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齡」施教!從1歲到10歲,不同階段教育方法
【1-10歲孩子的不同表現:你家寶寶對上號了嗎】①1-2歲:「不」字當頭、打滾撒賴;②3歲:3歲半前快樂有安全感,3歲半後容易反抗;③4歲:快樂自由,精力充沛,喜歡新鮮事物;④5歲:溫暖陽光,比較聽話;⑤6歲:在學校很乖,在家可能是「小惡霸」;⑥7歲:不再頂嘴,更喜獨處。更多↓【因「齡」施教!從1歲到10歲,不同階段教育方法[推薦]】孩子的成長,是個奇妙的過程:有時他天真爛漫,有時他任性叛逆,有時很黏父母,有時又非常渴望獨立......其實,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從1歲到10歲,孩子特點和應對方法↓↓教你因「齡」施教。轉給身邊的爸媽們!
【遇警察查驗身份時的「正確姿勢」,你要了解!】近日,深圳兩名女孩被警察查驗身份證,隨後被強制傳喚引發關注。肯定有人關心:難道出門買菜都要帶身份證?什麼情況下警察可合法查驗民眾身份證件?在公共場所遇到警察查驗身份應如何做?……遇警察查驗身份時的「正確姿勢」,你得了解↓↓轉發學習!
孩子就該這麼帶,帶娃36計教你養出絕世好娃!育兒的過程也是一個和孩子鬥智斗勇的過程,有時候,不得不用一些計謀呢。任你多麼高的IQ、EQ,到孩子這裡統統不管使!親子36計提高你的育兒商,教你教出絕世好娃。
高級育兒師透露的55個育兒細節,新手媽媽必備育兒手冊!
年輕媽媽毫無經驗,面對嬌弱的寶寶往往毫無經驗,小編們奉上從業十幾年的高級育嬰師透露的55條育兒細節,將科學育兒理論濃縮在短短的55句話內,言簡意賅,有些還是比較冷門的育兒細節,比如爸爸的情緒差會導致寶寶哭鬧增多。幾百字的內容囊括了寶寶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絕對是新手媽媽們必備的育兒手冊!
好了,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對各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一時消化不了建議轉發收藏哦!祝所有寶寶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媽媽,願你的目光溫柔永駐2016-05-05 13:47生命時報這十個廣為流傳的育兒「經驗」都是錯的!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可是有時候好心也會辦壞事。
一歲以下的嬰兒,正是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需要父母們的精心呵護。可是某些廣為流傳的育兒法,或許對寶寶卻是傷害。
是時候和錯誤的舊觀念說不了!誤區 1:孩子要多穿衣服,千萬別凍著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凍著,一降溫就把孩子裹得像個粽子,卻不知道衣服穿多了一樣會損害孩子的健康。
小孩子的新陳代謝本來就比成人旺盛,穿得太多,身體熱量無法散發。
孩子又小,熱得受不了也不會說,嚴重時可能出現高熱、脫水、缺氧、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也就是捂熱綜合征。
正確做法:
一歲以內的寶寶,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就好了。誤區 2:寶寶滿月,該剃光頭
滿月剃光頭,是不少地方的習俗,覺得這樣孩子長大後頭髮會粗黑亮麗。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頭髮的生長周期一般是 2~5 年,然後進入休止期,逐漸萎縮、脫落。滿月時剃的頭,即便催生出了更粗的頭髮,這些粗發也早在三五歲就自然脫落了,並不能對成年後的頭髮有什麼影響。
而且,嬰兒皮膚薄嫩,對刮剃刺激比較敏感,容易在剃頭後出現局部發紅。滿月的寶寶也往往難以安靜地配合剃頭,萬一扭動掙扎,還容易傷著孩子。
正確做法:
如果不打算給寶寶蓄髮,就買個兒童專用安全理髮器吧。誤區 3:滿月寶寶枕枕頭
滿月還有個習俗,就是長輩要給娃娃送虎頭枕,寓意保佑孩子吉祥平安。
虎頭枕寓意雖好,實際上並沒什麼用,因為小月齡的寶寶根本不需要什麼枕頭。
3 個月以下的寶寶,脊柱還沒有發育完善。這時候,寶寶不論是平躺還是側卧,頭部和身體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並不需要枕頭,用枕頭反而會不舒服。
正確做法:
3 個月以下,不需要給寶寶用枕頭;3 個月後,買一款合適又安全的枕頭送給寶寶吧。誤區 4:早早讓寶寶學游泳
很多有條件的家長,都會在孩子出生沒幾個月就帶去嬰幼兒游泳館,這似乎是個「不明覺厲」的「科學育兒法」。
但據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南,1 歲以下的嬰兒不推薦學習游泳。這麼大的孩子無法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和水中生存技巧,在水中完全沒有自救能力和意識。
而且,不少父母給寶寶戴在脖子上的游泳圈,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造成寶寶頸椎關節的損傷,甚至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
正確做法:
做理性的父母,請拒絕盲目跟風讓寶寶游泳。誤區 5:「把屎把尿」要趁早
在我國,有超過 80% 的父母在寶寶出生 2~3 個月就開始把屎把尿。
而且,很多家長在「把屎把尿」的時候還有強迫定時定點的傾向,這可能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
有大量的研究指出:排便這件事,應該聽孩子的。AAP 推薦在孩子 1 歲半到 2 歲之間再訓練排便,這個年齡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準備好了,孩子學得快,家長也省時省力。
正確做法:
寶寶 1 歲半之前,如果條件允許,就用尿布或紙尿褲吧。
把便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但一定不能強迫、勉強孩子。如果選擇給孩子把便,請注意觀察孩子的排便信號(比如扭動身體、哭鬧)。而且,孩子雖小,也需要注意隱私,不要在公共場合給孩子把便。誤區 6:孩子枕禿,要補鈣了
有些孩子生下來沒幾個月,後腦勺一圈頭髮就掉光了,不少家長認為這是缺鈣,得補鈣。
實際上,枕禿是孩子換髮導致的生理現象,並不是什麼疾病,和缺鈣無關。
一歲以前的孩子,母乳和配方奶基本就能滿足鈣的需求(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另當別論)。
正確做法:
一歲之前,不用額外補鈣。寶寶出生後,注意每天補充 400 IU 的維生素 D 就好,因為維生素 D 能幫助鈣吸收。誤區 7:在輔食中加鹽
民間常說「孩子不吃鹽會沒勁」,完全是個危言聳聽的謠言。
吃鹽,是為了補充鹽中的鈉。6~12 月嬰兒每天需要 350 mg 的鈉,奶類及其他輔食中的鈉已經足夠了。
寶寶很能接受原味食物,並不會因為不加調味料就覺得沒味兒。反倒是過早吃鹽會造成寶寶拒絕原味食物,影響成年後的飲食習慣。
因為食鹽攝入量偏高,我國成人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很高。要降低以後的鹽攝入量,最好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注意控制。
正確做法: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1 歲以內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吃鹽。誤區 8:用學步車幫孩子學走路
學步車不僅不能幫孩子學走路,還有巨大的安全隱患。
在學步車中,孩子的重量全部集中在臀部,腳步並沒有用力,就像是踮著腳尖「走路」。這樣不僅學不會走路,還會影響孩子的腿部力量發育。
而且,由於學步車的運動速度比孩子自己爬快很多,即使有家長在場,也可能有危險。AAP 就曾報道過學步車導致的翻下台階、燙傷、溺水等兒童安全事故。
這種雞肋又危險的產品,父母們別花冤枉錢了。
正確做法:
幫孩子學走路,要循序漸進。
當他開始試著站起來,你可以用小板凳或結實的箱子來幫寶寶練習;當他想要邁步時,你可以給寶寶一個帶輪子的箱子慢慢扶著走。
始終記得家長要在旁邊看護。誤區 9:給寶寶掏耳朵
不少父母看到寶寶耳朵里有耳屎,就覺得不幹凈,總想掏出來。
其實,正常的耳屎是不但不會影響耳朵健康的,還能幫助隔離微生物和小蟲子。而且,耳屎自己也會從耳朵眼裡掉出來,父母們無需太擔心。
千萬不要試圖用挖耳勺之類的工具自己解決,如果損傷寶寶的耳道,後果就嚴重啦。
正確做法
如果耳屎沒讓寶寶不舒服,也沒影響聽力,真的沒必要和耳屎過不去。
但如果寶寶因為耳屎太多覺得不舒服,比如總是拉扯耳朵,請交給醫生處理吧。誤區 10:寶寶綁腿,腿會直
為了能讓寶寶長大以後能擁有一雙令人羨慕的直腿,人民群眾想出了很多方法,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綁腿——把寶寶的兩腿拉直然後用布帶捆好,覺得這樣寶寶的腿就能長直。
這其實這個大大的誤解!
8 歲以前,孩子有點 O 型或 X 型腿,絕大多數都是發育中的正常現象。隨著孩子長大,自然會變直的。
綁腿不僅不能讓腿長直,反而可能會造成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而且布帶長期壓迫,也可能導致皮炎和破損感染。
正確做法:
不用瞎操心,順其自然就好
1歲吃點花生,過敏減七成2016-04-06 14:24生命時報近日,英國一項新研究發現,1歲前給寶寶喂點花生或花生醬,可顯著降低孩子的過敏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吉迪恩·萊克博士和南安普頓大學的科學家對550名存在花生過敏風險的兒童展開了跟蹤調查,仔細檢測了參試孩子的所有過敏癥狀。如果寶寶在1歲之內餵食花生醬或花生零食,那麼孩子到6歲時,其花生過敏的風險會降低74%。專家表示,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吃花生,能起到長期防過敏的保護作用。但是,專家強調,對於濕疹、雞蛋過敏或花生過敏高風險兒童來說,父母在給寶寶餵食花生前務必諮詢醫生。
萊克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衛生部門或許應該考慮修改「有花生過敏家族病史的兒童最好在3歲後再吃花生」的相關建議。▲(陳子韓)
義大利長壽村300多位老人長壽秘訣原來是它2016-04-06 13:22生命時報在義大利的一個偏僻村莊中,生活著300多位百歲老人,他們的長壽秘籍何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醫學院和義大利羅馬大學首次獲准對該地區人口進行調查。研究認為,老人長壽或與他們長期吃迷迭香有關。
義大利這個名為阿恰羅利的海岸村,僅有數千居民,其中卻有300多人是百歲壽星,這一現象在世界上相當罕見,即便是高度發達的美國,按照人口比例劃分,也僅有0.02%的人能活到這麼大歲數。
由美國和義大利頂尖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該地區的百歲老壽星進行了問卷調查,並觀察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等。結果發現,以健康著稱的「地中海飲食法」在當地較為流行,這種飲食以橄欖油、新鮮蔬菜和全穀物為主。其中,一種葯食同源的植物———迷迭香,應用非常廣泛,在烹飪時經常用到。據研究,迷迭香不僅富含鈣、鐵和維生素B,而且實驗室研究證明,它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和抗炎症化合物。此外,還有研究稱迷迭香可以根除自由基,抑制腫瘤生長。研究人員認為常吃這種食物或是老人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還指出,當地新鮮的空氣以及老人的活動方式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如當地居民一般都步行去買東西或者上班,走路的機會很多,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專家團隊成員、聖迭戈醫學院的艾倫·梅塞爾教授指出,接下來,研究團隊還將對當地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血液樣本進行更深入調查分析,並運用遺傳分析方法分析其長壽原因,希望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更廣泛的治療和居民健康指導中。▲ (馮國川)
4種吃法加重便秘,別再給腸道「添堵」了2016-04-06 11:50生命時報「便秘不是病,解不出來真要命」,為了解決這件尷尬事,很多人拚命吃「通便」食物,沒想到便秘反而越來越嚴重,問題出在哪裡呢? 原來,在食療治便秘的過程中,有人犯了一些小錯誤,《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為你總結出哪些錯是大家最常犯的。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 夏朋濱
錯誤1:飲食清淡不吃油或者少吃飯
許多人一出現便秘,就以為是自己大魚大肉吃太多,轉而吃得特別素。其實,便秘的人也需要吃些油,因為人體需要油脂的潤滑,缺少了會加重便秘。
還有很多人相信少吃飯會緩解便秘,這其實也是一個誤區。因為腸道是需要食物來刺激促進排便的,如果食物吃得不夠多,糞便沒有足夠的原料,當然排不出來。因此便秘時不要拒絕吃飯,否則會加重便秘。
對於一直靠節食減肥的人來說,也可能因為上述原因而便秘。
錯誤2:吃高纖維食物忽略喝水
很多人相信膳食纖維有助排便,因此便秘時就大量吃高纖維食物,但忽略了喝水。
其實,糞便要在大腸內形成體積,除了纖維之外,還要有水分幫助其膨脹,這樣才能對腸道產生刺激。
所以如果吃很多纖維,但是水不夠,纖維膨脹不起來,糞便體積小又密實、干硬,在腸道中運送反而更慢。
此外,大腸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回收糞便中的水分,身體越缺水,糞便越乾燥,便秘越嚴重。許多人可能還以為自己是「頑固型便秘」,其實只是喝水太少。
需要提醒的是,果蔬中的膳食纖維的確可緩解便秘,但過量食用也會引起脹氣和腹痛,胃腸功能差的人多吃反而會對腸胃造成刺激。
錯誤3:香蕉吃得不對
一般人都認為,香蕉是潤腸的。其實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僅不能通便,反而會加重便秘。因為,沒有熟透的香蕉含較多鞣酸,對消化道有收斂作用,會抑制胃腸蠕動。
一般來說,將香蕉放在通風處存放至表皮有黑斑,但內里質地並未改變時吃最好。提醒大家,吃香蕉時也要多喝水。
錯誤4:大量喝茶
喝茶「清火」,能改善便秘,這也是十分常見的誤區。其實,便秘者並不適宜多喝茶。因為茶有收斂作用,喝多了反而會加重便秘。便秘者只要多喝水就可以,飲水量要比平時多2~3倍,分成8~10次喝。
專家建議:
當便秘發生時,大家應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飲食,再「對症下藥」:
如果是因為吃得太少,那就要增加食量到七成飽;
若是因為纖維吃得少,那就要用粗糧代替一部分主食,增加果蔬攝入量,同時也要多喝水;
如果是因為身體乾燥缺水,那要增加飲水量;
除了飲食原因,睡眠不足、壓力大、焦躁等,交感神經長期興奮,抑制了胃腸道的蠕動,也會引起便秘,這些人要調整心情,多注意休息。▲
美臀腿、增免疫、強腦力?跑步健身有10大好處2016-04-06 11:20生命時報想減肥,多跑步。跑步是極有效的減肥塑身運動。其實,跑步的好處不僅限於此。近日,美國健康健身網站「超級甜心」載文,總結了除減肥之外的跑步九大好處,供大家參考。
1.防病增壽。美國《梅奧診所信箋》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跑步有益增強體質和心臟活力,效果比其他的運動方式都要好。跑步還能助於預防癌症。愛荷華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跑步還有助於控制血壓,每天跑步5分鐘就可以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近一半。因此,堅持跑步的健康受益具有長期性。
2.健臀美腿。跑步能增強體質,還能提高其他運動方式的鍛煉效果,比如,跑步對臀部和腿部健美大有裨益。
3.增強免疫力。多項研究表明,跑步等適度運動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但《美國實驗生物學會會刊》刊登加拿大和歐洲科學家聯合完成的一項新研究提醒大家,跑步一定要在適度的範圍內,過於激烈反而會導致體內的壓力激素水平升高,導致未經過訓練的人抗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4.強健肺部。跑步除了有益心臟健康之外,還能增加肺活量和攝氧量。美國和奧地利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還發現,跑步不僅有助於吸煙者戒掉煙癮,還能改善肺部的健康狀況。
5.提升自信。研究發現,跑完5000米或馬拉松的人,自信心激增,自身成就感也更強烈。
6.改善情緒。跑步還能讓人感到更快樂。這是因為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內啡肽和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令身心愉悅。
7.減輕壓力。跑步能促進血管擴張,改善全身血流狀況。而且,跑步能促進身體大量釋放5-羥色胺,讓人感到壓力減輕。有研究表明,當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消除沮喪的最好方法就是跑步。不過,專家建議,在跑步前,最好先走一走再跑。
8.提高腦力。跑步有助於增強記憶力和提高智力。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跑步與記憶改善存在密切關聯。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也發現,跑步有益激活大腦灰色物質的增長,提高腦力。
9.治療抑鬱。美國杜克大學對兩組抑鬱症患者進行了「慢跑療法」與曲舍林藥物療法對比研究後發現,兩組患者治療4個月後,抑鬱的癥狀都能明顯改善,但藥物組患者的療效完全沒有優於慢跑組。治療一年後,慢跑組患者全部痊癒,而藥物組患者的抑鬱癥狀卻有加重的現象。▲ (徐藝珊)
怎樣帶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寶寶?看這位媽媽的方法你就明白了這篇文章是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及孩子目前的狀態,她說自己是一位在摸索中的媽媽,這幾年一直在和孩子一起成長……今天,分享給各位粑粑麻麻,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小米總是對我說:媽媽,我可以。我自己來。我能行。
在幼兒園,小米對那些想協助她吃飯、穿脫衣服、上廁所、洗手的老師也是這樣,會很嚴肅的舉起小手,制止老師過來,並對老師說:我自己可以。
小米還會自發去給老師倒杯水,看到老師手有傷口會去問老師疼不疼,她給吹吹。老師還告訴我,她是老師的小助手,常常得到指令就會去幫老師拿教具、拿這拿那,協助擦桌子、歸位、擺凳子等。
所以,老師、校醫、教導主任,乃至園長都非常喜歡她,常常不叫她的英文名字而叫她baby。
認識到孩子和成人行為的差距
在養育女兒小米的3年里,我意識到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成人的行為總是帶有外在的目的,希望效益最大化,像帶孩子去公園玩,就是一心想著到達目的地,盡量縮短路程的時間。
而孩子則不同,他們對過程也很感興趣,他們會磨磨蹭蹭的走路沿,用腿去感受,他們一會去摘朵花,一會去撿塊石頭,他們在去公園的路上已經全心身的在感受喜悅了。
但成人是怎麼做的呢,就是不斷的催促,不斷的拉扯,到最後去到公園時孩子的興緻已經被打擊得差不多了,而成人還奇怪為何孩子嚷著去公園,而去到時卻興趣全無。
所以,我一直做的就是,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
這3年,就是一直在改變我自己的過程。
讓孩子安然度過每一個敏感期
1、手的敏感期
從最初0-1歲,讓孩子充分的吃手,啃各種材料,到進入手的敏感期,用手去感受世界,最初小米是撕書,然後我用捲紙換回了書,捲紙就成了這段時間在床上的玩具,撕得碎碎的,然後還撒,通常她玩完我要花半小時時間去收拾紙屑。
還有狂熱的擰瓶蓋、插鑰匙。有一次帶她去上早教,所有孩子都在上課,而她眼裡只有課室里那排柜子的鎖孔,然後我們娘倆就在別人的歡鬧上課聲中,玩了一節課的插鑰匙,她沉靜在自己的關注點裡,絲毫不被打擾。
2、空間敏感期
敲、拍、撕、摳、打,過渡完手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又洶湧而至,桌子上是擺不了東西的,無論什麼都會被她掃到地上去,摔完還要撿起來繼續摔,為此,我還特意和她爸爸帶著她在家裡的樓梯上玩,她從樓梯上往下扔各種材質的材料,我在下面撿,當時扔得最多的是球。這個遊戲對空間敏感期的順利過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印象比較深的是那段時間她還特別喜歡對著開著的風扇大喊,就為聽聲音在風扇里得到擴音,有點迴音的感覺。玩了差不多2周時間。
3、自己吃飯
1歲1個月,她開始對用勺子感興趣。於是順應需求的讓她自己吃飯,剛開始吃飯的場面十分壯觀,和災難現場差不多。當時她吃飯的時候,我們需要在她的椅子旁鋪上好幾張報紙,方圓一米內,生人勿近,一頓飯下來,滿頭滿臉滿身滿地都是,而且,大概一碗飯只有2勺是吃進肚子里去的。
當時我父親對我說:孩子這麼小,怎麼可能自己吃。但我很堅持,孩子現在確實還未具備獨立吃飯的能力,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給機會讓她學會。於是我要求父親給我3個月的時間,這3個月里,一天三頓,頓頓這麼來,每頓飯吃完都要給她洗頭、洗澡、洗全套衣服,到一歲半時,她不僅會用勺子吃飯,而且也開始使用筷子,到2歲時,勺子筷子都用得非常好了。
4、玩沙
孩子都很喜歡玩沙,小米也一樣,除了帶她在外面玩,米爸還特意給她做了一個沙盒,放在陽台上,這個沙盒帶給了她很幸福的一段玩沙時間。
只是她常常的會把沙子運送到家裡,甚至把沙子倒到電子琴的琴縫裡,但沒有人會責怪她,孩子有許多的必經過程,我們可以引導示範正確的方式,但我不願意讓她省略,現在省略了,大人省心了,但這樣的省略在孩子長大後未必能得到補償,無法補償的部分,我無法確定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
5、玩水
玩水,更是小米從1歲多到至今的主要命題。
開始是在水盆里玩,洗澡時玩,用各種玩水工具玩,後來2歲多時搬了新家,新家裝了幾個低矮的水龍頭,那裡就成了小米的樂園,有一整個夏天,小米都在玩水,常常一天要玩好幾個小時,有時開很大的水量,感覺水衝擊的力量,能一站站大半小時,有時開很小的水量,觀察和感受它。
還有一些行為我是不能理解的,譬如,用勺子刷牙,雖然我不能理解,但不代表就需要干涉,即使不干涉它,過段時間,小米也會正常的開始用牙刷刷牙。
日常生活里,大人有那麼多的正確使用方式會出現在環境里,她會自然吸收。如果我干涉它,並不見得對改變這個行為有多大幫助,但我不干涉它,就能保留她對事物的感受能力。
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3年來,小米擁有了許多孩子都沒有的自主權。她可以玩所有的生活用品。玩米玩面,獨立吃飯時也會玩飯和玩湯,很多人會跟我說,這樣玩太浪費糧食了。
我的想法是:這只是一個階段。玩米,玩完了洗乾淨可以下鍋煮飯;玩面,有助於她的觸覺發展、手部精細能力;玩湯玩飯確實不太好,但這是孩子獨立吃飯過程中一個難以跳過的環節,現在3歲的她,已經不會再玩飯玩湯了,這是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
因為她可以盡情的探索空間和物品,她有強大的好奇心。
而為了探索,她又增強了她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能拿到桌子上的用品,她會自己去搬凳子;為了能撿到沙發底下的東西,她會自己去拿掃把)。
在探索的過程里,因為沒有人去打斷她、阻止她,她就形成了可貴的長久專註的能力。
孩子成長的過程真的很奇妙也很寶貴,哪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真實地參與生活
我知道,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真實的參與生活。所以,大人做的事情,她也要模仿去做。刷牙、洗臉、穿衣服、穿襪子、穿鞋、掃地、拖地、擦桌子、拿碗、洗菜、炒菜等等。在這個階段,這些事情是孩子自發想去學習的,她會懷著無比的熱情、全心身的投入進去。
譬如,小米學穿襪子,一屁股坐在地上穿,但剛開始怎麼都套不好,發脾氣,哭泣,我過去問她需要幫忙嗎,她不要,自己又去把襪子撿回來,繼續套,還是不行,繼續哭。我就拿雙自己的襪子,坐在她旁邊,慢動作的示範給她看,關鍵處稍微的幫助她一下,順利穿上了,非常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促使她不斷的堅持,而堅持又能讓她克服挫敗,不斷嘗試最終獲得成功。
有些媽媽總說自己的孩子沒有自信,而孩子的自信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應該讓孩子去參與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的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學會穿襪子、學會吃飯、學會自己穿衣服,我不需要求助於大人,我的力量能讓我生存下去,孩子就會從內心產生對自己的認同感,才會自信。
小米自己洗菜,剛開始會把菜葉洗得爛爛的,撕得碎碎的,但就這樣,也是她自己完成的,我把它炒成菜,她會認為媽媽很認可她的能力,對於自己洗出來的菜,她吃得特別香。
注意接納孩子情緒
我很少對孩子說教,而且絕不允許家裡人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身邊太多的家庭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成為家長的情緒垃圾桶)。
孩子太弱勢了,很多自我建構的行為不被成人認可,不斷受到壓制和打擊,同時在他們還沒認識情緒,沒學會管理情緒時,就開始承擔大人的情緒。可想而知,孩子是如何的心身俱疲,內外受敵。
關於情緒,0-3歲間,我的重點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無論哭還是笑,悲傷還是快樂,難過還是興奮,都是正常的情緒,不存在需要抑制哪個,張揚哪個。
接納孩子的情緒是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然後在生活中為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命名,幫助孩子了解:噢,原來我在生氣,生氣是這樣的感覺,但是我生氣時,媽媽會陪著我,我這樣不乖的時候,媽媽依然愛我。媽媽真好!
這個過程,孩子不僅學會面對情緒,還得到「雪中送炭的愛」和安全感。因為哪怕我們在平時對孩子愛得死去活來,對孩子來說,都不如在孩子哭鬧不安、無理取鬧時給予一點溫和的、持續的、穩定的愛和耐心來得重要和有效。
溫暖的家庭氛圍
小米更幸運的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我們的家庭結構非常簡單,一家三口,米爸更是支持我的想法,家裡教育方式非常統一。
米爸是個好男人,雖然陪孩子的時間遠沒有我多,但陪伴時卻是全心身的,小米的幼兒園在中秋時辦了個花燈展,米爸給孩子做花燈花了4、5個小時,做到凌晨2點多。一家人陪小米做手工,一做就做2小時,小米感受到最多的,應該就是穩定甜美的愛。
在這3年里,我有許多感悟,在小米的身上,我感受得到來自她內心成長的力量,感受到她的平和,感受到她的執著。我的女兒在成長,我也在成長。因為有她,我才有了如此珍貴而快樂的第二次成長機會。
走進孩子的心靈(0--6歲寶寶父母必讀)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路同行!我曾經是一個中型幼兒園的園長,在幼兒園裡呆了10多年,接觸過無數的孩子和家長,看見過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現在,我是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養育孩子的三年里給了我太多的啟示和感悟!我最深的感觸是:要教育好孩子太不容易了,而父母一職是世界上最難勝任的職位,中國的父母太需要學習了!今年年初在天涯親子版塊發了一個帖子《我的早教夢想》,記下育兒過程中的心得和感悟,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注和討論。我發現很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不知從何入手。但願我的育兒故事能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啟示和幫助。教育孩子是一個浩大而艱巨的工程,育兒路上很多困惑和苦惱,但更多的是感動和快樂!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路同行,共同交流和探討!願每位家長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願每個孩子幸福快樂、每個家庭和睦安康!孩子需要什麼一位媽媽和我說,對兒子,我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他,可他好像並不領情。他要什麼我都給他買,玩具堆在屋裡都放不下,可是他每次玩不了多久就扔到一邊了,沒過多久又鬧著買新的,買回來又不愛護,好好的玩具玩不了幾次就壞了!還不能說他,我們一說他,他就對我們大喊大叫!動不動就哭鬧,搞破壞,有時我們下班回家,想休息一會,看看報紙,他就在旁邊搗亂,把報紙撕掉或者把我們從沙發上擠開,搞得我們不得安寧!還特別逆反,「不」字常掛在嘴裡,講什麼都不聽,偏要和我們對著干!這孩子是怎麼了,我們都要崩潰了!
