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名人---北魏兩帝謀臣郭祚
自虢改郭,郭氏由姬姓衍出,恰如《公羊傳》所云:「虢謂之郭,聲之轉也。」自秦置太原郡,郭氏開基太原,英才輩出,漸成名門望族。尤其是漢魏以來,名列太原五大姓之一,「天下郭姓出太原」之諺似產生於此。逮於三國魏名將郭淮,歷經魏武帝(曹操)、文帝、明帝等五代,為國效命疆場達40餘載,成為曹魏集團支撐名宦,迄後直至北朝太原郭氏代不乏人。以銳意進取、厲行改革而稱著於史的北魏孝文帝時代,郭氏又出英傑,他便是郭淮之弟郭亮的七世孫郭祚。
郭祚,字季,北魏太原晉陽人。生於太平真君九年(448)卒於延昌四年(515)。原本是太原陽曲的郭淮之後,怎麼又成為太原晉陽人呢?這絕非史載訛誤,乃支脈遷徙之故。當時晉陽為太原郡之治,郭氏由陽曲遷晉陽,同在一郡望,稱其太原晉陽人,當在情理之中。
史稱,郭祚出於太原士族,家族顯盛於魏晉,逮至其祖父郭逸時,兩個女兒先後嫁於北魏獻文帝朝司徒崔浩為妻。當是之時,崔氏亦為高門士族,崔浩為國之「三公」之一,他長於書法,多年為宦,以耿直敢言而飲譽朝中。郭、崔兩大家族聯姻,既屬門當戶對,亦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然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因編修國史秉筆直言,忤逆聖意,觸怒太武帝拓跋燾,被滿門抄戮。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時郭逸已死,其子即郭祚之父郭洪之,難逃誅連,也被殺害。尚在年少的郭祚僥倖逃脫,苟得一命。一落千丈的苦難生活,並沒有使孤苦零丁的郭祚一蹶不振,而是在逆境中潛心立志,攻讀經史,精心文章撰作,兼習崔浩書法,以詩書文章聞名於世。年方弱冠(20歲),便以文才被刺史孫小聘為書記。一年後孝文帝拓跋宏登基,被舉為秀才,並在對策測試中名列「上第」,拜中書博士,步入仕途。很快,郭祚的才學品行得到孝文帝的賞識,轉中書侍郎,遷尚書左丞兼給事黃門侍郎,成為皇帝近臣。史稱,郭祚為官「清勤在公,甚見知賞」。某次,郭祚伴聖駕由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赴長安,經過郭淮廟時,孝文帝問郭祚:「是卿祖宗所承耶?」郭祚答:「是臣七世祖伯。」孝文帝即贊:「先賢后哲,頓在一門。」即刻頒詔以太牢祭祀郭淮,並命郭祚撰寫祭文。(見乾隆《太原府志》)此一例,即可見孝文帝重視漢文化,熟悉朝臣身世,志在改革鮮卑舊俗之一斑。
中國歷史上的北魏王朝,是鮮卑族拓跋部貴族所建。當是之時,北魏國都平城偏於北中國大同一隅,其政權殘留著氏族制和奴隸制。這些落後因素都直接影響著北魏的繼續強盛和祖國南北一統大業。高瞻遠矚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志在王朝的鞏固、國力的強盛和國家版圖的擴大和統一。他深刻地認識到落後的鮮卑文化,落後的治政政體,僅依靠鮮卑族拓跋部,實現其宏圖大略,是沒有希望的。必須與中原的漢族世族勢力加強聯合,網羅中原漢民族中的優秀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實施全面的漢化政策,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帝國強盛起來。為達此目的,他破例任用漢族地主官僚中的知名翹楚,大刀闊斧地改革鮮卑積習,大量地吸納中原漢文化。郭祚和朝中漢臣王肅、李沖、崔光等人,先後得到孝文帝的提拔和重用,他們儘力支持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改革,認真籌劃,積極獻策,加深、加快了北魏大變革的成效和步伐。史載,郭祚「參謀帷幄,承稟註疏,特成勤劇。」(見《魏書》)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以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地寒風大,盛暑落雪,決定遷都洛陽,開始營造洛陽宮室。第二年正式遷都抵洛陽,第四年下詔皇室改鮮卑姓拓跋為漢姓元。郭祚因參與了遷都、改姓等重大謀劃,被賜爵東光子。遷入新都後,孝文帝改革步伐不停,銳意於國家典章制度創新,實施全盤漢化。郭祚則註疏典章,制定和推行中原封建制和門閥制,權衡評定門第和官階品級等等。他的過人精力,勤勉態度,行舉實效,能力才幹,深得孝文帝讚賞。此次改革,在郭祚的謀划下,劃定氏族等級,出現了北魏漢族五大姓(范陽盧氏、清和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及隴西李氏)。
