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妙果老師詳解《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小事做起
——2016年07月01日——
親愛的家人:
您好!謝謝您參與《道德經學用》每月一信的公益祈福活動。您每月一信寫自己真實故事的分享,能夠感動自己,感動周圍的世界,就能夠感動天地。您充滿愛與感恩的覺知分享,是對自己的祝福,是與宇宙更高意識的連結,是對眾生的奉愛,是對天地的供養!
六月是無為月。
我們在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圓滿完成了中國企業家班的《道德經》學用研習營後,六月二十五日,我們又順利完成了泰國的《道德經》學用研習營。泰國是一個佛的國度,佛教是泰國的國教,泰國參與《道德經》學用的主體成員大部分是大學教授、醫生、企業家。七天的時間,我們了解生命,走進生命,綻放生命,生命的幸福喜悅蕩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我們也由衷地感動著、深深地感恩著!
老子《道德經》來自中國近三千年前的古老文化,我們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讓《道德經》走出國門,聯結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道德經》這部闡述生命秘密的「人體使用手冊」傳播出去,讓更多人跨入好人一生平安工程的行列,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榮耀!非常感恩各位學長和志工的傾情付出!
走進2016年7月,七月是原諒月。
在生活中,我們不要在意被人說,越是出色的人越是被說,世間沒有不被評說的人,除非一無是處的人才沒得可說。別人的嘴,我們無法去控制,但我們可以抱著一顆原諒的心去看一切紛擾。原諒能夠讓人心靜,心靜才能夠聽到豐盛的聲音;原諒能夠讓人心清,心清才能看到生命的本質;原諒能夠沉澱自己的心,沉澱自己的心才能夠靜觀事態變遷。
原諒一切可以原諒的,這也許很難做到!但我們究竟選擇以命償命的仇恨世界好呢?還是選擇一個以德報怨、充滿溫馨、友愛的世界好呢?這兩種選擇,哪一種對人類、對自己有好處呢?答案是:原諒,是一種對他人的祝福!原諒到無所原諒,更是一種對自己生命的祝福!
現在,我們進入「原諒月」的祈禱文。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我們的地球是神聖的,地球上人類與天地間一切萬有都是神聖的。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必須把自己納入自然的整個體系中來考慮問題——對待這塊土地上的動物植物,就像對待自己兄弟那樣,給予感恩、珍惜與慈愛,我們才可能長治久安!大家同乘一條船上,如果船沉了,如果地球破碎咆哮了,無論您是人類,還是動物;無論您是身穿名牌、遍體珠寶,還是衣衫襤褸、一文不值,結局都是一樣的……所以,維護生態和諧,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我明白,《道德經》第六十三章重點談為「道」的基礎是「為無為」。無為,是一種慎重的「為」、縝密的「為」、細心的「為」,由量變到質變飛躍的「為」;無為,是一種拋棄主觀而順從客觀規律的「為」;無為,是指不要妄圖用自身意志而去改變事物客觀屬性的「為」;無為,是處理艱難的事情而先從細易處著手的並不可掉以輕心的「為」;無為,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為」。
我明白,世間所有的仇恨與紛爭,都是因為爭大嫌小、爭多嫌少而製造出來的矛盾。如果以怨報怨,則怨更多,仇更深。老子教導人類要「以德報怨」,而不是「怨怨相報」。「以德報怨」是改良社會風氣、凈化人間,消除一切災難禍患、仇恨埋怨的根本途徑。
我明白,我們來到地球都有一個使命,就是為了報效父母、報效社會大眾、報效天地而來,這就是「為無為」。我們做好經過自己手中的每一件事,不能讓事情做完後,再滋生出一系列連帶的問題來,這就是「事無事」。人類要經營經濟實體方面的事業,更要經營好生命有限公司的根本,就要避免過度的「名、利、情、色、欲」的誘惑,這就是「味無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亮化我們聖人的品質,宇宙中神的恩典就會在我們身上流經再流經。
我明白,生命是一個祝福,當您與自己生命二層樓的高意識品質有了連結,什麼事情都無法阻擋您!假如您對自己父母關係沒有感恩之心,將會導致各種問題——孝順父母就是連根,連根將帶來個人成功和幸福。生命中大多數問題,都是產生於低意識思維,為了生命的綻放,人應該導正關係。如果無法寬恕他人,這是關係中出現所有問題的根源。所有發生的奇蹟並非違反自然法則,而是遵循更高的法則。
現在,我已經準備好了,人生三層樓的創造之愛、廣大之愛、平衡之愛的「安平泰之光」充滿我的全身,大平安、大自在、大富足的力量源源不絕地流貫我的全身!我可以展現無限的愛與創造力!我接受來自祖先與父母的祝福!我接受上天對我健康、學習、事業、關係等方面的祝福!無限的幸福充滿著我們的家,守護著我們的家!我值得享受人世間所有美好事物的平安富足!謝謝!
