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士誾 | 以建為本:當代中國政治學研究範式取向

歡迎點擊上方「探索雜誌」,關注我們!

本文刊載於《探索》2017年第5期

摘要: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和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政治學從改革開放30年的變革取向,轉向到以建設為取向。「建」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方向。在這種取向中,中國的政治學始終要站立在中國的立場上,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的崛起而著書立說;要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和帶有中國情懷的語言表達中國學者的思考,要為中國的發展道路尋求自己的發展之路。以建為本,中國的政治學不是搞閉門造車,而是從世界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精華,結合中國的實際,闡述中國的政治學話語和理論體系。

政治學是時代的產物,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面臨的問題不同,政治學研究範式和取向也不同。今天中國處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中國的政治學研究範式就其基本取向而言,就是以建為本。也即,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學,以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服務。2016年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這不僅是對中國學術研究傳統的總結,也為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為作為社會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中國的政治學根本在於為黨和國家的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

1 堅持中國自己的基本立場

中國政治學的建設離不開廣大政治學研究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貢獻。但建設怎麼樣的政治學存在一個基本立場問題。什麼是立場?立場是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在複雜的社會中,每個人、每個政治學工作者處在不同的集團和流派下,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觀察社會、認識國家的態度。立場不同,對國家和政治的態度不同,自然產生出不同的政治學研究作品。這些作品對不同的階級、集團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和作用。改革開放中湧現出了不同的政治學家。一些政治學家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隨西方觀念而變,為西方國家政策而服務,自然遠離中國實際,不僅無助於中國的國家建設,甚至對中國的政治發展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也有的政治學學者抱殘守缺,不敢越傳統一步,因而同樣離開了我們這一時代的發展,終不能擔任起「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重任。而真正的中國政治學應應時代之趨勢而做,中國的時代之勢是中華民族復興之勢,走向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政治學研究立場必須要立足中國、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道路這樣一個基點,在這樣一個基點上著書立說。自然在這樣一個立場上,中國的政治學不是要為別的國家的成功作證明、做宣傳,也不是重招舊部,將那些被歷史淘汰的學說奉為圭臬。

堅持從中華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大的方向出發,在現實中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於西方,但它以科學和嚴謹的態度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儘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

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立場,也是每個中國政治學人的立場。中國政治學要堅持以人民為導向。正如習近平指出:哲學和社會科學「脫離了人民……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在此,中國政治學的建設同樣如此,以人民為導向,為人民服務是中國政治學和政治學工作者的導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有希望。當今世界,各種文化豐富多彩,各種思想觀念競相綻放。然而,任何文化或任何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一定民族群體或一定條件下的產物。不僅如此,在這樣一個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形成並泛濫的時代,它極易解構政治認同,帶來國家凝聚力下降的局面。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巨變,首先變在人們的政治認同上,而根源在於不少人選擇了「西方的自由主義」「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一句話,選擇了西方政治學,放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武裝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失去了靈魂,是時,各種慾望、感情、意志隨之蔓延,國家認同、政治認同隨之崩潰,國家變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並走向解體。摩根索指出:「意識形態是一種武器,它可以提高國民的士氣,並隨之增加國家的權力,而且正是在這樣做的行動中,它會瓦解對手的士氣。」反之,要想瓦解對手,同樣也需要通過意識形態。

政治學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學,甚至它是意識形態中的核心組成。政治學研究立場出現了偏移,勢必導致政治認同偏離。美蘇爭霸中,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輕取蘇聯。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且同樣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政治學始終沒有離開這個立場。然而,需要明確的是,現實中的中國政治學也有其他的聲音在發出。

各種思想流派也在敲打著中國政治學這一大門。應該說,在各種學派的觀點中有些獨特的觀點,可以開拓人們的視野,促進人們的思考,但中國的政治學必須是「中國的」。因此,「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必須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重大貢獻。

2 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

中國的政治學伴隨著中國古代國家的建立而建立。但真正的政治學學科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主要出現在近代。民國以來,中國從國外舶來了西方的政治學,湧現出如高一涵、張慰慈等一批政治學人。幾經周折,進入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政治學開始有了巨大發展。政治學的學科體系建立起來,各個學科門類不斷完善,各種政治學類的研究豐富多彩,各種新的政治學話語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中國的政治學在建設中不斷發展壯大。不過也要看到,目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依附性」發展的特點,也就是說中國政治學還有不少話語採用的是西方的話語。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新的時代和條件下,尤其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更需要中國政治學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用中國人接受的、帶有中國文化、中國情結、中國邏輯、中國概念、中國內涵等要素氣息的話語結構和體系來建設中國的政治學。

