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

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總面積1370平方千米/1357平方千米。總人口74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274500。行政區劃代碼:371728。區號:0530。拼音:Dongming Xian。

目錄

· ? 概述

· ? 行政區劃

· ? 政區沿革

· ? 東明歷史

· ? 旅遊資源

·? 概述

·? 行政區劃

·? 政區沿革

·? 東明歷史

·? 旅遊資源

·? 自然資源

·? 政府網站

[顯示全部]

東明縣-概述

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隅,緣黃河北流之勢,當豫魯兩省之交,東鄰菏澤、曹縣,南連蘭考,西與長垣接壤,北同濮陽搭界。面積1370平方公里。人口7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萬人,漢族為主,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7680人。2002年,全縣轄13個鄉(鎮),406個行政村,耕地面積6.7萬公頃。全縣全境系黃河沖積平原,平疇百里,一望無垠。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海拔為54.5~66.5米。黃河沿縣境西部,南北流向,折而向東,流經縣境62公里;河床普遍高出黃堤背河地面3米左右,故有「懸河」之稱。人工排水河道如東魚河西支、東魚河北支、洙趙新河等,均源於本縣,注入南四湖。因此,全境除黃河灘區251平方公里為黃河流域外,其餘屬淮河流域。

東明縣全境系黃河沖積平原,平疇百里,一望無垠。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海拔為54.5~66.5米。

本縣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溫差別明顯。春天溫和乾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溫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瑞雪。1月份最冷,最低氣溫-15℃;7月份最熱,最高氣溫為38.8℃;年平均氣溫13.7℃。日照5月份最多,為262小時;11月份最少,為180小時;年平均日照2587小時。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242天,最短192天,平均為215天。這樣的氣候,適宜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棉花、瓜果、林木等溫帶植物生長。東明縣位居中原,瀕臨黃河,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僅縣境東部,就有原始社會遺址十初之多。如竇堌集文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刀;荊台集文化遺址出土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這些歷史文物,充分說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氏族社會,已經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生息。本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稱東昏,公元9年改為東明。此後,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東明縣原在今蘭考縣境內,金興定二年(1218年),才遷至今天的縣境內。縣治所在地也曾幾度變遷,明弘治三年(1490年),才設治於今天的縣城城址。新中國成立前,東明縣屬河北(直隸)省;1949年,劃歸平原省;1952平原省撤消後,隸河南省;1963年,國務院為解決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區水利問題進行區劃調整,將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省,作為補償,1964將山東省范縣建制及所轄金堤以南地區、壽張縣金堤以南地區劃歸河南省。本縣鍾靈毓秀,人物輩出。莊周曾為吏於漆園,徐子嘗獻計於外黃。白雲洞系張良辟穀之所,濟陽宮乃劉秀誕生之處。陳平之智,功在社稷;吳祐之賢,惠及黎元。卞望之一門剛烈,徐世勣三朝元戎。理財專家,唐劉晏名傳百代;起義領袖,齊黃巢光照千秋。以手劃地,張齊賢馬前獻策;將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諫。……至若當代亞洲巨人穆鐵柱,武林奇葩張玉萍,更是飲譽中外,國之瑰寶。本縣人民勤勞機智,坦率質樸,臨危不懼,見義勇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裡曾經是唐末農民大起義的策源地;太平軍、義和團又曾在這裡安營紮寨,英勇戰鬥;辛亥革命時期河南民軍總指揮王夢蘭,也是東明人。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反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奴役和壓迫,進行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1929年8月,夏營、五營一帶就建立了中共支部。1932年,中共領導了威震黃河兩岸的鹽民大暴動。1938年10月,誕生了中共東明縣委。在抗日戰爭期間,黨同各界人士建立了牢固的統一戰線,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組織抗日武裝,同仇敵愾,粉碎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掃蕩」,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在解放戰爭中,黨領導人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配合主力部隊多次打退國民黨反動派的猖狂進攻,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凱歌,經受了各種嚴峻的考驗,為解放全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做出了應有貢獻。東明地處中原油田腹地,境內石油已探明原油儲量為2 億噸,年開發量達20萬噸,天然氣儲量大、品質優,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163億立方米,年開發量72000萬立方米,天然氣含量甲烷95%、已烷1.8%、丙烷0.2%、丁烷0.1%,為發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東明交通、通訊便利,新石鐵路貫穿東西、京九公路縱貫南北,梁蘭公路連接魯豫,東明黃河公路大橋使東明與黃河北部連成一片。 東嵐高速公路使膠東半島與魯西連成一線。程式控制電話開通了國內和國際直撥。出口口岸青島延伸至菏澤。電力供應由菏澤電網供電,2 座11萬千伏變電站,陽淮50萬千伏安樞紐開關站東明段工程已投入運行,可保證常年用電。目前全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製漿造紙、農副產品。

