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投資與消費

人人都在花錢消費,錢總是越花越少。但也有人能讓錢越花越多,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只要能區分投資與消費,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課上,學生們學到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要區分「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  花錢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消費,比如購買食物、衣服、家用電器、出去旅遊、看電影等等,花這些錢是為了獲得快樂、享受生活,但花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另一種是投資,把錢變成房子、股票、黃金,這種花錢是為了讓「錢生錢」,將來可以變更多的錢回來。  五年前,用20萬元人民幣買輛汽車,現在這輛車成了舊二手車,最多能賣10萬元。但當時,用20萬買套小戶型房子,現在卻可以賣到40萬。  都是把錢變成東西,但結果完全不同。買車的人,用了5年的時間把20萬變成了10萬,錢越來越少了,這個屬於消費。買房的人,卻用相同的時間,把20萬變成了40萬,錢越變越多了,這個就屬於投資。  大部分普通人把賺來的錢都用在消費上,很少涉及到用錢「生」錢,所以他們的錢越來越少,總是不夠花。  那麼消費與投資怎麼區分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錢,將來能不能增值變現。今天花掉的錢能否為明天源源不斷的帶來財富。  在北京,大多數人自己住的房子市價都超過了百萬,貌似人人都是百萬富翁了。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不能把房子變現,如果賣掉了就要露宿街頭。買房的自己住的行為,實際上不是投資,而是一種消費。因為花出去的錢,未來無法收回。  有個小故事:  老張下班路過寵物市場,看見有一隻小花狗十分可愛,於是花100元買了下來,他本來打算帶回家自己飼養。結果,剛牽著小狗過了一條馬路,就有人問他:「你的狗賣不?」老張隨口說了一句:「賣,300元。」沒想到那個人沒有還價,當場掏錢,抱著小狗就走了。  如果老張買了小狗以後,把狗抱回家,這個行為屬於純消費。但他隨後把狗加價賣掉了,這個行為就成了投資。  可見,衡量投資與消費最簡單的辦法是:現在花出去的錢,未來能不能增值變現。 控制過度消費  資產是能讓錢流入你口袋的東西,負債是讓錢流出你口袋的東西。富人努力增加資產,而窮人卻不斷積累自認為是「資產」的負債。房子、車子都會使錢從口袋中流出,它們其實都是你的負債。  現金流=收入-支出。  如果每個月的現金流都是正的,說明你的錢會越來越多。  如果每個月的現金流都是負的,說明你的錢會越來越少。  個人、家庭、公司都要關注現金流的問題,只有把現金流做到正收益,才能保證財富源源不斷的增加。  小李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白領,每月收入5500元。她的老公是一家公司的經理,每月收入10000元左右。家庭月收入15000元,兩個人花應該是很幸福的。但是他們每個月都是兩手空空,沒有積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小兩口平時工作較緊張,在外面吃飯的次數較多,一般的小館子怕有地溝油,最低檔次也是麥當勞,加上平時早餐的牛奶麵包,一個月下來最少也要3000元伙食費。 兩年前,他們買了房子,一個月房貸3000元。 年初貸款買了一部帕薩特,三年期按揭,首付5萬元,月供3500元。 為了保證生活質量,去健身房鍛煉,以及參加一些社交派對等活動更是必不可少,估計也要2000元。 逛超市、去百貨商場買衣服2000元。 這還不算每次長假出去旅遊的消費。 夫婦倆成了標準的「月光族」。月光族多半是年輕人,都有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往往是薪水一發就見底,月月無剩餘。看著空空的錢包又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越掙越多,但卻越來越窮呢? 這樣看似「瀟洒」的花錢做派既不利於個人事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今後家庭生活的美滿。因此,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是十分必要的。月凈收入總額15000元:減 房貸 3000元減 車貸 3500元減 伙食費 3000元減 超市商場 2000元減 健身娛樂 2000元 這樣每個月剩下不到2000元,繳了水電物業費,估計還要向父母要錢。 可以看出,小李夫婦家庭月現金 支出超過收入,總的支出與實際總凈收入的比例為109.8%,說明入不敷出(坐吃山空) ,只有當收入超過支出時,才有真正的儲蓄。否則即使前期有儲蓄,但由於支出超過自己凈收入,家裡的錢也是一天天變少。    小李家中住房和交通、食品所佔比重較大,原因是兩人均有房貸、車貸,另外由於而他們在外就餐的次數頻繁,消費的支出較高。