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注意事項

毫針法是最常用的針刺療法,要防止針刺意外,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准針具 (一)、定規格:即針的粗細長短。毫針的規格,其長度分為:13mm(0.5寸)、25mm(1寸)、40mm(1.5寸)、50mm(2寸)、75mm(3寸)、100mm(4寸)6種;粗細分為0.45mm(26號)、0.40mm(28號)、0.35mm(29號)、0.30mm(30號)0.25mm(32號)、0.22mm(34號)、0.20mm(36號)7種。一定要根據患者的症情、體質及所選穴區,選擇適當的針具。如初診者、小兒患者、體質虛弱及懼針者,宜選細針短針;針胸背部穴選取短針,針眼部穴用細針(一般要求30~32號)。同時一定要按所取穴位安全深度選取針具,以防尋找針感時無意中超過安全深度。 (二)、查質量:針刺前對毫針的質量應仔細檢驗,包括針尖、針身、針根、針柄四個部分。 1、針尖,要求圓而不鈍,不可太尖銳,以類似松針狀為佳。用前須檢查針尖是否有捲毛或曲鉤,方法是:以消毒棉球裹住針身,將針邊轉邊退出,如覺有澀滯感或退出後針尖帶有棉絮,即表明針尖毛鉤,應棄之不用。 2、針身,以挺直、光潔、潤滑而又富有彈性者為佳,用前要注意針身是否有彎曲、摺痕、鏽蝕、斑剝等情況。一般來說,彎曲不明顯者可修復平直後使用,有其它情況者應棄之不用。 3、針根,針根指針身與針柄連接處。臨床實踐發現,斷針事故多發生於針根部,因此,仔細檢查針根有否鬆動,或出現剝蝕十分重要,如有這種情況,應棄之不用。 4、針柄,指金屬絲纏繞部分,如鬆動等亦可引起針灸意外事故,尤其是溫針灸時,易引起艾火脫落燒傷。可用右手執針柄,左手拇食指緊捏針身,並行拉拔晃動,以檢查針柄是否鬆動。 二、重視消毒 這裡所說的消毒主要是指針刺消毒。 古代醫家雖然缺乏當今的消毒概念,但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已認識到對針具進行必要的處理,以去除「毒氣」,減少感染髮生。如《針灸大成?卷四》曾作詳細介紹:「先將鐵絲於火中煉紅……次以蟾酥塗針上,仍入火中微煉,不可令紅,取起,照前塗酥煉三次,至第三次,乘熱插入臘肉皮之里,肉之外,將後葯(為麝香等十四味)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針肉之內,煮至水干,傾於水中待冷,將針取出。於黃土中插百餘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 現代對針刺消毒,是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才逐步得到重視和發展的,早在三、四十年代,已有少數針灸家開始應用酒精消毒。至五十年代,逐步提出比較完整的針刺消毒法:醫者於針灸前先用洗手刷和藥皂將手洗凈,針具用沸水煮過或以75%濃度的酒精浸泡消毒,在針刺的部位用酒精棉球擦過,針刺出血時以消毒的棉球按壓等。目前,針刺消毒的方法已經在臨床上普及。為了尋求一種有效而簡便的消毒措施,有的單位針對臨床普遍應用75%酒精消毒和2%的新潔爾滅液消毒兩種方法,進行臨床研究,結果證明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是一種簡便而又有較好減菌效果的方法,而新潔爾滅溶液則不夠理想。 針刺消毒,應包括針具、被針穴位和醫者手指。未經很好消毒的針或針刺前皮膚準備不當可帶進感染包括血清性肝炎。其中,針具最為關鍵,攜帶有大量細菌和病毒,消毒不嚴,即可植入體內。 為了杜絕感染,針刺消毒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針具消毒針具用後即應消毒,暫時不用的針具也應定期高壓消毒,夏天3天,冬天1周,沒有高壓消毒的針絕對不用。高壓消毒:一般應採用高壓消毒。具體方法是:將毫針、體穴或耳穴用的埋針針具等用具用特製的金屬消毒盒裝盛後,放在高壓蒸氣鍋內,於15鎊汽壓,120℃高溫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過的針,使用一次即須再次消毒。 煮沸消毒:在條件不具備情況下,可將針具置於凈水鍋內,煮沸後再煮15min以上。一般可在此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2%的溶液,可提高沸點至120℃,並能減低沸水對針具的腐蝕作用。另外玻璃罐具也可用此法消毒。

