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前歷史6

17章 齊桓公


齊桓公依靠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國強兵壯,他覺得稱霸的時機已到。在當上國君的第五年(公元前六八一年),他對管仲說: "現在咱們兵強馬壯,可以會合諸侯了吧?"管仲說:"如今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和晉國,都擁有強過我國的實力,可他們都沒有能夠稱雄於世。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們只知擴張疆士對周王室卻不尊崇,更不懂得借用天王名義號令天下的好處。您如今用『尊王攘夷』相號召,就會在諸侯中樹立威望。" 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時至高無上的地位,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蠻、夷、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害。齊桓公聽管仲這麼一說,便問:"那該怎樣做呢?」管仲回答說:"宋國剛經過內亂,至今各國諸侯還沒有承認宋國新君的地位。而周厘王剛剛即位,我們不妨遣使前去周室一來去朝賀,二來請天王下令,讓諸侯承認宋君的君位。只要天王同意,我們就可以藉此機會召集諸侯了。"齊桓公便依計行事,派使臣朝見周厘王胡齊。

周厘王剛即位,見強大的齊國前來賀喜,心裡說不出多高興。前面講過。因為到春秋時代,許多諸侯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了。就把召集諸侯承認宋國君位這件事,派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得到天王的授權,便通知各國諸侯,本年三月初一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東阿縣北)大會諸侯,共同確認宋國君位。

宋國的君位為什麼要得到確定呢?因為宋國大將南宮長萬打死了原來的國君宋閔公,並立宋閔公的堂弟公子游為國君。宋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逃亡國外,後來他聯絡國內各大族,把公子游殺死。趕走南宮長萬,身任國君,這便是宋桓公。

管仲就借著宋桓公剛即位,需要諸侯確認這個機會,讓齊桓公打著天王的旗號,會盟諸侯,當上霸主。

會期臨近,宋桓公早早就來了,對齊桓公發起這次會盟表示感謝。第二天,陳國、鄭國、蔡國的諸侯也陸續到了,但是到了二月最後一天其他諸侯還沒有來。齊桓公對管仲說:"諸侯沒有來齊。改個日期吧:"管仲說:"第一次會合諸侯,怎能再改日期?『三人威眾』,現在已經來了四國可以開會了。"

三月初一,大會按時舉行。五國諸侯會面敘禮畢。齊桓公說:"我奉了天王的命令。會盟各位,一起商量

怎樣扶助王室。今天這個大會, 得先推選一位盟主來主持大事,請大家公議。"這時,幾位諸侯交頭接耳議論開了,因為宋國以前還算有些實力,可現在連宋君的君位還要靠各國來確定。怎麼能當盟主呢?正在為難,陳宣公起來說:"天王把會合諸侯的使命交給了齊侯,齊侯為盟主是順理成章的事,就由齊侯當盟主吧。"各諸侯都表示贊同。齊桓公謙讓一番;就順勢地坐到盟主的位置上去了。他率領大家先向台上虛設的天王的座位行禮如儀,然後宣讀了盟約。盟約約定,尊重王室,扶助弱小國家,共同抵禦夷狄入侵;還寫明若是哪一個國家違背了盟約,其它各國要聯合起來,共同討伐它。對盟約的內容。各國諸侯都表示同意,歌血為誓。接著,管仲走上台來,對大家說:"魯、衛、鄭、曹四國不聽天王命令,不來參加大會,這是對天主的不忠,應該討其不敬之罪。"齊桓公接著說:"敝國力量不足。請各位多多幫忙。"陳、蔡、邾三君齊聲說:"一定照辦。"只有宋桓公一聲不吭。

宋桓公回到住地,對大夫戴叔皮說:"齊侯仗著自己強大,全不把我放在眼裡,剛剛當上盟主,便作威作福,這怎麼得了!"戴叔皮說: "齊國著稱雄天下,宋國先受其害。咱們這次只是為了確定您的君位而來,如今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管他別國如何?咱們回去吧!"宋桓公聽了。急忙收拾行李,連夜走了。

宋桓公不辭而別,惹得齊桓公大怒,要派兵去追。管仲說:"我們本來是請人家會盟,人家走了,我們派兵去追,沒有這個道理。再說宋國遠,魯國近,不如先去討伐魯國。"齊桓公問:"如何去打呢?」管仲說:"我們如果先去攻打魯國的附庸遂國。魯國一定害怕。然後再派人去責問魯國。大兵壓境。魯國敢不來賠禮道歉嗎?」於是,齊桓公親率大軍政盯遂國。魯庄公得知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大臣施伯和曹劌都主張和好。正在這時候,齊桓公派來送信的人到了,信申責備魯庄公不去北杏會盟。魯庄公複信答覆說:"開大會的時候我正好生病,沒來得及參加,實在抱歉。如果您把軍隊撤回齊國境內。我馬上就去會盟。"齊桓公接到回信。非常高興。就撤了兵。