東明縣-行政區劃

東明縣轄7個鎮、6個鄉:城關鎮、東明集鎮、劉樓鎮、陸圈鎮、馬頭鎮、三春集鎮、大屯鎮、武勝橋鄉、菜園集鄉、小井鄉、沙窩鄉、長興集鄉、焦園鄉。

東明縣-政區沿革

東明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稱「東昏」,公元九年反其義改為「東明」。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三春集鄉、馬頭鄉,設立三春集鎮、馬頭鎮。1996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劉樓鄉,設立劉樓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2000年6月21日,東明縣撤銷大屯鄉,設立大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2000年,東明縣轄7個鎮、15個鄉。總人口691206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83759 東明集鎮 34515 陸圈鎮 38282 馬頭鎮 36205 三春集鎮 34222 劉樓鎮 24131 大屯鎮 39070 漁沃鄉 40375 臨河店鄉 17256 沙窩鄉 36016 長興集鄉 30046 王店鄉 22669 焦園鄉 43249 小井鄉 25267 胡庄鄉 29231 武勝橋鄉 21799 菜園集鄉 28844 張寨鄉 25786 高村鄉 16062 海頭鄉 20891 五營鄉 18016 焦樓鄉 19012 中原油田六七廠虛擬鎮 650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東明縣轄7個鎮、6個鄉。

東明縣-東明歷史

戰國時期 東明古城魏國戶牖邑,在今蘭考縣境內。今縣境西部屬魏國襄丘,南部屬魏國煮棗,東部屬魏國葭密。 秦 嬴政東遊至戶牖,"霾霧四塞"遂名此地為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秦時今縣之西南屬賜郡之濟陽,東及東南屬東郡之宛朐,北為東郡之濮陽,西為東郡之長垣。 西漢 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於東昏建東昏縣,屬陳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改東昏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故城在今蘭考縣北二十里,今之東明縣西南屬陳留郡之濟陽,東及東南屬濟陰郡之冤句、呂都;北屬東郡之離狐,西屬陳留郡之長垣。東漢 公元25年(建武元年)改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的東明縣為東昏縣,屬兗州陳留郡。今之東明縣北境屬兗州濟陰郡離狐縣,東境屬兗州濟陰郡句陽縣,東南屬兗州濟陰郡之冤句縣,西部屬兗州陳留郡之長垣縣,西南屬兗州陳留郡之濟陽縣。 三國 223年,廢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的東昏縣為東昏鎮,歸屬陳留國的外黃、濟陽二縣。今之東明縣北、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冤句,西及西南部屬陳留國的長垣、濟陽。晉 晉朝疆域歸屬沿襲東漢,東昏鎮歸屬與三國時同,今之東明縣北及東部屬兗州濟陰郡之離狐、句陽,東南屬兗州濟陰郡之冤句,西部屬陳留國之長垣,西南屬陳留國之濟陽。東晉 東昏鎮及今之東明縣先後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國。 南北朝 南北朝時地屬北魏,今東明縣西部屬司州之濟陽,東部屬兗州之離狐、乘氏、冤句。今蘭考縣北二十里之東昏鎮歸屬不明。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兗州為曹州,今之東明縣歸屬西兗州冤句、離狐二縣。 隋 今東明縣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縣,東及東南屬濟陰郡的冤句縣,西南屬濟陰郡的濟陽縣。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的東昏鎮歸屬濟陰郡的外黃縣。唐 初唐時今之東明縣北部屬曹州離狐縣〔742年(天寶元年)改離狐縣為南華縣〕,南部屬曹州冤句縣。627年(貞觀元年)廢濟陰,其地並人冤句。廢外黃,其地並人浚儀,古東昏鎮應歸浚儀管轄。 宋 改東昏鎮為東明鎮。963年(乾德元年)於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的東明鎮置東明縣,屬京畿路開封府。1086年(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今之東明南部屬曹州宛亭縣,北部屬曹州南華縣。1102年(崇寧元年)改曹州為興仁府,宛亭、南華屬興仁府。金 蘭考縣北二十里的東明縣屬南京路。1163年(大寶三年)因黃河南徙沖壞宛亭縣城,隨廢宛亭縣。1218年(興定二年)東明縣遷至宛亭故地,縣城在今東明集。今蘭考縣北二十里的原東明縣城廢為通安堡。元 元初東明縣仍屬南京路曹州。1235年(太宗七年)割隸於中書省大名路,屬開州,治所仍在今東明集。 明 1368年(洪武元年)為避水患,又遷縣治於今東明縣的雲台集(今縣西堡城),1377年(洪武十年)廢東明縣,將其北部劃歸開州,南部劃歸長垣。1490年(弘治三年),復割開州二十四里,長垣十里,於大單集(今縣城)置東明縣,後增加二里,全縣共三十六里。屬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後改北道布政使司為"北直隸")。

