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輝 李東曉:繪聲繪色: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展望

  

   摘要:無障礙電影是專門為方便聾人與盲人觀看的經過加工的電影。它是一個「繪聲」「繪色」的過程,通過重新剪輯或增補配音解說、增配字幕及手語解說等方式,讓視聽障礙者無障礙地感知光影世界。它分為為盲人服務的口述影像及為聾人觀看的手語電影兩種類型。無障礙電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殘疾人權益,推進信息平等和文化平權的重要體現。在中國,無障礙電影已經受到一定的社會關注並有所發展,但無障礙電影的發展也還存在不少「障礙」:聾盲者的需求和無障礙電影的供給之間還存著很大的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全覆蓋」不足等都需要加以改進。本文旨在分析無障礙電影在國內的發展現狀,闡述無障礙電影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無障礙電影 口述影像 無障礙傳播 公共服務

  

   本文發表在《浙江學刊》2013年4期。

  

   自1895年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來,電影就以其高科技與藝術想像力的有機結合征服了大眾,成為現代社會最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人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然而,由於感官功能的缺陷或障礙,聾人和盲人往往無法享受電影藝術帶來的驚喜與震憾。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前全世界有4000 萬~4500 萬的盲人,低視力(或弱視)等視力障礙者約1.4 億人;約有2.78 億中度以上的聽力障礙者,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而獲取信息和文化是每一個人的平等權利。「信息平權」早已寫入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人權憲章中。聯合國《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聯合國大會第四十八屆會議1993年12月20日第48/96號決議通過) 確定了殘疾人在獲取信息和服務上的「機會均等原則」和「同等權利原則」。"機會均等"指使社會各系統和環境諸如服務、活動、信息和文件得以為所有人特別是殘疾人享受利用的過程。同等權利的原則意味著每一個人的需要都具有同等重要性。為了保障聾盲者受眾平等地無障礙地獲取信息和文化藝術服務,世界各國都通過立法或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保障聾盲者的合法權益。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同樣將信息交流無障礙作為殘疾人的基本權利 。這部法律明確指出:「國家要採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為殘疾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國家和社會研製,開發適合殘疾人使用的信息交流技術和產品;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 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務,並提供優先服務和輔助性服務。」無障礙電影是信息無障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原版電影(或音像製品)的加工、對電影院的無障礙改造或藉助一些視聽輔助技術,聾啞人和盲人也能夠無障礙地感知光影世界,體驗電影帶來的藝術享受。無障礙電影及其他口述影像服務(audio description或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較為成熟,在中國,無障礙電影也已經出現,且正處於發展階段。那麼,什麼是無障礙電影?中國的無障礙電影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目前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呢?本文擬就這些問題作一些探索。

  

   一、無障礙電影的概念與版本

  

   無障礙電影(Free-Barrier Movies)是專門為方便聾人與盲人觀看的經過加工的電影。它是一個「繪聲」「繪色」的過程,通過重新剪輯或增補配音解說、增配字幕及手語解說等方式,讓視聽障礙者無障礙地感知光影世界。用中國無障礙電影的創始人和發起者蔣鴻源的話來說:「所謂無障礙電影也就是在影片無對白的畫面上,加上對畫面、人物和情節等必要的旁白解說,讓視障者藉助這些旁白解說,能『看』懂電影,同時,對影片中的旁白配上手語翻譯,(即在屏幕右下角小窗內手語者以手語進行翻譯,)讓聽力障礙者藉助手語翻譯『聽』懂電影,對影片原有的部分,都不作任何破壞,這就是無障礙電影。」 2當然,廣義而言,針對老年人的不便製作的電影的也可以稱之為無障礙電影,但狹義而言,無障礙電影即專門幫助有視聽障礙的殘疾人能"聽"懂和"看"懂的電影。根據對象的不同,無障礙電影可以分為三種版本:一種是專供盲人的版本,一種是專供聾人的版本,還有一種是既供盲人,又供聾人的「二合一」的版本。

   專供盲人的版本主要通過增補大量配音解說的方式,讓視力障礙者完成了解整部電影的內容。在不干擾正常節目的聲音訊息和對白的情況下,將影片中的視覺成分,如空間布景、場景、人物表情、動作等用語言加以解釋與描述。

   在西方國家和我國的港台地區,為視障者提供的這種服務也稱之為口述影像服務(audio description或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口述影像即一種透過 口語 或文字敘述,將視障者無法接收的影像訊息轉換成言辭符號,以幫助 視障者 克服視覺障礙的過程。它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從對 電視 、 電影 、戲劇、 博物館 展覽、自然景觀的口語描述到教科書插圖之文字解說等者屬於口述影像的範圍。電影是口述影像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狹義上,可以將無障礙電影等同於口述影像。台灣學者,台灣口述影像發展協會理事長趙雅麗教授就將「口述影像服務」定義為「一種為視障者描述其無法收視之影像畫面,以協助其有效觀賞電影的語言工作」。在他看來,口述影像服務是為了協助視障者克服視覺障礙,進而和親人、朋友一同觀賞影片的一項服務技術。 3