首先,中國「派」,也就是中國政治學獨特的見解和作風。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一定的時代給予一定的學說以一定的「派」。「派」即一定的風格或作風,是諸多學者、民眾長期實踐和凝練的結果,並通過這種「派」而形成人們的表達、思維和是非辨別的潛在秩序。「五四運動」前後開展的「新文化運動」將白話文推向社會,帶來了人們思想上的巨大進步,一掃傳統文化的頹勢之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思想和觀念,為不少先進的中國人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的方法指引著中國共產黨人發現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毛澤東思想以其特有的文風征服了無數中國人,並由此形成了中國政治學的新風格。鄧小平理論以其特有的敘述向人們講述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

其次,建設中國的政治學要有中國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學術命題是政治學研究中的最為集中的思想和智慧表達,是對諸多的國內和國外問題深入研究與了解的學術凝練。只有當它來源於中國的實踐,與中國文化相結時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並成為中國政治學、中國政治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力量。在中國政治學建立和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政治學發展了無數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學術命題。如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當代中國的「和諧發展」,乃至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命題都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案例。

建立中國政治學話語,必須要有血有肉,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就是中國政治學的血與肉。中國政治學要用中國的語言和話語構建鮮活的政治學觀點。這些觀點通過對事實的認識,能夠提出針對性的觀點。每個觀點入情入理,足以深入人心,啟迪思想。通過科學的學術觀點編織起中國政治學的篇章節點。中國的政治學也需要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推論,形成富有活力的學術肌肉,從而以其特有的思想脈絡和邏輯力量為公民、為國家、為民族立起判斷是非曲直、指導行為的巨大力量,從而使中國政治學充滿生命和希望。

中國的政治學需要有自己的學科體系。政治學的學科體系包括諸多子項。諸如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思想史、比較政治制度、國際政治、公共政策等等。每個子項自成一體,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不僅如此,這些子項各有自己研究的問題和議題。政治學體系就是靠這些複雜的子項以及子項自身或諸多跨子項的議題、問題等豐富多彩的研究引領時代風騷,不斷開闢自己的道路,填充新的內容。正是在不斷強健自己身軀中新陳代謝、吐故納新,實現中國政治學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的政治學要強健自身不是在獨白中建立起來的,而是在通過與外部對話、參與世界中發展起來的。並且也只有在不斷回應世界的挑戰中才能經風見雨,獲得真知,建立起具有世界意義的話語體系。在此,必須客觀地審視中國政治學。目前中國的政治學如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依然處在「聲音小」的狀態。如習近平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中國的政治學中不少關鍵概念、術語、表達、邏輯等等方面還存在著「依附性」發展的特徵。諸如今天中國的政治學所採用的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民族等概念不少是舶來品。而在一個由「舶來品」構成的知識和話語中是不可能建立起適應於中國政治發展的政治學體系的。不過在此方面,中國學界已經認識到了。新的術語和概念正在群策群力中提煉出來,打造成國際社會能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並引導著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習近平在上述講話中提到了不少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等等。尤其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於2017年3月23寫進了瑞士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中。這些新的概念凝聚了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智慧,為中國學者特別是政治學研究者樹立了光輝榜樣。

3 選擇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

今天的中國政治學是處在世界中的政治學。中國的政治學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而傳播到了國外,放在了國際學術舞台上,接受國際學術界的評價和分析,在經風見雨和面對世界的各種挑戰中發展自己。而國際各種話語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中國,影響到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在諸多的政治學話語襲來時,一種是對國際上的政治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封閉自我。這樣的政治學由於不能與外部的信息交流和對話,不能站在世界和比較的高度認識中國目前政治學的問題和發展走向;而當世界進入中國,為中國提出諸多的問題時,政治學方面的常識和概念極其貧乏,難以適應外部環境和發展的需要。筆者曾多次出訪加拿大、德國和美國,考察大學圖書館政治學類的藏書是訪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此頗有感觸。在西方國家的圖書館裡,對各國政治研究的圖書非常之多,甚至非常精細。可以說,西方國家的政治學者對國外,其中對中國的研究,真正體現出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知己知彼。而在中國的圖書館裡,我們對國外的研究,尤其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剛剛起步。中國的政治學要想在世界的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國際舞台上獲得影響力,脫離世界是萬萬不行的。而要做到這些,中國政治學要有更為廣泛的國際交流,要從世界的文化中尋求智慧和力量。封閉起來搞中國的政治學不是在建設中國政治學,而是在窒息中國政治學。

