拾,互相奪路,向北逃命。苻堅隨著亂軍逃走,幾乎被流箭射死。

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此役,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4、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公元611年(隋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第二年八月,隋煬帝親率一百一十萬大軍,號稱二百萬,兵分十二路進攻高句麗,僅最後出發的隋煬帝御營就連綿80里,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卻在清川江遭到高句麗軍隊猛攻,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返回2700人。

第一次失敗後,隋煬帝又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再次遠征高句麗,不料禮部尚書楊玄感趁機謀反,擔心兩面受敵的楊廣被迫撤軍,回國鎮壓楊玄感叛亂。

楊玄感叛亂雖然鎮壓下去了,但國內已經危機四伏,對此隋煬帝似乎無感,以顧頭不顧腚的大無畏精神,又於614年下令徵召全國軍隊,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

這一次取得的戰果,僅是衝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隨後隋軍的供給線就被高句麗切斷了。好在高句麗第26任君主嬰陽王明白與「天朝」作對最終不會有好結果,主動請降,隋煬帝就坡下驢,接受請降後撤軍。

短短三年連續三次遠征高句麗,導致隋朝損失慘重,喪生者達數十萬,「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人民對隋煬帝的不滿達到極致,加上連年征戰導致國力斷崖式衰竭,民不聊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拿朝廷俸祿的將領也相繼叛變,朝廷已無力鎮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把火燒成燎原之勢。

五年後,隋朝滅亡。

如果說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有什麼「收穫」的話,那就是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的唐朝滅掉高句麗做了嫁衣。

5、宋太宗趙光義伐遼

公元979年,平定北漢後,做夢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打算借伐取北漢之勢來個趁熱打鐵,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他率軍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曾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卻在圍攻燕京時遭遇滑鐵盧,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遼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宋軍久戰不利。戰事激烈之際,趙光義親臨戰場督戰。遼軍統帥耶律休哥率部猛攻,宋軍被團團包圍,撤退之際又遭耶律休哥追擊,宋軍大敗,一萬多人戰死,倉皇南退,潰不成軍。

一片混亂之際,趙光義猛然發現自己成了「光桿司令」,眾將都不見了蹤影,而那些將領,也找不到自己的部下了。趙光義的近臣一下慌了手腳。讓皇上逃命要緊!近臣們到處尋找,終於找到一輛驢車,不由分說把皇上拉上驢車,駕車南逃。

命是保住了,趙光義卻於混亂之中中了一箭,兩年後箭傷複發去世。

高粱河之戰,宋軍丟掉的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全部成了遼軍的戰利品。

此次失敗,除了遭受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損失,更大的後果是嚴重挫傷了宋軍的自信心,相應地助長了遼軍的囂張氣焰,遼軍從此開始輕視宋人,之後二十五年,遼國對宋朝的戰爭從未停過,大大消耗了宋朝的國力;在北方,處於守勢的北宋處處被動挨打,而打他們的,除了遼國還有金國。

6、蒙哥汗圍攻釣魚城

公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琎﹑冉璞兄弟倆主持修築釣魚城,釣魚城成為控扼嘉陵江要衝的軍事重鎮,尤其是王堅擔任合州守將後,更是大規模修建城防,陝南、川北人民紛紛遷來後,釣魚城軍民達數十萬。

1258年七月,蒙古人的老大蒙哥領兵四萬,號稱十萬,兵分三路進攻四川,不到半年時間便攻佔了川西和川北大部分州縣,兵鋒直達合州釣魚城。

在別處勢如破竹的蒙古人沒想到,釣魚城成了擋在他們前進道路上令人頭痛的攔路虎。

第二年二月,蒙哥決定親自出馬,進駐石子山督陣攻城,對一字城和鎮西﹑東新﹑奇勝﹑護國等城門以及外城連續發動三個月猛攻,均被擊退。

到七月下旬,釣魚城已被圍攻半年,依然巍然屹立,而之前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再也未能續寫過去的輝煌,又是損兵又是折將,可謂丟盡了臉面。蒙哥汗更是羞憤交加,決定和釣魚城拼了。