   專供聾人的版本即通過增配字幕和手語的方式讓聽力障礙者無障礙欣賞電影。這種電影也可以稱之為「手語電影」。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電影早已過了「默片時代」,大量的電影信息是依靠人物的對白和旁白來傳遞的,在缺失了聽覺的情況下,聾人電影觀眾必須依靠字幕和手語了解電影的對白與旁白。製作聾人版的無障礙電影時,字幕配備和手語翻譯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節約製作成本,我們也可以將專供聾人的版本和專供盲人的版本「二合一」,這即無障礙電影的第三種版本:兼容版本。這種「通用版」在電影DVD的製作上完全可以實現。觀眾觀看電影時,除了電影字幕,在電影屏幕的下方還插入了手語解釋的畫面,手語老師在適當的地方進行解說,這樣聾啞人就可以了解電影的內容。同時,電影又配有畫面的口語解釋,這樣也便於盲人觀看。兩相結合而且互不影響,這使得無障礙電影的DVD版本通過選擇「二合一」版本,增加了它的適用性。

   而從原版電影和對電影的解說(口語或手語)關係而言,無障礙電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現場直播模式」,就是一邊放映原版電影,一邊請電影講解員或手語老師現場講解。這種方式不對電影做任何剪輯,也不進行合成。但對講解員或手語老師的要求較高,有時電影長達三個小時,就得進行三個小時的講解,講解員難免口乾舌燥。2005年3月,北京一對致力於殘疾人公益事業的王偉力、鄭曉潔夫婦,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盲人公益電影院——「心目影院」,它就是採用了「現場直播」的方式為盲人講解電影。至2011年年底,「心目影院」已有近千名志願者為5000多位盲人講述了多達200多部電影,在這些講電影的志願者中不乏王小丫、崔永元這樣的著名主持人。 4這種模式也為其他許多地方所採用。如在杭州,目前的無障礙電影(供盲人)也主要是通過現場講解的方式來進行的。而在上海,他們則採用「剪輯合成模式」,即在電影放映前,就對電影進行無障礙處理,加入旁白解說或對白的手語手勢,然後合成為DVD。 「製作時必須首先編寫無障礙旁白解說詞,再由人進行配音,並將配音錄製下來。再由手語翻譯者對影片對白進行手語翻譯,並拍攝下來,最後將旁白的錄音和手語翻譯一起與影片的畫面進行合成,印製DVD光碟。」 5這個過程需要對電影進行一定的剪輯和處理,也需要技術的合成,因而更為複雜,當然,也更加標準化。一旦製成,就可以批量生產,聾盲者受眾可以隨時隨地觀看。

  

   二、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包括台灣和香港)的無障礙電影事業起步較晚。在美國,無障礙電影服務起步早,發展地說相對成熟。早在1990年,Metropolitan Washington Ear 已首次為IMAX和OMNIMAX的影片提供口述頻道。發展到現在,在當地首映的電影中有六成多附有口述頻道,同時有四成多也被製作成有口述頻道的DVD。

   在台灣,「口述影像發展協會」是推動口述影像的重要主體。這個協會成立於2002年6月,整合了台灣的傳播界教授及文化、信息界人士,其宗旨在通過口述影像技術的開發,協助視障者克服影像障礙,共同推廣口述影像服務。在「口述影像發展協會」的推動下,台灣的無障礙電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10年,辛建宗導演獨立製片拍攝的台灣第一部視障人士主演的電影《阿輝的女兒》上映,受到視障人士的熱烈歡迎。導演大膽起用一位完全沒有演出經驗的視障復健師擔任男主角,表現了真實視障人士的世界。電影進行了無障礙化,發行的有導演口述影像版的DVD。

   在香港,2009年3月?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與影音使團合辦了全港首支「視障人士電影導賞」義工隊,並首次於盲人輔導會舉行《流浪漢世界盃》盲人電影欣賞會。2011年3月,特區政府「創意香港」辦公室撥款約80萬港元,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推出為期一年的「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培訓專業口述影像旁述員和編劇。 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主辦機構共舉辦15場口述影像電影欣賞會。2012年3月27日,「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閉幕禮暨《桃姐》口述影像電影欣賞會在香港舉行。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出席閉幕禮時表示,電影口述影像服務幫助視障人士和老人欣賞電影,擴大電影觀眾群,當局將致力推動。 6