衣物支出也明顯超出預計水平。由於生活方式的原因,小兩口的娛樂和休閑支出也超出合理的範圍。 原來不知不覺中,他們一直都在透支生活,長此以往,必定會造成「寅吃卯糧」的後果。如果說要 為孩子出生和將來的生活作準備,需要對支出進行嚴格控制。   首先是控制現金支出  減少用信用卡買東西,這種無紙化的消費,會讓一些消費者覺得不是在花自己的錢,而如果過度透支而不能及時償還,還需要向銀行繳納高額利息這也會構成一項負擔。   年輕人喜歡吃快餐、上飯店,開支較大,自己買菜做飯將剩下很大一筆錢。   如果工作壓力大,可以採取其他方式緩解,比如看一場電影或看一本好書,避免養成去超市、商場購物「血拚」的習慣。   其實消費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必須的,就好比是「米飯 麵條」。另外一種是可有可無的就好比是「點心」,點心類的消費是可以適量減少的。 對於汽車、自己居住的房子這樣的大額消費品,一定要量力而行,盲目的好大喜功,愛面子,只會增加負債,減少每個月的現金流。 沒有積蓄、沒有現金,就很難講到家庭、事業的發展。  有些朋友是每個月花費太多,收入10000的 花8000,收入2000的 花1900,還有收入2000元花掉5000元的。都是月光族。  要想成為有錢人第一點就是要學會合理消費,量入為出。  在開始學習合理消費前,要聲明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把80%精力放在賺錢上,20%精力放在省錢上。因為賺錢是無限的,你將來一年可能賺100萬,也可能賺到1000萬。但是現在能省下來的錢數目是有限的,假如月收入4000元,最多也就是能儲蓄3500元,一個月只花500元 ,生活質量就已經很差了。   所以,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先必須有良好的消費觀,省錢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想成為有錢人,先要學會合理消費,量入為出,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實現現金流為正。  首先聲明,吝嗇是不可取的。我們聽過太多守財奴的故事,一輩子不捨得吃穿,對自己和家人朋友都很吝嗇。人生的目標僅僅是追求銀行賬戶上的存款數字,他們活的很累,沒有朋友、沒有關愛、沒有認同,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都很低。我們在這裡說的是,合理的控制支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個過程只要成為習慣,一點不痛苦。  第一招是:記賬。  很多錢是我們在不經意中花掉的,這些財富在離開我們時沒有創造任何的價值,怎樣杜絕這種情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記賬。  不記帳可以生活,記賬可以更好的生活.  下面的故事,是關於歷史上最著名的富翁洛克菲勒的。 洛克菲勒是全世界上第一位十億萬美元富翁。其家族至今仍是美國十大超級富豪之一,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預言。他的孫子曾當上美國副總統,而另一個孫子大通銀行老闆。 洛克菲勒十六歲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助理簿記員。他上班後,花一毛錢買了個紅色小本子,在上面詳細的記下自己每一筆收入和開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這本帳簿視為自己最珍貴的紀念物,那個本子被安放在一個保險箱里,就像一件無價的傳家寶。 而洛克菲勒也用「小帳本」做為子女財富教育的基石。 他給孩子的零花錢很少,起始標準僅為每周1.5美元。 他要求孩子自己的小賬本上記清一周內每筆支出的用途,論是買玩具,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記錄。並對購買的東西做出合理的解釋。到周末領錢時,先交賬本給他審查,如果錢賬一致,用途正當,下一周會曾發10美分,如若相反,則下調10美分,如果哪個孩子每月能留下多於20%的零花錢進行儲蓄,他將給予相同金額的現金作為獎勵。 在「利誘」面前,孩子們果然都紛紛爭取多儲蓄。這樣,儲蓄意識就深深紮根在孩子的腦海里了。子女們從小養成了不亂花錢和記賬的好習慣,學會精打細算、當家理財的本領。 洛克菲勒的兒子只有一個,小約翰。他繼續使用了「小帳本」的理財教育方法,6個子女沒有一個敗家子。  很多人發財的第一桶金完全來自於工作的收入和儲蓄。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是的,我是有工作和收入,但就是沒有積蓄。」其實這也很正常,大部分年輕人都是月光族。這說明光有努力工作還不夠,你的財富不止在於你賺了多少錢,更決定於你能留下多少錢。 記賬就是留住錢的一種辦法,過程一點也不痛苦,只要你記,錢自然就會多起來。記賬擁有神奇的、魔法般的力量,只要堅持三個月,你就會發現,口袋裡面的留下的錢越來越多了。  第二種方法是 去超市、商場時列出購物清單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打算去超市買一管牙膏,結果買了100多元的零食回來。