[民國]東明縣新志四卷

清 1659年(順治十六年),懷慶、彰德二衛合併後,東明縣遂增人26營,仍屬直隸省大名府。 民國 初期東明縣屬直隸省大名府。1914年5月直隸省大名府改為直隸省大名道,東明仍屬之。1928年(民國17年)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地方為兩級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1936年,屬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改屬河北省第十區專員公署。1947年至1948年東明解放前,東明縣歸屬國民黨河北省第十四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1938年10月建立中共東明縣委,屬中共直南特委領導。1938年10月,東明、曹縣、考城三縣結合部建立了考城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3月撤銷。1940年3月,建立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六縣專員公署。1941年3月,在東明縣西南、長垣縣東南結合部建立東垣縣委和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東明西南的竹林、劉庄一帶,屬冀魯豫三專署。該專署1941年7月改名冀魯豫七專署,9月改為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第二十二行署,東垣縣政府一直屬之。1942年9月在東明縣東北部、荷澤西部的結合部建立南華縣委和南華抗日民主政府,縣城東北武勝橋一帶屬南華縣永華區。10月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二行署改稱為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東明、東垣、南華屬之。 1943年初,成立濱河縣,屬冀魯豫第四專署。東明縣城西北沿黃一帶及黃河以西地區劃歸濱河縣六區。年底濱河縣撤銷。將濱河縣六區劃歸東垣縣。1944年上半年,撤銷東明縣建制,東明縣南部劃歸考城,北部劃歸荷澤縣。8月,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改稱為晉冀魯豫第十專署,東垣、南華隨屬。 1945年8月,恢復東明縣建制,劃菏澤縣二、三區(五霸崗、大屯一帶),東垣縣二、三區歸屬東明,菏澤二、三區為東明二、三區,東垣縣二、三區改為東明縣四、五區。10月,正式成立東明縣政府。 1946年2月,又改晉冀魯豫十專署為冀魯豫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東明、東垣、南華三縣屬之。7月將南華縣永華區劃入東明。 1947年8月,撤銷東垣縣建制,將轄區併入東明。同時將東明永華區劃歸南華縣。1949年5月撤銷南華縣,永華區復歸東明縣。8月20日,中共平原省委、平原省人民政府在新鄉成立,東明屬平原省菏澤專署。將東明縣的武邱區劃歸長垣縣,王浩屯劃歸菏澤縣,同時又將長垣縣第三區所屬的長興、王店、馬廠、荊崗、三春、焦樓、劉樓等地區劃給東明,始成現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0月,東明縣仍屬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東明縣歸屬河南省鄭州專區。1955年10月,東明縣改屬開封專區管轄。1963年4月,東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區(1967年更名荷澤地區)。

東明縣-旅遊資源

東明縣歷史悠久,歷代勝跡、文物、石刻很多.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大批文物古迹多被埋沒地下。建國後,縣政府重視文物古迹的搜集和保護,使不少古迹重見天日,許多流散在民間的文物也得到收集和整理。這些文物古迹對研究東明縣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很大價值。東明有名勝古迹26處,較著名的有莊子觀、荊台集古文化遺址和竇崮堆文化遺址。在東明境內的黃河段飛架兩座大橋。一座堪稱亞洲第一長橋--長東黃河鐵路大橋,另一座是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橋名的東明黃河公路大橋,是東明的新景觀。(一)古 遺 址竇土固 堆古文化遺址 竇土固 堆古文化遺址,位於東明縣城東南20公里胡庄鄉楊樓村北767米處,東500米與菏澤縣接壤。遺址東西長76米,南北寬52米,為一長方形丘陵,中部隆起,高出地面25米。1975年試掘,出土一部分石刀、石斧等珍貴文物,整個遺址分為3個文化層:上層1米左右為戰國、秦漢文化層;中間1米左右為商周文化層;下層屬龍山文化,該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台古文化遺址 荊台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南21公里東明集鎮荊台集村東北隅,南300米臨紫荊河。遺址高出地面約1米,南北長56米、東西寬20米,計112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約6米,地形南高北低,北部由於群眾多年取土,形成一個391平方米的長方形土坑。曾採集標本64件,有屬於龍山文化的泥質方格灰陶片;泥質藍紋灰陶罐殘片、泥質繩紋陶片、泥質磨光弦紋灰陶片;有屬於商代文化的泥質加細(砂)陶鬲口沿、泥質灰陶大口尊口沿、泥質加細砂紅陶鬲片(通體飾繩足尖呈黑色)、泥質夾細砂陶鼎(通體飾繩紋足尖呈黑色)。 朱崗寺古文化遺址 朱崗寺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南約35公里的馬頭鄉趙街村西頭,東距曹縣庄寨鎮祥符寨1.5公里,西靠郝樓村1.5公里,北鄰大屯鄉孟大夫村15公里,南面緊靠王街村。此遺址由於群眾取土,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大坑。遺址南北長7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3375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米左右,是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至漢代的文化遺址。採集的標本有:夾砂紅陶鼎片(飾粗繩紋)、泥質灰陶寰底罐(飾繩紋)。

