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用《詩經》培養七十二賢
孔子為什麼用《詩經》培養七十二賢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後,刪《詩經》、《尚書》,定禮、樂,而後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諸後世。後儒常說:「先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聖;後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明」,真是切實之言。孔子刪定《詩經》一書,旨在闡述商、周文化,以為後人學習之楷模。商《詩》所記載,多為商代聖賢君子和普通人民的情懷。周《詩》所記載的,則多為周代賢能君子和普通人民的情懷。孔子述而不作,在他那個時代,重點給他的弟子學習詩、書、禮、樂。他對學生說:「不學詩,無以言」。還親自囑咐自己的兒子一定要先學詩、學禮。此外,跟他自己的高徒子貢、子夏等都勉勵他們學詩。
可見孔子本人將《詩經》擺在何等高的地位。惜後人不聽他老人家的話,不從《詩經》學起,倘若他有知,是否會說:孺子不可教呢?
然不僅如此,在孔子刪定的《尚書.舜典》中記載: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這段文字大意如是:舜接過堯帝之位,垂拱平章,頒布詔令以治天下,在頒布教育詔令時,直接跟夔說:命令你制定音樂典籍,結合詩、歌教育讀書人。我的教育目標是讓人養成幾個人格的標準:一是直而溫,二是寬而栗,三是剛而無虐,四是簡而無傲。用的教材內容是:詩、樂。教學的方式是:歌、詠,教學的方法是:聲、律。教學的效果是:讓人倫歸正,讓內在精神和人本身能夠相和。
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傳統的教學內容是詩和樂,常用的教學方式是聲、樂、歌、詠。從這裡可以推測,舜帝說的這段話時中國國學教育的源頭和理論依據,也是現代唱誦的源頭和理論依據。唯一不同的是,舜是聖人,懂得以聲律(音樂)為載體,來教人們學詩,以養成人們的人格。為此,爾等小生當以舜帝之言為法則。不能說找些老先生讀讀幾首詩歌和幾篇文章,然後就下按照這些老先生的語音語調來讀讀詩歌和文章,而後美其名曰「吟誦」,豈其然乎?舜帝若有知,是否會說:孺子不可教呢?
這樣的教學啟示,經書所載甚多,今試舉若干例子以作證之: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禮記.樂記》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禮記.樂記》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即:欲修身,先學詩;欲立身,必學禮;欲成性(性情,有文明教養的形態),必學樂。)
---《論語》
因此,漢、唐以來的儒者,秉承堯舜、孔子之教,都提出:詩者,六藝之首的教育理念。詩,即是《詩經》。六藝,可以泛指一切才藝、技能,更廣泛的說,可以涵蓋現代的許多技能,如駕駛、會計、金融、經濟、教育、養生、軍事、政治學等領域。
惜今人不察,若先儒們有知,是否會說:孺子不可教呢?
舜帝、孔子、先儒們都是那樣來施行教育,我等後世子孫當如何自省呢?古代如是,近代的也如是。朱光潛《詩論》裡面說:
寫在紙上的詩只是一種符號,要懂得這種符號,只是識字還不夠,要在字里見出意象來,聽出音樂來,領略出情趣來。誦詩就要把意象、音樂、情趣在聲調中傳出。
散文大家朱自清則更加直接抨擊當時語文教育的病態:
現在教師範讀文言和舊詩詞,都不好意思打起調子,以為那是老古董的玩意兒,其實這是錯的,文言文和舊詩詞等,一部分生命便在調里,不吟誦不能完全知道它們的味兒。
---朱自清《散文全集》
現在多數學生不能欣賞古文舊詩詞,又不能寫作文言,不會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
---朱自清《論朗讀》
倘若朱光潛和朱自清先生有知,是否會說孺子不可教呢?
中華兒女是在堯舜、孔夫子等聖賢和歷代先儒教化之下的優秀兒女,不會不可教的。必定能秉承經書典籍的教育之方,秉承「詩言志,歌永(通詠)言,聲依言,律和聲」的教育理念,來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能知而後行,真聖賢之徒也。用孟子的話來說:有為者亦若是。此之謂也。
而今,詩教之風,唱誦之法,已是奄奄一息,命如懸絲,盼各有志之士在國學之風的吹拂下,懷著「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懷,以唱誦之法將詩教傳承,以孟夫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概,挽聖教於即倒,方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值此國家大力倡導傳統國學之良好氣候之下,今作此序言以表白內心觀點,對錯是非留給後人評判,斯可矣!並引用三首詩歌抒發內心情懷,與有志者共勉之。
出處從來自不齊,後車方載太公歸。
誰知寂寞空山裡,卻有高人賦採薇。
自小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干,直待凌雲始道高。
凈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里勸人歸。
落紅有盡啼天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師襄子
推薦閱讀:
※90、父親偷羊,兒子揭發:這是種大義滅親、正直無私值得宣揚嗎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孔子與《周易·十翼》
※感悟孔子--儒家思想(原創)
※給孔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