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人格,教育的力量——《陶行知教育名篇》導讀

偉大的人格,教育的力量——《陶行知教育名篇》導讀

朱小蔓

青島教育局最近幾年在全市中小學教師中開展「讀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師」讀書實踐活動,取得很好成效。近期,他們將選讀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已故老會長方明同志主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聞之欣慰。青島教育科學研究所於立平所長約我寫一個導讀。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榮幸與大家分享學習陶行知教育學說的心得、體會,並藉此機會,向青島教師的讀書活動表示讚賞和敬意。

陶行知先生(1891~1946)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高尚人格、偉大精神與精深教育思想、學說代表著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他是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萬世師表」。學習近現代教育家絕不可能越過陶行知。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陶行知?是因為中國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還遠未完成,陶行知精神對改善現有教育仍具有重要價值。對於辦學校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陶行知理解究竟什麼才是現代學校的基本任務;對於一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陶行知先生高尚的精神、博大的情懷和堅定的教育信仰與追求、現代教育觀、科學方法論。他將發展教育作為立國的根本,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教育之路。他認為:「如何辦理教育,使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使我們教育界的根本問題」。他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之幸福。什麼是民意,要目有四項:覺悟、聯合、解放、創造。——要到會痛苦的地獄,創造人間的天堂。」

一、陶行知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和基石是生活教育理論,有人將它喻為「中國版」的教育哲學。陶行知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將美國進步主義教育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主張翻了「半個筋頭」,改造成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而使教育與自然、社會和人生緊密聯繫在一起。陶行知反對學校教學脫離生活,反對學生成為不會生活、不會做事、不關心社會改造而只會「死讀書」的「書獃子」。他認為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改變人而改變社會。在他看來,「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須以生活工具為出發點。沒有工具則精神不能發揮,生活無由表現。」(《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因此,「教育有無創造力,也只須看他能否發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學校必須教人使用新工具,並且發明新工具。」(同上)可見,他心目中的生活教育一定是能引領生活向上、向前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必然當是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教育,而不是封閉、隔離、呆板、僵死的教育。1943年10月陶行知先生在重慶鳳凰山山麓寫下了充滿激情與熱力的傳世名篇《創造宣言》,其中有一句話使人銘刻在心:「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神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除此而外,「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在他看來,創造之神無處不在,可謂「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教育」要求學生過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繼續的生活,「不可學是學,生是生,要學就是生,生就是學」,「學生所學的是人生之道」。(《新教育》)所以,陶行知從來反對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也發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

二、關於學校要培養怎樣的人,陶行知有多種具體的表述,諸如:

1.真人。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以「行出一真是一真,謝絕一偽是一偽」自勉並勉人。

2.整個的人。「整個的人」具有三種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體;(二)要有獨立的思想;(三)要有獨立的職業,所謂「智仁勇」兼備。

3.主人。在陶行知教育學說中,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主」、「自立」和「自動」的共和國國民。他批評「現有的奴隸教育太多,主人教育太少」,主人教育的目的是教民眾聯合起來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機器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

4.健全的人格。它包括四方面:(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引自《教育改進》,載《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77頁)他引用孟子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強調要做「人中人」,具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計和耐勞的筋骨,耐惡的體膚,耐睏乏的身,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引自《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陶行知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並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越大」。(《每天四問》),

5.有創造精神的人。他主張兒童的世界,要由兒童自己動手去創造;提齣兒童的「六大解放」:即(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裡去取得學問;(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

顯然,今天學校對於培養上述所說的人還差得很遠。今天的學校和家長受功利主義之風和眼前評價標準的束縛,把書本知識和分數看得過重,不敢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學校及家長的沉重壓力,教師同儕以及師生間不那麼健康和諧的關係,一些青少年在性格、人格上的扭曲,乃至對社會、對人生失去信心也往往起源於分數排名、升學競爭而導致的自尊心受損與變異。我們讀陶行知,必須針對今日教育之弊害,捫心自問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