   在中國大陸,二十世紀初的1905年電影進入中國,而中國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起步於21世紀初的上海。2006年,患視力障礙的上海電影集團退休電影人蔣鴻源在編寫《上海市盲人事業發展簡史》時接觸和採訪了許多盲人。他發現盲人們雖然看不見,但卻有著十分強烈的想看電影的慾望。這促使蔣鴻源萌發了製作無障礙電影的念頭。2007年,上海「銀齡行動」老年志願者隊志願者王世傑在閔行區江川街道為盲人觀眾講解了第一場電影《三峽好人》。為達到精準的效果,他一邊看電影,一邊編寫台詞劇本,反覆推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第一次嘗試成功後,王世傑等人和蔣鴻源一道,一邊為盲人講電影,一邊致力於推動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在他們的努力和倡議下,2009年4月23日,在上海圖書館推出了中國首部無障礙電影《高考1977》.電影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老導演孫渝烽執導,配音演員狄菲菲配音解說。首映在盲人群體中產生了轟動效應。 7當天,上海市殘聯、上海圖書館和上海電影評論學會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個無障礙電影工作室。5 月14 日,由上海市殘聯、上海圖書館和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共同成立的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在上海電影音像出版社掛牌。以《高考1977》這部無障礙電影的首映和無障礙電影工作室的成立為標誌,中國無障礙電影事業在正式起步。繼《高考1977》之後,無障礙電影工作室聯合上海電影音像出版社先後推出了《非誠勿擾》、《集結號》、《走出西柏坡》、《李時珍》、《廬山戀》、《月亮灣的笑聲》、《鄧小平1928》等無障礙電影30多部。「十二五」期間,上海計劃每年推出幾百部作品,建成首個中國無障礙電影音像製品資料庫。為了擴大影響,惠及更多殘疾人,無障礙電影工作室每推出一部影片,都要印製非經營性的DVD 光碟三千盤,分發到上海市各區縣殘聯,以及贈送給其他省市的殘聯。如2009 年11月5日,無障礙電影工作室與湖南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合作,在社區開展電影公益展映和無障礙電影放映系列活動。2009 年12月15日,在廣州市殘聯、廣東獅子會的支持下,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廣州聯絡處舉辦了「無障礙電影」啟動儀式,廣東的盲人、聾人得以走進電影院。2010年,上海浦東圖書館向重慶捐贈了20套「無障礙電影」光碟。2012年6月,上海新聞出版局也向寧夏自治區殘疾人聯合會下屬的學校、圖書館捐贈了「中國無障礙電影」音像製品3000盒。 8通過舉辦一系列無障礙電影音像製品放映和贈送活動,「無障礙電影」惠及了更多的殘障人士。

   2011年,上海的無障礙電影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的重點資助,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十二五」重大音像出版骨幹工程項目。這為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動能,在資金和政策上有了保障。在新聞出版總署的支持和上海市有關部門的推動下,無障礙電影走出上海,惠及了全國。2011年11月22日,「共享陽光,感知世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無障礙電影」捐贈活動在北京舉行,新聞出版總署向視聽殘障人士代表贈送了近萬套無障礙電影DVD音像製品。與此同時,國家廣電總局也啟動了「口述影像助盲」行動。2012年7月18日,廣電總局所屬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和電影數位元組目中心,聯合在中國盲文圖書館啟動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動。4家單位共捐贈了100部電影資料,招募了98名職工加入志願者隊伍進行口述影像講述活動。在中國盲文圖書館新館建成一年多的時間裡,已開展了近300場口述影像服務,建立了7支盲人文化志願服務隊,招募志願者582人。

   上海有關部門的努力,加上國家層面的支持,大大加速了中國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和影響力。全國其他省份的無障礙電影播映也相繼開始。根據我們搜集到的資料,中國目前從政府層面啟動了無障礙電影服務的省市有上海、哈爾濱、廣州、重慶、遼寧、杭州、貴陽、吉林、湖南、河南和寧夏等省市。上海發展得最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殘疾人無障礙電影」作為重要成果,在世博會首次設立的殘疾人展館「生命陽光館」展出,成為上海世博會的一大亮點,榮獲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頒發的「迎世博貢獻獎」。 2010年5月,上海電影音像出版社、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創立的「 I PTV無障礙電影頻道」在世博園「生命陽光館」舉行了開播儀式,殘障人士從此可以在家中通過電視免費點播無障礙電影。

  

   三、國內無障礙電影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在我國,「聾盲者受眾的媒介接近權與信息福利還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推進傳播無障礙的工作才剛剛起步」 9。中國的無障礙電影事業也是如此,雖然已經起步,但和國外的差距還相當大。儘管有國家層面的支持,目前中國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從資金投入、內容製作、人才隊伍、播映營銷等都存在諸多問題。

  

   (一)投入不足與片源不足

  