超市把很多商品琳琅滿目的集中在一起,讓人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需求,進而過度消費。有很多東西買回家了,才發現沒有用。還有一種更搞笑的情況:買了一大堆東西回家後,發現應該買的東西,反而忘記了。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就是去超市之前列清單,把需要的東西記錄下來,這樣購物既節約時間、不會遺漏。也可以防止購買大量不需要的商品。  第三種方法是 控制大額消費  如今這個時代,無處不充滿金錢消費的誘惑。廣告商不斷地誇大其產品的好處;鄰居在炫耀他們的新車;朋友們不斷談論著最新的手機。日常生活無處不在地暗示我們去消費,去花錢。  人是脆弱的,經不起物質的誘惑,常常因一時衝動而造成奢侈浪費。  我們經常會因為衝動,買下大額商品,比如手機、筆記本、或者高價格的衣服。過後有很後悔自己的不理智。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是,把想購買的商品寫在一張紙上,貼到門上,冷靜兩周時間。如果覺得這件東西還是覺得購買,再去出手也不遲。第四種方法是,盡量使用現金,減少信用卡消費,減少上網購物。  很多朋友都有信用卡,它確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方便:1 .出門不用帶大量現金,一般的商場、超市、餐廳都可以刷卡,可以直接拿著到美國消費,回來還人民幣就行。2. 可以在網上購物,支付方便。3. 急需用錢時,不需要四處借錢,銀行可以提供最長50天的免息貸款,借銀行的錢,不用欠人情。  但是,信用卡也帶來很多的問題,有人覺得信用卡里的錢不像是自己的,花起來很隨意。特別是有些朋友刷卡沒有節制,結果欠下債務,成了「卡奴」,銀行的利息是月利1.5%,年利率18%,和高利貸差不多!信用卡刷卡過程簡潔,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大額支付。  一些年輕人很衝動,他們的收入不高,但好強,要面子,追求生活品味,買衣服和化妝品、下館子、泡吧,刷起卡來毫不眨眼。但是,等拿到賬單,才發現發工資這一天變成還債日,剛剛拿到手的工資,一大半交給了銀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信用卡的出現和普及,拉動和刺激了消費,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但是,對持卡人來說,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給自己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戶」概念。根據錢的來源不一樣,人們會將這些錢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去。也就是說:同樣的100元,自己看待價值是不一樣,消費傾向的也不一樣。 比如人們會把辛苦賺的錢存起來捨不得花,但如果有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這其實說明人的頭腦里分別為兩類錢建立了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其實是不一樣,從而使個體在消費時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對於很多信用卡的持卡人來說,有的時候感覺刷卡消費好像不是花自己的錢似的,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因此持有信用卡的人在用卡刷錢時,一定要把這些錢看成自己辛苦賺來的,克服「心理賬戶」效應帶來的影響。 類似的消費心理,估計大家都深受其害。有經濟學家專門針對信用卡用戶的消費心理做過一個實驗。將他的學生分為兩組,分別拍賣一張NBA湖人隊的比賽門票,大家各自偷偷寫下自己的心裡價位,出價最高者獲勝。現金組:要求必須當場用自己現金支付;信用卡組:可以用信用卡支付。實驗結果:信用卡組的平均出價約為現金組的兩倍。  按照常理,兩組對門票的出價應該沒有什麼差別,但試驗結果卻說明,用信用卡消費時,人們往往把控不住自己,花錢大手大腳,彷彿信用卡上的錢不值錢一樣。 事實上,信用卡上的錢可比一般的現金貴多了,在你「喜刷刷喜刷刷」之後,不僅到時要照數還款,還要給這些錢支付利息。但為什麼還對這小小的卡片如此瘋狂,甚至不惜淪為「卡奴」呢?心理賬戶理論給出了可能的解釋:因為人們在規劃心理賬戶時,會把信用卡上的錢歸入到一個單獨的「信用卡賬戶」中去,而在這個賬戶中,金錢的心理價值較之現金是相對較低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刷卡消費的時候總是大手大腳。 因為心理賬戶的作用,人們有時候會忽視金錢的實際價值,產生一些激進行為。另一方面,心理賬戶也會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太過重視一些錢的價值,從而導致與之相關的經濟決策過於保守。 最後我們總結一句:借錢消費越來越窮,借錢投資越來越富。如果是消費,不管是刷卡還是現金,都謹慎一些。不管這些錢的來路如何,請一視同仁。  