下面,我們邀請大家一起進入《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小事做起》。
【原文】
為(wéi)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nuò)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行動不造作,幹事不造事,飲食講恬淡,無論大小多少,都以恩德去報答怨恨。解決困難從容易入手,成就大業從細小起步,天下難事一定從簡易開始,天下大事一定從細小開始。聖人始終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偉大。輕易許諾,必定很少能守信用;看事情太容易,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聖人重視困難,所以最終沒有困難。
第一段共十七個字,即:「為(wéi)無為 ,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本段主要闡述了關於「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這是一種平衡之愛的哲學。老子認為人類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採取順應自然規律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來對待生活。老子提醒人們注意: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
本章分三個層面來闡述:
第一層面,老子所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一種處世的境界。當我們人生旅途中發生問題的時候,您只要找到客觀規律,您只要去發現和明白規律,就可以找出恰當的解決方法。
首先,本章開篇第一句就提到的「為無為」,在《道德經》第三章也提到了「為無為」,這不是簡單重複!
第三章中,老子是從治國之道上說「為無為」;本章是從人類個人修鍊角度上說「為無為」——老子認為作為人類來到這個地球都有一個使命:就是此生的地球之旅,就是為了報效父母,報效社會大眾,報效天地而來!就是說一個人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事時,要超越自我的私利,要以大眾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發展規律為根本準則,這樣我們才會與宇宙中高意識智慧和力量息息相通。
「事無事」,即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出於公心,不摻雜個人的喜好和私心而生出更多的麻煩事來。
「味無味」,即人類同時也要經營好自己的生命有限公司!有時人類受過度吃喝玩樂的慾望所牽制,造成身體感官功能的失衡,最後將會導致身體上的破壞。
其次,老子重視人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但「事無事」是指一件事做完後,要避免再滋生出連帶的、有問題的事情來,所以,老子認為主觀能動作用必須與整體利益相適應。
因為,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必須把自己納入自然的整個體系中來考慮問題,才有可能長治久安。近百年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可是科學一方面滿足了人類對物質享受的渴求,另一方面則是地球生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可以說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現代的人類已經喝不到從前那樣乾淨的水,呼吸不到原來那樣清潔的空氣了,而且還要承受由生態破壞而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各種疾病……現在,我們人類營養越來越多了,疾病也越來越多了。現代很多人不是營養不夠而死,而是營養過剩死——吃得太多了,吃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是撐死的。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就是「味無味」,「味無味」就是原汁原味,就是本來的味道,就是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這樣「以恬淡為味」的清淡飲食,就是對身體方面的「無為」養生原則,就是對身體的最大愛護,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道至簡」。
再次,「為無為,事無事」。
第一,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看起來他成為了環境,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但在無形中,一切事情都做好了——這就是第一流的人才,這就是第一流的能力。因為他把所有的人當成了柱子一樣來欣賞、讚美、祝福。