   與聾盲者的需求相比,目前無障礙電影的供應量偏少。由於缺乏市場激勵,無障礙電影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鏈,多由政府或公益組織推動,從資金投入到批量生產都形成不了規模,這導致了片源的不足。2007 年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決定採納蔣鴻源創製無障礙電影的設想時,得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支持,它們拔款七萬元作為製作無障礙電影的資金,這才有了無障礙電影的起步與發展。而在其他地方,資金仍然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以杭州為例,江干區盲人協會承擔了無障礙電影的製作與播映工作,但既沒有資金的投入,也沒有足夠的人力支持,因此,一個月最多只能播放一場無障礙電影。目前很多地方放映的無障礙電影不是上海的捐贈,就是向上海殘聯買來的,數量十分有限。

   版權因素也是制約無障礙電影批量生產的重要因素。參與制作無障礙電影的上海電影集團的一位編劇介紹,上海供應市場的「無障礙電影」版權主要由上影集團無償提供,只有20部左右,但顯然不能滿足盲聾人士的需求。而能夠獲得版權的電影,也大多是一些老舊的電影或主旋律電影,包括上影集團無償提供的影片,多數是放映超過半年或「片齡」超過50年的經典影片。由於缺少和更多影視公司的合作機制,新推出的商業大片無法及時製成無障礙電影,這使得聾盲者「看」電影總要比主流人群慢半拍甚至更長時間。而如果不經授權就製作或播映無障礙電影,可能會產生版權糾紛。杭州市江干區盲人協會會長錢俊告訴筆者,2012年他們曾製作了一個《唐山大地震》的無障礙電影,效果非常好。但由於涉及到版權,不敢擅自將該片上傳至網路供更多人下載觀看,只能上傳音頻資料。而如果要購買版權,則又會碰到資金的瓶頸。2010年初開始,上影廠與有關部門組建了專門的工作室,正積極爭取北影廠、中影廠、西影廠的支援。如果他們也能無償提供無障礙電影版權,或許能夠改善片源奇缺的問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因此無障礙電影的大量生產,與電影市場同步推出還有待時日。

  

   (二)製作水準與解說質量還不高

  

   一部精良的無障礙電影,其製作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特別是為盲人製作的無障礙電影,需要將畫面上的視覺符號轉化為聲覺符號,即要快速、還要準確,更要生動傳神,這個過程相當複雜。在台灣學者趙雅麗看來,盲人口述影像的過程不只是一個翻譯和再現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編碼和再創造的過程。從電影文本到視障受眾需要口述影像撰述者(講述者)的中介,這一過程如下圖所示:口述影像的撰述者充當了一個傳播中介,它需要對電影的影部進行解讀和重新編碼,以傳達畫面的含義。

  

   圖1:電影文本、口述影像撰述者及視障觀眾間的關係 10

   將視覺畫面編碼轉換成聲音信號是困難的,特別對於電影而言,每一幕影像停留的時間非常短,畫面內容豐富,解說者需要將場景、人物,如在什麼地方、具體什麼位置、有甚麼對象、人物的表情、穿著、行為等等都要解說清楚。趙雅麗指出:「在電影中,作品的意義是透過視覺影像的形式展現,是以『瞬間顯現』、『選擇性觀看』等視覺符號的特有形式被觀賞者所接收。視覺畫面不像言辭符號的一個句子一樣,可以被切分為簡單的『詞』,一個畫面的意義是不容易被明確的切分為更細小的元素、各個構成畫面之元素間意義的鏈接,也不具有一定的順序。在電影中,畫面更是以『流動』的方式,在某個固定的時間中被呈現,這種視覺畫面『瞬間』、『流動』、『混合』的呈現方式,構成了電影表達意義的表意結構,與一個句子閱讀有明確的順序,文字上所明確界定的『前後、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集合時之特性極為不同。」 11如果不是具備一定水準的專業人士,就無法將畫面影像這樣的「非線性」語言轉化為線性的口頭語言。

   目前國內無障礙電影的製作者多為志願者,少數是專業的影視製作人。這使得無障礙電影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製作一部無障礙電影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如講解一部片子就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和演練才能講好。因為所有參與制作無障礙電影的人員都是公益的,兼職的、業餘的,這自然無法保證影片的質量。筆者看過的很多無障礙電影其實還是有障礙的,因為如果我們把眼睛蒙起來「看」,很多信息是無法理解的。這說明我們的聲音解說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國外,為盲人講電影的口述影像是一個專業,人員需要培訓。美國American Council of the Blind從2009起推行一項名為 「Audio Description Project」的計劃,通過培訓專業口述員,制定口述頻道的準則,加強教育和鼓勵相關的學術研究來提升全國口述影像的水平和普及。2011年,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創意香港」亦撥款八十萬元,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推出為期一年的「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為口述影像人才培訓提供義工學習及實習的機會。而目前國內的無障礙電影剛剛起步,尚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專業的院校進行這方面的人才培養與業務培訓,因此無障礙電影的專業水準還有待提升。

  

   (三)無障礙電影的分布與覆蓋不均衡

  