魯庄公帶著曹劌去齊國會盟,只見會場的前後左右都布滿了士兵。氣氛十分緊張。魯庄公見這陣勢。先就膽怯了,上台階的時候。兩腿直發軟;曹劌鎮定自若地手提利劍,緊跟在魯庄公的後面保護。齊、魯兩君見過面,一位大臣捧著一盤牛血上來,請兩位國君歃血立盟。按照當時的規矩,立盟約的人為表示誠意要把牛血塗在嘴唇上,兩位國君剛要伸手沾血,只見曹劌搶上前一步,扯住齊桓公就要舉劍。管仲急忙跑上前來,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齊桓公,厲聲質問曹劌:"你要幹什麼?"曹劌說:"魯國連年戰爭,己瀕臨絕境。你們不是說要扶助弱小國家嗎,為什麼不替魯國想想呢?"管仲問:"那你想怎麼辦?"曹劌說:"齊國憑藉著力量強大,欺負弱小的魯國。我們的汶陽之田被你們佔去,今天就請你們還給我們,否則我們絕不訂立盟約!"管仲回頭對齊桓公說: "主公,你答應吧!"齊桓公見曹劌的劍在眼前晃來晃去,忙說:"我答應!我答應!"曹劌這才收起寶劍,轉身接過裝牛血的盤子,請兩位國君歃血。曹劌又對管仲說:"您是齊國的相,我想和您歃血,請您擔保實現貴國國君的諾言。"齊桓公說:"無須如此,我向你起誓。"說完便面對曹劌手指天空說:"讓上天作證,我一定退還汶陽之田"。曹剔見桓公對天立誓,便向齊桓公拜了兩拜。

會盟結束以後,齊國的大臣們很生氣,都要求齊桓公把魯庄公殺掉,好出這口窩囊氣,然而齊桓公卻不同意。他心裡想:"土地與信用比起來,信用是更重要的。有了信用,才可以稱霸,霸業既成何患無?用不著為一小塊土地耿耿於懷。"他對大臣們說:"我既然答應人家了,說話要守信的!"大臣們只好作罷。第二天,齊桓公擺下酒席,送魯庄公回國,並且就把汶陽之田如數還給魯國。魯庄公帶著曹劌,興高采烈地回國了。

諸侯們聽說這件事。齊桓公講信用的風度今他們敬佩,都想與齊國示好。衛。曹兩國也派人來賠禮道歉,並且請求會盟。齊桓公就請他們一起去討伐宋國。

周厘王二年(公元前六八0年),齊桓公派使臣去周天子那裡告狀,說宋桓公無視天子威嚴。不聽號令,請天子出兵,討伐宋國。周厘王答應了齊桓公請求。出兵浩浩蕩蕩,開到了宋國邊界。大夫寧戚對齊桓公說:"主公奉天子的命令,討伐宋國,最好是先禮後兵。您讓我先去勸宋桓公認錯求和,不是更好嗎?」齊桓公一心想讓各國諸侯對他心悅誠服,便傳令軍隊暫不進攻,讓寧戚去見宋桓公。

寧戚見了宋桓公。深深地行了個禮。宋恆公毫不理會,視而不見。寧戚見此情景,抬起頭來長嘆一聲,說:"宋國真危險啦!"宋桓公說: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寧戚不答話,卻問宋桓公:「以您的看法。您和周公,誰更賢明?」宋桓公回答說:"周公是聖人。我怎敢和聖人相比吶?」寧戚說:"周公在周朝最強盛的時候,尚且禮賢下士,曾經 『一飯三吐哺』,您可是怎麼做的呢?宋國這樣混亂,國內接二連三發生殺國君的事情,您的君位並不牢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恐怕也有人不願意到您這兒來。常言說:『君子不履危國』,何況您還如此驕傲呢!宋國的處境還不危險?」寧戚這一番話說動了宋桓公,忙說:"我的見識淺薄,先生不要介意。"寧戚說:"如今王室衰落,諸侯互不相識,篡國殺君的事常常發生。齊侯看著天下這樣混亂下去心中不忍,奉了王命,在北杏會盟諸侯,幫助您確定了您的君位,訂立了盟約。不想字跡末干,您就暗地裡跑掉了。您的眼裡還有天子位置嗎?現在天子大怒,派齊侯興師問罪。您不服從天子的命令,現在又和天子的伐罪大軍對抗,觸犯了眾怒在後,哪還用戰場上兵戈相見,戰爭的勝負不是明擺著嗎?」宋桓公忙說:"請先生教我個好辦法?」寧戚說:"依我看,您不如準備些禮物,和齊國會盟,這樣天子和盟主見您已知認錯,仗就打不起來,宋國就沒有憂慮了。"宋桓公說:"眼下齊國兵馬已到,求和是不是晚了呀?"寧戚安慰他說:"齊侯一向心胸寬廣,不會計較的。您看,魯國沒去開會,後來認錯了,齊侯不但和魯國訂了盟約,連汶陽之田都退還了,何況上次會盟您還參加了呢!"宋桓公忙派使臣,帶著禮物,和寧戚一起到齊桓公那裡去認錯求和。

齊桓公很高興,將宋國送來的禮物,交給天子的使者,讓他獻給天子,並同意了宋國重新入盟的請求。

周厘王三年(公元前六七九年),齊桓公再次約會沒有去北杏會盟的衛國、鄭國、陳國以及中途跑掉的宋國,在部地(今山東范縣西南)會盟。於是,齊桓公便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18章 管仲