牛王廟古文化遺址 牛王廟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北13公里後張樓村西北350米處。原為台地,後被削平,曾建有牛王,"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45米,計27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4米,距地表3米。由於遺址多次被深翻,暴露陶片較多,有商代的陶片,有漢代的陶片,另有兩件完整的器物,一是戰國陶壘,一是漢代灰陶罐。 庄寨古文化遺址庄寨古文化遺址,在縣城北12公里的庄寨村北200米處,北緊靠黃河大堤,西鄰葦地,東部和南部均為耕地。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20米,計1600平方米。遺址北端有戰國時期莊子墓(待考);南端有莊子,"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文化堆積層距地表面1米,堆積厚度2米,距地表1.2~2.7米處為商代文化,距地表2.7~3米處為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

西瓜之鄉

東台寺古文化遺址 東台寺古文化遺址,在縣城東北8公里的東台寺村西北150米處,洙趙新河北岸台地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挖河時,遺址部被挖掉。東西長50米,南北寬45米,計2475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3米,堆積層不詳,採集的標本有商代陶片和漢代陶片。 小東湖古文化遺址 小東湖(現名東明湖)古文化遺址,位於東明縣城北門裡西側200米處,南北長46米、東西寬24米,共1 104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米,共採集標本21件。根據標本考查,初步認定此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期晚期(龍山文化)至漢代。 來庄古文化遺址 來庄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北9公里菜園集鄉來庄村東750米處,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3米,距地表0.7~3米,從採集的標本看,該遺址的年代為春秋至漢代。 沙土固堆古文化遺址 沙土固 堆古文化遺址,位於城東北15公里的沙土固堆村東北500米處,土固堆高出地面2.4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米,共336平方米。文化堆積不詳,出土文物有漢專,戰國陶壘等。該遺址的年代約在春秋至又代。《東明縣誌》記載:"相堆為白雲山,聖漢代張良辟穀之處"。(二)古 建 築 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建於1498年(明弘治十→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被黃水淤焚。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修。磚木結構,系四角四榨,硬山式、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築。建築面積進深11米,寬21米,共23l平方米,通高8.8米,殿頂著黃綠色琉璃瓦,殿脊原有的蜘魚、海馬、滾龍雞等建築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木匾被取下。1986年政府撥款34000元,整修殿頂(第一期工程),裝上大吻、獸頭、膜麟宣頂、五跑,已恢復舊觀。為保護大成殿,殿周圍築起圍牆。 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位於縣城東南4公里後營學校院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原名泰山聖母殿,1961年河南省文物普查工作隊認定為泰山行宮。原有大殿、後殿及配房共20間。"文化大革命"期間配房被拆掉,現僅存大殿、後殿。大殿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殿頂著黃綠色琉璃瓦,內部為彩繪梁擦。建築面積進深75米,寬10.7米,總面積8025平方米,通高5.9米。因多年失修,已瀕於倒塌。牌坊東明縣舊有"七十二牌坊"之稱,實立牌坊57座。明朝立48座,其中有記載古迹的南華量址坊、戶牖舊封坊、二賢故里坊;有頌揚.才建官吏功德的忠義坊、大司空坊、太子少.呆坊、三世宮保坊、天官大夫坊;有為登科.曳第者昭彰的進士坊、沖霄坊;有褒獎貞女.防婦的乾坤正氣坊、貞節坊、節孝坊、節高噩爭古坊、正氣維風坊等。清初至乾隆年間,立貞節牌坊5座,至l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縣城實存牌坊40座。