   無障礙電影本身是推進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但就無障礙電影本身的分布與覆蓋而言,還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

   首先是地區分布的不平衡。我們的調查顯示:目前國內投入無障礙電影工程的9個省會城市中東部佔了4個,中部佔了4個,西部只佔了1個。然而,根據2007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區殘疾人在全國所佔比例呈依次遞增趨勢,西部地區的殘疾人士佔全國殘疾人口的比例為47.1%,中部地區為37.4%,東部地區為15.1%。西部地區的殘疾人口比例是東部的三倍還多。但是無障礙電影事業的主要陣地卻在東部不在西部。東部地區接近一半的省會城市啟動了無障礙電影工程,而在所佔比例最大的西部地區卻只有一個省會城市啟動了該工程。這說明多數聾盲者受眾還無法從無障礙電影中獲益。

   另一個不平衡是無障礙電影在城鄉間的分布。目前無障礙電影的放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從人口比例上看,城鎮聾盲者群體的數量只有農村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農村占絕大多數。

  

   表1..全國視聽障礙人群的城鄉分布(數據來源: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

   殘疾類型 合計(單位:萬) 視力殘疾人 聽力殘疾人

   農村 1233.2 955.8 277.4

   城鎮 2004 1466.9 537.1

  

   廣大的農村地區雖然視聽障礙人群的基數更大,但由於居住分散,且農村的相關設施配套跟不上,還無法像城市殘疾人一樣享受到無障礙電影帶來的全新體驗。即便在大城市,如杭州,雖然每月可以放映一場無障礙電影,但由於放映地點固定在殘聯,餘杭、蕭山下面的鄉鎮殘疾人要趕過來看電影就非常不便,實際上,也很少有人大老遠地跑過來看電影。即便在上海,上海的視力殘疾人有15.8萬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從未走進過電影院。自上海實施無障礙電影項目以來,「觀看」過無障礙電影的視力障礙者也只有幾千人次。可見,除了大城市的核心區域,無障礙電影的覆蓋面還不廣,還無法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普惠性。

   此外,年齡與文化層次上差異也需要平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人口中,老年人所佔比例最大,約佔總數的65.86%,而且老齡化殘疾人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表現在無障礙電影的選擇上,大部分電影都是「老年型」的,比如《高考1977》、《鄧小平1928》等影片。而涉及到國外大片及新片的無障礙電影就比較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也很難滿足80後等青年聾盲人的需求。

   除上述不足外,中國的無障礙電影還存著諸如配套不齊全、場地有限、影院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宣傳不足、研究薄弱也是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聾盲者受眾的電影接觸率和觀影興趣。我們對浙江省聾盲者受眾的調查顯示:聽障者中有80.2%的人不看電影或只是偶爾看電影。而在盲人群體中的不看電影或偶爾看電影的比例為89.4%,其中54%的盲人從來沒有看過電影。而上述調查還是就看電影而言的,具體到無障礙電影,絕大數聾盲者受眾都沒有接觸過,甚至連聽說過的都很少。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大對無障礙電影事業的宣傳,另一方面,更需要我們提高無障礙電影的產量和質量,並擴大無障礙電影的覆蓋面,使無障礙電影真正能夠走進聾盲者受眾的日常生活。

  

   四、對無障礙電影發展的建議及展望

  

   國際電訊聯盟主席(ITU)Peter Olaf Looms指出,尋找解決無障礙傳播(Barrier-free media)的路徑和方案至關重要,以下因素和環節構成了一個流程:1.目標群體(Target Groups),即確定和了解媒介的服務群體或客戶;2.參與無障礙建設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s);3. 達致路徑(Access Options);4.可行性方案(Proposed Approach)5.工作流程和可用的資源(Work Flows & Resources)6.實施無障礙的成本(Costs)7.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s)8.激勵和監督(Incentives, Sanctions) 12作為傳播無障礙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障礙電影的發展也需要考慮這些方面的因素,並從上述各環節如資金、政策、人力資源、參與主體、產業運作、激勵機制等各方面加以改進,提高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水平,使之惠及更多聾盲者群體。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重點要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進:

  

   (一)提高無障礙電影的覆蓋面,使之惠及更多目標受眾

  

   前文已提及,目前我國有1200多萬盲人和2000多萬的聾啞人,但看過無障礙電影的人少之又少。加上東西部的差距、城鄉發展的差距,很多受眾群體還被排除在電影院之外。因此,如何提高覆蓋面是一個重要問題。而送無障礙電影下鄉、開展無障礙電影進社區、進農村活動無疑是一個重要路徑。做為發展無障礙電影的排頭兵,目前上海地區已基本實現了無縫化覆蓋。上海徐家匯社區是全市第一家「無障礙電影」服務社區,社區通過製作後的DVD,在公共圖書館向殘疾人提供免費借閱服務,數十萬聾盲者受眾因此受益。為解決片源問題,上海慈善基金會組織演員、導演志願服務隊,嘗試利用公益渠道獲取電影版權,專門製作成碟片,使無障礙電影進社區、進機構、進家庭。上海市還計劃今後三年內,陸續在全市範圍內設置100個無障礙電影放映點,培訓100名無障礙電影放映志願者,以幫助更多的聾人和盲人聽電影、看電影。廣東省無障礙電影的放映活動於2011年也實現了全省覆蓋。就全國而言,2009年以來,無障礙電影進社區、進農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全國已有數十萬盲人觀賞到了無障礙電影,儘管這個數字和2004萬的盲人群體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