酒精消毒:在應急的情況下,採用75%酒精浸泡20~30min。另外,對一些不宜用高壓或煮沸消毒的針具如皮膚針,也可用酒精浸泡消毒。 近年,海外和國內的不少地區已推廣使用由工廠採用環氧乙烷消毒過的一次性針灸針。穴位注射用的針具必須使用一次性針具。 (二)、術者手指消毒術者的指甲應每天修剪,術前用肥皂認真清洗,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不宜使用新潔爾滅溶液擦拭方法。先用左手持鑷夾住酒精棉球,自指尖向下擦拭至根部,換一棉球再依次用此法消毒其餘部分。待酒精蒸發乾後,右手持酒精棉球消毒左側手指。再用乾淨鑷子挾針柄取針,並用無菌棉球裹住針身,押手(左手)食指或中指稍重壓於穴位旁,2寸以下的針用推刺法,即右手大拇指、食指持針柄,中指端壓在押手指的對側,並以指腹抵住棉球裹針身之下段,右手拇、食二指用力向下將針刺入適當深度。2寸以上的針用剁刺法,即左手、拇食二指壓在穴位二側並稍崩緊,右手持裹棉球的針下端,露出針鋒2~3分,對準穴位刺入適當深度,再按要求行針,出針。 (三)、穴位消毒皮膚消毒應用止血鉗挾持酒精棉球,禁止用手握一個棉球從上擦到下,因為這不僅達不到消毒的目的,相反造成了細菌的傳播,待酒精幹後再開始進針。每一穴位,用一個酒精棉球消毒,棉球不可太干或太濕,亦不可撕開再用。更不要一個棉球消毒數個穴位。有人主張一般直徑在1.5cm的酒精棉球最多分三面消毒三個穴位。消毒時,注意將棉球由內向外繞圈擦拭。消毒後,應等到酒精蒸發後才可施針。取針後,可用一較干之酒精棉球或高溫消毒過的干棉球按壓針孔。在關節、眼眶、耳廓及有毛髮之處,以及用於穴位注射的穴位,消毒更應嚴格。可先用2%的碘酒塗擦穴區局部皮膚,再用75%的酒精脫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內向外擦去碘酒。 三、注意操作 (一)在頸項部、胸背部一定要了解局部解剖情況,掌握針刺方向,切忌亂刺、深刺。 (二)在神經干附近和神經分布表淺處(如內關、陽陵泉、督脈穴位),針刺手法應輕柔,不要強捻猛搗,在有放電感及強烈針感出現時應輕輕退針或變換方向,不宜再作強手法,以防損傷神經和脊髓。筆者曾見一老婦,在「文革」中由醫生在「大椎」穴施術,出現放電感後還繼續強手法操作,致使右側肢體拘攣而終身殘廢。 (三)對體弱而針感不強或無針感者,可留針候氣,不宜長時間多方向找針感,以防損傷神經、血管。 (四)術者對經絡走向要清楚,以便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及時起針(如有針內關引起暴暗的報道),以防劣性效應加劇而致不可逆的損害。 四、避免滯針、彎針與遺針 滯針,是指針刺入後,捻轉提插時,手感澀滯沉重,退針發生困難。彎針,是指針進入穴區內,發生針體彎曲的現象。遺針,指針刺治療結束後,將1根或數根針仍遺留在患者體內的情況。造成滯針的原因與進針時用力過猛、捻轉提插幅度不勻或向單一方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針身,或患者精神緊張致肌肉痙攣等有關;彎針則系針後患者體位突然變動,或針柄受外物碰撞等所致。遺針的原因,多由於醫者診務繁忙之際,未能仔細檢查所針的穴區,或因一醫生所針而由另一醫生來取針所造成的疏忽,遺針的部位多發生在身體的隱蔽處,如頭部為頭髮所遮蓋、腘窩部等。這三種情況,在針灸臨床頗為常見。 (一)、預防之法:滯針,進針不可用力太猛,快速破皮後,慢慢送針至得氣。手法捻針時,不可朝同一方向捻轉。對精神緊張的患者,可在穴區先加按壓後,再進針。彎針,針前應囑病人保持舒適的體位,針後囑其不可隨意變動體位。避免外物撞擊針柄。遺針,最好的辦法是針前記錄刺入的針數,針後清點所取的針數。如難以做到,取針時應仔細檢查,特別是毛髮處等隱蔽部位。 (二)、處理之法:發生滯針後,因患者緊張所致的,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或在所針穴區旁指壓,也可再下一針。因捻轉幅度或方向不當所致的可採用左右輕捻,或反向捻轉退針。出現彎針時,針身彎曲較小者,可順其彎曲角度緩緩退出;彎曲較大者,囑患者盡量放鬆肌肉,輕輕搖動針體,順著彎曲的方向退出;如彎曲部位不止一處,可根據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按上法分段逐漸退出。注意,不論上述何種情況,均不可狠拉猛抽,以免發生折針事故。遺針,一般將針取走即可,注意穴區消毒;如出現滯針或彎針,可按上法處理。