另一種是依附性發展,追隨西方或發達國家的政治學,發達國家政治學議題或問題就是中國的議題或問題,發達國家政治學家生產出來的術語、概念就是中國政治學的術語和概念。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治學中引用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政治學概念和術語。應該看到,這些術語對推動中國政治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西方的術語有西方的語境。語境不同,涵義不同。然而,這些並不妨礙中國政治學借鑒,即面對西方的術語和理論,中國學者完全可以嫁接改造,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政治學建設,進行新的解釋,使其適合於中國政治學建設的需要。1944年毛澤東就說過:「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

要在中國的土壤里生產自己的產品,既要學習和吸收別國的優秀成果,又要按照中國文化精神,選擇自己的表達思路,講清走自己路的道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治學界引進了不少國外的概念和話語,而不少概念和話語已經轉變到了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中。但在這些話語體系中,不少國外的話語體系背後有國外的道路選擇的內容。如果照搬這些話語,循著國外話語思路,自然也把國外的道路選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過來。如西方的功能主義政治學本質上是一種「多元主義」政治學,西方的新制度主義主張一種「制度決定論」,背後是一種「自由主義」道路的選擇。如果在政治學中處處將這些學說作為一種理論範式,不注意這些理論背後的道路問題,在中國的政治學話語體系中,就在潛移默化地按照西方的觀念「築路」。這裡並不否定西方話語中某些值得借鑒的方面,如功能主義政治學中的結構分析,今天看來在政治學的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樣,新制度主義理論對成本與路徑選擇的分析也有借鑒價值。但這些學術觀點不是哪裡都能用,並將其作為分析問題的「大前提」。相反,我們的前提是從中國實際的研究中得出中國的結論與中國的話語,並且按照這樣一種話語進行思考。政治學按照中國的話語去思考和推論,自然會涓涓溪水彙集成江河。政治學者通過自己的話語,探討自己的思路,彙集起來就是我們要走的中國路。習近平指出:社會科學的研究「強調民族性並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4明確中國自己的構建目的

政治學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逐漸產生出來的,也是在諸多政治思想家的作用下作為一種學科建立起來的。儘管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和政治學不是一個問題,前者帶有工具性特點,後者帶有學術性特點。但政治學的政治從來是現實的。政治學從根本上是為一定的政治服務的。就中國的政治學而言,中國的政治學同樣也是為當代中國的國家建設和政治發展服務的。具體而言,當代中國正處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的政治學就是為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服務。就是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中國的政治學理論就是要通過自己的理論特點,發現中國現代國家建構中的規律和規則,使其能夠成為中國國家建設和政治發展的理論指南,目的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國人民真正富裕起來。不可否認,為實現這個目的,中國的政治學發展要借鑒其他國家的一些優秀文化成果。但借鑒不是照搬,而是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方向上對待國外的成果。

不可否認,在理論的探討上也存在著爭論和思考。沒有批判精神是不會產生原創性產品的。但只有批判沒有建設,同樣也不會使原創性產品真正發揮它的前沿和引領作用。而這些都來源於政治學的目的應該是明確的,這就是為中國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服務。如果政治學研究離開這一根本,不是建構而是否定,中國政治學研究也就離開了它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學的產品也就成為了一種「炸藥包」,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失去了為國家服務應有的政治素質。

5 結論

中國的政治學必須是用來為中國的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服務的政治學。從改革開放中國開始恢復政治學學科以來,中國政治學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政治學從求變轉向了求治。這裡的「治」是治理,是建設。建設和完善我們的國家,善治和善建我們的國家是中國政治學的重要任務,建設中國特色的政治學是中國政治學的本質規定。


推薦閱讀:

錢理群:現當代中國社會的遊民問題
當代中國人應更新的十種婚戀觀
關於當代中國法學新思潮述評
當代中國行政價值觀建構論綱

TAG:中國 | 政治 | 政治學 | 當代中國 | 當代 | 範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