  

   (二)建立無障礙電影專門院線,並提供配套技術服務

  

   無障礙電影的製作固然是一個問題,無障礙電影的展播同樣值得關注。目前絕大多數省份的無障礙電影放映地點,都選擇在當地所在的殘聯或公共圖書館。如深圳市將無障礙電影的播映放在深圳圖書館5樓報告廳,並起名叫「視障公益影院」。「視障公益影院」每月舉行一場「講電影」活動。但這個影院也不是正規的電影院,設備及視聽體驗都無法和正式院線媲美。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第一家無障礙電影院出現在上海。2012年6月27日,上海首家無障礙電影院在國泰電影院正式揭牌。國泰電影院的「無障礙電影」專場固定在每月第四周免費放映。放映採用「直播」的形式,由上海電視台廣播新聞中心播音員和部分資深電影講解員等12名志願者擔綱電影講解服務。但也有媒體的記者發現,這個無障礙電影院的配套不足。雖然名為「無障礙電影院」,但國泰影院內的硬體設施卻和普通影院大致相仿,並沒有為視障人士專設的無障礙通道、盲道引導等設施。視障人士如何走進影院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 132012年10月,成都也建成了一個無障礙電影院,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宏濟新路市民中心。與上海的無障礙影院相比,這個多功能無障礙電影院是專用的,總共有32個座位。影院的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善,盲道、坡道、扶手一應俱全。 14雖然就無障礙電影的普及面而言,看無障礙版的電影DVD比到影院觀影更加方便,對硬體設施的要求也更低,但兩者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好像我們在家看碟片和去電影院看電影完全不同一樣。殘障人士通過進影院觀影,不但能夠獲得電影帶來的視聽體驗,而且還能夠產生一種「平等感」、「融入感」,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一種「集體氛圍」。正如一位盲人朋友所言:「我們有一種被平等對待的感覺,因為有口述影像,我們得以無障礙地看電影,甚至能參與國際電影節。而且在戲院看最新的電影讓我有更強的社會投入感,能夠與朋友分享,能夠參與討論城中熱話,那種感覺很好。」 15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更多的無障礙線院和配套設施,讓視聽殘障人士能夠享受與常人看電影一樣的標準和待遇。

   無障礙影院也需要技術設施的配套。聯合國《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指出:各國應著手發展和運用一些特別技術安排,使殘疾人可以無障礙地觀賞文學、電影和戲劇等。這在西方國家有很好的落實。國際電訊聯盟主席(ITU)Peter Olaf Looms指出,在歐洲,電影院觀影有專門的設備供聾人使用。如使用智能手機可以接收到不同語言和字幕。在電影院,也有專門的助聽設備可供使用,提高視聽效果。如在西班牙的劇院就有這樣的設備。因此在歐洲看電影可以不關手機,如果你是聾人,手機將成為滿足你看電影的好幫手。 16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技術輔助。在盲人「看」電影、電視時,只要他們戴上專用耳機,就能聽到有關景物、色彩、容貌、服裝、表情、動作等的解說,從而了解作品的內涵,真正聽懂作品。 17目前中國的影院還沒有這類技術配套,所有的電影也沒有給聾盲者受眾提供特殊選擇。需要加大研發和推廣的力度。

  

