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行為準則
莊重,忠信,與同道人交友,有過錯則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摘自《論語·學而》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工作勤勞敏捷,慎言,求道匡正自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自《論語·學而》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先做後說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摘自《論語·為政》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用禮約束自己,少犯錯誤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說話謹慎,行動敏捷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學習賢人,自我反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孝敬父母,勞而不怨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出遠門,在家照看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牢記父母年齡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摘自《論語·里仁》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以德服人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摘自《論語·公冶長》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勤勉好學,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不記舊怨,寬容待人,人亦寬己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摘自《論語·公冶長》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承認過錯,有錯就改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摘自《論語·公冶長》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不遷怒別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摘自《論語·公冶長》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周濟急需救濟的人,不濟富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摘自《論語·雍也》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富有同情心,周濟貧困者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摘自《論語·雍也》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持之以恆,長久保持仁德之心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摘自《論語·雍也》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樹立高尚情操,不為物質所困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摘自《論語·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博學,以禮來約束自己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摘自《論語·雍也》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智勇雙全,臨事不懼,好謀而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摘自《論語·述而》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發憤用功,積極樂觀,只耕耘,不問結果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自《論語·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思維敏捷,勤奮學習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摘自《論語·述而》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向善者學習,借鑒不善者,改掉自己的缺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論語·述而》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表裡如一,不裝腔作勢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摘自《論語·述而》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不憑空捏造,實事求事,多聽多看,擇其善而學之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摘自《論語·述而》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不記舊過,肯定他人的進步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摘自《論語·述而》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謙虛不自滿,虛心向比自己能力差的人學習,被人侵犯不計較,寬容待人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摘自《論語·泰伯》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接受忠言忠告,順耳之言能辨別是非真偽,有錯必改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讚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為國盡忠,孝敬長輩,不沉迷酒席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摘自《論語·子罕》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儘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食不語,寢不言
---摘自《論語·鄉黨》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尊重長輩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摘自《論語·鄉黨》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感同身受,禮貌待人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摘自《論語·鄉黨》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行為舉止有禮有節,文明駕車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摘自《論語·鄉黨》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言行一致,不偏聽偏信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摘自《論語·先進》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克制自己,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摘自《論語·顏淵》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踏實做事,不問收穫,克服感情衝動的毛病,改正邪念,辨別迷惑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摘自《論語·顏淵》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過錯,不去攻擊別人的過失,不就消除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對朋友忠誠勸告,恰當引導,不聽則罷,不強加意志於人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摘自《論語·顏淵》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摘自《論語·子路》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聽取眾人意見,但不人云亦云,正確看待他人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摘自《論語·子路》
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行正道,量才而用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自《論語·子路》
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摘自《論語·子路》
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不說人是非長短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摘自《論語·憲問》子貢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麼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見利思義,遇險獻身,長處貧困但不忘諾言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自《論語·憲問》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說話誠實可信,行事忠實恭敬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摘自《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事奉賢者,結交仁者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摘自《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摘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摘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交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摘自《論語·季氏》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禮樂修養自己,喜稱讚他人,交賢友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摘自《論語·季氏》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慎看,慎聽,臉色溫和,行為謙恭,言談忠誠,辦事謹慎嚴肅,遇疑問向人諮詢,忿怒時思後患,獲利時思義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不傳播流言蜚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摘自《論語·陽貨》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見危獻身,見利思義,祭祀時嚴肅恭敬,居喪時內心哀傷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摘自《論語·子張》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摘自《論語·子張》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大節上有原則,小節不斤斤計較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摘自《論語·子張》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