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的變遷與「儒」的起源

儒學  20世紀中,世界和中國都處於歷史上變動最劇烈的時代,不僅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傳統社會已經消失,整個人類都在大跨步地邁進現代社會。拿儒學的發 展來說,世紀之初,儒學還安坐在龐大中華帝國的官學位置上,它不僅是最正宗的意識形態,它所外化的禮教體系還支配著社會道德與民間習俗,曾幾何時,辛亥革 命成功,帝制社會瓦解,儒學失去了政權的依憑,地位迅速下降。及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儒學在先進思潮的批判中聲名狼藉,差不多成了「封建保守」的同義語。以 至於很多中國人開始遺忘了。  但儒學這樣一個對整個民族的精神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思想體系,一個有著深厚內涵和多層面結構的文化系統, 是不能用強烈情緒化的政治批判手段加以消除的,只要它有真理的成分和民族的特色,它就會被實際生活保留下來;只要它有適應社會需要的內容,它就會被實際生 活發揚起來,隨著東亞經濟的騰飛,儒學文化圈的意義被東亞人和全世界重新審視和認識,隨著文明危機與文明轉型討論的日益深入,儒學的國際意義和未來價值得 到人們更多的闡發。因此有必要回顧儒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儒學是一個相當寬泛而駁雜的概念。說它寬泛,是指它網羅宏富。舉凡中國歷史上 與以孔子為宗聖賢師的思想學說以及以《六經》為圭臬的傳注訓釋學有關的人物、思想、典籍均在其中;說其駁雜,是指儒學除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外,還與諸家 學說和外來學說互相交融,取長補短。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官方主要意識,它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論他是否 信奉儒家學說,不論他是否閱讀過儒家的經典,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都有儒家思想影響的痕迹,事實上,儒家學說已經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是一個民族的文 化標誌、文化符號。   「儒」的起源

  什麼是「儒」,世人知其底細者並不是很多,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有一篇文 章,題目是《原儒》,提出了一個「題號由古今異」的著名歷史見解,認為「儒」字的意義經過了一種歷史的變化,從一個廣義的、包括一切方術之士的「儒」,後 來縮小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狹義的「儒」。  也就是說,「儒」的稱謂在孔子之前已經存在,按照胡適的推斷,它是一種職 業,類似於猶太教中的祭師和伊斯蘭教的阿訇。它是順應中國人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形式而產生的。儒者精通所在地區多年形成的喪葬禮儀,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相 對獨立的職業,可以等同與術士。由於所從事的喪葬禮儀的職業地位並不高,故而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便是儒的本意——柔。  按照胡適的 分析,儒者階層脫離直接勞動後,成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社會階層,同時由於職業的需要,原本不複雜的禮儀變得越來越繁瑣,就需要一個專門的智者階層 來掌握。殷人極端重視宗教禮儀,正是殷商時期宗教情懷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結合,儒者階層越來越龐大,地位也逐步升高,既掌握了社會文化的主流,又演變成與王 朝利益密切相關的特殊階層。由於如此,在殷周代際更替之時,才會看到儒者是殷的遺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行殷的古禮,逐漸成為教師,從事治喪、相禮、教學 的各種活動。  西周政權鑒於殷民的反抗,將其集中於宋、衛、魯、燕、齊等地,並把姬姓王族中最為可靠和最為得力的親屬分封到這些地方。 殷民被分而治之後,反抗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不過周王朝此時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重建規範與制度,從西周初年的周人的文化狀況看,單憑自身的努力是 無法達到的,於是經過一段磨和,周公對於儒者的地位也給予了極高的重視,殷人開始幫助周公制定禮儀制度,這就是孔子曾認為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宣布「吾從周」的由來。  西周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儒者逐步擺脫亡國的陰 影,逐漸認同了周統治,並在他們的努力下,使周人在制度建設上沿襲了殷商的體制。但是周公制禮作樂並不是簡單地對殷人制度進行模仿,而是有所創新和革新 的,儒者根據殷亡的教訓與現實需要,調整了制度規範的某些方面。而這種創造,便構成了王國維所說的殷周之際的大變革:「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 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時期,這些被視為殷商遺民的儒者,除了 個別人物不願與新政權合作外,絕大多數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周的制度建設,他們所信奉的理論成為了官方的政治學說,即儒學成為了官學,由儒者主持國家的治 典、教典和禮典,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憂萬民」;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均萬民」。   儒學成為官學,他們以道德為本位進行政治設計,其核心是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等級秩序,強調的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等原則, 但是忽視了諸侯國與國人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周禮·大宰》的利益,一旦天子的素質出現問題,王道衰微,儒者的純道德說教就會蒼白無力,官學形態逐漸向 多元化的私學轉變,中央官學中一些人紛紛離開周王室,或奔赴各諸侯國為諸侯服務,或在民間潛心學術。正如孔子說的「天子失學,學在四夷」,也是時諺所謂的 「禮失求諸野」。


推薦閱讀:

儒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儒學需要正本清源
《明儒學案》卷十六
韓國儒學史的「千日之戰」:四七論辯(1)
善讀「論語」-前言1:儒學是現代化的障礙嗎?

TAG:儒學 | 起源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