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一個泡沫都跑不了!中小銀行理財繁榮時代終結

理財攻略記

licaiba

導語:昨日,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發表《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答記者問》一文,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錶外業務風險的管理。」

一、央行2017年一季度正式將表外理財等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12月19日傍晚,央行旗下《金融時報》主辦的「中國金融新聞網」公布了一個大消息: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金融機構「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錶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餘額同比增速考核。

當被問及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有何考慮時,該負責人表示,

我們注意到,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不利於「去槓桿」要求的體現與落實。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錶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二、央行出手!一個泡沫都跑不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決心處置一批金融風險點」的話音剛落,央行就開始放大招了!

聽了這話,估計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只是一件小事,可以像蛛絲馬跡一樣輕輕抹去,非也非也,這是天大的一件事,堪稱是中國防範金融風險的一個大招,可以寫入中國銀行管理的歷史。

為什麼?

因為表外理財業務,現在沒有納入正式監管之中,搞得實在有點亂,而且影響重大。

啥叫表外業務,就是「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比如票據、貸款承諾函、委託貸款、代收代付等,目前量比較大的就是理財業務。

商業銀行之所以有表外業務,開始是想搞金融創新。照說,創新之後,就該納入監管。但是,一些商業銀行發現,有了表外業務爽啊,不納入可以逃避「婆婆」的監管,自己的自由度大增,可以干一些自己想干但風險比較高的事,甚至還可以在灰色地帶里穿行,比如違規代持、養券等。

一來二去,商業銀行搞表外業務就像抽大麻一樣,慢慢上癮了,表外業務越做越大,儼然成了既成事實。影子銀行於是乎產生了:由銀行提供資金、資產對接,卻不放在貸款科目內的業務。

銀行玩起了乾坤大挪移,看來是比誰都厲害。一下子,什麼信託、券商資管、基金資管等等,都成了銀行的通道,銀行信貸就這樣通過銀行理財的方式轉移到表外,導致表外信貸大爆炸似地擴張。

有了影子銀行,銀行行長爽是爽了,但是,地雷也就埋下了。因為這些影子銀行,究竟有多大、是個啥結構、投向哪裡、管理得如何,也像影子一樣,山色有無中,央行無從全面掌握。

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沒有監管的金融必然導致風險!

對於這些表外業務的風險所在,央行看得非常清楚,在答記者問的時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方面,干擾了國家的貨幣政策,導致槓桿越加越高;另一方面,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

這就是為什麼央行要把表外業務納入監管的原因:對不起,央媽雖然是親媽,但即使是親媽,也無法包庇你們,更不會替你們頂這個雷。

三、中小銀行理財繁榮時代終結

根據MPA考核規定,銀行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的偏離不得超過22-25個百分點,如果按照17年M2為13%的話,意味著廣義信貸同比不超過35-38%。

國泰居安徐寒飛稱,這將意味著中小銀行表外理財迅猛擴張勢頭遭遇逆轉,廣義信貸額度更加緊張:

事實上,2016上半年銀行理財同比增速仍達到46.6%,尤其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擴張迅猛,城商行的理財資產相比年初已擴張58%,大幅超出MPA監管紅線,這意味著中小銀行在監管時點上面臨的廣義信貸額度十分緊張,有限的額度向信貸傾斜,因此,表外理財(尤其是同業理財)、委託投資等表外業務等在季末面臨大幅壓縮的壓力,尤其在政策剛頒布的年末時點和17年1季度衝擊較大,導致銀行面臨資產負債表上同業資產的剛性調整壓力,對流動性和債券市場產生較大衝擊。

光大證券分析師陳浩武認為,對大行來說是利好,尤其是基本面較好的建行、工行和中行,對於中小行來說是考驗。主要影響在於限制部分理財擴張迅速的股份制銀行和試圖彎道超車的城商行的表外理財擴張,對於表外理財資產較重的銀行的利潤會產生一定影響。

廣發證券測算了在新舊口徑下各家上市銀行的廣義信貸同比增速,結果也顯示大銀行所受影響較小,中小銀行所受影響較為明顯。以下為華爾街見聞根據廣發證券測算數據製表: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影響

首先,銀行理財在各類資管產品中規模最大,銀行理財的任何監管都會引發系統性的市場動蕩。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資產規模為23.5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1.9萬億元,公募基金8.4萬億元,基金專戶4.2萬億元,基金子公司8.6萬億元,私募基金5.1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規模0.1萬億元,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4.0萬億元,信託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6.3萬億元,合計約92萬億元。可見,理財資產在全部資產管理規模中的佔比達到了26%,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類資管產品。