   (三)推進無障礙電影網站的建設,提供在線服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看電影成為一種風潮。在視聽障礙人群中也是如此,隨著信息無障礙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上網,喜歡上網。聾人群體對網路的使用較高,很多盲人也藉助讀屏軟體或智能手機上網。因此,如何讓視聽障礙人群能夠在網上觀看無障礙電影也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目前無障礙電影的發展還處在線下階段,線上服務還處在探索之中,而不少人卻有這方面的需求。杭州雙目失明的盲人觀眾蔣國吉2011年8月在杭州圖書館看了無障礙電影《葉問》後說:「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電影,希望以後在網上也能下載無障礙電影。」 18在他看來,網上下載電影雖然不如影院看的感覺好,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點擊觀看。但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無障礙電影網站。上海市殘聯擬開設專門的網站,收取低廉的收聽費用,讓盲人、聾人與健全人一樣欣賞電影。儘管目前盲人上網還存在各種困難,包括電腦擁有率較低。《2010年度中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測報告》顯示:2010年度,每百戶殘疾人家庭擁有電腦6.9台,比全國居民家庭平均水平34.6台少27.7台。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聾盲者受眾對網路的使用和依賴度都會增加。實際上,很多聾人已經在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電影院。如「無聲影院」(http://site.douban.com/131105/),這是一個來自上海的獨立項目,由隨手執夢創建者之一的蘇少波先生(Dylan)創立,旨在通過無聲影院讓更多人了解的聾人文化。「無聲影院」的公告欄寫道:「無聲影院關注聾人電影,分享夢想。我們鼓勵更多朋友分享世界各地的聾人電影、原創短片、資訊及訪談錄。通過不同形式扶持中國聾人電影原創團隊發展計劃,在此得到推廣展示,讓更多人看到。」該團隊正在招募志願者參與編輯發布、放映活動。在無聲影院的網站上,還發布了很多聾人電影的資訊,在點點網( http://deaffilm.diandian.com/ ),每周都有更新的聾人電影供大家分享。無聲影院還創辦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u/2512717272 )及影迷會QQ群(60591062)。雖然「無聲影院」網站並非由官方創辦,但我們看到了聾人電影依託互聯網確實能夠更好的發展,不但能夠凝聚共識與智慧,也有利於無障礙電影的推廣和分享。在互聯網上發展無障礙電影無疑是今後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探索政府購買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社會化運行機制

  

   無障礙電影在歐美及港台,都是一項公益性文化事業,在中國也是如此。但由於政治及社會體制的不同,在具體的運作模式上,有著較大的不同。中國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包辦」,政府是這類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的主導者。各地的殘疾人聯合會作為官方組織,承擔了無障礙電影的制播工作。國家廣電總局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署也參與了無障礙電影的生產與推廣工作。而在香港和台灣,民間公益組織是實施和推動無障礙電影的主體。台灣的「中華民國口述影像協會」是無障礙電影重要的推動主體,在香港,「香港盲人輔導會」也是推動口述影像的重要參與主體。表現在資金來源上,政府撥款並非唯一的主導角色,其製作與生產無障礙電影的資金較為多樣。在台灣,因為有公共電視,「口述影像協會」也會與它們合作,或接受公共電視委託,製作連續劇、卡通口述影像服務。此外,它們也接受各單位贊助。在香港,政府撥款、企業贊助以及志願者的義工勞動是支撐無障礙電影事業的「三角」。 2009年3月,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與影音使團合辦了全港首支「視障人士電影導賞」義工隊。2011年和2012年,香港盲人輔導會相繼獲得賽馬會創意香港基金及香港公益金的贊助,大力推動「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相較之於港台,大陸無障礙電影主要依靠政府資金的扶持,而且這些資金相當有限。除了少數國有出版單位,如上海音像電影出版社,很少有社會資本涉足這一領域。因此,探索一種政府、社會和市場有機合作的運行機制十分必要。我國新聞出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通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加快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單位為骨幹、以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重大工程項目為載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也是無障礙電影生產和運行的改革目標。

   首先要保證政府有投入。無障礙電影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從目前各地區的情況來看,政府投入的力度還是不夠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資金不足。上海無障礙電影事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出版基金的立項資助,但能夠獲得國家層面基金立項資助的只是個別,大多數地方並無專項資金投入。資本不足使政府無力進行硬體設施建設,也無力購買電影版權,更無法保證無障礙電影製作的精良。

   其次要保證政府投入的有效性。所謂有效性,就是投入的錢能夠真正產生社會效益。政府主導的公益事業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或面子工程,這在其他領域已有明證。如何保證無障礙電影事業成為真正的惠民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呢?筆者認為需要引入社會機制和市場機制,將「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引入到無障礙電影的運作中來。所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一種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其主要方式是「市場運作、政府承擔、定項委託、合同管理、評估兌現」。政府將由自身承擔的為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並定期按照市場標準相互建立提供服務產品的合約,由該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政府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履約情況來支付服務費用。 19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無障礙電影的製作和生產可以交給社會組織去做,政府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採購即可。這可以在各利益主體和參與主體中劃分責權,進行有效激勵,避免浪費和面子工程。香港和台灣的模式其實都是這種模式。

   第三,可以引入一些市場機制,嘗試市場化的運作,以抵銷製作的成本或彌補投入的不足。不像國外或港台,中國的聾盲者群體是一個龐大的人群,無障礙電影如果發展得好,並非沒有市場價值。如專門製作的無障礙版的DVD碟片既可以賣給有需要的聾盲者受眾,也可以出售給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杭州一位盲協主席就告訴筆者,曾經有盲人將上傳至網路的無障礙電影刻盤出售,他為此不想上傳新的電影資料。這也說明,無障礙電影如果製作得好,人們是願意付費享受的。上海擬建無障礙電影的收費網站,依點擊下載收取低廉費用的模式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探索。此外,老人及有車一族也是無障礙電影的潛在受眾,這也是無障礙電影實現市場化的有利因素。在國外,確實有不少專供汽車駕駛者收聽的電影。他們可以一邊駕車,一邊「看」電影。凡是語言對白多、以人物情感刻畫見長的電影都能製作成這種帶有講解、旁白的無障礙電影。這種電影的受眾更加廣泛,因此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這一切需要嘗試,需要創新。一旦無障礙電影生產的純公益模式被打破,變成產業化或者半產業化模式,就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進來,無障礙電影的內容供給也將更加優質和多樣。