第二,他能夠用「為無為,事無事」的原則來處理好「大與小」、「多與少」的關係。在人生旅途中,人類的理想、行動、細節、專註、堅持的本色可以被金錢役使嗎?人生旅途中的親情、友情、愛情能夠被財物左右嗎?人生旅途中的名譽、利益、地位是否比生命更重要?其實回答這些問題並不難,只要從道德和良心出發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確的答案。當然生活中對於有些人來說,「大」和「小」、「多」和「少」就可以動搖他的決定。當人生旅途中老天把挑戰扔在他的面前,因為抱怨往往會傷了親情、友情,甚至為財、為利、為名而反目成仇;反而這些都是看不清「大」和「小」、「多」和「少」的關係了吧?如果我們把大的事件當成小的問題來處理,有了一而貫之、一如既往的平常心,那麼很多看起來很難判斷、很難抉擇的問題、矛盾,也就很容易就能解決了。
第二層面,老子主張人類不要把生命精力放在任何形式的對抗與鬥爭上,但老子也看到人間存在紛爭與矛盾的無法避免,因此他希望把矛盾與鬥爭從激烈的對抗拉回到相對平和,希望矛盾與鬥爭在其剛剛萌生時就予以消除,並通過謹慎小心的做事而不產生新的矛盾與鬥爭。
首先,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才可以化解怨仇。所有的仇恨與紛爭,都是因為爭大,都是因為嫌小;都是因為爭多,都是因為嫌少,而製造了矛盾。如果以怨報怨,只會怨更多,仇更深。如果能夠寬容他人,做到以德報怨,就能造福社會,也是成就自己。
其次,化解矛盾有效方法之二,就是依靠自己的道德。
即使別人虧欠了我們,我們也要「以德報怨」,而不是「怨怨相報」。不要與人結仇,不要怨恨,不要對別人進行報復,這就是更高的慈悲智慧,這就是以德行來回應怨恨!如此人體全身細胞也和諧了,所有的生命體都是息息相通的,一切有形的東西從「道」的角度來看,都是無足輕重的,只有遵循「道德」,執守「道德」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從根本上消弭一切災難、禍患、仇恨、埋怨的法門。「以德報怨」是改良社會風氣、凈化人間的根本途徑。
再次,化解矛盾有效方法之三,本章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成功人生的立身處事原則。
這在我們生命旅途中怎麼做?就是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要有以德報怨的胸懷;在解決困難的時候,要從容易或微小的時候入手,不能輕易的許諾,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遇上各種困難。因此,聖人處人處事總是把困難利弊都看得明白、準備得充分,以致最後毫無困難。
第三層面,老子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善於做事的人是從來不自以為大,所以能夠成就大事。實現事業的成功:大都是生於小,起於少;困難的事都是從易處著手,天下的大事都是要從細微入手;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輕易的允諾自己沒問題或允諾別人沒問題的人,往往是不足相信的。所以,有智慧的人遇見事情總是看到艱難,從細節入手,因此最後反而沒困難。
首先,「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為了讓我們從小培養重視細節的天賦。有了自然而然重視細節天賦的品質,才能抱怨以德,從小事做起、誠信做人。
因為人的一生成就,完全由他的品質決定,而決定一個人品質的就是要從細節入手。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情節。細節因其細微,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其實,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不可忽視細節。唯有重視每一個細節,不斷修正、不斷改善每一個細節,方可到達成功的彼岸和理想的境界——唯有在學習中重視細節,才可助您取得優異的成績;唯有在工作中重視細節,才可助您創造事業的輝煌;唯有在修養中重視細節,才可助您成就優秀的品格;唯有在家庭中重視細節,方可助您家庭和睦……從某種意義上講,善待細節,等於善待我們自己;關注細節,就是關注細節背後的品質。
其次,「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裡的聖人有這樣的兩層描述:
第一,所有成功人生的大人物,他們的一個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自己不認為自己很「大」。正因為這樣的人不自高自大,所以就不會固步自封,所以最終能夠成就自己的偉大。
第二,真正能夠成就偉大人生的「聖人」,是從來不好高騖遠而是重視每一件事的細節,不放鬆每一個環節而做到盡善盡美,包括作風上、做事風格上、行動力上,都能夠小中見大,最終成就了他的偉大。注重細節,把握細節,不僅是一種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自身素養、品質的外在顯現。作為人類追求偉大,這是每一個人的崇高理想。但如果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會遙不可及;如果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沒有細節做基石,一切皆是空談。
再次,本段的重點講了一個「無」字——「無」是核心,「無」是萬事萬物所共同共有的本質。