這位媽媽是不懂孩子的,她以為孩子只是需要吃好喝好玩好給他最好的就可以,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物質條件有多豐富,而是精神上的理解和關愛。為什麼媽媽看報紙的時候孩子要不斷搗亂?那是因為一天沒看見媽媽了,他多麼希望媽媽能陪他一起玩啊,而媽媽不懂,他只好通過搗亂來獲得媽媽的關注!為什麼孩子對玩具沒太多興趣而又鬧著要買?因為這孩子白天是外公外婆帶,父母較少的關注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只好轉移到物質上;而越容易得到的東西是越不懂珍惜的,所以他不愛護玩具。孩子和大人對著干,是因為大人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尤其是孩子的外公經常打他,得不到大人理解、動輒挨打的孩子能不逆反嗎?每一個孩子對精神的需求都遠遠大於物質,而大多數父母給予孩子的恰恰相反!那麼孩子有哪些精神需求呢?尊重、理解、信任以及理性的愛和真誠的關注,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愛和懂。先說「愛」,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很愛自己的孩子,讓他吃好穿好住好,提供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總之最好的都給他了。但是為什麼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卻並不領情?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長並不懂得真正的「愛」孩子。
苗苗媽媽是大學老師,苗苗兩歲多,有一次她和周周一起隨著音樂自編自舞,動作笨拙但很可愛,居然跟上了節奏!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我趕緊抓拍下來,孩子的這些動作實在是太可愛了,苗苗媽媽邊看邊笑,苗苗好奇地問媽媽,在看什麼呀?她媽媽說看你的醜樣子呀!苗苗花一樣的笑臉頓時耷拉了下來,眼睛裡的亮光消失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我趕緊說,苗苗才不醜呢,你們跳得真好,好漂亮啊!苗苗媽媽肯定是愛孩子的,但她不懂真正的愛,無意中就把孩子給傷害了!
還有這樣的媽媽,喜歡把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當著孩子面說某某小朋友好棒,會唱歌跳舞畫畫背詩算術,我家的什麼都不會。羨慕之情溢於言表,絲毫不顧孩子的感受。還有的媽媽要孩子好好吃飯,追著到處喂,孩子不想吃了,也要強迫孩子吃完,為了讓孩子吃飽,好話說了一籮筐。孩子任憑家長怎麼樣勸說都不肯吃,家長臉色大變,打罵如暴風雨一般襲向孩子!頃刻之間「慈母」變成了「後媽」!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性的愛,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合理的要求儘早滿足,不合理的要求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不滿足;建立一定的規則,讓孩子懂得遵守、懂得約束;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不簡單粗暴、打擊和否定;給孩子自由寬鬆的空間,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不包辦代替,相信孩子的能力;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再說「懂」,你懂你的孩子嗎?她(他)的一哭一笑一舉一動,她(他)的斷斷續續的不完整的話語,她(他)的淘氣甚至是破環的行為......很多父母是不懂自己的孩子的,比如我們小區一個媽媽,總是抱怨兒子不會畫畫,怎麽敎都敎不會。我說孩子是不需要「教」的,周周畫畫我就沒教過,她不相信。有一次周周和她兒子一起畫畫,周周畫小人,先畫圓圓的臉,再添上兩個眼睛,然後再畫嘴巴,最後是身體和四肢。她兒子跟著會畫了,也是畫個圓是腦袋,中間兩個小圓球是眼睛,再畫一道短弧線是嘴巴!她非常驚訝,簡直不敢相信!
還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想去玩沙玩水就會禁止,擔心孩子弄髒弄濕,有的父母見孩子把玩具或者工具拆開便會不分青紅皂白先責罵……其實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會有她(他)的理由,我們不妨多多傾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次逛街,女兒總吵著要回家,怎麼哄都不行,我蹲下來抱她,發現從她的角度看去,都是大人們的腿!這對她來說真是太乏味了!我趕緊對她說,逛街不好玩對嗎,她說是的,我說那我們回家吧,她歡呼雀躍!倘若把她斥責一番或是打一頓,她該是何等的委屈!很多父母都曾經為孩子的任性和叛逆頭疼過,對於其中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就是父母不懂得孩子,誤解了孩子,長期的誤解使孩子逆反,就算父母說的完全正確,孩子也不肯聽了。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指出:成人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要真正的懂得孩子,我們就必須蹲下身來看孩子,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驚奇孩子的驚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懂得孩子,學會真正的愛孩子,肯多花時間地陪孩子一起長大,養育孩子也不是那麼難!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卧室忙碌,突然傳來周周的哭叫聲和外婆的斥責聲,周周哭著找到了我,小臉憋得通紅,兩行眼淚淌成小河,神情特別委屈!我停下手頭的事蹲下來問:「發生什麼事了,告訴媽媽好嗎?」周周抽泣著斷斷續續說:「外婆…打…打了我。」我攬周周入懷,拍拍她的背:「外婆打你是她不對,她怎麼要打你呢?」不等周周回答,外婆走過來搶先說:「曉曉和周周在廁所接水,曉曉把褲子沖濕了,我把曉曉拉開,周周就開始打我…」原來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周周和曉曉想把一台小風扇抹乾凈,就去廁所用盆接水,曉曉不小心把褲子弄濕了一點點,外婆看見了斥責她們總是給自己添麻煩(已經換了好幾套衣服了),就把曉曉拉開,不准她們接水。周周覺得外婆阻礙了她們,打了外婆。周周平時是很少打別人的,除非別人侵犯了她。我安撫好周周后,帶著她倆來到廁所,示範如何接水就不會弄濕衣服,她們小心翼翼地接了水,並沒有弄濕衣服,然後小心翼翼地端到客廳,找了兩塊小抹布開始抹風扇。我又示範如何擰抹布,強調要把抹布擰乾,不滴水了才可以開始抹,不然會弄得到處是水。孩子們非常專註地擰抹布、抹風扇,抹完風扇又把家裡所有傢具器具都抹了一遍!她們一趟一趟擰抹布,爬到凳子上抹門,蹲下來抹沙發,鑽到茶几下面抹,是那麼專註,那麼開心!孩子們擰抹布擰得不那麼利索,弄得客廳地板上到處是水,但最後她們自己拿拖把把地板拖得乾乾淨淨!這是周周第一次抹桌子,我從頭至尾拍攝下來了,事後外婆看了開心得不得了,說沒想到她們抹桌子那麼專註!當然外婆也意識到自己的簡單粗暴了。我們很多時候會嫌孩子給我們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的種種行為,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的時候,我們擔心孩子把飯灑得到處都是,難得收拾飯桌地板;孩子出門想自己走,我們嫌他太慢,怕耽誤我們的寶貴時間,不如扛在身上省事;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嫌他太慢又穿不好,還不如直接給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掃衛生的時候,我們會擔心孩子弄髒弄濕衣服,給我們增加洗衣服換衣服的負擔;孩子想要洗碗,我們會擔心他們洗不幹凈,還可能打破碗,到頭來還要我們重新洗……有誰是第一次做事就能做得很好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當我們抱怨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願自己走路、長大了什麼都不想干又懶惰又自私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還會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阻止孩子。有一次周周在爬桿,爬到很高的地方,已經高過我的頭,旁邊的露露爸爸善意地提醒我「別讓孩子爬那麼高,小心摔下來」。我說沒關係的,我在旁邊保護著呢,再說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的。象露露爸爸這樣的家長多如牛毛,尤其是一些老人,唯恐孩子磕著碰著,孩子跑快一點,家長大喊「慢一點,會摔跤」,孩子站高一點,家長會說「那樣危險」,孩子看見條毛毛蟲想摸摸,家長嚇唬孩子「毛毛蟲咬人」......這樣阻止孩子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以為周邊處處危機,膽小怕事、不敢嘗試新事物,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好奇心、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孩子其實是最勤奮、最好學的,他們願意嘗試所有的事情,只是我們很多時候阻礙了他們嘗試的行為,剝奪了他們嘗試和練習的機會。不要讓孩子「止哭」周周在小區花園排隊等鞦韆,鞦韆是一位10歲左右的男孩在玩。周周等了好一會,見男孩沒有下來的意思,有些著急,問道:「哥哥,你還玩多久啊?」哥哥說:「我還要玩很久很久。」周周急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我想盪鞦韆了。」哥哥不理她,繼續自顧自地玩。周周見哥哥根本不理會自己,實在憋不住了,哭出聲來:「我要玩鞦韆,媽媽,我要玩鞦韆!」我安慰她說:「你再耐心等等吧,哥哥這麼大了,知道公共的玩具要輪流玩的,待會會讓給你玩的。」沒想到哥哥大聲接茬:「我要還要玩很久很久,不讓給你玩!」這下炸了鍋了,周周大哭起來,淚水決堤而下,滿臉的委屈和憤懣,邊哭邊喊:「我要盪鞦韆,我要盪鞦韆!」我蹲下來把周周攬在懷裡,輕輕拍她的背,柔聲說說:「周周今天排隊了,等了這麼久,真耐心!等了這麼久哥哥還不讓給你很難過是不是?」周周點點頭。我接著說:「哥哥霸著玩具不和別人輪流玩,哥哥做得不對。要不我們再跟哥哥商量商量?」周周再次哽咽著問哥哥:「哥哥,給我玩一下好不好?」哥哥仍然說:「我還要玩很久。」周周徹底絕望,哭聲震天!旁邊一位家長看不下去了,讓自己的孩子把鞦韆讓了出來,笑著對周周說:「小朋友到這邊來盪吧,別哭了,哭了就不乖了。」我笑著說:「沒關係的,可以哭。」家長很驚訝地看著我:「啊?讓她哭啊,你可真耐心。」我點點頭:「是的,讓她哭。」家長不解地走了。哭是孩子表達內心需要、宣洩情緒的方式,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餓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媽媽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會用哭來表達。再大一些,會說話了,生理需要如渴了餓了不舒服等會用「說「的方式表達,而內心的情緒如憤怒、傷心、害怕、委屈、生氣還是用哭來表達和宣洩的。我們成人傷心、憤怒的時候不也流眼淚嗎?如果這時你的親人無比理智地對你來一句「不許哭,愛哭就是你這號沒用的人」,你會不會想揍他?縱然心中有千言萬語,你還會不會找他訴說?孩子有哭的權利,一直以來我都不阻止孩子的哭。因為我自己曾經被深深的傷害過。還記得小時候,弟弟最喜歡搶我的零食,那時候一年到頭難得吃幾次零食,每次拿到零食後,我都有些捨不得吃,想留著慢慢地品嘗。而幾乎每次弟弟都會迅速把自己那份吃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搶走我手中那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塞到嘴裡,狼吞虎咽下去。等我反應過來,零食已經到了他的肚裡。我憤懣極了,怒吼著向他撲過去,恨不得把他揍癟!打架弟弟不是我的對手,三下兩下就敗下陣來。打完後我仍然怒火中燒,會足足哭上半個小時!大人們很不解,說你都打贏了,還哭什麼?大人們是不懂我的,雖然我打贏了,可我的零食卻回不來了,這本來是屬於我的那一份啊,被奪走了還不能哭嗎?這種大人的不理解讓我更加委屈!那種憤懣、委屈的心理至今記憶猶新!和成人一樣,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宣洩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童年的我是多麼希望大人能和我共情啊,如果大人能給我一個溫暖的懷抱,然後在我耳邊輕輕的說:「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難過、很氣憤是嗎?弟弟這樣做不對,媽媽(爸爸)要批評他。」我會多麼感激,會把他奉為「知音」呀!一句生硬的「還哭什麼」讓我小小的心靈充滿了委屈和憤懣!不良的情緒不及時宣洩掉會憋壞人的,哭就是最好的宣洩情緒的方式。尤其是孩子,不會寫日記,不會找朋友訴說,不會其他任何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只有哭是最簡單直接的,哭完了就平靜了。