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謀略書籍介紹
天下謀略書籍介紹《天下無謀之秘卷八書(套裝共8冊)》在古代涉及權術謀略的古籍中,挑選出八本最具有指導性和謀略價值的,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統的注釋,引經據典,讀來令人豁然開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這些書中,讀者不僅能很好地重溫歷史,更能以史為鑒,指導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場上、人際交往上更好地解決難題。《羅織經(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撰的《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小人經"壞人哲學"》:《小人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作者馮道可作者馮道可稱得上是官場上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奇蹟。由於作者特殊的經歷和小人視角,此書便來得有些分量,用曾國蕃的話說:「一部《小人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小人經》提供給人們的只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權謀術(處世絕學)》:權謀術是應用於人際關係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運用得好,權謀術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為一門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擊節讚賞。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乃至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權謀術其實無處不在。權謀術在我國只是一種應用技術,而很少有人從理論上系統地加以研究和總結。作為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權謀術著作,這部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懷疑的。現代作者史半山對這部書加以注釋,並附以相應歷史典故、人物簡介,並加以闡發,既充實了內容,又增強了可讀性。《守弱學(人生勝經)》:世上存在著強弱之分,有強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難道弱者便永遠處於弱勢,強者便可恆強嗎?人的一生為何有時處於強勢有時又處於弱勢?強弱之勢又是如何轉化的?著名古籍整理專家馬樹全先生,便根據西晉名臣杜預有關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了這一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守弱學》。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情節性、生動性、可讀性等特點。《韜晦書(最具功效的學問)》:韜晦術是中國歷代智謀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儘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鬥、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這是因為封建歷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了「陰謀」的嫌疑。鑒此,楊慎生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難理解了。《止學(勝敗榮辱書)》: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止」字,它關乎每一個人的勝敗榮辱:對於大人物來說,一個「止」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了他的成與敗;對於賭徒來說,它決定了輸與贏……「止」之奧妙,存乎一心。《解厄鑒(趨利避害書)》:遭逢厄運,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態,抱怨和逃避是毫無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解厄脫困,化不利為有利,化災厄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這本書不僅立足於「解厄」,它更關注人們致厄的根源。晏殊在書中深刻而具體地剖析了人性的種種弱點,提出了解厄當治本的主張。這是晏殊的高明之處,亦是此書的特殊之處,可以說,這是一部古代歷史上唯一的系統論述和解析「人性的弱點」的專著,可謂洞察深邃,入木三分。《仕經(做官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除了戰亂和改朝換代這樣大的社會動蕩外,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波譎雲詭、變動迭出的就要數官場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即所謂建功立業,拜將入相,另一方面更要盡量保全自身,以固榮寵,其中自有諸多的學問和策略。編輯推薦《羅織經(最奇特的典籍)》最奇特的典籍:讓人冷汗迭出的整人詭計全書——羅織經《小人經"壞人哲學"》「壞人哲學」:史上唯一關於小人「智慧」的全紀錄——小人經《權謀術(處世絕學)》處世絕學:世界第一名相的權謀要術——權謀書《守弱學(人生勝經)》人生勝經:弱者轉強、強者恆強的謀世絕學——守弱學《韜晦書(最具功效的學問)》最具功效的學問:使隱忍具有智慧的至上心法——韜晦術《止學(勝敗榮辱書)》勝敗榮辱書:人生之大境界從本學起——止學《解厄鑒(趨利避害書)》趨利避害書:先有血泊與淚水而後可馭人生——解厄鑒《仕經(做官學)》做官學:三千年歷史中唯一一部退則保全、進則建功的官經——仕經
羅織經[唐] 來俊臣閱人卷第一人之情多嬌,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家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事上卷第二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上者嬌,安其心以順。上者憂,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咸於此耳。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勿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治下卷第三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控權卷第四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世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術乃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天。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制敵卷第五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衝,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善。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愚余,而避其害,何損焉?固榮卷第五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愆(qian)。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保身卷第七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姦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愚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察奸卷第八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以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也矣。謀劃卷第九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恆友,禍存斯須,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禍方懲。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繆,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問罪卷第十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昭,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招其害。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刑罰卷第十一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人刑者非人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瓜蔓卷第十二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榮以榮人者容,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愚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姦邪。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托,托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
