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知識講義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對人的整體觀念,二是對疾病的辨證論治。(一)整體觀念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分為辨證和論治兩個階段。辨證是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是否正確。辨證和論治是診療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1.辨證 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證。2.論治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分為: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七個部分。(一)陰陽五行學說1.陰陽的概念 陰陽代表著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2.陰陽學說 內容包括:陰陽相互對立、陰陽相互依存、陰陽相互消長、陰陽相互轉變。3.五行的概念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4.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學說並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於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剋聯繫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協調平衡被破壞後的相互影響。5.相生 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6.相剋 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7.相乘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8.相侮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稱「反侮」。(二)藏象1.何為五髒心、肝、脾、肺、腎稱為五臟。2.何為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3.五髒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脈,二主神志。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與小腸相表裡。(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肝與膽相表裡。(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和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與胃相表裡。(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主皮毛,開竅於鼻。肺與大腸相表裡。(5)腎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人體的發育與生殖;主水液;主納氣;主骨,生髓;通於腦,下系二陰,其華在發,開竅於耳。腎與膀胱相表裡。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1)膽的生理功能:有貯藏和排泄膽汁,促進飲食消化的作用,並主決斷,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有關。(2)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納與腐熟水谷。(3)小腸的生理功能:主分別清濁,其接受胃中傳來的水谷之後,進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經脾傳至全身,濁者移向二陰排除體外。(4)大腸的生理功能:接受小腸下傳的糟粕,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體外。(5)膀胱的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6)三焦的生理功能:有總司人體的氣化作用,為水液代謝的通路。5.五臟六腑的關係 表裡關係。臟為陰,腑為陽,陽為表,陰為里。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它們所屬經脈互相絡屬,組成臟腑表裡關係。(三)氣、血、津液1.何為精 精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之「精」,即指通常所說的生殖之精;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包括氣、血、津液和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故稱作「精氣」。2.何為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3.氣的主要功能 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4.何為血 血是紅色的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5.血的主要功能 氣屬陽,血屬陰。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為血之帥;血是氣的載體,並給氣充分的營養,即血為氣之母。6.何為津液 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和涕、淚等。清而稀薄的稱之為津,濁而稠厚的稱之為液。(四)經絡何為經絡: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其中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五)病因與發病1.病因 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倦傷、外傷和蟲獸等。2.何為六氣、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是四季氣候中的六種表現,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六氣對自然界的萬物生長和變化起著促進作用,也是人類生存的條件。如果發生太過或不及,而當人體正氣不足時就有可能成為致病因素。這種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氣候叫做六淫。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1)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2)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如風寒感冒,濕熱泄瀉等。(3)六淫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如寒邪人里可化熱。(4)六淫為病,其受邪途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稱。4.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而數變。(3)風為百病之長。5.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亦傷陽氣。(2)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6.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3)暑多挾濕。7.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3)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8.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燥性乾澀,易襲津液。(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9.火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火熱為陽邪,其性延上。(2)火易耗傷津液。(3)火易生風動血。(4)火易致腫瘍。10.疫癘的概念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中記載有「瘟疫」、「疫毒」、「異氣」、「毒氣」等名稱。11.疫癘致病特點 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等特點。12.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13.痰飲 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產物,一般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三、中醫的四診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簡稱「四診」,它是調查了解疾病的基本方法。綜合四診所獲得的資料,是辨證論治的依據。1.望診 望診的基本內容包括:全身望診(望神、色、形體、姿態);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舌診(望舌體、舌苔);望排泄物(望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等);望小兒指紋。望診可分為全身望診、局部望診。2.聞診(1)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種內容。(2)聞聲音:主要是用耳聽取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腹鳴等聲音。(3)嗅氣味:主要是用鼻嗅呼吸、口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氣味。3.問診 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家族史等。(1)問寒熱的臨床意義:寒與熱是疾病常見癥狀之一,是辨別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1)惡寒發熱:病人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多見於外感病的表證階段。2)但寒不熱: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覺發熱。新病惡寒,為里實寒證;久病畏寒,為里虛寒證。3)但熱不寒:病人只發熱,不覺寒冷,或反惡熱,多屬陽盛陰虛的里熱證。壯熱:病人高熱,體溫在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反惡熱,屬實熱證。潮熱:發熱如潮汐有定時,分為胃腸燥熱內結所致的日晡潮熱及溫病熱入營分、灼傷營陰的午後及夜間潮熱。