所以不要給孩子「止哭」,而要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並去除,大一點的孩子要和他產生共情,接納他的情緒。孩子的不良情緒宣洩掉了,自然就不會哭了。當然對於孩子「要挾」式的哭,可以不予回應,但前提是你徹底讀懂了孩子,確定他是在要挾。孩子傷害了小動物怎麼辦嚴寒中狗狗從湖中叼回牛奶交給小主人(牛奶在狗狗嘴裡哦)從公園回來的路上,遇見了一對母子。孩子約兩歲左右,手裡抱著一隻小白兔。抱著抱著,不知覺得哪兒不妥,一隻手擰著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來繼續朝前走。孩子個子矮,小白兔的雙腿在地上拖著,非常痛苦!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掙扎了幾下,無力的放棄了,對於它來說,孩子可是個龐然大物!那一剎那我鼻子一酸,這也是一條生命啊,一條知道疼痛的生命!我將目光投向孩子的媽媽,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為。可是這位媽媽滿面笑容地看著這一幕,彷彿兒子乾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讚許的事!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訓一下這位媽媽!但是最終還是忍住了:她又不認識我,我憑什麼去教訓她!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周周也看到了這一幕,我不忍再看,帶著周周趕緊離開了。周周感嘆了一句:「媽媽,小白兔好可憐啊!」周周的感慨讓我很欣慰,我問道:「你覺得小朋友那樣對小白兔好嗎,為什麼?」周周不假思索地說:「不好,那樣拖著走很難受。」我接著問:「要是你,會怎麼辦呢?」周周想了一下說:「我會抱著它走。」3歲孩子都懂的,一個成年人居然不懂!回到家後,那隻小白兔小小的掙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腦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為什麼當時不能鼓起勇氣,和那位媽媽溝通一下!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人是對世間萬物都具有悲憫之心的。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經意地虐待小動物,其實蘊含的東西太多了!無獨有偶,昨日在公園湖邊我又看到了類似的一幕:一個約12歲左右的小姑娘領著一隻大狗,小女孩把沒開裝的一盒牛奶扔到湖中,大狗趕緊衝進湖水裡,朝著牛奶游過去,叼住牛奶游回來,把牛奶送到小女孩手中。很多人圍觀,並為這狗狗的聰明叫好!小女孩見這麼多人叫好,暗自得意,一遍又一遍把牛奶扔到湖中,讓狗狗一遍又一遍游到水裡去「撿」回來!當天的溫度是0—5°,寒風刺骨,行人都穿著棉襖。可憐的狗狗不知主人是捉弄它,一遍又一遍義無反顧地跳到冷水裡,把牛奶叼上來!看著狗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女孩視若不見,臉上得意的表情分明是在炫耀:我是多麼能幹啊,把狗狗調教得這麼好!我無意譴責這些孩子,我想他們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都是善良的、心中有愛的,偶爾捉弄小動物也是因為不懂,並無太多惡意。我還記得我年幼無知的時候,曾經把螞蟻撕成好幾截,曾經把小狗扔到池塘,看著它落水的狼狽樣子哈哈大笑......我只是在思考:倘若父母不及時引導,這些孩子長大了以後很有可能變得冷漠而狠心,不善待父母親人,甚至製造殘暴事件。到那時,他們的家長捶胸頓足之餘可曾想到,這一切是從虐待小動物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劇的伏筆呢?哲學家康德說:「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一些社會學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對動物殘忍的人,成年後犯罪幾率高。因暴力行為而入獄的人有25%承認曾虐待動物,而在不是因暴力行為而入獄的人中,這一比例是5%,在未犯罪的人中則是0%(數據來源於《虐待動物與人類間暴力行為》Suzanne onboy-Hill博士 2004/02)。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捏死小雞、弄死金魚、踩死螞蟻,有的家長會及時引導,但有的家長並沒引起重視,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有的甚至認為不就是只小動物嘛,死了再買一隻就是.....人的健全人格形成在6歲以前的幼兒時期。如果在童年時期孩子沒有讓感受到「愛」,有可能就失去了「愛」的這種能力。如果在後來的成長環境中沒有及時調整,就容易形成人格偏離。6歲以前的孩子,偶爾捉弄小動物或者傷害到小動物,就如拖小白兔這個孩子,以及我原來親眼看見一位2歲的孩子捏死一隻小雞,這些都不是惡意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小動物的傷害. 周周曾經養過一隻鴨子(前文提到過,名叫黃毛),剛買回來她愛不釋手,抓住小鴨子的脖子,沒輕沒重的,差點把小鴨子掐死!我以小鴨子的口吻對周周說:「周周姐姐,我是小鴨子,你把我弄疼了,哎呦...不過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輕一點嗎?還有,我不喜歡掐住脖子,那樣讓我透不過氣,我喜歡被抱著。」周周馬上意識到自己的不妥,輕輕地抱住小鴨子。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出現傷害小動物的行為,家長只需稍作引導,就能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軌道。而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出現虐待動物行為的,家長就得好好了解一下其心理,必要時可以求助於心理醫生。幾點建議:1、 告訴孩子小動物是有生命的,它們也知道疼,也知道傷心,就如同寶寶被人打一樣的感覺;2、孩子不小心弄死小動物了,家長千萬不要持「再買一隻就是 」的想法,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3、不要打罵孩子,因為你的打罵實際就是在給孩子示範「什麼是虐待」,又怎麼能說服孩子不虐待小動物?4、不要過於緊張,孩子一般是沒有惡意的,過於緊張會給孩子壓力,覺得自己是「壞人」;5、身教重於言教,家長要**護小動物的典範。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嗎周周一歲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吃飯了,小手笨拙地握著勺子,撒得到處都是,衣服總是油漬斑斑,有一次,外婆擔心飯涼了,想快點喂完,遭到她的強烈反抗,一定要自己吃完才滿意地下地走了。大約一歲八個月的時候,她自己穿鞋,一隻已經穿好了,另一隻穿了很久卻怎麼也穿不進去,她小臉憋得通紅大哭起來,我走過去說:「媽媽告訴你怎麼穿。」便幫她把鞋穿上了,這一下她哭得更厲害了,一邊哭一邊說:「不要媽媽穿,自己穿。」還憤怒地把鞋蹭了出來!我馬上意識到自己這樣處理不對,趕緊退到一旁靜靜地等,看她怎麼解決。她還是哭,一邊哭一邊使勁穿鞋,穿了好一陣,終於穿上了,她大喊:「(我)自己穿好了!」破涕為笑,眼眶裡還噙著淚水,小臉兒卻笑得象綻放的小花!笑意里充滿得意、自豪、和滿足!
一位網友曾經給我留言諮詢過類似的問題:今天領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課的時候,幽幽老師拿出有七八張大圖片。有太陽,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首先老師說出每個圖片的名稱,之後叫每個小朋友指出相應的圖片(緞練寶寶的記憶力)。叫到王雨涵的時候,老師讓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會沒有找到。老師給予了提示後並等待了一會,可雨涵還是沒有找到。後來老師直接拿起來告訴雨涵說:「這個是地球啊。你來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邊的時候,我發現她撇著小嘴就要哭出來了,不過硬憋著沒讓眼淚掉下來。我抱起了寶寶安慰一小會。過了一會又像以前一樣和老師一起走紅線、一起玩遊戲了。也有其他寶寶沒有找到相應的圖片,不過那些寶寶沒覺得怎麼樣,一樣笑哈哈。為什麼我的寶寶會有這種反應呢?難道是她的自尊心還是太要強,或是因為我生活中無形地給她什麼影響了?這個事例其實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樣,儘管老師給她時間了,但還是不夠,因為孩子在意的是「尋找」的過程,她在意是自己經過努力尋找而找到目標,而非老師直接告訴她,老師這麼做在她看來就是對她的壓制和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滿了挫敗感,她的哭泣是她內心的力量在遭遇壓制時作出的反抗。蒙台梭利說,不必要的幫助對孩子就是壓制。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想要自己去探索、去尋找,哪怕這個過程歷盡千辛萬苦!但是為何很多孩子不去嘗試、不去探索了呢,就是因為大人提供不必要的幫助過多,孩子已經依賴於成人的幫助,不去自己思考了!孩子的視角:成人的幫助讓她有種挫敗感,等於大人在對他說:你不行,我幫你。她並不會認為你在幫助,在她看來是不信任,是輕視。只有通過自己一次次錯誤和失敗解決問題後,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建立自信。這比成人對她泛泛地說「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幫助的三個不利:
1、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用;
2、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會使孩子懶于思考、懶於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凡事向大人尋求幫助,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不獨立,依賴成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我們該這麼做:
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干涉,先在旁邊觀察,靜靜等待,看孩子是怎麼解決的。如果孩子哭鬧,這是正常的,說明孩子想自己解決而不是放棄。鼓勵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輕輕地和孩子說,這個有些難,但媽媽覺得你能行的。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失敗,正是一次一次的錯誤讓孩子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辦法。記住:你覺得是「幫助」,對孩子而言卻是「剝奪」。
有媽媽問到如何做到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我的建議是:1、保持良好的溝通,說服全家人認可我的教育方式;2、對於老人,先肯定老人帶孩子的功勞以及他們對於養育方面的豐富經驗,然後再不失時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3、找幾本易懂、實用的育兒書籍給家人看。4、家人有微小的進步或轉變要及時發現及時給予肯定。每個孩子曾經都是天才每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出生時都是帶著超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來到人間的,我們把每個孩子稱作天才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來看看周周的想像和創意:某天晚上,周周和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突然周周指著窗外大喊:「那裡有眨眼睛的飛機!」我循著她的角度望去,天空中果然有一架飛機飛過,飛機上的燈一閃一閃的,不正像在眨眼睛嗎?一天晚上在小區花園盪鞦韆,鞦韆盪得很高的時候,眼看就要碰到最近的大樟樹的樹葉,周周說:「我好像要摘到樹葉了。」接著來了一句更驚人的:「我好像要摘到星星了!」天哪,這不和「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異曲同工之妙嗎?一天,周周畫了一幅畫,畫的中間有一個小孩,小孩頭頂是一個大大的太陽,太陽的鼻子嘴巴眼睛俱全,笑眯眯的,太陽的光芒(圓圈旁的一根根細線)緊緊貼著小孩的手。周周是這麼描述她的畫的:
一個小朋友在公園玩,他迷路了,他去找太陽公公幫助。太陽公公說:「牽著我的手,我帶你去找警察叔叔。」太陽公公牽著小朋友的手,這也只有孩子才能想出來!
把小傘撐開,搬一把小板凳坐在撐開的傘上,口中發出「嗚嗚」的聲音,說是開飛船!
中秋節,吃過晚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幽藍的夜空中,月亮在樹梢上掛著,又圓又亮。此情此景引得周周「詩興」大發,出口成章: 月 亮 月亮升起來了 小樹和她做朋友 房子也和她做朋友 一不小心 月亮掉到池塘里了 月亮大聲喊 救命啊,救命啊 小樹救起了月亮 ------月亮弄得髒兮兮的了!