三、「教學做合一」是實現生活教育目標的途徑,反映陶行知教育學說的「方法論」和「教學法」。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育的新生》)。「做」的含義有三:(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先生一生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四處辦學,皆提倡「小先生制」,主張實行學生自治。他說,「現今學校中所通行的修身倫理,很少實行的機會;即或有之,亦不過練習儀式而已。所以嘴裡講道德,耳朵聽道德,而所作所為卻不能合乎道德的標準,無形無影當中,把道德與行為分而為二」。他主張教學相長、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主張通過學生自治養成他們對於公共幸福主動的興味、擔負的能力、明了的判斷(《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總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論。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與生活聯絡,而是在學校從教材、到教法、到管理統統體現教學做合一,講求既動手,又動腦,既勞心、又勞力,培養的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

我們必須改造今天之學校,也必須探索如何通過學校,發出健康的信息、正面的力量以推動社會的改造。在陶先生看來,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教育不是少數人手中的玩物或裝飾品,不是升官發財的媒介,更不是有錢、有閑、有臉、有權的階層獨佔的專利,而是人民大眾爭取民族、人類解放的武器和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上升、進步的力量。因此,「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生活即教育》。要用「好的生活」改造「壞的生活」,拿「前進的生活」引導「落後的生活」。他主張拆除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牆」。教育不是少數人手中的玩物或裝飾品,不是升官發財的媒介,更不是有錢、有閑、有臉、有權的階層獨佔的專利,而是人民大眾爭取民族、人類解放的武器和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上升、進步的力量。今天的學校如何發揮這樣的功能?今日的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志向和氣魄嗎?

四、我們怎樣做教師?陶先生的思想非但不過時,而且其深刻見地正是療救、改善學校教育、端正教師培養方向的指南。陶行知先生一生重視師範教育,他創辦曉庄師範,創辦教師暑期學校,並格外看重農村教師的培養。現在我們懂得了,陶先生對教師職業性質和品格的認識,與他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教學做合一思想是完全一致、高度一體化的。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好的先生,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必須要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教學合一》)。他還說,「教職員和學生願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工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南京安徽公學創學旨趣》)。陶行知反覆強調教師必須首先了解兒童,會與兒童相處,他認為,作為教師,除非「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發現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甚至「變成一個小孩」,否則「你不能教導小孩」(《教師歌——獻給兒童教育社同人》)。今天兒童生長環境開放多元,學校生源結構較之過去時代異質性強、學生個體差異大,陶先生的要求似乎難以做到,但它一定是現代教育的方向。最近幾年,一些地區及學校在課程改革中嘗試「先學後教」、「小組合作學習」、「小先生制』,課堂形態和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不小的變化,其中許多成功經驗是學習、踐行陶行知思想的結果。他們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嘗到了「甜頭」,激發起讀陶書的願望和積極性,希望「做陶行知式的校長」,「做陶行知式的教師」。我們欣喜地看到那些加入到學習陶行知隊伍中來的學校和老師,其精神面貌之大不同。各級政府這些年在宏觀政策上給予教育不小的支持,但真正影響人心與人性的還是文化,是瀰漫在學生生活周圍的文化氣氛、氣息。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切、實在的教育影響有否發生,發生怎樣的影響,教師至為關鍵。在陶行知看來,立志做教育家的校長、教師是要用整個心去做的。因為教育與生活是一件事情,不是兩件事情。學校里的德育、智育、體育也本不該分離。由此,我們也更加體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價值觀影響、人性與品格教育正在於教師的教學之中,在於師生的關係之中,在於生命與生命的朝夕相處之中。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偉大教育人格和情操,讓我們懂得,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人文文化現象,是生命間的愛護、扶助與提升,是人的情感、信仰、價值觀浸潤於其中的活動。若失卻了人格力量和價值方向,任何物質、技術以及教學法的施加都不能真正支持健全的人與健全的社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理論,建樹了中國現代教育思想體系中最深刻實用的教育哲學。他的理論從不故作高深,辭淺義深、言簡意賅;他的文字有鋒芒、有血肉、有個性;讀他的文章總有身臨其境、息息相通之感。我衷心地希望老師們能夠喜歡上他的書、他的文字,景仰他的思想,並自覺自愿地追隨這位偉大的教育家。

2013年8月12日於北京


推薦閱讀:

誠信的人格力量
男人怎樣才算是具有人格魅力
常見的幾種人格障礙與行為心理表現(供參考)
【個人修鍊】淺談如何培養你的人格魅力
我們在精神和人格層面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TAG:教育 | 人格 | 力量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