第五個辦法叫做「強制儲蓄」 強制儲蓄非常重要。是投資理財中重要的一課。通過記賬,大家對自己的消費有個基本數目,再對比一下收入,就知道每個月可以將收入的多少比例用於強制儲蓄了。  在你依靠工資生活,並不富裕的時候,強制儲蓄的比例應該達到收入的30%。這個比例不能太高,否則強制儲蓄將影響當前生活質量, 就像是吃飯,明明吃2碗飯就飽了,有人非要一頓吃5碗,不但浪費,還損害了身體。但為了省錢,一頓只吃半碗飯,虐待自己和家人以達到增加儲蓄的目的。這些都是不對的。所以30%的強制儲蓄是一個合適的比率。 花錢也是一樣,本來每月5000月消費就可以生活的很滋潤,但不良的習慣卻讓人一個月花了2萬生活費,還覺得質量不高。 不管數目多少,強制儲蓄都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確立強制儲蓄的比例,就要堅持。無論是10%,還是50%。每個月拿到收入後,先按比例儲蓄,然後才是消費。 這樣堅持一年,就會看到顯著效果。當強制儲蓄自然而然的成為習慣,就不再是一個痛苦的事情了。 必須承認,改變,尤其是改變自身的習慣對任何人都是很困難的。所以有時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如同前面提到的洛克菲勒對孩子的「儲蓄獎勵計劃」。決定你財富的不是每月掙多少,而是剩下多少,只有剩下的錢才是財富。 在美國,很多人都是寅吃卯糧,今天花明天的錢,大房子,車,身上的衣服都是借錢買的,很少有餘錢進行投資理財。在交稅、養老金和醫療保險之後,到手的錢已經很少了。加上每月支付孩子上學、各種興趣班、旅行費用。每月的錢大部分用來償還債務和支付各種帳單。很多美國人最怕的事情就是失業。因為即使還清了房貸,每月還要有不菲的地稅。他們也有很多夢想,但都要等到退休後再去實現。原因就是,他們都沒有強制儲蓄的習慣,沒有個人積累。   按揭買房也是強制儲蓄的一種。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身邊和你收入一樣的朋友,即使他們沒有房貸,到了月末和有房貸的朋友一樣兜里沒有錢,錢都在不知不覺中花掉了。   現在的中國充滿了機會,但機會來到時,大多數人手上沒有積累,也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機會溜走。  如果沒有強制儲蓄,沒有現金積累,再多的發財機會也只會擦肩而過。所以從上班賺錢的第一天起就應該開始強制儲蓄。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從衣櫃中找出一件很久沒穿的衣服,一摸口袋,裡面竟然有兩百元錢。這時心裡感覺就像是一個驚喜,這些錢在不經意間被我們遺忘,存了起來。等到他們突然出現時,感覺竟然如此意外。 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每個月剛發工資時,就先拿出一筆錢存起來,每月一點點積累,就當做一個遊戲。一年之後,這點小錢匯聚起來,就會變成一份讓人驚喜的禮物。  在中國古代經常發生的故事:  某個小村子裡,每家農民都有相同的土地,收穫的糧食也是一樣多。但有些村民生活沒有計劃和節制,把收穫的糧食都吃乾花凈,獲得甚為瀟洒;也有村民異常節省,每天都省吃儉用,把大部分糧食都存了起來。 幾年後,災荒來了,全村都是顆粒無收。 胡吃海喝的人沒有存糧,只能眼睜睜的餓死。為了活命,他們賣掉一切能換成糧食的東西:土地、房屋、牲畜、甚至孩子。  而有糧食的農戶,開始大量低價收購其他人的資產,最後村裡同時出現了貧農和地主兩種人。  在古代,能成為地主的人多半是精明、吝嗇、省吃簡用的傢伙,在擁有同等的資源條件下,他們表現出了更多的剋制與計劃,同時也就擁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而大手大腳的人,因為不會懂得計劃與節儉,手上的生存資源急劇減少,到最後只能讓自己和全家挨餓,淪為被人剝削的角色。  在過去,要想成為地主、富農,省吃儉用、強制儲蓄是必須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村裡其他人沒有吃的,餓死或逃跑要飯之後,活下來的人就擁有了別人的一切。  第六個辦法叫做「制定預算」  國家需要預算,企業需要預算,家庭也需要預算。同國家、企業制定預算的目的一樣,家庭預算也是為了規範支出,從而幫助家庭改善財務狀況,推動財富增長。  預算其實就是一個計劃,計劃一下這個月要花多少錢。比如計劃支出5000元,快達到這個限度時就緊縮支出,這種方法是很有效,以至於國家、企業都會使用。  現實生活中會發生很多偶然事件,從而使預算目標偏離實際。所以要準備應急存糧。準備至少能維持三個月生活的費用。這些錢一般不要使用,就像是一個救生艙,萬一遇到失業、生病時,這些備用資金可以快速抵禦偶然事件帶來的危害。  有一個特別好玩的故事,在北京的富二代,對於泡妞也會有預算。他們泡妞一定畫一條界線,每個妞200萬,不能超過這個錢,超過200萬就算了,就結束,每一個只能有200萬的預算,這樣就防止多花錢。
推薦閱讀:

200元低價團在港遭強制消費 買夠5000才讓出店
消費者購買辦公桌椅常常會犯的錯誤
成套化妝品的消費稅徵稅範圍有哪些?
消費創造財富 觀念成就未來
消費女性戾氣怎麼就成了產業了呢?

TAG:投資 | 消費 | 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