第一,任何事物,沒有了「無」,事物就不會有發展,不會有創造。「有」是無的發展創造,「有」是站立在宇宙不同層次上天下萬物的區別。所以最高層次的「為」就是「無為」,就是遵循自然大道規律的「為」。「事無事」也是最高境界的「事」;「味無味」就是最高境界的「味」。
第二,在世間,有形形色色的「為」,有形形色色的「事」,有形形色色的「味」,有形形色色的色、聲、香、觸、法、象、形、器等等……但形形色色的種種越純粹,就會越豐富,豐富到極處,就是無限的愛、無限的創造、無限的光,就不再是「有」這個層次可以描述的了,而只能用「無」來形容。因此,「無」就是「大有」。
第三,作為修行人,就是要體悟這個「無」,「無」才是「道」的最核心的東西。「無」也是一切的「有」的基礎。因為有「無」的境界,才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為物役;因為有「無」的境界,才能不以已悲,才能在任何情景下做到寵辱不驚,才能「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成功的人生就是這樣煉成的。
第二段共三十九個字,即:「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本章重點談的是為「道」的基礎,從三個層面來闡述:
第一層面,牢記老子的教導「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所以我們做事要從難處去想,將「易處入手,細處做起」作為人生處事的法則。
首先,世界上困難的事情,大都是從最容易、最微小的時候,而慢慢變成困難的。
所以一開始就要想辦法把隱患解決好,如果等到最後就往往不可收拾了。所以,要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要從微小做起,牢記做事原則:做難事、做大事,都必須要從小事、易處、細處入手。面對小、易、細之事,絕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成也細節,敗也細節,因此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這就是從細微之處入手,這就是細節的魅力,細節決定品質。所以世上有很多的「不平凡」和「不簡單」,解決起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難」的事情尋找到突破口就會很容易解決,關鍵是您能找到那個容易的突破口。關於「大」的事情,解決起來要尋找到主線、次序、頭緒,就可以分解為一件件小事。如果在人生旅途中,連「易事、小事、身邊的事」都做不好,也就不可能做好「大事、難事」。善於處理「易」事和「小」事的人,才能解決真正的「難」事和「大」事。
因此,對於修鍊人而言,最高的修行方法、步驟都是平常和容易的,都是從身邊小事、易事開始做起。
再次,對於人生目標和規劃宏偉藍圖,要從最小處著眼。
作為團隊那些很難解決的問題,必定也都是從看似簡單的事情引起的;團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都是從小事一步一步實現的。治理團隊自始至終所從事的其實都是從做好小事開始,正是這些小事才化解了團隊的困難,造就了團隊的繁榮富強;同時也鑄就了自己生命的偉大——這是強調基礎精進功夫的重要性!一個人能不能做大事和做難事,關鍵是看其能不能把容易的事情,還有小的事情,做到極致,做到讓大家滿意,讓身邊的人滿意。
第二層面,不執著於事情的結果。生命中最注重的是過程中的種種磨礪,事情的結果自有定數,過程中的人心卻可以主動得到升華。
首先,平等對待一切,這是大公;充分尊重一切,這是大善。
在人生的走過程中,沒有任何事情,不可以干擾人心;沒有任何歷程,不可以磨礪人心;沒有任何細節,不可以考驗人心。
其次,所有的人生走過程,都是一個向內求的過程;所有人的怨氣生氣都完全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誰對我公平還是不公平,只是內心的標籤;周圍社會的關係,都是內心的投射。
一個得道抱一的人,不會去分別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會抱著本心做事,善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所以老子說:「抱一為天下式」。一個得道抱一的人,根本不會對人起「怨」。因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來自於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個得道抱一的人,其行為符合德行——不只是報怨以德,報什麼都是以德。報怨以德,是說給我們世俗人聽的。
再次,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或者感情里,若能做到報怨以德,那麼怨恨才會徹底消失。
聖人之道,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以德行天下。總有人說,我不是聖人,我不可能做到;總有人遇到事情就一股腦兒地對外膜拜,對外求……佛教的最高經典《金剛經》第二十六品中說:若是有些人用色身來拜我、求我,這些人就是走了邪道,所以不能見到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是佛!學習佛的精神,就是此生來到這個地球生命大學,我們是來報效父母,報效社會大眾,報效天地,是來擔當佛的責任——因為您就是佛,您就是聖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看您願意不願意擔當佛的責任,把愛傳出去!
