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紅書收集了漢語中的性別歧視
書中有一些編造的漢字字詞,通過這些字詞不尋常的排列與變化,顛覆普通話中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
圖片來源:網路
行動主義形式多樣,《女人的字》採用的形式是一本紅色小字典。這本微型書是來自馬來西亞TypoKaki設計公司的Karmen Hui、Tan Sueh Li和Tan Zi Hao的作品。書中有一些編造的漢字字詞,通過這些字詞不尋常的排列與變化,顛覆普通話中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
與英語的「音標拼字法」不同,漢字依靠的是「形」。漢字由圖形符號組成,這些符號稱為「部首」,與表示語音或是語意的部分組合,形成漢字。《女人的字》以表示女性的部首「女」為中心,「女」因其視覺詞源(最早「女」這個部首描繪的是一名向男性鞠躬的女性)一直是女權主義者的爭論對象。
通過增加、移除「女」或是改變「女」在這些合體字中位置,Tan Zi Hao和他的設計師同事設計了30個具有女權主義傾向的全新字詞。在《女人的字》這部字典里,許多字都是圖示版合成詞,將兩個不同的字合成一個新字,具有新的含義。舉個例子,「女」和「毛」(代表「毛髮」)組合成一個字。設計師們給「毛」加了一筆,在左邊加上了「女」。Tan說:「這個字表示長頭髮的女性,這個字在現有漢字中是不存在的。」
再舉一例,設計師在「痛」字里插入「女」,用來特指痛經。「我們給『痛』本身賦予了性別,」Tan解釋道,「我們希望建立與女性經歷相關的字。」其他的字更為概念性。設計師指出了他們所創造的一個效仿「女性漫遊者」(flaneuse)含義的字,「flaneuse」由「flaneur」改編而來,「flaneur」一詞在法國文學中被用來描述在城裡閑逛的男性。設計師把「行」(表示「行走」或是「可以」)拆開,在中間插入「女」,創造了一個新字,表達女性的社交圈子延伸到家庭以外。
當然,漢字不是唯一一種帶有性別歧視的文字。看看英語吧。人們一直在爭論,像「testimony」(證詞,證言)這類詞,最早帶有重男輕女的色彩(大概意思是:只有「帶把兒的」作證才可信)。Tan舉了另一個例子:「patrimony」(父親的遺產)和「matrimony」(婚姻),這兩個詞結構相似,傳達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因此含義不同。
大部分語言充滿了莫大偉(David Moser)所說的「隱含的性別歧視」。他是一名語言學家,同時也是美國CET(China Education Tours)學術項目北京地區教務主任,他研究性別歧視與語言的微妙交集已有幾十年。這種性別偏見非常根深蒂固,大部分人根本注意不到這一點。看似沒有歧視的語言特點、代詞與詞序不斷強化這種偏見,通常要等到事後人們才會想到女性。5000多年前,「女」第一次出現時,就是男權社會裡男性創造的。這個社會使用的語言一定會反映出這一點。莫大偉說:「因為創造這些字的人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所以這種思維方式會得到強化。現在,漢語已經困在趨勢如此的漢字之中,而且這下意識地增強了性別歧視。」
比如說在漢語中,「強姦」、「八婆」這些詞都有「女」,莫大偉說這類詞使得對於女性的偏見根植得越來越深。其他的詞就沒那麼具有壓迫性,如「安」,「女」字在房子下面,表達了她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們的思考從這開始,到底為什麼一些詞會有消極的含義?我們怎樣改變或是改善漢字的這種形狀或是性質呢?」Tan說道。
性別歧視在語言中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莫大偉認為,性別歧視在漢字中尤為明顯,是因為漢字過於形象化。他說,如果你大聲地把《女人的字》一書中的字讀出來的話,很多字聽上去就像一般的合體字。但是,如果你把它們寫出來,就會更有象徵性意義。可以做個對比,他說,如果把「women」改成「womyn」,讀出來聽上去都一樣,只有寫下來的時候,才能看出「womyn」的用意。莫大偉說道:「他們故意試圖用文字讓讀者恍然大悟,其實處處都有女性。」把「女」字旁插到它從沒出現過的地方,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使用「女」字旁,它成為了語言更為內在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新符號,更有力度。」
TypoKaki和莫大偉都認為《女人的字》只是一種藝術挑釁。「這不是一個語言項目,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普通人會在日常生活中寫這些字,」莫大偉表示,「但是,作為一個藝術項目,《女人的字》讓人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審視語言,提出質疑。」
推薦閱讀:
※婦女節,是女性被歧視最多的一天
※談我關於穆斯林的態度
※「為了孩子,不要移民這裡!歧視嚴重!」華裔二代真心話引發全球華人深思!
※劉敏:簽證政策背後涉及歧視嗎?
※求職如何應對性別「軟」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