榮枯鑒 [五代]馮道 著馮道(882-954)五代大臣。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河北滄縣景城人。後唐時,歷任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司空等職。後晉滅唐,歸晉,任司徒、中書令。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書,居相位二十餘年,亡國喪君,未嘗在意。長興三年(932),在他倡議下,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內校定《九經》文字,鏤版印行,是為官府記得印書籍之始。後世稱為「五代藍本」。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佘慶弗絕。~ 上下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咸用也。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陽不制的。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節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 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明鑒卷六 _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 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小人經》[五代人] 馮道 圓通卷第一 小人天生有一套能屈能伸、能真能假的本領。 找到利益的最短路線,打破規則,為我所用,便是小人的秘密。 彎曲的樹木盤根錯節、古怪離奇,卻能變成天子的名貴器物。 見風使舵和富於變化,這是小人們最拿手的本領之一,也是他們常常能出奇制勝、轉危為安的處世之道。 當小人的實惠和誘惑遠比當君子的清貧和艱難更能打動人心。 聞達卷第二 在統治者眼中,君子的名望是能為他所用的,否則便一錢不值,甚至是一種威脅。 小人總能順應時變,改變自己,從而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小人的智慧往往令人驚訝。 任人唯親、小人得志的現實,使官場中人難為君子。 官位的高低絕不是品行的標示,不善於心計和不耍手段的人,很難爬上高位。 獲得合法地迫害他人的能力,是小人的看家本領。 君子禍從口出,小人大奸若忠。 解厄卷第三 君子憂國憂民,不計私利,滿腔忠義,卻往往是他們致禍的原由。因為小人見不得美好。 人生的許多錯誤往往是因對小人的輕視而犯下的。 小人總是把討好上司當做自己的第一要務。 任何申辯和決不認錯只能被上司看成是對他們的又一次冒犯和挑戰。 如果不了解小人的特性與「智慧」,他終將給你致命一擊。交結卷第四 小人具有極其隱忍的天性,慢慢滲透的功夫。 小人善於做感情遊戲。背叛或效忠,投靠或出賣,只是利益權衡的結果。 外露智慧、處處顯能,引敵先發、身陷被動,通常是君子的弱點所在。 小人是那種沒一個真正的朋友,卻有許多人誤認他是朋友的人。 人們結交小人,並非為了撈好處,而是怕他們禍害自己。 節義卷第五 披著君子外衣的小人才是最可怕的。 受過小入傷害和打擊的人,如果心態失筏,也是極易變成另一個小人的。 一些「大人物」的小人習性、小人意識、小人行為,有時一點也不比小人少。 許多時候,娼妓都比官場小人貞潔。 許多人墮落為小人,不是因為他們慾望太多,而是因為日暮途窮、飢不擇食。 明鑒卷第六 小人的忍耐和君子的忍讓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諂媚也只是為了掩飾他們心中的仇十艮。 君子對奸險小人不能痛打,小人就利用此節,往往逃過大劫。 君子重面子,小人了無心理障礙,於是,小人格外願與君子過招。 在小人看來,上司的寵信是靠不住的,只有錢財才是最後的依靠。 有智慧的人往往不直接和小人對抗,而是極力促成小人間的廝殺。 謗言卷第七 小人從不怕麻煩,又基本上不犯法,這確使君子頭疼。 小人以謗人為能,卻以防人謗言為要。 誹謗別人,從細枝末節處做文章,是小人的又一重要手法。 在使用謗言、謠言、謊言上,小人確有異乎尋常的天賦。 不要認為對小人委曲求全,就可相安無事,因為既然傷害了你,小人也失去了安全感。 示偽卷第八 小人的搖尾乞憐,是欲取先予的手段。 小人多是偽術高明之徒,不識其偽,必受其害。 忠誠的人是不屑偽裝的,小人則最善偽裝。 社會正因有了君子的真誠,才顯得充滿希望和溫情。 小人不得志和落難之時,任何心軟和提攜都是有害無益的。 小人對你從「蜜月期」到「撒潑期」,全因利益而定。 降心卷第九 君子坦蕩蕩,小人暗器藏;勝敗之數,已然定矣。 君子重仁重義,親情濃厚;小人為了制伏君子,往往在此下手。 小人不懼君子,卻害怕比他們還奸險的小人。 用更兇險的小人來對付小人,可謂一招妙法。 仁義之道對君子之類的人物頗具奇效,對奸惡小人就另當別論了。 揣知卷第十 小人揣摩心意的本領極高,他們許多看似隨意的舉動,卻往往是精心策劃的結果。 主子與小人的關係是各取所需的關係。 把君子的隱忍當做軟弱可欺,這本身就說明了他們的短視。 小人時刻都在揣摩變化了的形勢,進而決定是進攻還是安排退路。 對上位者的人身依附關係,是產生小人的沃土。
《韜晦術》(明)楊慎隱晦卷一 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於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榮利之感於人大矣,其所難居。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刃;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處晦卷二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鑒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養晦卷三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於人事則殊難形辨。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為?」此言雖佳,然失之子偏。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晦非恆有,須養而後成。善養者其利久遠,不善養者禍在目前。晦亦非難養也,琴書小技,典故經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醇酒醉鄉,山水煙霞,尤為養晦之爐鼎。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後始可遂我所欲。君子養晦,用發其光;小人養晦,冀逞凶頑。晦雖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則悅安,心非悅愚,悅其晦也。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巔。謀晦卷四若夫天時突變,人事猝興,養晦則難奏膚功,斯即謀晦之時也。晦以謀成,益見功用,雖匪由正道,卻不失於正,以其用心正也。謀晦當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敵謀、挫敵鋒,勇武猛鷙成不如晦之為用。至若萬馬奔騰、千軍圍攻,我國孤城,勇既不敵,力不相侔,惟謀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負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謀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則傷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則同欲,無逆意之患矣。人慾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攘為已有。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詐晦卷五詐雖惡名,亦屬奇謀。孫子曰:「兵不厭詐。」施之於常時,人亦難防。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辨識,曲徑方可通幽。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亦大矣,雖賢人有所不免。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於當世。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卒得功而無過。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更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詐亦非易為也,術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避晦卷六易曰:「趨吉避凶。」夫禍患之來,如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於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 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矣。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遭謹忠而已。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惟敵所欲,此則不避之避也。避不得法,重則殞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欲,方外亦別有樂天也。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心晦卷七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鼎革之餘,天下荒殘,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養方可。至若天下擾攘,局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後決。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 廊廟樞機,自古為四戰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用晦卷八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欲擇時當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制人,始可見晦之功。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杳不可尋矣。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處世懸鏡南北朝 傅昭字茂遠,他一生潛心研究為人處世之法,使其身處紛繁亂世而保有地位與名聲。並在晚年把其人生閱歷及處世經驗提煉為「九字箴言」,即「識」、「行」、「止」、「藏」、「忍」、「信」、「曲」、「厚」、「舍」。這「九字箴言」,可謂每一字均意蘊深遠,博大精深。世人如能做到其中十之六七,可保心想事成、富貴榮華。如能修鍊成其中十之二三,可保逢凶化吉、平安康泰。識之卷一天地載道,道存則萬物生,道失則萬物天。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炎炎之火,天期近矣。自知者智,自勝者勇,自暴者賤,自強者成。不矜細行,終毀大德。夫用人之道,疑則生怨,信則共舉。有膽無識,匹夫之勇;有識無膽,述而無功;有膽有識,大業可成。柔舌存而堅齒亡,何也?以柔制勝。見一落葉,而知秋臨;睹窪中之冰,而曉天寒。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歲寒乃見松柏本色,事險方顯朋友偽賢。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榮。智莫難於知人,痛莫苦於去私。君子之生於世也,為其所可為,不為其所不可為。膽勁心方,雖弱亦強。以勢友者,勢傾則斷;以利友者,利窮則散。諂(chan)諛逢迎之輩,君子鄙之。何以貨利而少舛(chuan)?上之需也。綱舉目張,執本末從。