第三層次,本段核心思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重點講了「聖人」的概念,聖人是誰?聖人在哪?聖人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聖人的特徵如下:
首先,「聖人」不自己認為自己很「大」,是不自高自大的意思,當然這樣就不會固步自封了。
聖人總是從自己開始做起,從細小、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聖人總是不想著去做大事,不想著好高騖遠——這話看上去很矛盾,但實際上卻充滿著辯證之智慧。老子所說的聖人,是指那些知己、知人及明道之人,是指超越了「自我」的人。他們不為大,不等於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難,什麼是易!正是因為他們明白這些道理,才把大事化小,把難事化易。因此,聖人從來不做「大」事,而只是踏踏實實地專做「小」事,小中見大,最終成就了他的偉大。
其次,因此「聖人」對待天下,都是持「無為」的態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為」,所以叫「為無為」。
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就是要以「無事」的態度去辦事。所謂「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把無數小事、易事妥善無誤地做好,就能聚沙成塔,保證成功。
再次,《道德經》第四十九章所說的「聖人以百姓心為心」,也就是說聖人的事業就是社會大眾的事業,就是百姓的需要。所以,聖人追求的「成」,並不是人們世俗上說的個人成就,而是全體社會的成功。
這裡所指的聖人,也是高意識的我,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一個聖人或幾個聖人能夠完成的,是無數聖人與百姓共同努力的結果。這裡所要強調的是,人生旅途中總會有一些人,想著做大事、難事,忽視小事、易事,如果一個人不從小事、易事做起,是很難積累經驗的!而實際上做小事、易事的過程,就是「成就大事」的過程,就是修道、明道,得道的必經之路。
第三段共二十三個字,即:「夫輕諾(nuò)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本段分三個層面來闡述:
第一層面,老子主要說做人做事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謹言,二是謹行。
首先,謹言強調言語的恰當,謹行強調行為的正確。
做任何事都要謹慎,寧可把它看得困難一點,也不要看得太容易!輕易許諾的結果必然是經常的失信;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簡單,最終肯定是到處碰壁。輕諾寡信、多易多難,這是普通人容易犯的錯誤,這些錯誤關鍵在於心態的輕狂浮躁。做事的謹慎思考與準備,是為了以免陷入更大的困難之中。
其次,做到言行的恰到好處與合情合理。
人生的路上,修鍊無小事。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問題其實都是由一個個小問題沒做好所致,而小的問題做不好就會造成大的問題。難的問題就是由一個個易的問題沒做好所致;而易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是產生難的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面對所有問題既不畏難迴避,也不隨意輕視,總是認真地對待所有的問題;因此,就沒有任何難事可以困擾到我們,所以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困難。
再次,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
這樣才能夠「坐進此道」。如果認為「坐進此道」只有「打坐」和「靜坐」才能夠與大道相融合,這是一種誤解。我們所說的「坐」,是把心安定下來,把每一件的小事、易事,做到最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舒服、幸福與升華就是最高的修行,就是做到了謹言和謹行。
第二層面,老子認為,人生旅途中最可怕的人格:一是輕諾,二是寡信。
首先,信口開河的輕諾原因。
輕諾的原因,是指考慮問題不慎重,往往把事情看得簡單,但等到去做事的時候,卻發現事情的結果往往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樣簡單容易。所以輕易承諾別人,而又不能兌現的人,必然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最後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所以,輕諾是指不假思索的失言所造成人格上的缺陷。
其次,寡信的後果。
寡信的後果是指一個輕易許諾的人,必定是一個很少堅守信用的人。寡信造成的後果:一是失信於自己,二是造成大家對他的不信任。所以,造成以後的困難將更多,造成以後得不到眾人的幫助。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簡單,最終肯定是到處碰壁。
再次,處理好動靜平衡,動靜相宜,才是人生之正道。
在人生旅途中,人們為了生活和生存要去做應該的事情,也就是說,在人的生活方式中,必然會有「動」與「靜」兩個方面的事情,在我們行走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處理好動靜平衡。動靜相宜,才是人生之正道!