這樣的創意還有很多,您家的孩子肯定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就是天生的詩人、畫家、發明家,他們有著數不盡的奇思妙想,很多想法讓我們成人瞠目結舌卻又堪稱絕妙!與孩子的創新能力相反的是,成人的創新能力低下。周周爸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研發人員,有一次談到創新時大發感慨,說身邊的同事包括他自己要設計個什麼方案的話,必須找參考,不參考就想不出來。我也是這樣,要寫個什麼東西,習慣性地想找範本,好像沒有範本就寫不出來。對此,我們這一代受應試教育長大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受吧。我想我們曾經也應該是天才,也有非凡的創造力,那麼是什麼扼殺了我們的天才?回顧我們的成長曆程,不難找到答案,是教育!我們從小到大都被這樣灌輸:要聽話,不淘氣,好好讀書,考出好成績。學校、家長、社會評判我們的標準是:成績好+聽話=好孩子,全然不會注意到我們有什麼興趣愛好,更不允許有什麼「驚世駭俗」的獨立見解。孔子他老人家在幾千年前就悟到的「因材施教」基本沒有被現行的教育採納,千篇一律地學語文、數學、物理、政治、化學等等,絲毫不管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到目前為止,我真正用到的知識很少是在學校學到的,而各方面能力就更不是在學校培養的。相反,社會是一所最好的學校,磨練了我的意志,學會了與各種人相處以及解決各種問題。下面是兩位「差生」的轉變,或許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東方早報2006年9月份報道過一位叫王楠子的少年,在國內他被教成水泥腦袋,到美國他被育成年輕天才。報道稱,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學一個「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8年後,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並被老師表揚「是個天才」。 王楠子如今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無獨有偶,中國青年報也曾報道過一位叫牛培行的少年,年僅16歲已擁有6項國家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從12歲第一項發明至今已有多項發明獲得省市、國家發明創新比賽大獎,並被國內企業及美國投資公司看中,簽訂購買和投產意向書。而牛培行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小學三年級以前,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全校幾百名學生中的最後一名。貪玩、不聽講、不記筆記更不完成作業。「那時,我經常被老師罰站,叫家長也是常有的事。」牛培行說。因為學習差,牛培行在小學就轉了3次學,父親甚至把他送到遠在呼和浩特的一所自治區重點小學。王楠子在國內因為開玩笑、愛接茬、迷戀運動被認為是問題孩子,而這些在美國老師眼裡都不成為被批評的理由。一次他像過去在國內一樣插嘴,當堂糾正了美國中學老師的一個錯誤,沒想到,老師當場就說:你真是個天才。「太受鼓勵了。」王楠子感嘆,正是那些記憶猶新的鼓勵促使他真正開始自覺地學習和奮鬥,使他開始徹底擺脫了原來差生的自卑心理。而牛培行呢,不愛上課,就喜歡在馬路上或者自行車修理鋪撿些廢零件,撿回來就開始琢磨,製作一些小玩藝兒。看到兒子玩性不改,父母開始送他到培訓班學習。讓他學電子琴,琴沒彈幾下,他卻在一邊不停地鼓搗電源插座;讓他學國際象棋,他卻鬧著要上製作班,後來只好答應兩門課一起學。結果國際象棋學了個一塌糊塗,連基本步法都不會走,而小製作卻大有進展。從此,他的房間變成了加工廠,床上堆滿了各種工具、模型、零件。 進入初中,牛培行的學習成績有所長進,發明創造也進入了高峰。可見,教育就應該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數學,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寫作......千篇一律地教孩子就會抹殺孩子的天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去干涉他,教育就這麼簡單。孩子也「要面子」周周兩歲半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進超市就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一邊好奇地到處看看、到處摸摸,一邊象小鳥一樣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臉上洋溢著快樂。不一會,我正在看貨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過來眉飛色舞地對我說:「剛才周周差點跟別人走了,那個人穿著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著購物車,周周准把他當爸爸了!」太可愛了,我們倆哈哈大笑起來,笑著笑著忽然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咦,那隻快樂的小鳥怎麼不出聲了?我們轉過頭一看,周周趴在購物車上,滿臉漲得通紅,眉頭皺得緊緊的,眼睛盯著地板,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莫非是我們惹她生氣了?我趕緊說:「周周,爸爸媽媽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責怪你,是覺得你可愛才笑啊。」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們越說她越發不高興了,小臉憋得通紅,對超市裡的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了,任憑我們怎麼逗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額頭,不發燒呀。周周爸說,算了,我們隨便買點東西早點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說要去吃肯德基,我們跟她解釋錢在超市都已經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沒有鬧,情緒好多了。上了公交車,她活躍起來,又開始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我趁機問:「周周,剛才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說你跟別人走啊?」她點點頭,我們終於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後到一歲多,只有初級情緒,比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到了兩歲左右,孩子就出現了次級情緒,比如害羞、尷尬、內疚、嫉妒等。顯然,周周發現自己認錯人後感到尷尬,而我們的說說笑笑讓她更感難堪,覺得「很掉面子」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不懂什麼,在孩子面前說話肆無忌憚,並不考慮那樣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感受,對他又有怎樣的影響。那真是大錯特錯,哪怕是嬰兒也是有各種情緒的!深入孩子內心,讀懂他並尊重他,是為人父母要做的基本功課。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很多家長來幼兒園接孩子時都會問:「你今天聽話了嗎?」我說:「你應該這樣問,你今天開心了嗎?」在很多家長心目中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實不僅是家長,學校也喜歡聽話的孩子,多省心呀,一點也不會惹麻煩!聽話的當然是好孩子了,不聽話的呢,當然是壞孩子啦!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謬誤啊!聽話意味著無條件服從、不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表達獨立的見解、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同時聽話也意味著失去自己的個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聽話」就是一副精神枷鎖,牢牢地套住了孩子!下面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的行為,您覺得正常嗎?小侄女曉曉來我家做客好幾天了,她乖巧可愛,同時,我也發現她有些戰戰兢兢,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做出很多違心的行為。鏡頭1:周周模仿電視裡面穿著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褲腿挽至膝蓋。曉曉也學樣把褲腿挽了起來。我看見了笑著說:「曉曉學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去給奶奶看看。」她臉色一變,慌忙把褲腿放了下來。可能是擔心奶奶看了會生氣,因為在一般成人看來這種行為是不好的。鏡頭2:在小區鞦韆處,很多小孩在玩,曉曉排了很久的隊終於輪到她玩了,她剛上去,一位爺爺帶著幾個月大的小孫子來了,一秒鐘隊都沒有排,爺爺對曉曉說:「讓給弟弟玩一下好不好?」曉曉一臉的不情願,但還是乖乖地讓給了爺爺,然後眼巴巴地在旁邊看弟弟玩。在大人這個「強勢」面前,明明不願意,還是克制自己,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決定!曉曉在大人們心中一直是聽話、乖巧的孩子,而在我看來這很不正常!她怯懦、壓抑、謹小慎微,很多時候要看他人臉色行事,迷失了自我!我打電話詢問曉曉的媽媽是何原因,曉曉媽說她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也許是因為自己平時工作壓力大,對曉曉有時簡單粗暴、諸多限制所致。比如有時曉曉不順從,她會指著曉曉:「數到三就必須怎麼怎麼,否則有你好看!」為了自己省心,要求曉曉聽話、乖巧,不要淘氣,這也不許,那也不許,不許反抗,不許說「不」,壓抑了很多正常的需求,導致孩子變成這樣。象曉曉媽媽這樣的家長很多,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從家長口中蹦出: 「聽話,不許....」,「看某某多聽話,就你這麼淘氣!」,「乖,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不哭了,哭臉不是乖孩子哦」......這樣無形之中壓抑了孩子的個性。不僅家長還有老師都喜歡聽話的、順從的、任人擺布的孩子,因為那樣讓人非常省心!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此觀念已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這樣的觀念下會培育出多少失去個性、被人奴役的標準件!前段時間華裔科學家曹錕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八位華人,但都不是中國人。為何中國無人獲諾貝爾獎,這個問題讓很多人在思考。有些人說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苗子在小學階段就被扼殺了。據我觀察,諾貝爾獎的苗子在學齡前就被扼殺了!應試教育的觸角早已伸向了學齡前,君不見幼兒園小學化已成普遍現象,而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廣告詞不知是誰想出來的,誤導了多少家長,禍害了多少孩子!),教孩子識字、算術、讀經等,有的忙著給孩子報鋼琴、舞蹈、美術等等各種培訓班,家長和老師們樂於讓孩子掌握知識性、技能性的東西,似乎這樣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對於孩子的個性則是肆意壓制,千方百計讓孩子順從自己,把孩子調教成乖寶寶。國人民大學附中最近一獲諾貝爾獎是需要創造性思維的,而一個聽話的、失去個性的、只會服從不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有怎麼會有創造力?也許有的家長會說,諾貝爾獎?離我太遙遠,不去幻想。那麼你至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人云亦云、唯唯諾諾、毫無主見、被別人操控吧?如果是這樣,趕緊改變評價孩子的標尺,保護好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說「不」,允許孩子不必隨時照大人說的去做,鼓勵孩子有與眾不同的想法,鼓勵孩子大膽地探索和發現。所以在這裡我想說,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性的不同,所謂的問題孩子、差生都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的,錯不在孩子,而在成人!也許多年以後,國人不再強調「聽話」而是強調「講理」;不再追求標準答案,而允許有獨立見解;不再迷信權威,而是敢於質疑;不再注重高分,而是注重創新......那時,諾貝爾獎一定會眷顧咱們十三億中國人的!不要隨意打斷孩子一天,周周和曉曉在小區花園遛鴨子,她們一會兒把鴨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會兒帶小鴨子在草地上跑步,一會兒把小鴨子裝在小籃子里提著到處晃蕩,玩得不亦樂乎。這下引來很多小朋友屁顛屁顛跟在後頭,他們對這隻小鴨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一個兩歲的男孩,走路都還不太穩,卻一心想提小籃子,他的爺爺總是阻止他,小男孩以尖叫來反抗。這時,周周把籃子遞給了他。小男孩接過籃子,開心極了,提著籃子蹣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期間我向男孩的爺爺了解到,孩子一直是奶奶帶,孩子一歲八個月才會走路,現在才會說2、3個字的短語,還不會說一句完整的話。
小男孩提著籃子,小心翼翼地走著,唯恐提不好籃子,摔著了小鴨子,臉上的表情是那麼認真、那麼專註,這對剛剛蹣跚學步的他是一項多麼了不起的工作!兒童的正常發展來自於專註於某項工作,可惜爺爺根本不知道這一點。爺爺催促小男孩把藍子還給周周,打斷了小男孩的專註。小男孩哭了起來,這是他弱弱的抗爭呢!我趕緊跟爺爺表明不要緊的,隨便孩子玩多久,並示意爺爺不要打斷孩子。爺爺忍耐了一會,終於又忍不住了,不斷地催促小男孩把籃子放下並強行把小男孩抱了起來。小男孩終於爆發了,小臉兒憋得通紅,憤懣得不行,大哭起來,小拳頭雨點般砸向爺爺!
見這陣勢,爺爺束手無策了,喃喃地說:「你怎麼能打爺爺呢?聽話,跟爺爺回家。」小男孩在爺爺的懷裡拚命掙扎,大聲尖叫不肯回家!見狀我輕輕地對小男孩說:「寶寶還想提小籃子是嗎?」小男孩點點頭,我對爺爺說:「還讓他玩一會吧。」爺爺無奈地答應了。我試探了一下小男孩:「爺爺回家,你和阿姨玩好嗎?」小男孩說:「好。」居然頭都不抬跟爺爺揮手再見!小男孩拿到籃子後馬上平靜了,小心翼翼地拎著籃子,蹣跚地向前走去......
以上的事例在我的身邊隨處可見,我目睹了很多孩子專註的行為被家長隨意打斷、隨意阻止,我看到了孩子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作的種種抗爭,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長等等,我能感覺到孩子的內心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的那種痛苦。家長們是全然體會不到孩子的痛苦的,他們還以為孩子任性、淘氣、不聽話!在我看來,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完美的,他們心靈純凈、勇於探索、敢於創造,全然沒有成人身上的諸多毛病,如果我們給孩子一個自由、平等的生長環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環境里,自由地發揮他的潛能,他們的心理一定會沿著正常的軌道發展,成長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急躁、不專註,其實就是成人隨意打斷孩子、破壞了孩子正常發展的結果。
父母應該這樣做:
給孩子的行為以尊重和理解,不隨意打斷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就不應該打斷他們,哪怕即將要吃飯,即將要睡覺。在旁邊靜靜地觀察孩子,不要干擾到他,仔細的觀察孩子的表情、眼神和行為,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種專註的活動。孩子畫畫,我們應該把他視作畫家在作畫;孩子觀察動植物,我們應該把他視作生物學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裝玩具,我們應該把他視作工程師在工作;孩子在往水裡扔不同的東西感受沉浮,我們應該把他視作科學家在做一項重大的實驗!
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天晚上,我帶著周周在小區花園玩的時候,看見一位媽媽領著約4歲大的男孩急急匆匆走了過來,忽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回過頭提起孩子,大聲呵斥道:「怎麼不小心點,這麼大了,走路都不看路的!自己摔的,還好意思哭!」因為天色暗我看不見男孩的表情,但是聽得出男孩哭聲里的委屈和憤懣。
我說:「這個小孩真可憐,摔疼了還要被責罵。」旁邊露露的爸爸聽到了,笑著問:「那該怎麼樣呢,難道要表揚他?」我說:「你想想,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心裡的感受是怎樣的?疼痛、懊喪、後悔,這時他需要什麼?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然後關切地問摔到哪了,很疼吧,甚至對傷處吹口氣(哪怕一點止疼的作用也沒有,但那樣會讓孩子心裡好受很多),他需要媽媽真誠的關注、接納他的感受。」露露爸爸說:「有道理。」我接著說:「等孩子情緒平復後,鼓勵孩子找找原因,怎麼摔的,然後再找出解決辦法,下次要怎麼樣就不會摔倒。」露露爸爸笑著說:「哇,小小的摔一跤裡頭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呀,看來是得好好了解孩子的心理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樣那樣的失誤隨時發生,家長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周周也經常犯錯誤,不過她從未害怕犯錯誤,而是在一次次錯誤中成長起來。有一天,周周在客廳喝牛奶,我在卧室上網,忽然聽到杯子墜地的聲音,我本能地大聲問:「怎麼啦?」周周略帶哭腔地說道:「媽媽,對不起…….」我走到客廳一看,整杯牛奶潑得到處都是,地板上流了一地,而周周的小椅子上也成了個小水窪,周周整個屁股坐在牛奶里!周周滿眼都是淚水,滿臉的驚恐和內疚:「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柔軟起來,周周喜歡喝牛奶,現在牛奶灑了,她喝不到了,這對她就是最大的懲罰了!而且她還要擔心我是否會責怪她呢!我連忙把她摟在懷裡,拍拍她的背,輕輕的說:「沒關係,媽媽知道周周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的,對嗎?」周周點點頭,我接著說:「媽媽小時候也打翻過杯子呢,不過,我們要把弄髒的地方清理乾淨,然後還得想個辦法,要怎樣就不會把杯子打翻呢?」
周周活躍起來,擦乾眼淚後跑到廁所拿拖把,笨拙地把地板拖乾淨了,而我把桌子、椅子給抹乾凈了。接下來是想辦法的時間了,我在杯子里盛滿水,周周端坐在椅子上,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試了好幾次,終於知道要一隻手握住杯子的扶手,另一隻手輔助扶穩杯子才不會打翻杯子了!孩子的錯誤在成長過程中隨時可見,需要我們包容、安撫、鼓勵,切忌指責孩子,指責只會讓孩子為了逃避犯錯而不敢嘗試。有的孩子犯錯後為了逃避打罵甚至學會了撒謊!更大的惡果是讓孩子失去自尊,久而久之孩子會成一面「重鎚也敲不響的鼓」。
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媽管我很嚴,對我要求可以說是「苛刻」。我家住農村,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雙鞋子對於我們來說都來得不容易。大概是5歲的時候,我到小河邊洗衣服,不小心被河水給沖走了一件,那是媽媽剛給我做的新衣服!我嚇壞了,很懊喪、很害怕,後悔得不得了!回到家,我如實得告訴了奶奶,奶奶訓斥了兩句並「威脅」我:「看你媽回來不打死你!」時隔多年,我仍然記得當時的心理狀態:害怕、焦慮,躺在院里的竹凳上,獃獃地望著對面的小山坡,因為媽媽在山那邊幹活,我既害怕媽媽回來(怕挨打挨罵),又盼著她回來(因為遲早都要回來的)。這種心理折磨持續了兩個小時後,媽媽終於回來了。果然如奶奶所說,劈頭蓋臉將我一頓臭罵!罵的內容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的委屈、恐懼和焦慮。其實在衣服沖走的那一刻我就意識到自己的失誤而後悔不已,如果當時媽媽給我的不是責罵,而是寬慰,我該會多麼感激!