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金玉滿堂,久而不知其貴;蘭蕙滿庭,久而不聞其香。故,鮮生喜,熟生厭也,君子戒之。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一貴一賤,乃知世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縱慾者,眾惡之本;寡慾者,眾善之基。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勝人必先勝己。君子受言以明智,驕橫孤行禍必自生。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者,機遇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非知之實難;惟行之,艱也。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則服眾。蓄不久則著不盛,積不深則發不茂。學貴有恆,勤能補拙。寧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當斷不斷,必有禍亂;當斷則斷,不留禍患。精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親行之,其形可見矣。五嶽之外,尚有山尊;至人之上,亦有聖人。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將至。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則難久,中斷則有疏薄之嫌。不貪權,敝戶無險;不貪杯,心靜身安。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靜其心。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廉莫善於止貪。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潭之魚,忘於芳餌。外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驕戒奢,惟恭惟儉。錢字拆開,乃兩戈爭金,世人應曉其險也。廉於小者易,廉於大者難;廉於始者易,廉於終者難。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改過宜勇,遷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遠。藏之卷四有大而能謙者豫;有才而恃顯者辱。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則物服,驕則必挫。螻蟻之穴,能毀千里之堤;三寸之舌,可害身家性命。德行昭著而守以恭者榮,功高不驕而嚴以正者安。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這福淺。自高者處危,自大者勢孤,自滿者必溢。人情警於抑而放於順,肆於譽而敕於毀。君子寧抑而濟,毋順而溺;寧毀而周,毋譽而缺。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不顯。持盈履滿,君子兢兢,住不宜顯,過顯則危。柔之戒,弱也;剛之戒,強也。忍之卷五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百里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木威濟也。故,賢者聚眾而成事,恕眾而收心。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虧己,勿使我虧人。此君子之為也。與人當寬,自處當嚴。不制怒,無以納諫,不從善,無以改過。不期而遇,時也,無利而助,誠也,助而無怨,是為君子之德。容人者人容,治人者人治。狹路行人,讓一步為高,酒至酣處,留三分最妙。信之卷六寬則得眾,恭者宜人,信則信人,敏者功成。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詭譎(jue),此亂道之根也。踐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踐言而人信之者。巧偽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誠似厚土,地久天長。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已;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修學不以誠,則學淺;務事不以誠,則事敗。友者,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富不忘舊,歷夷險而益固。堅石碎身,其性不易,君子素誠,其色不改。夫信天地之誠,四時生焉,春華秋實;夫信人之誠,同爾趨之,霸業興焉。君子不失信於人,不失色於人。君子行法,公而忘私;小人行貪,囊私棄公。曲之卷七水曲流長,路曲通天,人曲順達。豪奪不如智取,己爭不如借力。山勢崇峻,則草木不茂;水勢湍急,則魚鱉不生。觀山水可以觀人矣。屈己者和眾,寬人者得人。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禍。用心而志大,智圓而行方,才顯而練達,成事之基。淵深魚聚,林茂鳥棲。處大事貴乎明爾能新,處難事貴乎通而能變。擇路宜直,助人宜曲;謀事宜秘,處人宜寬。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山,水繞之;林,鳥棲之,曲徑可通幽也。處君子宜淡,處小人當隙,處賊徒當方圓並用。厚之卷八兵不厭詐,擊敵無情。在上者,患下之驕;在下者,患上之疑,故,下驕,上必削之;上疑,下必懼之。人心叵測,私慾惑爾,去私則仁生。糜情羈足,疑事無功。毒來毒往,毒可見矣。蜂蠆之毒,可傷肌膚;人心之黑,可彌日月。無欲則生仁,欲盛則懷毒。君子懷德養人,小人趨利害人。懷德者德彰,趨利者利顯。行事審己,旨在利弊。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舉必有奇事。成大事者,鮮有循規蹈矩之行。舍之卷九伐欲以煉情,絕欲以達志。大勇無懼,命之不惜,何足懼哉?窮思變,思變則通;貴處尊,處尊則怠。逐利而行多怨,割愛適眾身安。將欲揚之,必先抑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君子不為軒冕失節,不為窮約趨俗。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富貴生淫慾,沉溺致愚疾。溺財傷身,散財聚人。退以求進,舍以求得。
《解厄學》翻譯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北宋著名詞人。 歷居要職,官至宰相。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晏殊才高學富,識見明決,深知治國本末,對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更通避禍解厄之學,因此生前身後,俱獲顯要殊榮。一生平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解厄脫困?北宋智者晏殊的《解厄學》是一部十分罕見的著作,它不僅立足於「解厄」,更關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說,這是一部中國版的「人性的弱點」。他提出的「馭情為先,而後可馭人生」的觀點,至今仍有其精闢的現實意義。 藏鋒卷一 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上求賢,畢其功而志易。下求榮,成其事而意滿。不知戒惕,上下難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貴焉。明者不戀其位,明棄焉。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生之惟艱,何足道哉? 譯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現象。吐露鋒芒,是困厄加劇的原因。想要減少困厄,才學就不要輕易顯擺。當權者招攬賢士,一待功成他們就會改變心態。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貴,目的達到了就容易驕傲氣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屬就難容。仁德的人不務虛名,仁德才是最寶貴的。明智的人不會貪戀權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棄。勇敢的人不會逞強鬥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內斂。人們的生活都充滿了艱辛,又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范蠡功成退江湖) 隱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義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為實,術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難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譯文:活用智謀是有利的,玩弄智謀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謀方有成效,公開賣弄智謀就毫無作用了。不為自己謀劃,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眼前虧,這是小人的狡黠。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擔憂忠義的丟失。上司都希望下屬忠誠,能力才華還是次要的。做下屬要注重誠心,權術還在其次。不明白其心理,困厄就難以停止。蠢笨的人炫耀智謀,這是愚蒙的行為。智慧的人縱論計謀,只能給自己招禍。(雍正查辦年羹堯) 戒欲卷三 欲大無根,心寬無恨。好之莫極,強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禍也。小人無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別也。治貪以嚴,莫以寬。懲淫以辱,莫以隱。伐惡以盡,莫以慈。制欲求於德,務求於誡。悟者暢達,迷者困矣。 譯文:慾望強烈的人不能立根,心地寬廣的人不會怨恨。喜歡什麼不要過度,強求什麼定要招災。君子修身養性,是為了躲避禍根。小人無所顧忌,是自尋死路。一個念頭的失誤,就會造成生死之別。整治貪慾要嚴苛,不要寬容放縱。懲戒淫慾,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隱諱。祛除惡欲要斬草除根,不要濫施仁慈。制服慾望要求助於修德,務必誡勉牢記。穎悟的人順暢通達,迷惑的人困厄多難。(金海陵縱慾亡身) 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難度。俗不堪親,非禮無存。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譯文:自知的人不會身陷窘境,看透世事的人是不會奢求。人有等差,命運各異。物有區別,情態相近。對待自己像對待他人一樣,大體不會失誤。智謀往往趕不上事情變化,不深入觀察就無法正確把握。人心容易發生改變,不深入思考就難以揣測。對俗人不可以過於親昵,不嚴守禮法就難以共處。常懷惕勵的人沒有邪念,遵循正道,相安長久。