在他的命令下,士兵們立即行動,很快,一座土台出現在離釣魚城500米遠的腦頂坪,台上插了一根高大的桅杆。一名士兵剛奉命爬上桅杆窺視城中動靜,宋軍就打來了石炮,雨點般的石炮正中腦頂坪土台,頓時台毀桅斷,蒙哥當即被飛石擊中,重傷倒地。

當王堅命令士兵將從大天池抓來的30斤鮮魚高懸於城頭給蒙古人看,當他又命人將幾百個白麵餅拋擲城下,向蒙古人宣告釣魚城兵精糧足,再守十年二十年也沒問題,你們就別做夢了,哪裡來回哪裡去吧,蒙哥倍感羞辱,傷痛發作而死,蒙軍灰溜溜北歸。

蒙哥死後,第三次蒙古西征戛然而止,蒙古內部爆發了爭奪汗位的多年內戰,蒙古帝國也四分五裂,分裂為元朝和四個汗國。

蒙哥死於釣魚城後,釣魚城又堅守了三十多年,最終因彈盡糧絕而淪陷。

7、明英宗朱祁鎮征瓦剌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敗退漠北。因為拳頭比其他部落硬,蒙古族瓦剌部吃掉其餘各部,成了老大,表面上與明朝和好,暗中卻積蓄力量,尋機舉兵犯明,企圖恢復元朝統治。

1449年,明朝權宦王振剋扣給瓦剌的賞賜,給了瓦剌首領也先「興師問罪」的借口,兵分四路進攻明朝。當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王振對明英宗朱祁鎮說,看來皇上您得御駕親征,才能剎住也先的囂張氣焰。對朱祁鎮來說,這個備受他寵信的閹貨的話就是聖旨,於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決定御駕親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和王振率領大軍從北京出發了。別看軍隊數量龐大,多達五十萬,但都是匆匆忙忙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加上不會打仗的草包王振包攬了一切軍政事務,而會打仗的隨徵文武大臣只能靠邊站,五十萬大軍像無頭的蒼蠅那樣,立時陷於混亂,剛一接戰就潰不成軍,逃到土木堡時被瓦剌軍包圍,饑渴疲勞的將士們倉促應戰,混戰之際,除了一位名叫袁彬的,朱祁鎮的其他衛士只顧自己逃命,來了個鳥獸散,朱祁鎮被俘,五十萬大軍戰死近半,文武官員近百人戰死。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人對明朝開始了大規模入侵,並以送還朱祁鎮為名,命令明朝邊關守將打開城門,兵不血刃地佔了不少城池,連續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兵部侍郎于謙竭盡全力,指揮軍民奮勇抗敵,最終擊退也先,保住了北京。

8、後金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

後金太宗努爾哈赤借口明軍殺了他全家,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於公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正月親率六萬八旗兵(據《東華錄》,努爾哈赤自稱三十萬,袁崇煥說約有十三萬)到達寧遠,勸降不成後於當月二十四日清晨對寧遠城發動猛烈進攻。

寧遠守將是當時默默無聞、之後大名鼎鼎的袁崇煥,他親自指揮守軍投擲火球、火把,焚燒敵人的牌車,給予後金兵重大殺傷,努爾哈赤一看,這樣下去咱們得完蛋,看看時間不早,已到二更時分,下令停止攻城。

又打了兩天,努爾哈赤仍然拿袁崇煥的堅城和大炮毫無辦法。那些八旗兵,雖然在當官的逼迫下不得不進攻,但一到城下扭頭就跑,跑得快的僥倖逃得性命,跑得慢的立即成了炮灰。

這樣的激戰進行了三天,後金軍傷亡慘重,攻城的器械毫無作用。隨著努爾哈赤的中炮受傷,後金軍只得撤退。

寧遠之戰,重創了初生的後金政權,打破了後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使袁崇煥一戰成名,三個月內晉陞為兵部右侍郎、遼東巡撫,蔭千戶;而努爾哈赤43年不敗之紀錄,也由此戛然而止,其威名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擊得粉碎。

此戰過後,努爾哈赤郁忿成疾,八個月後掛掉了。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年輕有為卻為何走向失敗
明朝最大的失敗是使漢族人失去了行動的方向
為什麼日本統治東亞的企圖註定會失敗
呂斌的失利是拳聯規則的失敗
三個錯誤抉擇導致陳勝起義失敗

TAG:失敗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