有一次齊齊媽媽跟我說,齊齊原來尿濕褲子都會告訴大人的,現在尿濕了都不會說了,不知什麼原因。而且被大人發現尿濕後會討好地對大人笑,或者轉移話題。我問她,是不是齊齊尿濕後大人批評過她,讓她產生恐懼和緊張心理。齊齊媽說她外婆因為她總是尿濕很煩躁罵過她。我說那就對了,本來孩子尿濕褲子很正常,孩子對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較差,往往感覺到要拉就已經拉出來了。外婆的責備讓齊齊感到緊張、害怕,導致尿濕後因怕挨罵不敢告訴大人,這對孩子真是心靈傷害啊。齊齊媽說下次尿濕褲子再也不能罵了。
周周兩歲的時候也經常尿濕褲子,有時外婆嫌麻煩會數落她幾句,她會說下次不尿濕了,要先脫褲子再拉。我每次都安慰她說,沒關係,你是小孩,小孩尿濕很正常啊,媽媽爸爸小時候也尿濕褲子呢!聽我這樣說,她的緊張情緒基本得到緩解。在幼兒園時,有家長跟我說,孩子最喜歡搗鼓冰箱、電視機、DVD等電器,把遙控器及電器上的按鈕都弄壞了,怎麼打罵都不聽。我對他講,這是孩子對電器好奇,想看看裡面是怎麼回事,這是探索行為應該鼓勵而不是阻止啊,也許你留住了你所有的電器,但你失去的是孩子的探索世界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多可怕啊!
對孩子的錯誤應該分開來看,如果是故意犯錯,比如朝人吐口水、虐待小動物、攀花折枝等,要引導孩子辨別是非,弄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給孩子時間慢慢改正;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失誤,比如吃飯打碎碗、走路摔跤、損壞東西等等,孩子已經知錯,心中會緊張和內疚的,我們要多包容甚至寬慰;如果只是探索行為,比如搗鼓各種電器、玩具、用具,把它們拆開,這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我們不要阻止,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如果我們給孩子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孩子會對我們心存感激,他們會回報我們同樣的理解和包容。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吃飯了,外婆把飯菜端上桌,我們已經開始吃了,周周卻不肯吃,情緒低落,爬到床上把頭捂在被子里。我走過去輕輕的問:「周周怎麼了?」
周周悶聲說:「我不吃飯。」
我柔聲問道:「是不舒服呢,還是不餓呢?」
周周提條件了:「我要抱被子,我要當嬰兒,我要媽媽喂!」
啊,我終於明白了!這幾天我忙著趕稿子,把外婆叫過來帶周周,我陪她的時間減少了,她生氣了!在撒嬌呢,呵呵!
我笑著說:「好好好,周周當嬰兒,媽媽抱過去吃飯。」用被子包著她抱到了餐椅上。
周周的小臉露出了笑容,脆生生的說:「老是外婆陪著我,媽媽不陪我!」終於說出來了!
我笑笑:「媽媽這幾天陪你的時間是減少了一些,因為媽媽有重要的事情嘛,周周耐心等媽媽,媽媽忙完了又可以多陪你一些了好不好?」
周周笑了,繼續撒嬌:「我當嬰兒,我要媽媽喂。」
這兩天確實關注周周太少了,心裡頭想的全是稿子的事,就算偶爾陪陪她也是心不在焉的,她小小的心兒已經感覺到媽媽的敷衍了!她這是在索取我對她的關注啊!本來規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須她自己吃飯的,不過在這種時候還是硬邦邦的以「規則」處理似乎有些挫傷她的感情,我想了想,決定破一次例。
「好吧,小嬰兒。」我拿起了勺子開始喂,周周格格格地笑了起來,大概是覺得這麼大了還當嬰兒比較搞笑吧,哈哈。小嘴兒湊了過來,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看著周周幸福的樣子,我不禁感慨,孩子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只要成人給她真誠的關注和溫暖的懷抱就開心得不得了,感情的需求滿足了,她就快樂了!我們成人不也一樣嗎,情緒低落的時候多麼希望有一個可以放鬆、可以撒嬌的懷抱!
有位家長曾向我抱怨,兩歲多的兒子喜歡故意搗亂,把小板凳往樓下扔、吐痰到大人臉上、拔掉正在播放的電視機插頭......膽大包天、無「惡」不做!引起大人一次次的尖叫、責罵和惱怒,他卻在一旁哈哈大笑,饒有趣味地看著大人的「表演」,象看猴戲似的。而皮肉之苦對於他來說已經有了免疫力,打他的時候不哭反而笑!其實不是這個孩子頑劣,因為他爸爸經常不在身邊,媽媽白天忙於上班,下班後喜歡看電視,尤其愛看韓劇,一看韓劇屁股就不挪窩了。孩子得不到家長的關注,只好挖空心思搞惡作劇,千方百計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對於孩子來說,情感上的需求永遠大於物質的需求,很多孩子的「頑劣」其實就是感情「饑渴」,真誠的關注就是愛的雨露,滋潤著孩子的心靈。給孩子一個可以撒嬌的懷抱吧,讓孩子的心靈不再饑渴。不當遙控器媽媽5歲的楚瑜在小區花園裡遇見我們,非要和周周玩一會(也許是我對孩子的方式自由平等,熟悉我的孩子都喜歡和我親近,碰到我們都不想回家的)。不到5分鐘,楚瑜媽媽要回家做飯了,催促楚瑜回家,楚瑜不幹,還要和周周玩。媽媽催促了好幾次之後,楚瑜發怒了:「你不給我自由,總是管著我,你就是一個遙控器!」聞此言,楚瑜媽媽大驚失色!我大笑!轉而大驚!遙控器,多麼貼切的比喻!楚瑜媽媽是一位全職媽媽,確實對楚瑜管得太多,自由不夠。有一次我們到市場去買菜,楚瑜想和我們一起去,她媽媽卻百般阻撓,找些什麼該回家了、市場人太多、不影響周周妹妹等等不堪一擊的理由。楚瑜極度反感,和媽媽對抗起來,最終以媽媽妥協告終。其實和小夥伴到市場一起買菜時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既和同伴交流了感情,又可以到菜市場認識多種蔬菜,感受「買菜」這一社會行為,如果讓孩子自己去買菜,還可以鍛煉她與人交往的能力。既然這麼好,為何要阻止?阻止的後果是孩子變得逆反、對媽媽心生反感、和媽媽的距離越來越遠。還有一次,楚瑜到我們家來玩,沒玩多久,楚瑜媽媽就在旁邊催著回家。孩子正在興頭上呢,在這種狀態下怎麼會回家?楚瑜媽媽不管,促了幾十次要她回家!楚瑜不勝其煩,最終爆發,大吵大鬧!在他們家,這樣的事例幾乎時時發生。我發現,不止是楚瑜媽媽,還有很多成人都在扮演這遙控器的角色,總是試圖操縱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這樣對待我們:事事要操縱我們、時時刻刻管著我們,我們會有何感受?回顧我的童年,也是在大人的「管教」下長大的。想到哪裡玩、想穿哪件衣服、想做某件事情等等,這些都必須經過大人同意,否則不許做。那種不被尊重、對大人反感、想掙脫重重束縛的心情我現在都記憶猶新!那時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長大,夢想著長大後就沒有大人管,可以給自己做主了!
如今對待周周,我的原則是:只要這件事情不妨礙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我就視為合理要求,儘管去做,不需徵得任何人的同意。但是如果某事違背了這一原則的話就會被堅決制止。有時碰到周周強烈要求做某事,比如有一次大熱天的,周周一定要穿棉褲,我的常規思維告訴我,不能穿!但轉念一想,這事不妨礙別人、不會傷害自己、也沒有破壞環境啊,我不應該制止!在37°的高溫中穿上棉褲走在烈日下,這真是一道景觀啊,惹來不少人驚異的目光!後來周周體驗了高溫中穿棉褲的不適感受,自己脫掉了棉褲,穿上了短褲。因為有足夠的自由,周周特別能遵守規則,並且對我沒有任何的逆反,我是她最親近的人,同時也是讓她最能順從的人。
如果孩子想做某事,我們在說「不」之前要好好想想,這事妨礙別人嗎?會傷害到孩子自己嗎?破壞環境嗎?如果答案都是「否」,那麼我們一開始就不要阻止,而不要等到孩子發火、吵鬧後再來妥協。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為「是」,那麼就要堅決阻止,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能妥協。說到上面這個原則,我和很多媽媽提到過,不過很少有媽媽能拿捏得準的。這裡要細細道來。
不妨礙別人,就是孩子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嗎,是否打擾到別人,是否影響別人休息,是否讓別人感到難受?比如當小夥伴在專註做某事,孩子想打斷他,這樣就是不允許的;再如晚上10點以後還想玩遊戲,把地板弄得嘎嘎響,影響別人休息,這樣也是不允許的;再如對人大喊大叫、粗野蠻橫,這樣也是不允許的。
不傷害自己,就是孩子的行為會對自己造成一定的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是我們採取任何保護措施都無法避免的。如果通過我們的保護及讓孩子掌握安全規則就可以避免傷害的,那麼就不屬於此範圍。比如孩子想玩沙,有家長說會扔到眼睛裡,會造成傷害。要和孩子建立玩沙的規則:不能往自己和別人身上扔沙子,否則必須停止。通過遵守規則就可避免,所以玩沙是合理要求。再如孩子要攀登很高的梯子,有可能摔下來,這算合理要求嗎?只要我們在旁邊可以保護到,並且提醒孩子登高有危險要踩穩握緊,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也應該視為合理要求。但是超出我們的保護範圍,會釀成大禍的,比如爬窗戶、玩火或者煤氣灶開關、玩潔廁靈等洗滌劑等等就一定要堅決制止。
不破壞環境,就是不損壞、不弄髒周圍環境,不拿走公共物品。比如不攀花折枝、不踩草坪、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這次到橘子洲頭玩,很多年輕人在池塘里抓觀賞魚,抓了後送給周周一條。周周很喜歡小魚,把小魚放到一個小塑料袋裡,和小魚說話。玩過一會後,我提醒周周,小魚是公共場所的,不是賣給我們的,我們要把放回池塘。周周明白了,快樂地把小魚放回了池塘。
只要把握准以上這一原則,給孩子自由,我們不難做到。
一位家長感嘆,現在很少有孩子聽從家長的,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時沒有「威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恐怕是家長們管得太多,成了遙控器,引起孩子逆反所致吧!
讓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周周和曉曉在小區花園玩「奧運寶寶向前沖」的遊戲,她們把長凳當賽道,以長凳之間的一個個底邊長約40cm的水泥方柱為關卡,抱著柱子從一條長凳跨越到另一條長凳就算過了一關,最後那條長凳為終點。一人在「賽道過關,另一人攀附在葡萄藤上曰「吊環」。我驚訝於孩子們的想像力,她們大概是看了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獲得的靈感吧。先周周「吊環」,曉曉過關,曉曉的運動能力較強,輕輕鬆鬆就過關了。輪到周周過關了,她緊緊地抱著柱子,左腳跨到另一條長凳上,費勁地想挪右腳過去,試了幾次沒成功,她求助於我。我說:「你再試試,一定可以的。」周周慢慢地把右腳挪到石凳邊沿,再一使勁,終於跨了過去!小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微笑,那種戰勝困難後的滿足感溢於言表!接下來周周用同樣的方法跨越了剩下所有方柱,到達終點,從長凳上一躍而下,雙手舉過頭頂歡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孩子們一遍遍玩著這個遊戲,樂此不疲。這時,一位老奶奶走過來,在其中一條長凳上坐下來,周周發現了這個「障礙」,我遠遠地觀察,看周周如何消除這個「障礙」。周周跳下長凳,走到老奶奶跟前,看著老奶奶,想說又怕說,猶豫了一會,轉向我喊:「媽媽,媽媽。」我鼓勵她:「你說呀。」周周說:「媽媽說。」我繼續鼓勵:「你會說的呀,你說了,奶奶會答應的。」說完,我走得更遠了。周周看求助無望,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大概是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吧,終於鼓起勇氣對奶奶說:「奶奶,請讓一下。」老奶奶(老奶奶之前一直沒注意到周周)驚訝地看著她:「為什麼呢?」周周說:「因為我要做奧運向前沖。」老奶奶笑了:「好,好,那你向前沖吧。」說完愉快地起身走了。周周歡快地說「謝謝。」轉過頭對我會心地笑了,我朝她豎起了大拇指!