擔憂良心有失的人沒有愧疚,心靈安寧,永處吉祥。(急流勇退曾國藩) 求實卷五 致遠者實,近利者虛。眾趨者慎,己悅者進。不拘於書,則不失於本。不求於全,則不損於實。人無賤者,惟自棄也。大智無詐,順乎天也。小智無德,背乎情也。識察勿憂,憂弗學也。苦勞而少獲,非實之過也。閑逸而多得,乃實之旨焉。 譯文:目光長遠的人務實,謀取近利的人虛浮。對眾人追捧的事要慎重,對自己喜歡的事要敢為。不拘泥於書本知識,就不會偏離事物的實際。不追求完美無缺,就不會被蒙蔽事實。人沒有註定是卑賤的,除非自暴自棄。大的智謀沒有偽詐,因它順應規律天理。小的智計不講仁德,因它違背事理人情。不憂慮欠缺識見和洞察力,當憂思不用心學習進步。辛苦勞累卻少有收穫,這不是求實的過錯。清閑安逸卻多有所得,這才是求實的本意。(曹孟德不拘求才) 慎言卷六 言之禍,無論優劣也。語之弊,由人取捨也。君子不道虛言,實則逆耳。小人不表真心,偽則障目。見言見志,其行亦斷也。貴者宜謙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無信,則言勿聽。不知機而無泄,大安也。不避親而密疏,大患也。 譯文:言論可以肇禍,好話與壞話都可以導致惡果。言論能給人帶來害處,全在人取捨。君子不說誑言,說實話又容易讓人聽起來感覺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偽裝得常讓人看不清真面目。聽其言可知其心志,其行為也就可以判斷了。富貴之人應該自謙,不要自傲。卑微的人應該恭順,不要狂傲。一個人如果失去信任,那麼他的話別人就會聽不進。不知曉機密就不會泄露,這是切切的安全。不迴避親屬談論而使秘密泄露,將是大大的禍患。(泄機謀伏完喪家身) 節情卷七 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天怒成災,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憂。不舍之情,羈身也。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譯文:知書達理後就不會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後才能立身行正。庇佑親情就會暴露私心,將招來不容。放縱友情就會顯現愚拙,是不明不智。濫施同情就會顯得幼稚,並非忠厚本意。上天憤怒就會施加災難,人們憤怒就會製造傷害。君子戒忌慈悲,小人戒忌憂思。不肯割捨的情感,束縛著人的身心。受寵幸不能全仗容顏,從承受尊榮可看出人品。有情義不能倚仗諂媚,忠信可以維持和諧。(盧杞的報復) 向善卷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名勿信,實勿怠。君子亦怨,不誤其事。小人亦友,不輟其爭。利可求,道可守。惡惑愚不惑智也。善貴誠不貴法也。 譯文:吉祥有因,幸福有源。上天保佑忠善者,因其領悟了處善之道。語言善意者未必盡善,要觀察他的行為。話語粗獷者未必兇惡,要審視他的內心。虛名頭不要輕易求取,務實心不可絲毫鬆懈。君子也會有抱怨,但不會耽誤正事。小人也會有朋友,但不會停止爭奪。利益可以求取,道義必須堅守。惡念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誠,不在乎方法。(馮道為相事十帝 翻譯2: 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現象。顯露鋒芒,是困厄加劇的原因。想要減少困厄,才學就不要輕易顯露。 當權者招攬賢士,一待功成他們便會改變心志。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貴,目的達到了就會驕傲氣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與下屬就不能相互容納了。 仁德的人不求有名,仁德才是最寶貴的。明智的人不會貪戀權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棄。勇敢的人不會爭強鬥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內斂。 人們的生活都充滿了艱難,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運用智謀是有利的,玩弄智謀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謀有成效,公開賣弄智謀就毫無作用了。 不為自己謀劃,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虧,這是小人的姦邪。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擔心道義的喪失。 上司強調忠誠,才能不是最主要的。下屬注重實惠,權術是次要的。不明白人的心理,困厄就難以停止。 和愚笨的人談論智謀,這是愚蠢的行為。和有智慧的人談論智謀,這是招禍的行為。 慾望強烈的人不能把握住自己,心地寬廣的人不會充滿恨怨。喜歡什麼不要過度,強求什麼定有災難。 君子修身養性,是為了躲避禍患。小人無所顧忌,是自尋死路。一個念頭的失誤,就會造成生與死的差別。 整治貪慾要嚴刑峻法,不要寬裕放縱。懲戒淫慾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隱瞞。討伐惡欲要斬草除根,不要濫施仁慈。 制服慾望要求助於道德,不要依賴於教令。徹悟的人順暢通達,迷惑的人困厄多難。 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會身陷窘境的。看透世事的人是不會奢求的。 人有差異,其命運便會不一樣。物有差別,其衰亡卻是一樣的。對待自己要像對待他人一樣,就不會有致命的閃失。 一個人的智慧趕不上事情發展迅速,不深入觀察就無法研判。人心容易發生改變,不深入思考就難以猜測。世俗不可以親近,不嚴守禮法就不能生存。擔憂自身的人沒有邪念,遵循正道才可以長久。擔憂良心有失的人沒有愧疚,心靈安寧才可謂吉祥。 能帶來長遠利益的是務實,只帶來眼前好處的是虛名。對群眾追捧的事要謹慎,對自己喜歡的事要敢為。 不拘泥於書本上的知識,就不會偏離事物的本意。不追求完美無缺,就不會有實際的損傷。人沒有註定是卑賤的,除非自我放棄。 大的智慧沒有奸詐,它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小的智計不講仁德,它是違背人情的。見識少不要憂慮,憂慮的是不用心學習。 辛苦勞累卻少有收穫,這並不是求實的過錯。清閑安逸卻多有所得,這才是求實的宗旨。言論能給人帶來災禍,好話和壞話都可導致惡果。言語能給人帶來害處,言語的取捨全在人為。君子不說假話,說實話就會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偽裝就會使人看不清真相。聽其言可知其心意,其行為也可以判斷了。 富貴之人應該自謙、不要自傲。卑微的人應該恭順,不要放蕩。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那麼他的話是不能聽從的。 不知曉機密就無法泄露了,這是最安全的。不迴避親人就會使秘密疏漏,這是大的禍患。有知識才能不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才能不走歪路。 縱容親情就會顯露私心,這是人們不能容忍的。縱容友情就會顯現笨拙,這不是聰明的做法。放縱同情就會顯出幼稚,這不是忠厚的原意。 上天憤怒會造成災難,人們憤怒會造成傷害。君子戒忌悲觀,小人戒忌憂思。不肯割捨的情感,束縛著人的身心。 寵幸不能倚仗女色,榮顯是由其德行決定的。情義不能倚仗獻媚,信譽是由其和諧決定的。吉祥有它的原因,幸福有它的源頭。上天保佑善良的人,他們的頭腦是醒悟的。 說好話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要觀察他的行為。說壞話的人不一定是小人,要審視他的內心。虛名不要輕易相信,務實不要絲毫鬆懈。 君子也會有抱怨,但不會耽誤正事。小人也會有朋友,但不會停止爭鬥。利益可求取,遵義可以堅守。 邪惡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誠,不在於方法。
《仕經》五代 馮道《仕經》五代 馮道,號長樂老,五代人。他宦海沉浮三十餘載,經歷了五朝十主,始終寵信不衰,號稱「不倒翁」。馮道是做官的專家,免不了有很多為官的心得,這一部《仕經》講的正是他的做官絕學。修身第一善為者能,善不為者智。伐欲者成,善舍者得。為仕講究忠直,更要講究策略。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後。民心如秤,不平則傾。心靜則平,平則智,智則不亂,不亂則不衰。平庸者無譽無毀,優異者怨謗加身。「舍」便是得,養廉便是護身。明察第二明察的要義,在於審時度勢,謀定思動。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亂真者多察之則明,不察則昏;辨之則明,不辨則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仕途之要義,在於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屬是否賢能。善察者見微而知著,人未動而我先知,後發而先制。知善惡,然後可以任賢良:明時勢,然後可以知進退。遠猷第三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慮之,此所謂遠猷。人之趨利,就像飛蛾撲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遠利見不遠必謀不深,謀不深必事多舛。謀定思動,是成功者的基本功弱者求形強而愈弱,強者求形弱而愈強。謀小圖大,大禍不遠。雅量第四雅量者忍量也;忍則自安,不忍則危雅量,是忍,是定,是靜。能忍則安,能定則成,靜而致遠。進退自如,如閑雲野鶴,為人生之至境器量和見識乃成功的先決條件;雅量於大志中。剛強者勝不如自己剛的東西,柔弱者則勝比自己更剛強的東西。事上第五逢迎可滿足上位者的眼前,卻毀掉上位者的長遠。醜陋彎曲的木根,常能變成天子手中名貴的器物。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聰明的。榮寵所固有的危險與貧窮的危害同樣不可低估。察上過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趨,守身持正,終不殆。官位高低絕非品行的標誌,心計便變得要害了。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過,明時勢,知進退。上位者予取予奪的現實,決定了揣摩上司隱藏起來的心意的重要。為人宜直,行事宜曲。御下第六以恩樹德,以嚴樹威,以賞彰功,以罰止過。賞罰要分明,恩威要並重。御下以術,終以誠。不示根底,利用短處,保持距離,乃上位者需領悟的要義。敬服為上,屈服為中,恐嚇為下。對下屬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威懾;寬容而不姑息,嚴厲而不傷眾。懲罰他要對他的最軟弱處。用人第七使用人才,在於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1聖才偏用。用人所長,便是籠絡之道的要義。用人以道,擒心為上。對君子用以名,對小人用以利。用人之道,識人為先,御使後之。上位者用人,忌憑好惡;小則失,大則衰。守身第八聰者獲捷利,智者遠禍害。世無常衡,富貴難遠,利害常變,唯廉簡恆久。事留有餘,功而不居,可保長遠。才高謗來,功大毀至;唯智者不以彰顯自居。強勝弱一時,弱勝強一世。謀略第九謀無定法,狡計百端:隨心所欲,因勢而異。擊敵不如縱敵,引敵至荒謬之境,一擊而成。要想壓制對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從對方那裡索取,就一定要先給他。成大事者,靠見識制定,靠膽識完成。最高的謀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讓人心服。大為無為,大謀無謀,乃謀之至境。