清朝嘉慶後又立貞節牌坊4座。民國以.後,牌坊只廢不立。至1933年,又廢掉4座,實存仍為40座。此後到解放戰爭,自燃損壞一些,1948年黃河搶險時,拆掉一部分。建國後,縣城建設又拆除一批,到l961年,僅存文廟內的一座"板星坊",於l967年拆除。(三) 古 墓 葬 孫敦化墓 孫敦化墓位於縣城東南37公里馬頭鄉後寺村西北。墓葬封土高0.45米,直徑5米,墓地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華表及斷碑等。據《孫氏族譜》記載,孫敦化系明嘉靖年間人,官居山東布政使司分巡遼海東寧道右參議,死後葬於此地。此墓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雄信墓噩 單雄信墓位於縣城北門裡西側200米東明湖南岸。墓葬封土已不明顯,據考查此墓為衣冠塚。單雄信,隋末唐初人,曾參加瓦崗起義,後從王世充。唐滅隋後,單雄信拒不降唐而被殺,後人造墓以作紀念。1929年尚有墓碑,碑上題詩"漂泊殘.魂土一丘,斷碑千古共松揪,寒鴉啼落陵.前月,疑訴當年汗馬愁。"1967年,墓被挖掘。陳兵備墓 陳兵備基在縣城南25公里後陳寨村北,基葬封土高1.5米,直徑3米。據《陳氏家譜》記載:"陳其猷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曾任河南兵備道,死後葬於此。1952年,尚有石人、石馬布滿墓地,"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毀,僅存石馬兩具。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軍營古墓群 馬軍營古墓群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馬軍營村東350米處。1970年,有人在此處挖磚,發現洞室墓4座,基前有墓闕一座,後全部被土覆蓋。據縣文物考查組考察,為明代末年基葬。據當地群眾傳說,明代一過路|官員至此病死,葬於此地。(四) 碑 刻 高村合攏處石碑 高村合龍處碑在縣城西北7.5公里高村西頭,黃河大堤東側。碑高170厘米,寬80厘米,碑文石刻為"高村合攏處"。1880年(光緒六年)9月間,高村大堤決口,水勢東趨。11月合攏後,大名總鎮徐運奎,大順廣道劉盛藻立碑紀念。屬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五霸會盟碑 五霸會盟碑,系明朝萬曆年間石刻,藏自於縣文化館。此碑為斷碑,高1.4米,寬0.8米,厚0.23米。上刻碑文:"……其來蓋有年矣,夫五霸崗乃齊桓會盟處也。崗前有汜水河……足以作吾之勝。" 莊子觀石刻 莊子觀石刻出土於縣城北庄寨村莊子觀舊址,藏於縣文化館。碑文是:"清乾隆五十五年仲秋,大明府正堂王大老爺批示庄劉二村奉祀先賢莊子,例應優免差謠碑。

東明縣-自然資源

東明地處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氣,石油已探明儲量為2209萬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63億立方。境內有馬

廠、徐集、橋口、白廟、新霍、三春等油氣田,原油日產能力在400噸左右,天然氣日產能力在30萬立方左右。東明天然氣多屬干氣,甲烷含量和燃燒值均高於大慶和勝利等油田。東明縣地處魯西隆起、華北凹陷帶結合部,是地熱異常的高值區,其大地熱流和地層溫度都是華北地區最高的。經地質勘察,地層深度達到1500米時,熱儲層溫度可達60度,地層深度達到2500米時,熱儲層溫度可達85度。按布設5眼井計算,日開採量8400米3/d,可開採322年。東明縣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2400小時,年均氣溫13.7度,年均降水量630mm,年均無霜期215天。農副產品種類齊全,量大質優,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西瓜、大豆、桐木、青山羊、魯西黃牛等,曾被評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西瓜之鄉」。全縣現有林業用地25萬畝,林地面積23萬畝,林木蓄積量147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21%,農田林網103萬畝,林業產值3.5億元,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縣大牲畜存欄12.6萬頭,生豬26.8萬頭,山綿羊85.8萬隻,家禽198萬隻,肉類總產2.3萬噸。水產開發面積8萬畝,放養面積3.8萬畝,魚產量1.45萬噸,漁業總產值1.4億元;稻藕面積4.2萬畝,總產量8萬噸。


推薦閱讀:

菏澤小偷開大會:買個燒餅都掃碼,到底怎麼才能偷到錢......
菏澤婚嫁習俗
菏澤不僅有國母,還有易學大師。

TAG:山東 | 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