我的感悟: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家長在身旁,他會本能地求助於家長,這時如果家長幫助了孩子,就剝奪了孩子學習如何戰勝困難的機會,孩子會形成遇到困難就求助或退縮的惰性。家長適當的鼓勵,適當的離開,讓孩子有機會獨自面對困難和挑戰,自己尋求辦法戰勝困難,這樣不僅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磨練堅強、耐挫折的意志品質。
如何和幼兒園配合,做到家園共育?孩子上幼兒園後,很多家長走入一個誤區:孩子上幼兒園後,教育的擔子就交給了幼兒園,自己「無事一身輕」了。經常會聽到家長們抱怨,孩子在幼兒園沒學到什麼,沒什麼變化。殊不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遠遠超過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如果只靠幼兒園,家長不和幼兒園溝通配合,教育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無效!在我多年的幼兒園工作歷程中,真正做到和幼兒園保持良好溝通,並積極配合的家長寥寥無幾。那些配合較好的父母教育理念都很好並且非常耐心,經常主動和幼兒園老師溝通,積极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他們的孩子各方面都發展得比其他孩子要好。講兩個實例吧。我們幼兒園有個小女孩叫晨晨,4歲,從別的幼兒園轉來的。來園的時候,媽媽對老師說:「這孩子都4歲了,還是什麼事情都要靠我們,吃飯要喂,衣來伸手,出門要抱。我想糾正她這個壞毛病,讓她獨立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師說:「沒問題,不過需要您的配合哦。」媽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配合。晨晨剛來幼兒園時,確實象一隻「懶貓」,什麼都不幹,等著老師幫她。比如,開飯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拿起勺子開吃了,她坐在那一動不動,等著老師喂呢;起床時,別的小朋友都自己穿衣服了,她也是一動不動,眼巴巴瞅著老師,等著老師給她穿呢。剛來園時,我們一切都順著她,給她喂飯、幫她穿衣疊被,讓她感受到老師是愛她的,並不會因為她什麼都不會幹而輕視她。沒多久,晨晨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某天老師把她領到無人處,悄悄地對她說:「晨晨,老師覺得你很聰明,會很多本領,老師知道的就有畫畫和唱歌,不知道你還有別的本領嗎?」晨晨得意地說:「我還會跳舞,還會講故事呢?」老師繼續誘導:「還有嗎?」晨晨想了一下接著說:「還會認數字。」老師循循善誘:「你會這麼多本領啊,真能幹!今天老師還要教你更多的本領,想不想學?」晨晨一下子來興趣了,說:「想學」。就這樣,在老師不露痕迹地引導下,晨晨愉快地跟老師學習各項生活技能,沒多久就學會了穿衣服、疊被子、收拾餐具等等,而自己吃飯她原本早就會了。在幼兒園裡,晨晨每次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後,老師都及時給予肯定,晨晨更來勁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晨晨在家裡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因為媽媽爸爸忙於工作,經常要加班,主要是奶奶負責她的日常生活。奶奶還是傳統思想,要吃飽,怕凍著。晨晨少吃一點飯,奶奶就要追著再塞點;穿衣服慢一點,奶奶生怕凍著寶貝孫女,奪過趕緊給她穿上了。至於收拾整理舊更不用說,說晨晨添亂,怕晨晨打破碗!因為家庭的不配合,晨晨就成了「兩面人」:在幼兒園,什麼都是自己來;在家,什麼都不幹!還有一個例子。周周的好朋友樂樂比周周大4個月,一直很膽小。在周周一歲兩個月的時候我們就認識樂樂了,樂樂很喜歡和周周玩,曾經有一次,還把唯一的一塊蛋糕分給了周周。但樂樂從未和我們說過話,就算我們主動找樂樂說話,她也不會回答我們,對其它人也是這樣。據我觀察,樂樂的膽小是因為她的主要帶養人是奶奶,奶奶的性格有些內向,並且對樂樂的限制挺多的,比如不允許到溝里玩、不允許到斜坡上玩、不允許。。。。總之是很多的不允許。奶奶還喜歡在旁邊念念叨叨,總是想左右樂樂的想法。而樂樂的爸爸對樂樂保護過多,比如周周爬到高一點的石頭上(大人完全保護得到),樂樂也跟著爬了上去,樂樂媽牽著樂樂的手,保護樂樂,而樂樂爸在旁邊擔心得要命:「快讓樂樂下來,小心摔跤!」比如看到周周坐在吊環上盪鞦韆(吊環離地大約有有一米多高),樂樂爸驚呼「你們膽子真大」。有一次,樂樂嘴角摔了一條小口子,不到米粒大,也不深。樂樂爸急得不得了,送到社區診所縫了一針,為了這事,兩口子還吵了一架(樂樂媽認為不要縫)。樂樂爸不準樂樂做出任何看起來有點「小危險」的行為。樂樂媽為了改變樂樂膽小的性格,在樂樂2歲半的時候就送去了幼兒園,這是一家收費較高、教育理念相對科學的幼兒園。樂樂上了一年幼兒園後,並無太大改變。我分析,是因為奶奶和爸爸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改變。以前很少碰到樂樂爸媽,交流甚少,這幾個月隨著交往的增多,樂樂爸媽和我們逐漸熟絡,交流也就多了。樂樂媽是一所職校的校長,樂樂爸也是老師,樂樂媽的的教育方式還是比較放手的,但樂樂爸不放手,過度保護、包辦代替(樂樂近4歲了,吃飯還靠喂)。但是樂樂爸媽的感情很好,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我們兩個家庭是小區一千多住戶中僅有的爸爸媽媽同時陪孩子在戶外玩的家庭。我和樂樂爸說,孩子的膽小就是因為家長的限制過多、包辦代替、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其實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對孩子應該「放養」,不應該「圈養」。樂樂爸親眼看到我們是如何對待周周的,逐漸接受了我的這些觀點,態度慢慢轉變了,對樂樂放手了許多,一些刺激的遊戲(比如前文提到的百果園的拓展項目),只要周周被允許,樂樂也能被允許參加了。雖然奶奶並無太大變化(這個影響不太大,因為樂樂白天在幼兒園,回家後就是爸爸媽媽帶,奶奶帶的時間不多),不過隨著樂樂爸的教育方式的轉變,樂樂的膽子逐漸變大了,不僅和我們打招呼,而且還會主動和我們說話,和周周在一起更是說個不停了!性格也變得開朗活潑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可以看出,孩子上幼兒園後,主要的教育任務還是在於家庭,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要大於幼兒園。那麼我們如何和幼兒園保持良好夠通、做好家園共育呢?幾點建議:1、選擇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幼兒園;2、入園時把孩子的性格特點、習慣、愛好、體質等詳細情況寫在紙上交給老師保存(大部分幼兒園有幼兒基本情況表格),讓老師了解你的孩子;並且把你的教育觀和老師仔細溝通,也藉此了解老師的教育方式,交換意見;3、定期和老師做當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尤其是孩子的情緒、行為習慣、和其他孩子相處等方面,不要簡單詢問「學了什麼」就了事,實際上很多隱性的東西比如性格變化、能力的提高等等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只能靠家長細心觀察方能了解;4、如果孩子是坐校車上學,家長沒有機會經常接觸老師,可以通過電話、QQ等方式和老師溝通;5、關注幼兒園的家園聯繫欄並積極投稿,按時填寫每期的家園聯繫手冊,注意不是敷衍老師,而是認真填寫,把孩子在家的微小變化(包括情緒、性格、習慣、能力、健康等方面)詳細向老師彙報,有什麼希望老師配合的地方也可以寫下來;6、積极參加幼兒園舉辦的各項活動,比如六一慶祝活動、家長開放日、戶外親子郊遊、園內親子活動、運動會等等。幼兒園需要我們幫忙的地方,比如慶典活動的攝像、化妝,外出活動的看護、提供車輛等等,我們能做到的要盡全力協助;7、積极參与到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來,比如有的幼兒園需要家長給小朋友講解職業(比如醫生、消防員等等)的特點,如果我們是從事該項工作,我們就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和幼兒園合作;8、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請家長在家裡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小實驗、小遊戲或是戶外體驗(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水變成冰的實驗、做手工、觀察秋天的變化等等)。9、孩子有任何情緒上的變化都要第一時間和幼兒園溝通,共同尋找原因,溝通探求解決方案。家長團組織者的工作:1、要有一個群,把報名參加家長團的家長召集在一起,定期組織家長團的活動,比如育兒經驗交流會、家庭教育講座、親子繪畫、親子運動會等等。2、到當地媽媽網或者同城家長聚集的其他網站去發帖(就是複製本貼),召集志同道合的家長,不斷擴大家長團的力量和影響力,以求幫助到更多的家庭!3、在前期,組織者要登記在網路上報名的家長團成員名單。如何帶出獨立自主的孩子,看完有點小激動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大人們也在學習!不斷向別人取經或者自己教育過程中慢慢積累的經驗,都可以是我們再教育的好方法。下面,這位媽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分享育兒的過程,其中主要是如何讓孩子獨立自主。在我養育女兒小米的3年里,我發現孩子的能力基於這個家庭能給她多大的舞台(放手度、態度、角度)。同時,我意識到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的行為總是帶有外在的目的,希望效益最大化,像帶孩子去公園玩,就是一心想著到達目的地,盡量縮短路程的時間,而孩子則不同,他們對過程也很感興趣,他們會磨磨蹭蹭的走路沿,用腿去感受,他們一會去摘朵花,一會去撿塊石頭,他們在去公園的路上已經全心身的在感受喜悅了,但成人是怎麼做的呢,就是不斷的催促,不斷的拉扯,到最後去到公園時孩子的興緻已經被打擊得差不多了,而成人還奇怪為何孩子嚷著去公園,而去到時卻興趣全無。所以,我一直做的就是,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
這3年,就是一直在改變我自己的過程。
從最初0-1歲,讓孩子充分的吃手,啃各種材料,到進入手的敏感期,用手去感受世界,最初小米是撕書,然後我用捲紙換回了書,捲紙就成了這段時間在床上的玩具,撕得碎碎的,然後還撒,通常她玩完我要花半小時時間去收拾紙屑。還有狂熱的擰瓶蓋、插鑰匙。有一次帶她去金寶貝上課,所有孩子都在上課,而她眼裡只有課室里那排柜子的鎖孔,然後我們娘倆就在別人的歡鬧上課聲中,玩了一節課的插鑰匙,她沉靜在自己的關注點裡,絲毫不被打擾。
敲、拍、撕、摳、打,過渡完手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又洶湧而至,桌子上是擺不了東西的,無論什麼都會被她掃到地上去,摔完還要撿起來繼續摔,為此,我還特意和她爸爸帶著她在家裡的樓梯上玩,她從樓梯上往下扔各種材質的材料,我在下面撿,當時扔得最多的是球。這個遊戲對空間敏感期的順利過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印象比較深的是那段時間她還特別喜歡對著開著的風扇大喊,就為聽聲音在風扇里得到擴音,有點迴音的感覺。玩了差不多2周時間。
1歲1個月,她開始對用勺子感興趣。於是順應需求的讓她自己吃飯,剛開始吃飯的場面十分壯觀,和災難現場差不多。當時她吃飯的時候,我們需要在她的椅子旁鋪上好幾張報紙,方圓一米內,生人勿近,一頓飯下來,滿頭滿臉滿身滿地都是,而且,大概一碗飯只有2勺是吃進肚子里去的。當時我父親對我說:孩子這麼小,怎麼可能自己吃。但我很堅持,孩子現在確實還未具備獨立吃飯的能力,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給機會讓她學會,於是我要求父親給我3個月的時間,這3個月里,一天三頓,頓頓這麼來,每頓飯吃完,保姆都要給她洗頭、洗澡、洗全套衣服,到一歲半時,她不僅會用勺子吃飯,而且也開始使用筷子,到2歲時,勺子筷子都用得非常好了。
孩子都很喜歡玩沙,小米也一樣,除了帶她在外面玩,米爸還特意給她做了一個沙盒,放在陽台上,這個沙盒帶給了她很幸福的一段玩沙時間。只是她常常的會把沙子運送到家裡,甚至把沙子倒到電子琴的琴縫裡,但沒有人會責怪她,孩子有許多的必經過程,我們可以引導示範正確的方式,但我不願意讓她省略,現在省略了,大人省心了,但這樣的省略在孩子長大後未必能得到補償,無法補償的部分,我無法確定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
玩水,更是小米從1歲多到至今的主要命題。
開始是在水盆里玩,洗澡時玩,用各種玩水工具玩,後來2歲多時搬了新家,新家裝了幾個低矮的水龍頭,那裡就成了小米的樂園,有一整個夏天,小米都在玩水,常常一天要玩好幾個小時,有時開很大的水量,感覺水衝擊的力量,能一站站大半小時,有時開很小的水量,觀察和感受它。還有一些行為我是不能理解的,譬如,用勺子刷牙,雖然我不能理解,但不代表就需要干涉,即使不干涉它,過段時間,小米也會正常的開始用牙刷刷牙。日常生活里,大人有那麼多的正確使用方式會出現在環境里,她會自然吸收。如果我干涉它,並不見得對改變這個行為有多大幫助,但我不干涉它,就能保留她對事物的感受能力。
3年來,小米擁有了許多孩子都沒有的自主權。她可以玩所有的生活用品,玩米玩面,獨立吃飯時也會玩飯和玩湯,很多人會跟我說,這樣玩太浪費糧食了。我的想法是,這只是一個階段。玩米,玩完了洗乾淨可以下鍋煮飯,玩面,有助於她的觸覺發展、手部精細能力,玩湯玩飯確實不太好,但這是孩子獨立吃飯過程中一個難以跳過的環節,現在3歲的她,已經不會再玩飯玩湯了,這是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
因為她可以盡情的探索空間和物品,她有強大的好奇心,而為了探索,她又增強了她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能拿到桌子上的用品,她會自己去搬凳子;為了能撿到沙發底下的東西,她會自己去拿掃把),在探索的過程里,因為沒有人去打斷她、阻止她,她就形成了可貴的長久專註的能力,孩子成長的過程真的很奇妙也很寶貴,哪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我知道,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真實的參與生活。所以,大人做的事情,她也要模仿去做。刷牙、洗臉、穿衣服、穿襪子、穿鞋、掃地、拖地、擦桌子、拿碗、洗菜、炒菜等等。在這個階段,這些事情是孩子自發想去學習的,她會懷著無比的熱情、全心身的投入進去。譬如,小米學穿襪子,一屁股坐在地上穿,但剛開始怎麼都套不好,發脾氣,哭泣,我過去問她需要幫忙嗎,她不要,自己又去把襪子撿回來,繼續套,還是不行,繼續哭。我就拿雙自己的襪子,坐在她旁邊,慢動作的示範給她看,關鍵處稍微的幫助她一下,順利穿上了,非常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促使她不斷的堅持,而堅持又能讓她克服挫敗,不斷嘗試最終獲得成功。
有些媽媽總說自己的孩子沒有自信,而孩子的自信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應該讓孩子去參與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的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學會穿襪子、學會吃飯、學會自己穿衣服,我不需要求助於大人,我的力量能讓我生存下去,孩子就會從內心產生對自己的認同感,才會自信。小米自己洗菜,剛開始會把菜葉洗得爛爛的,撕得碎碎的,但就這樣,也是她自己完成的,我把它炒成菜,她會認為媽媽很認可她的能力,對於自己洗出來的菜,她吃得特別香。
我很少對孩子說教,而且絕不允許家裡人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身邊太多的家庭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成為家長的情緒垃圾桶。孩子太弱勢了,很多自我建構的行為不被成人認可,不斷受到壓制和打擊,同時在他們還沒認識情緒,沒學會管理情緒時,就開始承擔大人的情緒。可想而知,孩子是如何的心身俱疲,內外受敵。
關於情緒,0-3歲間,我的重點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無論哭還是笑,悲傷還是快樂,難過還是興奮,都是正常的情緒,不存在需要抑制哪個,張揚哪個。接納孩子的情緒是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然後在生活中為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命名,幫助孩子了解:噢,原來我在生氣,生氣是這樣的感覺,但是我生氣時,媽媽會陪著我,我這樣不乖的時候,媽媽依然愛我。媽媽真好。這個過程,孩子不僅學會面對情緒,還得到「雪中送炭的愛」和安全感。因為哪怕我們在平時對孩子愛得死去活來,對孩子來說,都不如在孩子哭鬧不安、無理取鬧時給予一點溫和的、持續的、穩定的愛和耐心來得重要和有效。