才辯第十勸誡的時機,比機智的語言更重要。處世為人,當自以為聰明時,禍患就在下面。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智者只想改變事情的形態,愚者則想改變人心的形態。時間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贏。翻譯:修身第一 武丁借夢用傅說,陳平巧對漢文帝,人心向背關乎治亂,孔子為政以仁,魯恭以德施政,晏嬰關心民間疾苦,決定唐代命運的論爭,外表忠厚而內心刻毒的王莽,賢臣的楷模周公,投江報國的忠臣,忠諫而死的比干,子產以德服人善為者能,善不為者智。伐欲者成,善舍者得。為仕講究忠直,更要講究策略。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後。民心如秤,不平則傾。心靜則平,平則智,智則不亂,不亂則不衰。平庸者無譽無毀,優異者怨謗加身。「舍」便是得,養廉便是護身。 明察第二見識宏遠的荀彧?料事如神的李泌?宋慈智斷疑案?武帝不識公孫弘?天下大勢指掌中?張良一言定成敗?盧杞的奸詐與醜陋?陳宮的悔恨?趙簡子巧立繼承人?李林甫的伎倆?申不害巧試韓昭侯?江乙設譬說兼聽?明察秋毫的 東郭先生?善於知人的潘濬?趙廣漢的智術明察的要義,在於審時度勢,謀定思動。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亂真者多。察之則明,不察則昏;辨之則明,不辨則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仕途之要義,在於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屬是否賢能。善察者見微而知著,人未動而我先知,後發而先制。知善惡,然後可以任賢良;明時勢,然後可以知進退。 遠猷第三李世民助父起兵?史可法捨生取義?公孫鞅變法助強秦?魯肅見識不凡?諸葛亮隆中定三分?雪夜訪普安天下?公儀休愛魚不收魚?胡服騎射開新風?難成大事的李密?孫臏思慮深遠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慮之,此所謂遠猷。人之趨利,就像飛蛾撲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遠利。見不遠必謀不深,謀不深必事多舛。謀定思動,是成功者的基本功。弱者求形強而愈弱,強者求形弱而愈強。謀小圖大,大禍不遠。 雅量第四雅量者忍量也;忍則自安,不忍則危雅量,是忍,是定,是靜。能忍則安,能定則成,靜而致遠。進退自如,如閑雲野鶴,為人生之至境器量和見識乃成功的先決條件;雅量於大志中。剛強者勝不如自己剛的東西,柔弱者則勝比自己更剛強的東西。 事上第五逢迎可滿足上位者的眼前,卻毀掉上位者的長遠。醜陋彎曲的木根,常能變成天子手中名貴的器物。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聰明的。榮寵所固有的危險與貧窮的危害同樣不可低估。察上過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趨,守身持正,終不殆。官位高低絕非品行的標誌,心計便變得要害了。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過,明時勢,知進退。上位者予取予奪的現實,決定了揣摩上司隱藏起來的心意的重要。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第六以恩樹德,以嚴樹威,以賞彰功,以罰止過。賞罰要分明,恩威要並重。御下以術,終以誠。不示根底,利用短處,保持距離,乃上位者需領悟的要義。敬服為上,屈服為中,恐嚇為下。對下屬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威懾;寬容而不姑息,嚴厲而不傷眾。懲罰他要對他的最軟弱處。 用人第七使用人才,在於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1聖才偏用。用人所長,便是籠絡之道的要義。用人以道,擒心為上。對君子用以名,對小人用以利。用人之道,識人為先,御使後之。上位者用人,忌憑好惡;小則失,大則衰。 守身第八聰者獲捷利,智者遠禍害。世無常衡,富貴難遠,利害常變,唯廉簡恆久。事留有餘,功而不居,可保長遠。才高謗來,功大毀至;唯智者不以彰顯自居。強勝弱一時,弱勝強一世。 謀略第九謀無定法,狡計百端:隨心所欲,因勢而異。擊敵不如縱敵,引敵至荒謬之境,一擊而成。要想壓制對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從對方那裡索取,就一定要先給他。成大事者,靠見識制定,靠膽識完成。最高的謀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讓人心服。大為無為,大謀無謀,乃謀之至境。 才辯第十勸誡的時機,比機智的語言更重要。處世為人,當自以為聰明時,禍患就在下面。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智者只想改變事情的形態,愚者則想改變人心的形態。時間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贏。
╮-
-╭
《守弱學》 (西晉)杜預 世之強弱,天之常焉。 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君子不懼死,而畏無禮。小人可欺天,而避實禍。 非敬,愛己矣。智不代力,賢者不顯其智。弱須待時,明者毋掩其弱。 奉強損之,以其自亂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謬焉。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智以智取,智不及則乖。愚以愚勝,愚有餘則逮。 智或難為,余則克之,得無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異志也。 下不容詐,容有誠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聰而上昏,運必盡。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貧無所依,不爭惟大,困有心賊,抑之無恙。 不惡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貧,羞也。廉以不富,榮也。蹇(jiǎn)以無貨,嗟也。 貴生敗兒,賤出公卿。達無直友,難存管鮑。 勿失仁者終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終盛,人敬矣。 智尊者未必強,名實弗契也。霸者存其弱,勝敗無常焉。 弱不稱尊,稱必害。強勿逾禮,逾則寇。 不罪於下,禍寡也。目無貴賤,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 至善無跡,然惠存也。至尊無威,然心懾耳。 智人卑莫僭(jiàn),贏馬勿馳。草木同衰,威存其榮。 君不正臣譎(jué),君之過也。上無私下讜(dǎng),上之功也。 功過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權,輕焉。 寵不樹敵,絕焉。陋不論道,暴焉。堪親者非貴,遠之不辱也。毋失者乃節,恃之者必成矣。 天非盡善,人無盡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悅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奪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長。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不測之人,高士也。內不避害,害止於內焉。外不就禍,禍拒於外哉。 天威貴德,非罰也。人望貴量,非顯也。恕人恕己,愈蹙(cù)愈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憐貧,莫損其富。貧而助人,堪脫其貧。人不恕吾,非人過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止學》(原文及譯文)隋 文中子王通智卷一1、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2、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3、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4、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竭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用勢卷二1、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衿。2、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於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3、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4、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利卷三1、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2、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3、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4、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辯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2、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3、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4、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譽卷五1、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2、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3、賞名勿輕,輕則譽賤,譽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4、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情卷六1、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2、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3、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4、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蹇卷七1、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2、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3、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4、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釋怨卷八1、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2、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3、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結焉。