管仲的祖先曾經是名門望族,其父管庄曾作過齊國集團的高管,後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很貧窮。為了謀生,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進入齊國的管理層,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國CEO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按照長子繼位的傳統,太子諸兒成為齊國集團新CEO,是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

幾年後,齊國集團內亂終於爆發,齊襄公被殺死。經過激烈的鬥爭,鮑叔牙說服了齊國高管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新CEO,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急於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總經理(齊相)。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

「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

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願意為國家出力。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後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麼辦呢?」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鬥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

由於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為總經理(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周王室乃至眾諸侯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仍然謙虛謹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評 述

反觀管仲的一生,令我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推薦,也就沒有管仲的豐功偉業。從鮑叔牙在他不得志時的幫助和理解,到向齊桓公推薦為相,再到後來一直默默輔佐管仲,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幫結派保護自己的小利益,朋友應該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發展。所以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友也」。

應該說,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論的實踐者。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首先是得民心,人民願意擁護和服從領導者,領導者的政令才能流暢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導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願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導者。而愛惜百姓的基礎就是大家跟著領導者一起行動,只要聽從領導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生活逐步好起來。所以,管仲富國的辦法,首先是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他把做這些工作的人和知識分子並列為四民,他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些人都是國家的支持,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他提倡讓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雜,讓他們專心於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根據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會互相攀比和詆毀,每個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個組織才能有序地高速運轉。管仲認為,國家富足的同時一定要強兵,兩個方向同時邁進才會保障國家的富足長久持續。他的辦法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就是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把政治上的組織和軍事上的組織統一起來。這樣,軍令可以暢通無阻,組織制度可以高度統一。但軍隊的強弱還要靠兵的素質。打仗一定要調動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銷售隊伍和市場隊伍可以保證公司業績的穩步上升。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把公司內部的管理和運營部門的管理組織統一起來,這樣大家才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意識;其次,一定要調動運營部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訓練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將公司的產品和形象售賣出去,取得良好的業績。管仲採取的「三選」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輩韓非所主張的「循名責實」和「綜核名實」。每一次選拔就有一次考核,這就是綜核名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面試和績效考核。一個人擔任某項職務,這個職務就是名,擔任這項職務的人就是實。他既然擔任了這個職務,他就應該做出這個職務所要求的成績。如果他做出成績,他就可以得賞,如果他做不出成績,他就要受罰。這就叫循名責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年終述職報告,反映出來的是業績和組織管理。

在管仲看來,這樣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賢而杜絕用人唯親,就可以區分有才能的人和沒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個執行力很強的管理團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齊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稱讚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19章 宋襄公


齊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遺訓,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奸臣被他又召回宮中,加以重用。儘管鮑叔牙多次勸告,齊桓公也聽不進。這三個有恃無恐,更加胡作非為,竟然把鮑叔牙活活氣死了。後來齊恆公死了。他們三個廢掉齊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讓聽他們話的公子無虧當了國君。公子昭一看 不但君位被奪去,而且被殺頭的危險時刻存在,就跑到宋國去,請宋襄公為他做主。

宋襄公是個資質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讓諸侯派兵相助,以壯聲勢。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來了。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釉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邊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 宋襄公為齊孝公複位出了力,自認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的時候了,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於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未徵求齊國、楚國的意見,自作主張擬了一份秋季在宋國會合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並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裡卻不痛快。但礙於情面,還是簽了字。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在開會時,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於此,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為如何?」楚成王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這盟主是誰來擔任」。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裡誰爵位高就讓誰當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楚國早就稱王,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說罷並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不禁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誰不承認?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麼資格做盟主?」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王是假的,你把我請來幹什麼?」宋襄公再想爭辯,只覓楚國大臣成得臣脫去長袍,露出裡面穿的全身鎧甲,手舉一面小紅旗,只一揮動,那些隨楚成王而來、打扮成家僕和侍者的人紛紛脫去外衣,原來個個都是內穿鎧甲。手持兵刃的兵士。他們往台上衝來,嚇得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國的車上,帶他回楚國去了。後來,楚成王覺得抓了宋襄公也沒什麼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從那時起,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於楚國兵強馬壯,也沒什麼辦法出氣。後來。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出出胸中惡氣。過了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鄭文公知道消息後,求救於楚成王,楚成王答應來救援鄭國。

楚成王沒直接去救鄭國,卻統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趕。待宋軍在漲水邊紮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己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並綉有「仁義」二字。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們。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卻指著戰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麼仁義之師?」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趁楚軍還亂鬨哄地布陣,我們發動衝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麼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兇猛膽都嚇破了,掉頭便逃。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幾處受傷。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已早逃散。糧草、兵車金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桿「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是個蠢貨、大草包。

宋襄公雖然口口聲聲按「仁義」辦事,但他在會盟諸侯時當不成盟主而破口大罵時,還記得「仁義」二字嗎?


推薦閱讀: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二十)鄭與齊的中興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9頁
春秋戰國時代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三十三)合縱與連橫

TAG: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