定鼎洛陽、完成改姓、建置門閥後,郭祚又積極追隨孝文帝征伐南朝蕭齊,以侍中從行。孝文帝一生率軍親征南朝三次,郭祚均隨行左右。前兩次南征,雖無功而返,但在政治和軍事上,造成極大影響,使南朝不敢北窺。郭祚也在兩次南征之後,官拜尚書,進爵為伯。第三次南征是太和二十三年(499)。時孝文帝聞蕭齊國內訌,遂堅持帶病親征,雖連陷蕭齊南陽、赭陽(今河南方城),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孝文帝卻積勞成疾,病卒軍中。
孝文帝的繼承者宣武帝元恪,秉承其父治國方略,對郭祚青睞有加,擢升其為吏部尚書、并州大中正。景明二年(501)宣武帝深恨奸吏逃避刑罰,下詔「奸吏永避不出,兄弟代之」。郭祚以為不妥,有無罪被罰之嫌,遂直諫道:「法貴止奸,不在過酷。愚謂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懸名永配,於眚不免,奸途自塞。」意思是:「國家立法貴在懲奸,不在殘酷(誅連)。我以為罪人既已逃亡,便看管住他的妻子兒女,張榜公布其名(通緝),永不赦其罪,奸人潛逃之途自然堵塞。」宣武帝聞諫,收回成命,採納了郭祚的意見。
郭祚為官清正,身為吏部尚書選拔任命官員極為慎重,即使發現優秀人才,也要考察權衡,斟酌再三,經他選用的官員大都稱職,所以深受宣武帝信賴。宣武當朝16年,郭祚外任為使持節、鎮北將軍、瀛州刺史,旋轉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回朝則為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并州大中正,擢升尚書右僕射(副宰相)。
延昌元年(512),郭祚以副宰相之職兼領太子少師,成為下一任皇帝之師。宣武帝則子承父志,進一步推進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的高層結合,提倡鮮卑與漢族通婚,實施考格決定官品升遷。郭祚在考格的頒定中積極籌謀,試行中悉心完善,最終促成考格制的正式實施。北魏的任官考格制是後來隋王朝科舉制的濫觴,也是魏晉「九品中正制」的結束。從這個角度看,郭祚對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宣武帝更對郭祚恩寵有加,史載,「世宗(宣武帝)末年,每引祚入東宮,密受賞賚,多至百餘萬,雜以錦繡。又特賜以劍杖,恩寵甚深,遷左僕射。」(見《魏書》)
郭祚連奉兩帝,均受器重。逮宣武帝死,孝明帝立,代北勛臣貴戚於忠自恃有「安社稷之功」,迫使主持政事的王元雍,給自己加官進爵,擢車騎將軍,賜常山郡開國公。當時新帝年僅5歲,於忠此舉自有輕帝怠臣之嫌,遂引起郭祚不滿。而郭也恃己為帝師,不把於忠放在心上,徑派其子太尉、從事郎中郭景尚遊說王元雍,欲將於忠外放做地方官。豈知王元雍首鼠兩端,與於忠暗通款曲,導致於忠假傳聖旨,將郭祚殺害。身為北魏重臣、兩帝寵信、一帝之師、為北魏改革鞠躬盡瘁的一代謀臣郭祚,竟如此死於非命。
郭祚被殺後,於忠之行朝野俱震。當年九月(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皇太后胡氏臨朝,外放於忠為冀州刺史,罷除其尚書右僕射之職,懲其矯詔之罪。為郭祚昭雪、複名、復職、復爵。正光年間(520~525)又追贈郭祚使持節、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爵文貞公。
推薦閱讀:
※名人與泰山——蒲松齡
※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的雅號
※名人名句 名言名語
※中國歷代帝王及著名人物簡表(至清朝)
※泰山與名人——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