4、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心卷九1、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2、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3、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4、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修身卷十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2、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疵,大節堪毀。敬人敬心,德之厚也。3、誠非致虛,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4、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號文中子,隋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一說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世代官宦人家,父王隆,以學術見長,曾為國學博士。王通從小受家學熏陶,精習《五經》,傳說他15歲時便開始從事教學活動,18歲時有「四方之志,遊歷訪學,刻苦讀書「不解衣者六歲,其精志如此。」學問大有長進。隋文帝仁壽三年(603)考中秀才後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張「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於指掌。」深得文帝讚賞,但下議公卿時卻被冷落排擠。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王通作《東征之歌》,抒發了懷才不遇的心情。此後,雖被任命為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但不久便因對朝廷失去信心而辭官歸鄉,只將興王道之志付諸於續述《六經》和聚徒講學的文教事業上去。回鄉後,王通首先確定了續述《六經》的計劃,決心以古代隱逸賢才為榜樣,「退而求諸野」,以著述和教學來為弘揚儒學作貢獻。就這樣,王通用了九年的時間著成《續六經》(亦稱《王氏六經》),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贊》、《元經》等,共80卷。其撰著的目的在於「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在中國社會從動蕩走向統一之時扯起振興儒學的旗幟。《續六經》完成後,王通名聲大噪,求學者自遠而至,盛況空前,有「河汾門下」之稱。不僅及門弟子多達千餘人,還結交了許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學生薛收、溫彥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齡、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陳叔達等均為隋唐之際歷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王通教學,分門授受,「門人竇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徵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叔恬受《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備聞《六經》之義」。通過「通學」和「兼學」兩種形式,培養出一大批各色人才,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學術的繁榮提供了注入新鮮內容的儒學理論。王通教學主要以明「王佐之道」為己任,希望能在魏晉動亂和儒學衰敗之後能重振孔學,為儒學在隋唐之際的恢復與發展作充分的思想和輿論準備。其死後,眾弟子將他奉為「至人」,稱「王孔子」或「文中子」,後世更有「河汾道統」之譽,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學變革和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王通在講學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主張,在自然觀上,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及後來的讖緯神學進行了抨擊,在一定程度上使漢代以來神學化的儒學向理學天理論轉變,成為「前理學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歷史觀上,他以「道」的主宰取代了「天」的主宰,成為理學天理史觀的前奏,在倫理學上,他較早提出「窮理盡性」和「主靜」的修養方法,對唐代儒學,特別是宋替代學有著極重要的影響,開了理學某些重要概念範疇,治學方法以及修養方法之先河。可惜王通僅活了38歲,未能充分展示才華和發揮作用。 《大學》中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這也是中庸的道理。 這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勝敗榮辱的絕學,當你捧讀本書時,你已經站在人生的高點上。凡是按《止學》要旨去做的人,均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本書不僅是傳統文化關於「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凡按本書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如當屬為政的曾國藩和為商的李嘉誠。他們的經歷告訴讀者:《止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任何人都不該忽視,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止」字,它關乎每一個人的勝敗榮辱:對於大人物來說,一個「止」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了他的成與敗;對於賭徒來說,它決定了輸與贏……「止」之奧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謀.過猶不及,知止不敗. 墨曰: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長生久視之道。 自古有一種杯子叫「公道杯」,酒裝七成則容納,過7成則神奇般的遺漏殆盡,告誡人們辦事不要貪心,適可而止,「謙受益,滿招損」,《止學》更多的是告誡做人的哲理,辦事、斂財要有「度」。 智卷一1、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譯文】過於聰明就是愚蠢了。聖人不擔心自己的智謀少,而擔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2、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譯文】才能出眾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並不顯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3、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 【譯文】謀劃別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計上,也會失敗在其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計,也要舍其智計。智計有它缺欠的地方,謀略存有他的敵手,謹慎使用才能減少禍患。4、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竭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 【譯文】智慧不夠卻謀劃大事的人只能失敗,智計不知停止卻謀求長遠的人很難如願。對有智慧的人說智慧,對愚蠢的人說愚蠢,用愚蠢來掩飾智慧,用智慧來停止智計,這是真正的智慧。用勢卷二1、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衿。 【譯文】勢力沒有永恆的,仁德的人一會依靠它。勢力埋伏著兇險,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耀它。2、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於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 【譯文】勢力不要施加給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君子的勢力不表現在權勢上,以權勢為勢力的人一旦權勢喪失勢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勢力不會給人帶來好處,趨附它一定會招致禍害啊。3、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譯文】眾多的人才能成就勢力,一個人卻可以毀掉它。有勢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離棄他。勢力達到頂點而不知退讓的人讓人猜疑,地位尊貴而不謙恭的人使人嫉恨。4、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譯文】勢力有時會失去,名聲有時會遭誹謗,少發怨言的人能失而復得。勢力一定會消失的,人終會死亡的,不驕縱的人才能惠及子孫。利卷三1、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譯文】迷惑人的東西沒有超過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獲得,仁德不施捨就不能積累。2、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 【譯文】追逐利益的人眾多但富貴的人卻很少,賢明的人出讓功勞但他的名望卻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傷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給自己帶來實惠,選擇它們應該慎重。天道貴在有其規律,人貴在明智有節,行動要遵守戒規。