小米更幸運的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我們的家庭結構非常簡單,一家三口,還有保姆。保姆雖然稍微話多,但放手度確是非常高的,也很認同我的理念,米爸更是支持我的想法,家裡教育方式非常統一。米爸是個好男人,雖然陪孩子的時間遠沒有我多,但陪伴時卻是全心身的,小米的園在中秋時辦了個花燈展,米爸給孩子做花燈花了4、5個小時,做到凌晨2點多。一家人陪小米做手工,一做就做2小時,小米感受到最多的,應該就是穩定甜美的愛。
這3年里,我有許多感悟,在小米的身上,我感受得到來自她內心成長的力量,感受到她的平和,感受到她的執著。她總是對我說:媽媽,我可以。我自己來。我能行。在幼兒園對那些想協助她吃飯、穿脫衣服、上廁所、洗手的老師也是這樣,會很嚴肅的舉起小手,制止老師過來,並對老師說:我自己可以。在園裡,她會自發的去給老師倒杯水,看到老師手有傷口會去問老師疼不疼,她給吹吹。老師還告訴我,她是老師的小助手,常常得到指令就會去幫老師拿教具、拿這拿那,協助擦桌子、歸位、擺凳子等。所以,老師、校醫、教導主任,乃至園長都非常喜歡她,常常不叫她的英文名字而叫她baby。
我的女兒在成長,我也在成長。因為有她,我才有了如此珍貴而快樂的第二次成長機會。所以想和大家分享,可能大家的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我們能做的就是補差補短,希望孩子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而家長們能夠更省心省力!
6條規矩6歲前必須給孩子立下在一個文明、平等的環境中如果想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規則來保證。成人能夠遵守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這就是我倡導的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歲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在實際執行中,父母們遇到了一些困擾:如何實現這些規則?怎樣理解這些規則背後的意義?下面,孫老師將作進一步闡釋。困擾1:基本規則中有一條「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隨意打人、罵人嗎?孩子違背了這一條,該如何處理?所謂粗野和粗俗的行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顯見的,指行為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性的,指對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壓制。我們先來談顯見的: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粗野、粗俗的行為。比如,一個孩子想得到別人的某樣東西,當這個目的達不到時就開始打人或罵人:「我把你媽媽抓到監獄裡,讓警察槍斃了她。」此時,這條規則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如何對待自己的期望;如何處理已經醞釀在胸腔里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孩子寬鬆的自由空間用以自我調整,同時給予他們判斷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選擇的機會。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傷害到別人。具體而言,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首先要幫助他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這是粗野的行為。」然後請孩子重新選擇:「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同樣的處理模式也適用於隱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為。當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不給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兒了。」我們的孩子會這樣回應:「這是威脅。如果你不願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選擇別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這樣,當他長大後,他同樣會沿用這套模式對待周圍的人,客觀地看待愛與恨、控制與平等、交友與樹敵、誠實與謊言、威脅與和諧、暴力與溝通、失去與得到,而不會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困擾2:孩子往往很難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意義在哪裡?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已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後,再跟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個概念很清晰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複問孩子:「這是你的嗎?」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做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在成人的世界裡,很多違法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在幼兒園裡,老師們總在重複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須徵求這個東西的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使孩子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這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為人生節約了成本。困擾3:提到歸位,儘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遊戲結束後,玩具總散了一地。他是不是還太小?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這條規則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所以我們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同時和他一起把東西歸位,幫助他慢慢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幾個月後,無論這個孩子身處什麼環境,他都能這樣做。實際上,對於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都是合適的和有益的。困擾4:在家裡我盡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著洗著,他就玩起水來了,這一玩兒怎麼也停不下來。我不得不結束「等待」,強行帶他離開。這條規則限於公眾場合和集體生活。在5歲以前,孩子可能沒有辦法對媽媽實行這一規則。如果媽媽認為該自己洗漱了,就請把孩子抱開。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資源往往有限,很多情況下它屬於所有人。當別人先拿到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等待。這條規則能夠保證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們擁有一個願意等待的好心態。在我們的學校里,不論老師還是孩子,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則。這樣就不會出現由老師來決定怎麼使用資源的事情。否則,孩子們就必須仰視老師,等待老師的決定,平等的心態也就隨之改變。但如果兩個人一起拿到,老師就會介入:「你們自己決定怎麼辦,決定好了再來拿。」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從小讓孩子背會這些順口溜,長大了會比同齡人更聰明,超實用!從小讓孩子背會這些順口溜,長大了會比同齡人更聰明,超實用!▼從小讓孩子背會這些順口溜,長大了會比同齡人更聰明,超實用!
這樣的順口溜,孩子一定喜歡,教會了孩子,會比同齡人更聰明,建議為孩子轉發和收藏!
如果你的孩子處在5-12歲,請教會Ta這5大技能,受用一生!
5~12歲,是孩子成長飛快的一個階段,是他們學習生涯的打基礎階段,也是孩子開始走出媽媽的懷抱,漸漸和社會接軌的階段。在孩子12歲以前把好習慣養成,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要注意的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
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尤其是小學階段。
5~12歲期間,孩子最需要培養的5大技能,爸媽一定要教給孩子,受用一生。
01態度篇
如果說人生是一章樂曲,那人生態度就是基調,它決定了命運的走向。
積極:
對生活有著積極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當然,事情可能會變得很糟,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應該停止抱怨,尋求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堅信自我,擺脫負面思維。
動力:
要知道達到目標的關鍵不是紀律,而是動力。如何採用不同的方式激勵自己,並體驗完成目標的喜悅心情。一開始,先設定一些較小的,容易達到的目標,從而逐漸鍛煉這種技巧。
拖拉:
這是成年人的常見毛病(甚至小孩也如此)。我同意在某些時候,人們應當悠遊度日,享受慵懶的時光。但是,當我們必須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怎麼保證我們能夠按時完成呢?教導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訓,找出他們拖拉的習慣,並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激情:
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找到使你激情洋溢的事物,並全情投入。你的孩子還無法在年幼時找到這個答案,但是你應該指導他們發現自己的激情所在並且對其不懈追求,讓他們了解這樣做的重要性。
02社交篇
我們生活在社會裡,就永遠離不開社交,孩子也是如此。
合作: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競爭主義,這也是成人世界的寫照。結果呢,卑鄙陷害、互相拆台、忿恨抱怨充滿了我們的生活。相反,請教導你的孩子,人們是可以達到共贏的,幫助他人成功,將使你自己更加成功。告訴孩子結交朋友勝於製造敵人,在競爭之前先學會團隊合作。
同情:
這是被學校完全忽略的主題。事實上,孩子在學校學到的往往不是同情並幫助他人,而是增加別人的難處。應該教導孩子設身處地地了解別人,並去幫助別人擺脫痛楚。
愛心:
愛心和同情是雙胞胎,同情著重於減輕別人的痛楚,而愛心則是希望他人幸福。這兩者都是至關重要的。
傾聽:
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學習到如何傾聽了么?或者如何與人交談么?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成年人都不具備傾聽這個重要能力的原因。要孩子學會如何真正地傾聽他人,從而能夠理解和感覺他人。
交談:
交談與傾聽是緊密關聯的,而學校並沒有教導孩子交談的藝術。事實上,學校告訴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交談是不對的,然而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互相交談,而不是教導。
這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從小就應該在家裡實踐。請學會與你的孩子交談,而不是只要他聽話。
03學習篇閱讀:
要讓孩子獨立、按時完成作業,而且要保證書寫得認真、漂亮;讓孩子養成每晚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閱讀習慣,讀書是一種積累,也許過個幾年,你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就體現在了這半個小時上。
預複習:
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的課程,划出重點、難點,加強聽課的針對性;當天下午放學,先別急著寫作業,把今天課上所學內容複習一遍,沒有不懂的地方後,再開始做作業。
時間管理:
時間就是金錢,善於管理時間的人,感覺上會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來。從小就要教會孩子有時間觀念,因為時間是最虛的東西,一去就不返。教孩子在無需大人幫助的情況下穿好衣服、在出門上學前打點好一切,並且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任務。
這個階段,是孩子飛速成長的階段,接受能力強,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時間。
04教養篇一個人的教養體現在細節上,直接影響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更招人喜歡。
吃飯:
不要吧嗒嘴;不要把筷子插碗里;不要亂攪菜盤;不要拿筷子敲打碗碟;吃飯時不要咬筷子;吃飯前要招呼長輩,長輩動筷了自己才能吃;去別人家做客時,主人動筷了再吃。
行為:
遞剪子、刀子等尖銳東西時,要將尖銳的一方對著自己,把手柄朝向對方;不要抖腿,中國古代有「男抖窮,女抖賤」一說;做客時,不要隨便坐人家的床;不要反手給別人倒茶或酒水,不尊敬;穿衣服時,不要擼起袖管或褲腿;跟別人說話時,不要斜眼看人。
說話:
不要直接說事,不叫尊稱或名字,尤其是長輩,更不能直呼其名;不能說瞎話;說話聲音不要太高,不要嘰嘰喳喳;出門時記得跟家人說一聲,回來了也要跟家人報個平安。
這些方方面面的禮儀習慣,都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表現。爸媽們在教給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05實務篇怎麼樣生活得舒適有條理,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遺產。
家務:
如何保養和維修房屋的各種物件,包括管道、電器、冷暖設備、油漆、蓋屋頂、剪草等等。掌握進行基礎維護的工作和方法,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叫專家來幫忙。
清潔:
太多的成年人沒有學會如何送洗衣物,如何清潔房間,如何使房子井井有條,如何進行每周、每月的大掃除。不要只是讓孩子做這做那,而要他們真的學會這些事情。
組織:
讓孩子學會如何擺放文件,如何讓事物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辦事宜,如何建立工作流程,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工作上。
理財:
從小就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孩子才能不亂花錢,不浪費財物。在超市購物,或者花一些小錢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自己計算需要花多少錢,以此來培養孩子的理財技能。
在這一階段里,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最主要的,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教養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養才是媽媽們最應該重視起來的!
策 劃 | 白水
責任編輯 | 函儒
排版編輯 | 石上流
來 源|櫻桃書院
孩子的成長,拼的是父母的覺悟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可諮詢櫻桃老師
加好友時請註明:孩子年齡+性別
長按識別加好友
推薦閱讀:
※恍然大悟:這才是BBC「中國式教育」實驗揭示的最大問題
※【燕平隨筆】如何做選擇(聖誕快樂版)
※在澳洲和歐美國家留學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郭晶晶的兒子穿200元的鞋,這家富豪的錢都用哪兒了?
※你是從幾年級開始戀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