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歷史知識——元宵節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既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也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漢族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在西漢時期已經受到重視,自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我們不難得知: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僅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從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中,就可領略元宵節的熱鬧與盛大。
「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其實,元宵節是一個很浪漫的節日,因為元宵燈會給身處封建社會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相識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有詩為證: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提到了花燈,就不能不說燈謎,燈謎早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雅緻有趣的精神食糧有了,香甜美味的「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輕圓絕勝雞頭肉,涌膩偏宜蟹眼湯」。
今天,小夥伴兒們吃元宵了沒有?恭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推薦閱讀:
※孝感槐蔭論壇[歷史知識]古代禮儀
※日本海軍興衰史(四):豐島海戰,大清首先吃個悶棍
※006商朝雜記——武王伐桀
※008商朝雜記——與天斗其樂無窮
※熱愛《琅琊榜》 這些歷史知識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