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簡介
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於十三年奏准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准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二十九年,清政府曾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幣均充作軍餉,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鐫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戶部在天津籌建製造銀錢總廠,於光緒三十一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於光緒三十二年試製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又試製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製作都極精美,有標準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製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製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鑒定方法 鑒定銀圓的首要條件是熟悉錢譜和重視普品,這是鑒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熟悉錢譜,對各種銀圓的形制,圖案做到心中有數。多觀察研究普通品種的銀圓,可以了解機制銀幣的基本特徵,對銀圓的銀色,邊齒,包漿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為準確的鑒定銀圓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從具體方面談談銀圓的鑒定要領以及我自己在收集鑒定銀圓中的一些個人體會銀色 銀色,即是銀圓呈現出的金屬色彩。真銀圓的銀色白色中透著滋潤,光澤柔和,顏色中透出一種自然沁色。假銀圓雖是白銀製造,但是由於金屬成分的配方,它的銀色和老銀圓有著差異,一般是白里透著青,光澤較強,顏色生硬刺眼,用行話說:就是帶「賊光」。這一點通過多觀察,比較容易掌握聲音 敲擊真銀圓,聲音的頻率較低,會發出綿長柔和悅耳的聲音。假銀圓由於金屬成分配方的問題以及製作工藝的不同,它的聲音總是比較尖細,聲音的頻率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真銀圓也有聲音不好的情況,俗稱「啞版」。聲音,只是鑒定銀圓的依據之一包漿 銀圓的包漿是銀圓在流通使用的過程中,表面因氧化而產生的一層深色附著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狀很穩定,不容易掉色。現代的假銀圓採用電腦、紅外線掃描等技術製造模具,其重量、圖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漿對於銀圓的鑒定顯得尤為重要。經我多年收集銀圓,觀察總結髮現:真正的包漿在高倍放大鏡下,顯示其包漿附著物的狀態比較疏鬆,呈油汗狀物堆積,層次色澤非常豐富,這種現象在銀圓的文字、圖案、內齒的空隙中尤為明顯。現代的假銀圓,為了克服它銀色賊亮的毛病,往往會用化學或者其他的方法給做上一層假包漿,這種假包漿在高倍放大鏡下,顯示出顏色單調、層次平淡,它實際上就是表面發生化學變化產生的顏色變化而已。掌握此要領對鑒定銀圓非常重要邊齒 銀圓的邊齒有兩大作用:防偽和防止盜取金屬。在銀圓的鑒定中,邊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現代高仿銀圓的一個共同的致命弱點就是邊齒過不了關。真銀圓的邊齒整齊均勻、略帶弧型,邊齒細看好象是由兩根細線組成一樣。一般的邊齒都有自然的磨損痕迹,在邊齒內一般有包漿,即使你洗幣也很難洗掉。假銀圓的邊齒不太整齊,不夠均勻,不帶弧型,很生硬,邊齒內多有較新人為加工痕迹。多加觀察,不難發現。機鑄紋 機鑄紋是機制硬幣在衝壓成型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紋理。在硬幣品相級別的評定中,機鑄紋的表現狀態是影響定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機鑄紋鑒定銀圓,一般收藏愛好者都不太熟悉。在此,我先介紹一下機鑄紋的產生原因及其特點:銀圓的製造機械是壓力很大的液壓機械,當銀幣的胚餅放入鋼模後,機械向鋼模施壓,由於模具的體積是一定的,胚餅在模具中受到巨大的壓力後,只會從鋼模的中心向四周延展,從而產生一種從胚餅的中心(銀圓的圓心)向圓周發散狀的細微紋路,這就是機鑄紋產生的原因和過程。現代假銀圓雖然有的也是機器衝壓成型,但由於其現代機械的先進條件,使它的壓力遠遠達不到真銀圓製造的壓力,所以很難產生機鑄紋。真銀圓,帶光銀圓的機鑄紋一般都非常明顯。即使有使用磨損的銀圓,雖然大面積的機鑄紋已經不明顯,但是在銀圓的內齒周圍,由於有內齒的保護,機鑄紋不容易被磨損掉,只要仔細用放大鏡觀察,仍然是不難發現機鑄紋的遺迹。注意改刻 在現代的假銀圓中,還有一種是用真銀圓改刻而成的偽品。它一般是用普通銀圓改刻成相近的珍稀版別。由於改刻的幣體本身是真的,改刻的部位一般都比較小,又常常在改刻處做上偽包漿掩蓋痕迹。容易使人忽略,麻痹性比較大,希望引起泉友們的注意。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北洋34年、29年改刻成北洋25年、26年的;江南甲辰改刻其它稀少年份的;甲辰「CH」版改刻「TH」版的;四川銀幣普通品改刻「點金」的;真品大頭改刻簽字版的;小頭六角星改刻五角星的;湖北光緒改刻安徽省的…等等。鑒定這類偽品的要領是一定要熟悉圖譜,多做細緻的對比和觀察,因為不同版式的銀圓,除了改刻了關鍵部位外,在其它的文字和圖案上總有細微的差別,就是改刻的部位的風格和銀圓的整體也有一定的差異,只要仔細觀測和總結,是不難鑒定的。
推薦閱讀:
※價值百萬銀元拍賣騙局匯總
※西班牙銀圓價格
※珍稀銀幣|徘徊於真假之間的北京學區房
※2018年永欣拍賣精品推薦:墨西哥鷹洋幣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