微熱:發熱不高,不超過38℃,多見於陰虛或氣虛發熱。4)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為半表半里證的特徵,可見於少陽病和瘧疾。(2)問汗的臨床意義:通過詢問了解病人汗出的異常情況,對診察病邪的性質及人體陰陽盛衰有重要意義。(3)問二便的臨床意義大便:健康人每日一次,成形不燥,排便通暢,多呈黃色,無膿血、黏液、未消化食物。小便:健康人日間排尿3~5次,夜間0~1次,每晝夜總尿量約為1000~1800ml。(4)問飲食的臨床意義:通過詢問飲食口味情況,可以了解體內津液的盈虧及輸布是否正常、脾胃及有關臟腑功能的盛衰。4.切診 切診就是醫者用手觸摸患者身體的某些部位,了解疾病。切診包括切脈和切其他部位,以切脈為主。切脈(或脈診)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是醫者用手按寸口(寸口是指橈動脈的腕後搏動部位)而得動脈應指的形象,來辨別病證的部位、性質以及正邪盛衰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脈分為三部:寸、關、尺。四、中醫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一)八綱辨證1.何為八綱 八綱就是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2.何為表證 表證是六淫、疫癘、蟲毒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氣)抗邪所表現輕淺證候的概括。主要見於外感疾病初期階段。常見證候表現:惡寒或惡風發熱,頭身疼痛,脈浮,苔薄白為主要表現,或可見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喉癢痛等症。3.何為里證 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常見證候表現:不同的里證,表現為不同的證候,但其基本特點為:無新起惡寒發熱,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一般病情較重、病程較長。里證的具體證候辨別,必須結合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方法,才能進一步明確。4.何為半表半里證 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過程中,邪正相爭,少陽樞機不利,病位處於表裡進退變化之中所表現的證候。常見證候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為特徵性表現。5.表證與里證的鑒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里證,主要是審察寒熱癥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舌象、脈象等變化。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的屬表證,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的屬里證;寒熱往來的屬半表半里證。表證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為主症;里證以內臟證候,如咳嗽、心悸、腹痛等表現為主症;半表半里證則有胸脅苦滿等特有表現。表證及半表半里證舌苔變化不明顯;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此外,辨表、里證還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等。6.寒證概念 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7.熱證概念 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的證候。8.寒熱證鑒別要點 熱證面色赤,寒證面色白;熱證惡熱喜冷,寒證惡寒喜熱;熱證口渴喜冷飲,寒證口淡不渴;熱證手足煩熱,寒證手足厥冷;熱證小便短赤、大便燥結,寒證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熱證舌紅苔黃,寒證舌淡苔白;熱證脈滑數,寒證脈沉遲。9.虛證概念 指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為不足、鬆弛、衰退特徵的各種證候。10.實證概念 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為有餘、亢盛、停聚特徵的各種證候。11.虛實證鑒別要點 虛證病程長,實證病程短;虛證者體質多虛弱,實證者體質多壯實;虛證者精神委靡,實證者精神興奮;虛證者聲低息微,實證者聲高氣粗;虛證者疼痛喜按,實證者疼痛拒按;虛證者胸腹按之不痛、漲滿時減,實證者胸腹按之疼痛、漲滿不減;虛證者五心煩熱、午後微熱,實證者蒸蒸壯熱;虛證者畏寒、得衣近火則減,實證者惡寒、添衣加被不減;虛證舌質嫩、苔少或無苔,實證舌質老、苔厚膩;虛證脈象無力,實證脈象有力。(二)臟腑辨證臟腑辨證是在認識臟腑生理功能、病變特點的基礎上,將四診所收集的癥狀、體征及有關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的辨證歸類方法。(三)衛氣營血辨證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階段,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說明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並指導臨床治療。五、中醫治病八法1.汗法 運用發汗的方葯,使病人出汗而逐邪外出的一種治法。2.吐法 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使從口涌吐的方法。3.下法 用通瀉大便的方法,排除蓄積。4.和法 用和解的方法。5.溫法 祛除寒邪和補益元陽的方法。6.清法 治療熱證,有清熱保津,除煩解渴作用。7.消法 消散、消導、破削,具有漸消緩散,破堅消積作用。8.補法 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之不足或臟腑虛損,以增強機體功能。六、養生與治則1.養生的基本原則 包括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養,房事有節,注意形體鍛煉,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2.養生的主要方法 包括順時攝養,調神養生,惜精養生,飲食養生,傳統健身,藥物養生,推拿、針灸養生等。3.中醫治則 包括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治臟腑、三因制宜等。七、中藥1.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的高度概括,是依據用藥後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中藥性能又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2.中藥的四氣五味 四氣即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藥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辛,有發散、行氣等作用;咸,有軟堅、散結等作用。3.服藥方法 中藥的服藥方法分為:口服給葯、含漱給葯、滴鼻給葯、滴眼給葯、滴耳給葯、皮膚給葯、肛門給葯、陰道給葯、注射給葯。4.口服給葯 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葯途徑。口服給葯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1)服藥時間:適時服藥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1)清晨空腹時,因胃及十二指腸內均無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能迅速吸收入腸,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葯晨起空腹時服藥,可利於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而且可以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2)驅蟲葯、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物都宜飯前服用。3)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消食葯宜飯後服用,胃中存有食物可使藥物與食物}昆合,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無論飯前服或飯後服用的藥物,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4)安神葯,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5)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以便於次日清晨排便。6)澀精止遺葯,宜在晚間服用。7)截瘧葯,宜在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藥。8)急性病則不規定時間服用。(2)服藥量1)一般疾病服藥,每日一劑,每劑分2~3次服用。2)病情危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3)發汗藥、瀉下藥,如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4)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以免引起嘔吐。(3)服藥溫度1)一般湯藥多宜溫服。寒證用熱葯,宜於熱服;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葯宜熱服,服藥後還需要加蓋衣被。2)熱病用寒葯,如熱在胃腸,病人慾冷飲者,葯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葯仍以溫服為宜。5.湯劑的煎法(1)煎藥用具:沙鍋是最常用的煎藥容器。沙鍋性質穩定、傳熱性能緩和、不易與中藥所含成分發生化學變化。不鏽鋼鍋、搪瓷鍋、玻璃燒杯也可採用,忌用鐵鍋。(2)煎藥前浸泡:煎藥前用冷水浸泡30分鐘至1小時為宜。目的使水滲進藥物內部。(3)煎藥時加水要適量:第一煎加水至超過葯面3~5cm為宜,第二煎加水至超過葯面2~3cm為宜。(4)煎藥用火:通常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則。一般在未沸騰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以免水分迅速蒸發,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浸出。(5)煎藥時間(見表)(6)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煎、兌服、沖服等。
推薦閱讀:

「知識」焦慮
穀雨後,端午前,還能喝啥茶?想做資深茶客,這些知識你必須懂!
和田玉知識大全
K.P.占星系列知識之起源原理--葉飄然
詩詞格律大全 愛問知識人

TAG:知識 | 中醫 | 基礎知識 | 基礎 |