因此,任何關於理財產品的監管都會導致理財產品所涉及的市場出現動蕩。比如在此前7月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中,規定銀行理財對接非標資產只能通過信託渠道。結果怎樣呢?9月數據顯示,信託貸款1000億元,環比8月730億元大幅反彈(參見圖1),顯示出監管新規對理財資金投資通道的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次,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可能會導致理財增速放緩和債市調整。

一般狹義的信貸就是銀行的表內貸款,即銀行向企業和居民發放的各類流動性貸款、長期貸款、住房按揭貸款等。廣義的信貸則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以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比如銀行買入企業發行的信用債,理論上也相當於銀行對該企業進行了授信,雖然不是通過傳統貸款的渠道。

目前的狀況是,理財餘額增速要遠大於廣義貨幣和表內信貸的增速。2015年理財產品餘額增長了56%,但廣義貨幣和表內貸款的增速只有13%和14%(參見圖2),這意味著將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理財增速會出現放緩。當然,具體的數字並不可知,因為我們並不清楚理財資產配置中債券和非標的佔比,而根據監管要求,理財中的債券和非標納入廣義信貸。但假設理財配置各類資產的比例大體不變,那麼理財中債券和非標資產的增速也就與理財總體規模增速相當,超過廣義貨幣和表內信貸增速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由於部分中小銀行理財增速較高,這部分銀行可能會對理財規模有所控制,以使自身指標符合央行的宏觀審慎評估。這種情況下,理財規模的收縮可能會對債市形成一定的衝擊,尤其是長期限的國債和低評級的信用債。比如10月25日10年期國債利率從2.66%上漲至2.69%,上漲3BP;10年期國債期貨則從高點下跌了0.7%。

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會明顯受益。

一旦銀行收縮理財規模,那麼這部分錢肯定不會再去銀行做成存款。中國有句古話——由奢入儉難,用戶已經習慣了3%-4%的收益率,現在怎麼可能再去把這筆錢做成儲蓄存款呢,畢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左右,遠低於理財產品收益率。就此,蘇寧金融研究院認為,這部分資金可能會流入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目前各大互聯網金融平台都有1至30天不等的短期理財工具,年化收益率在3.3%-4.6%之間,一旦銀行發行理財的動力減弱,這部分資金流入互聯網金融平台發行的短期理財工具的概率較大。

銀行放貸能力被制約:避免中國債務失控、爆發債務危機

這些年來,中國的房價為什麼越調控越漲,貨幣政策多次強調穩健,但是貨幣增速極其高,就是因為表外信貸的擴張速度太快了,而且很不透明,無法監管。

現在這次銀行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就直接將表外信貸擴張的根源給規範起來了,對外擴張可以,但是也一樣受到信貸控制的約束,要納入風險資本考核,銀行的放貸能力就大大被制約了。

但是這種制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是中國銀行業從混亂走向規範的開始,是避免中國最終債務失控、爆發債務危機而必須採取的措施。

1、接下來,銀行的放貸能力將受到制約,大量的表外信貸將使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銀行將被動進入適度的信貸緊縮。

2、這樣一來,今年年底開始的小錢荒,將會在明年持續,包括房地產企業等都將面臨資金的考驗。

3、因此一批敏感而優秀的房地產企業將會採取提前降價跑量的策略,儘快回籠資金。

4、中國大量的信託、資管計劃、專項基金會面臨考驗,因為銀行理財納入了廣義信貸,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下降,很多信託、資管計劃等會面臨借新還舊難以跟上的問題。

5、中國的信貸政策、貨幣政策真正回歸穩健,因為理財資金納入監管,而且計入風險資本消耗,那實質上的信貸恐怕很難保持過去的高增長了。但是明年增長會很高,但不是實質的信貸增長,而是大量表外信貸轉入表內。

6、對於人民幣匯率會產生一定的支持作用,因為信貸增速放慢,貨幣供應量會減緩,人民幣匯率會受到一定的支撐。

2016年底的小錢荒,可以看做是對這一新規提前進行的壓力測試,而隨著2017年一季度這一新規的實施,到時候才是實質性的考驗。

接下來,房市、股市、債市、信託等都會面臨資金考驗,房地產行業地王會減少,銀行理財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會減少。

來源:綜合自金融行業網、華爾街見聞(wallstreetcn)、天天說錢(liuxb0929)劉曉博、黃生看金融(fengyuhuangshan)、財經內參精度(ncjs111)、金融時報、寒飛論債、廣發證券、債市觀察(bondreview)


推薦閱讀:

阿爾法狗60連勝橫掃,顛覆性的人工智慧時代即將到來? | 探秘谷歌DeepMind
霹靂君:千字文看懂180年戰國時代
【紐約書評】臉書新聞的打「假」時代
2012世界末日或純屬誤解 瑪雅文明稱新時代開始
《小時代》唐宛如特輯 hold住姐謝依霖爆笑出演

TAG:銀行 | 理財 | 泡沫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