3、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譯文】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4、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譯文】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獨自佔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辯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譯文】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於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2、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譯文】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不要說判斷的話。勢力弱於別人的人,不要說忌諱的話。力量不如別人的人,不要說勉強的話。3、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譯文】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並不多言,多言會使行動猶豫。4、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 【譯文】忠臣不會表白他的功勞,偷取他人功勞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隱瞞缺點,誹謗賢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譽卷五1、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 【譯文】喜好名譽的人多數會遭受侮辱。讚譽太多君主就會驚恐,名聲太高就會招來眾人嫉恨。2、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譯文】名譽有虛假的,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讚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3、賞名勿輕,輕則譽賤,譽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譯文】賞給他人名譽不要隨便,太隨便了名譽就不貴重了,不貴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榮譽要懂得辭讓,辭讓就能顯現美德,顯現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屬沒有爭鬥,他們的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4、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譯文】人沒有名譽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來的名譽卻能讓人毀滅。求取名譽而得不到,這也許就是福氣了。情卷六1、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譯文】情感過度就沒有品行,慾望太多就會失去法則。神色保持不變,就無人能猜測出他的心思。2、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譯文】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會成就事業。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保全。君主和臣子過於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和他們攀附交情。3、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譯文】情感有疏遠的時候,最親近的人不會超過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他人痴迷。情感難以追尋,過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懊悔不已。4、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譯文】注重情感的人艱辛多,缺乏情義的人磨難少。情感不加收斂,命運就不會有好結果了。蹇卷七1、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譯文】人處困厄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轉化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2、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譯文】事情的變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無法保存。天降災難表示警告,違逆它一定會滅亡;人生禍亂讓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處。躁進產生無窮禍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惡的念頭,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處的蔓延了。3、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 【譯文】看視自己並不重要的人為人所重視,看視別人十分輕視的人被人輕賤。禍患從思想引發,如果把困境視為樂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4、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 【譯文】窮困不可以說富貴的事,貧賤不要去攀附富貴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發怨怒是最寶貴的。困境不是敵人,真正的敵人是放縱胡為。釋怨卷八1、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 【譯文】世道不公平,人們的怨恨就難以停止。窮人與富人互相仇視,遍布的禍患就無法消除。2、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譯文】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我毀滅。講和而不爭鬥,這是謀略首先要考慮的。3、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結焉。 【譯文】沒有適當的名義就會惹來非議,讓名義歸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會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譴責了。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4、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 【譯文】寬厚並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它的補充。恭敬對勸人改過沒有幫助,諍諫就可以教導他了。心卷九1、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 【譯文】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沒有盡頭的,踐行就能解除它。2、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 【譯文】不向他人求助,尊嚴就不能受到傷害。沒有特殊愛好的毛病,自身就不會迷失。自我放棄的人人們無法拯救他。3、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 【譯文】苦與樂沒有一定的形態,它的形成取決於人們的思想。榮與辱存有差異,賢明的人卻同等對待它們。事情沒有成功,志向不能達到,思想上沒有抱怨就不會增加人的懮慮和禍患了。4、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譯文】仁德的人喜好禮儀,是不願欺騙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顯現愚鈍,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修身卷十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譯文】讓人信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不培養品行,人的才能就會用於偏邪,他的下場便不是善終了。2、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疵,大節堪毀。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譯文】採納他人的建議就沒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會前功盡棄。小的地方存有缺點,大的節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這是提高品德的關鍵處。3、誠非致虛,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 【譯文】真誠不能靠虛假得來,所以君子不使用詭詐之術。禍患由於自身而產生,小人很難戰勝自己。對誹謗的話不懼怕,對勢大的人不放縱,以此可以驗證一個人的品德了。4、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 【譯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會識別人。能識人卻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說是德高者了。