如何避免人生旅途中的「輕諾」與「寡信」?我們就呼應本章開篇所說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修行境界。如果真能達此境界者,在我們人生旅途中遇到任何事物、生命的功課,什麼大小多少,什麼恩什麼怨啊,都不會寵辱若驚——生命中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對自己心志的磨礪,所有的發生我們都會充滿法喜的接受。如果修到這一步,那就是經過了得與失、恩與怨、生與死、情與愛剜心透骨的磨練、一步步走過來、走向生命的天長地久的人。所有的大成功者都是在法中、在道中、在靜中,一步一步悟出來的。
第三層面,每個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會有「畏難」情緒。
「畏難」者往往會感到很苦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人,一碰到困難時,便會毫無愧色地把事情推到別人身上……這種做法,不單是自己不負責,讓別人負責;同時,往往會讓自己感到更加悲傷!那麼,怎麼來克服這種「畏難」情緒呢?老子給予世人最好的良藥有三味:
首先,心甘情願是第一味葯。
心甘情願地做好每一個事情,處理困難都是從易處入手,實現遠大目標都是遵循著眼下容易之事來開始的方法論。當然,對事物沒有做過詳細的分析,就輕易的認定事物的容易,往往最後必定會遭遇到沒有預料到的困難,往往最容易會出現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其次,居安思危是第二味葯。
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人生無小事,我們從每一天的細微之事著手,這樣大事慢慢就會變成小事。所謂居安思危,就是我們做事出於為社會大眾、為天地的公德心,要充分估計到困難和不利因素,採取恰當的策略、措施加以解決。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就不會發生輕諾寡信、失信於民、失信於自己的後果和事情了。
再次,勇於擔當是第三味葯。
《道德經》第二章講過「難易相成」這一對概念,它的意義是兩個:一個是事情本身的複雜程度不一樣;另一個是指做事者的素質與能力的不一樣,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同,所謂「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這裡我們要重點強調後一個方面的問題。比如,現在生活中的一些人,專挑容易的事做,而把難的事情都推給別人。久而久之,那些經常接受「難事」的人,不僅受到團隊領導的重視,得到生命的綻放,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而那些只做「易事」的人,永遠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品德、才幹也很難提升。如果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事情都當作難事來對待、來擔當,則最後就沒有難事。如果沒有敢於攻堅克難的擔當,是不可能成長的,最後還是會「難事」纏身。
聖人做事與輕諾的人不同在於,聖人總是舉輕若重,慎終如始,這樣一來,他就自始至終都不會有困難了。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只做容易的事,勢必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此,聖人把所有的事情都當作難事來做,並勇於去做難事,所以就不會總是陷入困境。
總結一下,本章重點談的是為「道」的基礎。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上修行,真正的修行是置身於現實生活的紅塵中,紅塵是我們修行的最好老師。在紅塵中,做好每一件事情、做一個大家尊重喜歡的人,就是最好的修行。地球就是一所生命大學,在這所生命大學中,人生旅途中名、利、情、色、欲的誘惑,生老病死的挑戰,最艱難、最艱苦、最爛的環境挑戰,都是我們現實版中的活生生教材。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修得最紮實、最徹底、最篤誠。聖人之所以成其易,都是從艱難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聖人之所以成其大,都是從平時點點滴滴的小事中不唯大而成其大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亮化我們聖人的品質,宇宙中神的恩典就會在我們身上流經再流經。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本章的【悟道心得】:
一、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如果言而無信,或者待人不真誠,就不能感動人,就不能感動我們心中的神。