  

   五 結語

  

   中國是世界上殘疾人最多的國家。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8296萬,佔全國總人口的6.34%,其中視力殘疾1233萬人,佔全部殘疾人口的14.86%,聽力殘疾2004萬人,佔24.16%,他們的信息和文化權益需要得到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指出:「國家和社會採取下列措施,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通過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圖書等形式,反映殘疾人生活,為殘疾人服務;(二)組織和扶持盲文讀物、盲人有聲讀物、聾人讀物、弱智人讀物的編寫和出版,開辦電視手語節目,在部分影視作品中增加字幕、解說;(三)組織和扶持殘疾人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舉辦特殊藝術演出和特殊體育運動會,參加重大國際性比賽和交流;(四)文化、體育、娛樂和其他公共活動場所,為殘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顧。有計劃地興辦殘疾人活動場所。」這裡明確指出「電影」是豐富殘疾人生活、為殘疾人服務的途徑之一。而無障礙電影作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一部分,是維護和保障殘疾人群合法權益的重要環節,更是社會人文關懷重要體現。與物質無障礙建設相比,目前中國的信息無障礙建設更加薄弱,社會遠沒有形成共識,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20而作為精神產品之一的無障礙電影事業的建設,則更加滯後。視聽障礙人群作為社會的平等一員,他們與平常人享有相同的權利。儘管無障礙電影事業已經起步,但為了更好保障他們的平等權利,普惠更多人群,從政府、企業到社會,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注釋:

   1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全媒體時代我國視聽障礙群體的媒介使用與滿足研究」(10CXW028)成果之一。浙江傳媒學院2009級新聞學高幸子同學對本文的資料收集及寫作亦有貢獻。

   2曾廣昌:《無障礙電影在發展》,《電影評介》2012年第9期,第26-27頁。

   3趙雅麗:《言語世界中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4劉芯邑:《在「心目影院」觸摸色彩》,《 民生周刊 》2012年第23期。

   5曾廣昌: 《無障礙電影在發展》,《電影評介》,2012年第9期,PP26-27.

   6劉歡:《香港發展口述影像服務幫助視障人士欣賞電影》,2012年03月27日,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2-03/27/c_111709728.htm

   7黃一慶:《<高考1977>製成中國第一部「無障礙版電影」》,《世界電影之窗》,2009第5期。

   8方翔:《"中國無障礙電影"捐贈活動銀川舉行》,2012年6月1日 ,:東方網,http://sh.eastday.com/m/20120601/u1a6595770.html

   9 潘祥輝、李東曉:《視聽障礙人群信息汲取的傳播環境:一個文獻綜述》,《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

   10趙雅麗:《從影像到言辭之路: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見趙雅麗著:《言語世界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第97頁。

   11趙雅麗:《口述影像:一個翻譯與再現觀點的對話》,《新聞學研究》第70期(2002),第97-134頁。

   12 Peter Olaf Looms(2012).Barrier-free media-Making a difference.第一屆浙江大學無障礙傳播研究工作坊演講,2012年12月9日。浙江,杭州。

   13朱文娟、李陽培:《滬上許多無障礙設施總是「差口氣」》,《青年報》2012年9月13日,A06版。

   14 常雄飛:《無障礙影院開映 成都盲人欣喜「看」電影》,《四川日報》10月31日,第13版。

   15伍麗微:《口述影像助盲人 共賞電影無障礙》,《文匯報》2011年9月13日。

   16 Peter Olaf Looms(2012).Barrier-free media-Making a difference.第一屆浙江大學無障礙傳播研究工作坊演講,2012年12月9日。浙江,杭州。

   17呂學靜:《日本:「障礙者」無障礙》,《社會保障》2012年第6期,第54-54頁。

   18張麗、肖珍毓、金潔:《杭州盲人能「看」電影啦》,《浙江日報》2011年8月18日。

   19齊海麗:《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研究綜述》,《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20 蔡和、林剛等:《關注弱勢:城市殘疾人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42頁。

  


推薦閱讀:

潛逃加拿大七年疑犯李東哲自首
《麓堂詩話》 明·李東陽
談談李東垣
補土學派李東垣

TAG:電影 | 中國 | 發展 | 無障礙 | 現狀 | 展望 | 李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