《權謀書》前言:智慧的寶藏《權謀書》是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的一部經典作品。成書於公元前十七年,至今已經流傳了二千多年。該書以其廣博的內容、優美的文字、豐富的知識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生於公元前七十七年,卒於公元前六年。他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非常勤奮。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為人平易,廉潔樂道,不交接世俗,而專思經術。晝讀書傳,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劉向性格剛正梗直,註定了他坎坷多艱的一生。漢宣帝時,劉向因為品行優良被任命為諫大夫。當時,宣帝崇尚神仙方術,劉向獻上一部父親在審案時得到的煉金秘方,宣帝下令按方煉製,花費不少,卻沒有應驗。於是宣帝大怒,欲治其死罪。他的哥哥以一半家產充公,贖回了他。因其才氣橫溢,宣帝命他講授《穀梁春秋》和《五經》,再拜為郎中給事黃門,不久升為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繼位後,宦官弘恭、石顯專權,劉向聯合朝中正直官員打算請元帝罷免他們。但還沒有行動卻泄露了秘密,被弘恭、石顯搶先告發,劉向等人被免職。次年春,發生地震,夏天,星象也出現異常,元帝有所感悟而恢復了劉向等人的職務。該年冬天,再次發生地震。劉向認為天象的災變是由於皇帝信任弘恭、石顯等奸人所至,於是以親戚的名義上書元帝,請求罷免奸人,啟用賢臣。但弘恭、石顯識破此文為劉向手筆,污衊他「為臣不忠,誣惘不道」,被逮入獄,並被免為庶人。到成帝繼位,弘恭、石顯等的勢力才被消除,劉向重新被起用,官至光祿大夫。當時外戚王氏家族的勢力開始崛起,災異不斷出現,劉向憂心國事,屢次上書,「言多痛切,發於至誠」。他慷慨地說:「我都不說,誰來說?」成帝也被他的赤誠所感動,但性格懦弱的皇帝無能為力,只有嘆息連連。成帝幾次想起用劉向為九卿,但都被王氏勢力所阻擋,在大夫一級三十多年,終生再未獲得升遷,死時七十二歲。《權謀書》成書於成帝鴻嘉四年,即公元前十七年。是他在校書的過程中編輯而成的。他編輯此書的目的也是有感於當時社會風俗的奢靡荒淫,禮教零落,乃採取歷史上古聖先賢的事迹和流傳下來的格言警句來引起皇帝的警戒。成帝閱後,「雖不能盡用,但喜歡他的言論,常常慨嘆」。宋代以後,該書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到了明代,更頒行天下,令學校生員講讀。從內容上看,該書可謂包羅萬象,全書二十卷,八百零九則,涉及到治國、為官、為人、處世、修身、做事的方方面面,既有曲折的歷史故事,也有意味深長的比喻格言,有啟人心智、催人上進的對話,也有看似淺顯、實際深刻的處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對人生、命運、機遇、成就、生死、謀略等都有獨特的看法。總之,《權謀書》如同一座智慧的寶藏,可謂珠光寶氣,琳琅滿目;引人深思,讓人感悟。《權謀書》卷一:領袖之道《易經》上說:"如果一個君子住在室內,講的話合乎義,那麼在千里以外的人都會響應,何況是跟前的人呢?任用賢能擔任公職,不被一般習俗所限,也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胸襟開闊,要有遠見;有獨到的見解。1.領袖應具備的素質晉平公問師曠說:「什麼是領袖之道?」師曠說:「領袖之道,要清凈無為,廣開言路,博愛眾生;任用賢能擔任公職,不被一般習俗所限,也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胸襟開闊,要有遠見;有獨到的見解,常常巡視或考核大臣們的政績。這是做領袖所應該有的操守。」晉平公說:「好。」2.領袖要有氣度齊宣王問尹文說:「怎樣才能做一個領袖?」尹文答道:「做一個政治領袖,要政簡刑輕,並有雅量能容忍別人。施政的目標簡單,人民就容易服從;法規少,人民就容易守法;不會因為政治問題而犯罪。有遠大的目標理想,就能容納眾人;有恢宏的氣度,就能容納部屬;聖人很少去干涉天下的事,而天下反而管理得最好。《書經》上說"聰明的人可以成聖』。《詩經》說:"周朝有美德善行,子孫要保持它啊!』」宣王說:「好。」3.領袖須謹慎成王封伯禽為魯公,他把伯禽叫來,告誡他說:「你知道做領袖的道理嗎?凡是在高位的人一定要謹慎,下層的人才會順著在上者的行為。要打開避諱的大門,讓他們按照一定的法度,從容地來幫助你。對那些敢說直話的人,不要拿自己的威嚴去嚇他,對他們的話也不要辯正,要廣泛地採擇別人的意見,然後才選擇可取的。只有文沒有武,無法威服人民;只有武而不能文,人民雖然怕他卻不親近他,文武都有了,才能表現威和德;有了威和德,人民才會親近他,服從他。操守廉潔的人能夠上通領導,長於諂媚的小人被阻塞在下層,敢直言的人能被進用,忠誠信義的人才能被留得住。」伯禽接受了成王的告誡,道謝而去。4.亡國之兆陳靈公行為乖僻,說話也不中肯,泄冶說:「陳國快要滅亡了喲!我趕快糾正他,可陳靈公仍然不聽我的話,反而更加不像樣子。在上位的以德感化人民,好像風吹草一樣,東風來了,草就向西邊倒下去,風的方向決定草倒下去的方向,所以領袖的一舉一動,就要謹慎。如果種一棵彎曲的樹木,怎能希望它有挺直的身影,領袖如行為不正直,講話不謹慎,就不能保住他帝王的名位,讓他的大名傳到後代。《易經》上說:"如果一個君子住在室內,講的話合乎義,那麼在千里以外的人都會響應,何況是跟前的人呢?如果住在室內,言不及義,跟前的人都不會響應他,何況是千里以外的人呢?話從自己嘴裡說出去,影響及於人民;行為從自己身上表現出去,影響及於廣遠。言行是君子的關鍵所在,關係到他自身的榮辱,他怎能不謹慎呢?』天地有了變動,萬物就跟著有變化。《詩經》說:"你要出言謹慎,注重你的威望儀錶,這樣天下也就沒有不安定、不完美了。』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你不從謹慎著手,任意縱慾,不自我滅亡,也會被人殺掉。」陳靈公聽了,認為泄冶是妖言惑眾,把他殺了。後來陳靈公果然被徵舒所殺。《權謀書》卷二:為官之道賢能的大臣按照六正的原則行事,痛惡六邪,所以人主的地位才能鞏固,而天下才能治好,活著的時候為人主所喜愛,死了就被人主所懷念,這就是為官的大道。六正與六邪做大臣的要服從皇上的命令,對皇上交待的事情做完以後要向他報告,一切事情不敢專橫,不隨便效忠一個人,也不隨便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對國家有益處,對皇上有幫助,所以他的身份受到尊重,而子孫也能保全得住。大臣有六正,也有六邪,照六種好的典型去做,就會得到榮耀,若照壞的去做,就會招來羞辱,榮辱就是禍福的門徑。什麼叫做六正六邪?六正就是:第一,當一切還隱伏著,沒有露出苗頭,這時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存亡的預兆和成功與失敗的先機,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預防它發生,讓人主很超然地站在顯要的地位,天下的人都稱讚他是位很盡忠的大臣,像這樣的大臣,就可算是聖明的臣子;第二,要虛心誠意,貢獻善道,勉勵人主進步,告訴人主最好的策略,順著人主的優點,補救他的缺點,有了成績屬於人主,不敢自誇是自己的功勞,像這樣就是賢良的臣子;第三,是自己操勞,早起晚睡,不停地推薦賢能的人,學習古代的嘉言善行來勉勵人主,使國家社會能夠安定,這就是忠臣;第四,是能明察極小的事情,能提前看出成敗,預防它並加以挽救,退而三思,堵塞它的空隙,斷絕它的亂源,轉禍為福,讓人主沒有可擔憂的,像這樣的大臣就是有見識的大臣;第五,是能遵守規章制度,辭謝一切賞賜,也不接受贈送,衣服整齊,飲食節儉,像這樣就是忠貞不二的大臣;第六,是當國家混亂的時候,人主做錯事,然而能夠冒犯人主,指出他的過失,不怕犧牲,認為自己犧牲了只要國家能保得住,對自己的行為不表示後悔,像這樣就可算是耿直的大臣。這就是所說的六正。六邪呢?第一是只求做官享受俸祿,只謀取私人的利益,不管公家的事,有智慧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做,人主渴求人臣能提供意見,貢獻良策,他還不肯盡自己的職責,苟且求榮,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左右觀望,像這樣的大臣徒有其名;第二是人主的話,他都說好,人主的行為,他都說不錯,暗中看準了人主喜歡什麼,他就奉獻,讓人主的耳目能得一時之快,投機取巧來迎合人主,不管他後來的禍害,像這樣就是諂諛的臣子;第三是內心險詐,外表卻好像很謹慎,說的話好聽,作的表情好看,而內心又好嫉賢妒能的人,他想要推薦的人,就替他隱惡揚善,他所要打擊的人,就對他隱善揚惡,讓人主用人失去依據,賞罰不當,命令也不能實行,像這樣就是奸臣;第四是智慧足以掩飾他的罪過,話也很有說服力,對內離散骨肉之情,對外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像這樣就是饞臣;第五是專權仗勢,拿國家大事來提高自家的權勢,成群結黨來使自家富有,又假借人主的命令,來自我炫耀,增加自己的威勢,像這樣就是賊臣;第六是拿邪道來向人主諂媚,讓人主遭到不義,搞小組織來蒙敝人主,在人主面前就說好聽的話,離開了人主話就變了,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找機會來攀附人主,使四周的友邦和國內的人民都知道人主的罪惡,像這樣的大臣就是亡國的大臣。這就叫做六邪。賢能的大臣按照六正的原則行事,痛惡六邪,所以人主的地位才能鞏固,而天下才能治好,活著的時候為人主所喜愛,死了就被人主所懷念,這就是為官的大道。《權謀書》卷三:君子六要,孝行為首1.做人的根本 孔子說:「君子注重根本,本建立了,道自然也就跟著產生。」根本不健全,末梢必定也是歪斜的;開始就不興盛,到最後必定衰竭。《詩經》上說:「土地是平的,泉水自然就清澈。」《春秋》上的道理,說有正春就沒有亂秋,有賢明的君主,就不致有危亡的國家。《易經》上說:「根本有了,一切萬物都能有條不紊;開始錯誤一點,到後來會越來越錯。」所以人要注重根本,要注重開始。2.方正之道魏武侯問吳子有關「元年」的意義,吳子答道:「這是指國君一切事情的開始都該小心謹慎。」武侯問:「要怎樣才算小心謹慎呢?」答道:「要方正。」問:「又該怎樣方正呢?」答道:「要聰明有見識,如無聰明見識,怎能看出方正。要多聽並加以選擇,自然就能增加智慧。所以從前的人主一開始就聽取治國之道,大王的一句話,士人的一晉見,乃至普通平民要求晉見一定應允,公族有問必答,四方來的人一律不拒見,可以說是不阻塞民意;頒賜祿位必定公平,量刑也必定適當,人主的心腸必定厚道仁慈,維護人民的利益,除掉人民的禍害,這樣的人主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擁護了;人主本身正大,慎重選拔大臣,大夫不另兼職,掌握政權的大臣不同屬於一個宗族,就可說是不獨佔權勢了。這是《春秋》上的道理,也是元年本意之所在。」3.處世的六根本孔子說:立身處世有六件基本的事,根本建立了,然後才稱為君子。立身有方,而以孝為本;居喪的時候要守禮,而以哀戚為本;作戰時有軍隊,而以勇敢為本;政事要有條理,而以才幹為本;居國有他的禮儀,而以繼嗣為本;生產按時節,而以人力為本。把根本的事丟在一邊不去鞏固它,就不能做好小事;親戚相處都不愉快,就不要專門從事外交活動;沒有開始與結束,就不要從事多項活動;聽來的那些話,不要多談;跟前的那些人都不愉快,就不要向遠發展。所以要返回根本,培養根基,這是君子立身行事的道理。4.孝行很重要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孕的,沒有比做人的道理重要,也沒有比父子之間的親情,君臣之間的道義來得更大;父親是尊嚴的,兒子是仁善的,君要講義,臣要盡忠。賢明的父親對於子女,在他生長的過程中,要拿慈愛的心腸照顧他,要教導他成材,培養他的風範,除去他的虛偽,及時養成他的節操,對他的給予要謹慎;小孩在七歲以上,做父親的要替他選擇好的老師和朋友,不要讓他有壞的表現,讓他慢慢向好的路上走,早一點使他接受教化。一個好孩子伺候他的雙親,在談話對答的方面,不要讓父母聽來不順耳;在進退行動方面,表情儀態不要讓父母看來不順眼;恭敬小心,不違背父母的心意。君子之侍奉雙親,是在積德;子女是雙親的寄託,對於雙親只有侍奉而無法推辭,推辭不侍奉的,是害了雙親,所以能令雙親安慰的事,人子都應該去做。賢能的大臣侍奉他的人主,從接受命令那一天開始,把人主當作父親,把國家當作家,把士人當作兄弟,假如對國家,對人民有幫助,有利益的事,就應該不避艱難,不怕勞苦地去完成他應做的事,而他的人主也有義務來成全他。至於君臣和人民,也是相互為本,有始有終。孔子也說過,一個人的行為沒有比孝行來得更重要;孝從內心發出而表現於外,這也就是說,根本強固,花朵自然茂盛。人主以大臣為根本,大臣以人主為根本,父親以子女為根本,子女以父親為根本,捨棄根本,花朵自然枯萎。 200位歌星個人成名金曲200首【極品音畫】
推薦閱讀:
※老獵手的套路連環殺(1)- 《從零開始做銷售》
※鬼谷子謀略,陰陽化萬物,捭闔知人心
※《古代智謀故事》之處事謀略(一)
※鬼谷子謀略
※劉備的謀略(二)臨危不亂需有良策講稿閱讀|文字版|百家講壇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