二、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1%的錯誤可能導致100%的失敗,經營生命和經營企業都是一樣的道理。
三、不要老是在計劃猶豫上費時間,不要老是說知道,做到才是真實的,開始行動吧!有了第一步,後面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
四、所有成功人生者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夠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容易的事情通過了,難的也變得簡單了。
五、人生的成功在於事事認真,人生的失敗在於看輕小事,看輕別人。
六、不抱怨要感恩,是人生最高的法則,自己生長了,別人也生長了。
七、輕視別人是喪德,敬天愛人是一種美德。
八、一定要記住:健康是最大的財產,滿足是最好的利益,信賴是最佳的緣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九、紅塵滾滾,想躁動的人,就讓他躁動一下吧,到時候就寂靜了。回到認識自己就好,寂靜之境會提供無窮無盡的機遇。
十、道無象無形,去象去形,人進入無我,就從條件局限中解放出來,就平安自在了。
十一、生命是一個祝福,當您與自己生命二層樓的高意識品質有了連結,什麼事情都無法阻擋您。
十二、假如您對自己父母關係沒有感恩之心,將會導致各種問題,孝順父母就是連根,連根將帶來個人成功和幸福。
十三、生命中大多數問題,都是產生於低意識思維,為了生命的心花綻放,人應該導正關係。
十四、當我們把眼睛盯著別人身上的錯誤時,其實最需要改正的是我們自己。
十五、如果無法寬恕他人,這是關係中出現所有問題的根源。
十六、不要自以為大,不要看輕小事,不要輕視別人,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這樣才是修德。
十七、人體每個細胞都是創造者,他們按照您思維模式創造出準確圖案。外在世界出現問題,都可以在內在世界找到答案。
十八、一個務實者會鄭重其事、使出渾身解數,去重視德的存在與法則,德可以和無限存在的力量接軌。
十九、真正的勝利者,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會利用機會,磨練出純凈美麗的偉大心靈。
二十、做生命所需要的,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步,要不斷的努力!
二十一、所有發生的奇蹟並非違反自然法則,而是遵循更高的法則。
二十二、人世間的禮尚往來、人之常情,這些身外之物的任何禮品,哪一件比得上「道」這個大禮呢!
現在,我們進入「和諧社會我的責任,和諧家庭我的責任,和諧身心我的責任」的安平泰祝福!
請您把「覺知」放在身體的中央,請您觀想:您身體的中央會出現一個圓圓的安平泰圖騰——安平泰圖騰分有三個圓組成,最外面是紫色的圓,中間是藍色的圓,最裡面是金色的圓。
當您不斷把領悟《道德經》根本真言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之時,不斷清理內心壓力、焦慮、傷害、痛苦、污染等意識和潛意識的負荷之時,您心中安平泰圖騰的紫色之光不斷地擴大。紫色之光代表創造之愛,紫色之光不斷地滋潤著您全身各系統、各器官、各細胞的每一個角落,您的身體充滿了豐盛、自由、圓滿的能量流經。
當您不斷在工作中、生活中學用踐行《道德經》根本真言之時,您心中安平泰的圖騰就發送藍色之光,藍色之光不斷地擴大。藍色之光代表廣大之愛,藍色之光能夠像大海一樣凈化混濁的,成為讓人心安的、和諧的,成為沉靜的、流暢的、喜悅的、感恩的、成為環境的高能量聯接狀態!當個人天性亮化,愛流向我們,快樂流向我們,豐盛流向我們,恩典流向我們。
當您把「和諧社會我的責任,和諧企業我的責任,和諧家庭我的責任,和諧身心我的責任」落地之時,您心中安平泰圖騰將發送出金色的光芒。金色的光芒代表著平衡之愛,金色的光芒不斷地擴大,金色的光芒懷抱著您的家庭、您的企業、您的團隊、您周圍的世界。當您邀請更多的人來學用《道德經》,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在、圓滿、愛的存在,金色的光芒將不斷地擴大,金色的光芒覆蓋全世界。
全世界需要和平,全世界需要靜心!現在,讓我們點上心香一炷,再次來祝願:
敬畏自然,世界和平,社會祥和,眾生吉祥!
親愛的家人,謝謝您參與《道德經學用每月一信》的公益祈福活動!
您感動生命的真實故事,是功德,是愛的指引與祝福,將引導更多的生命回歸圓滿和諧的狀態。原諒月的金色之光,將灑向您的是大吉祥、大自在!
謝謝您,我愛您!
趙妙果
2016年7月1日
推薦閱讀:
※蔡禮旭老師菁華19
※老師傅告訴你,高層樓房住這幾層最好,別選錯了還以為撿到便宜!
※搞笑 | 老師批完考卷後,當-場-陣-亡!!!
※向陳興良老師學刑法(7)
※慚愧學人老師批流年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