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字書(2)
06-28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文字學方面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早一部以漢字的形音義為對象,分析字體,考查字源,辨釋音讀、解說字義的字典。《說文解字》誕生後,中國才逐步發展出一整套具有民族色彩的語文學科──中國文字學來。《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許慎在自序里述說編纂《說文解字》的旨趣,並把此書何以名為《說文解字》作了說明。他說:「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指的是整體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結構中既有表形、又有表聲的合體字,也就是所謂的「形聲相益」了。因此許氏把此書名為《說文解字》,後人簡稱為《說文》。《說文》有嚴整的體例,書中以小篆為主體。從字體結構出發,根據不同的偏旁,分為514部,把9,353個篆文歸入這514個部首之中:「分別部居」、「據形系聯」。這一偏旁部首編字法,成為後世字典編纂中字目排序的主要方法,是當今「部首編排法」的始祖。《說文解字》的特點是由字體的分析上建立起一套漢字的形聲系統,依據以形為主,由形入手進而因形說音說義。許慎分析字體根據「六書」說。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異體,則列其下,名為「重文」。 《玉篇》 古代字書的編纂,在前述《爾雅》、《方言》、《說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服務於實際需要的方向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一些韻書的陸續出現,而以楷書為依據,對《說文解字》的部首略有增補(比《說文》多兩部),部首排列次序按照義類相近程度安排,並運用「反切」注音的第一部楷書字典──南朝顧野王(519至581年)編纂的《玉篇》於梁武帝九年(543年)誕生。《玉篇》的出現使我國古代的字書在注音和釋義方面都有了明顯的突破。此後在唐宋之間也曾出現過一些正字法的字書。用標準字體,使用規範楷書逐漸成為字書編纂的路向。原本《玉篇》收字16,917字,凡三十卷,比《說文》多7,564字。它的編纂參照《說文》,但與《說文》不同。《玉篇》對字只釋音義,不再採用「六書」說分析字的形體,每字先以反切注音,再解釋字義。不講求本義,多義字把它一一列出。這與《說文》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廣韻》 《廣韻》在中國傳統語言學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韻書。凡是涉足中國音韻學的人,都免不了跟《廣韻》打交道。韻書的生成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佛經翻譯的需要,使韻書開始出現。韻書始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陸法言在顏之推等學者的推動下,參考古今韻書,在隋文帝仁爵元年(601年)編成《切韻》五卷。《切韻》是中國韻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之作。唐宋以後各種韻書及詩韻,都是繼承《切韻》系統。可是《切韻》久已失傳,經過唐天寶年間(742至756年)孫費改訂為《唐韻》,隨後李舟又訂正《唐韻》作《切韻》,調整詞目次序。孫、李的韻書也已佚失,只剩殘卷。最終到了宋代,才由陳彭年等奉詔加以增廣,編成了集前代韻書大全的《廣韻》,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全書五卷,分206韻,其中193韻來自《切韻》,因此,後世言及《切韻》系統,就都以《廣韻》一書為代表。《廣韻》收字26,194,其中不少是奇字、怪字、冷僻字,注文191,692字。《廣韻》現行版本,多在韻目下註明「獨用」或「同用」,這大概反映當時讀音的實際情況,《廣韻》以後的韻書,多沿襲此原則。《廣韻》是我國現存最重要、最完整的一部韻書,它保存了魏晉唐宋間的語音,即現在一般所說的中古音,這就為探索上古音系和認識現代語音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也為認識當今方音與古代語音的繼承發展關係架起了橋樑,成為研究漢語語音發展、乃至整個漢語發展必備的工具書。 (語文雜議.之十五,作者為語言學家、暨南大學教授詹伯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建築的選居與擇日之謎
※古人捕蟬有什麼用?
※古代死都不能做的四件缺德事,否則霉運上身,死後也不得安寧
※夏商周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古國名中為什麼「商」很少被後世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