【艾灸的特點】

  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認真按照治療原則和操作規程,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的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摘要:1.施灸前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療之法,並取得患者的合作。2、施灸前根據病情,選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並採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體位。6.施艾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患者衣服和診室被褥等物。

 灸療雖然法簡方便,但在臨床應用時,尚須注意以下各點,以保證其安全有效。  1.施灸前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療之法,並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據病情,選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並採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體位。  3.腰背、腹部施灸,壯數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壯數宜少;頭頸部更少。青壯年施灸壯數可多,時間宜長;老人、小兒施灸壯數應少,時間宜短,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顏面部,心區,大血管部和肌腱處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  5.對於昏迷、局部知覺遲鈍或知覺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過量,避免過分灼傷,引起不良後果。尤其對老人、小兒患者更應如此。  6.施艾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患者衣服和診室被褥等物。  7.非化膿灸時,灸灼過度如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龍膽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宜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8.凡化膿灸後在化膿期或灸後起泡破潰期,均應忌酒、魚腥及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助濕化熱、生痰助風,並可刺激皮膚不良反應,從而使創面不易收斂或癒合。   9.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糖尿病患者針灸的注意事項 針灸作為我國一項悠久傳統的中醫國粹,被應用到各個疾病領域,那麼,糖尿病患者如何進行針灸治療?要注意些什麼呢?

  針灸作為我國一項悠久傳統的中醫國粹,被應用到各個疾病領域,那麼,糖尿病患者如何進行針灸治療?要注意些什麼呢?

  ①進針時指部用力應均勻,進針後體位不要改變,防止斷針、彎針等情況發生。

  ②針灸手法不可過重,針灸體位應舒適,飢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宜針灸,防止暈針;體弱者不宜用強刺激,並盡量採取卧位。

  ③針灸小腹穴位時,應在排空小便後進行,還應掌握適當的針灸方向和角度。

  ④懷孕前3個月,禁針灸腹下區;3個月以上者,禁針腹上、腹下區及腰底部。另外,凡能引起子宮收縮的俞穴,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穴等,均不宜針灸。

  ⑤針灸時應避開血管,以免出血。凡有自發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可針灸章門、期門等穴。

  ⑥若皮膚有感染、遺瘍、癱痕者,不宜針灸。

  ⑦針灸胸背穴位,尤其是肺俞、膏育、肩井等穴時,切忌刺之過深,否則會發生氣胸,造成危險後果。

  以上是糖尿病患者針灸的注意事項,如果患者本人拿握不準,應到醫院請專業醫師為您針灸,切勿自己對照書籍自行針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甚至出現危險後果。

推薦閱讀:

【案例】梅核氣咽喉腫脹,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刺血針灸診療記錄】
面癱針灸處方分享(五)——祛風散邪方,祛風散寒方
好記的針灸歌訣!
108天|針灸12 針灸學各論 皮外傷科病症+真題穿越
針灸在國外竟成「貴族醫療」,一般平民扎不起呀!

TAG:針灸 | 注意 | 注意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